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下雙網路卡bonding的配置方法

shilei1發表於2017-03-23
入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目錄下建立一個檔案 ifcfg-bond0或cp ifcfg-eth0 ifcfg-bond0

Vi  ifcfg-bond0 編輯內容如下

DEVICE=bond0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10.1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0.254

ONBOOT=yes

TYPE=Ethernet

 

VI   ifcfg-eth0  編輯內容如下

DEVICE=eth0

BOOTPROTO=static

ONBOOT=yes

MASTER=bond0

SLAVE=yes

 

VI  ifcfg-eth1  編輯內容如下

DEVICE=eth1

BOOTPROTO=static

ONBOOT=yes

MASTER=bond0

SLAVE=yes

 

編輯 vi /etc/ modprobe.conf

在最後面加入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0

說明:miimon是用來進行鏈路監測的。 比如:miimon=100,那麼系統每100ms監測一次鏈路連線狀態,如果有一條線路不通就轉入另一條線路;mode的值表示工作模式,他共有0,1,2,3四種模式,常用的為0,1兩種。mode=0表示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為負載均衡方式,兩塊網路卡都工作。mode=1表示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提供冗餘功能,工作方式是主備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說預設情況下只有一塊網路卡工作,另一塊做備份. bonding只能提供鏈路監測,即從主機到交換機的鏈路是否接通。如果只是交換機對外的鏈路down掉了,而交換機本身並沒有故障,那麼bonding會認為鏈路沒有問題而繼續使用,Bond配置完成

 

重啟網路即可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檢視 /proc/net/bonding/目錄下bond0檔案,能看到雙網路卡的執行狀態

-----------------------------------------------------

 

linux雙網路卡繫結概念以及介紹:

 

linux設定bond網路卡繫結

Linux雙網路卡繫結實現就是使用兩塊網路卡虛擬成為一塊網路卡;linux設定bond網路卡繫結---有些用。
Linux雙網路卡繫結實現就是使用兩塊網路卡虛擬成為一塊網路卡,這個聚合起來的裝置看起來是一個單獨的乙太網介面裝置,通俗點講就是兩塊網路卡具有相同的IP地址而並行連結聚合成一個邏輯鏈路工作。其實這項 技術在Sun和Cisco中早已存在,被稱為Trunking和Etherchannel技術,在Linux的2.4.x的核心中也採用這這種技術,被稱為bonding。bonding技術的最早應用是在叢集——beowulf上,為了提高叢集節點間的資料傳輸而設計的。下面我們討論一下bonding 的原理,什麼是bonding需要從網路卡的混雜(promisc)模式說起。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網路卡只接收目的硬體地址(MAC Address)是自身Mac的乙太網幀,對於別的資料幀都濾掉,以減輕驅動程式的負擔。但是網路卡也支援另外一種被稱為混雜promisc的模式,可以接收網路上所有的幀,比如說tcpdump,就是執行在這個模式下。bonding也執行在這個模式下,而且修改了驅動程式中的mac地址,將兩塊網路卡的Mac地址改成相同,可以接收特定mac的資料幀。然後把相應的資料幀傳送給bond驅動程式處理。
說了半天理論,其實配置很簡單,一共四個步驟:
實驗的作業系統是Redhat Linux Enterprise 3.0
繫結的前提條件:晶片組型號相同,而且網路卡應該具備自己獨立的BIOS晶片。
1.編輯虛擬網路介面配置檔案,指定網路卡IP
vi /etc/sysconfig/ network-scripts/ ifcfg-bond0
[root@rhas-13 root]# 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ifcfg-bond0
2 #vi ifcfg-bond0
將第一行改成 DEVICE=bond0
# cat ifcfg-bond0
DEVICE=bond0
BOOTPROTO=static
IPADDR=172.31.0.13
NETMASK=255.255.252.0
BROADCAST=172.31.3.254
ONBOOT=yes
TYPE=Ethernet
這裡要主意,不要指定單個網路卡的IP 地址、子網掩碼或網路卡 ID。將上述資訊指定到虛擬介面卡(bonding)中即可。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0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1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3 # vi /etc/modules.conf
編輯 /etc/modules.conf 檔案,加入如下一行內容,以使系統在啟動時載入bonding模組,對外虛擬網路介面裝置為 bond0
 
加入下列兩行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1
說明:miimon是用來進行鏈路監測的。 比如:miimon=100,那麼系統每100ms監測一次鏈路連線狀態,如果有一條線路不通就轉入另一條線路;mode的值表示工作模式,他共有0,1,2,3四種模式,常用的為0,1兩種。
mode=0表示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為負載均衡方式,兩塊網路卡都工作。
mode=1表示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提供冗餘功能,工作方式是主備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說預設情況下只有一塊網路卡工作,另一塊做備份.
bonding只能提供鏈路監測,即從主機到交換機的鏈路是否接通。如果只是交換機對外的鏈路down掉了,而交換機本身並沒有故障,那麼bonding會認為鏈路沒有問題而繼續使用
4 # vi /etc/rc.d/rc.local
加入兩行
ifenslave bond0 eth0 eth1
route add -net 172.31.3.254 netmask 255.255.255.0 bond0
到這時已經配置完畢重新啟動機器.
重啟會看見以下資訊就表示配置成功了
................
Bringing up interface bond0 OK
Bringing up interface eth0 OK
Bringing up interface eth1 OK
................
下面我們討論以下mode分別為0,1時的情況
mode=1工作在主備模式下,這時eth1作為備份網路卡是no arp的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ifconfig 驗證網路卡的配置資訊
bond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 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MASTER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8495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8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1587253 (1.5 Mb) TX bytes:89642 (87.5 Kb)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 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SLAVE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9572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8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833514 (813.9 Kb) TX bytes:89642 (87.5 Kb)
Interrupt:11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 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NOARP SLAVE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8923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753739 (736.0 Kb) TX bytes:0 (0.0 b)
Interrupt:15
那也就是說在主備模式下,當一個網路介面失效時(例如主交換機掉電等),不回出現網路中斷,系統會按照cat /etc/rc.d/rc.local裡指定網路卡的順序工作,機器仍能對外服務,起到了失效保護的功能.
在mode=0 負載均衡工作模式,他能提供兩倍的頻寬,下我們來看一下網路卡的配置資訊
[root@rhas-13 root]# ifconfig
bond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D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MASTER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281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95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226957 (221.6 Kb) TX bytes:15266 (14.9 Kb)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D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SLAVE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406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113967 (111.2 Kb) TX bytes:7268 (7.0 Kb)
Interrupt:11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E:7F:25:D9:8B
inet addr:172.31.0.13 Bcast:172.31.3.255 Mask:255.255.252.0
UP BROADCAST RUNNING SLAVE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411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7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112990 (110.3 Kb) TX bytes:7998 (7.8 Kb)
Interrupt:15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一塊網路卡失效,僅僅會是伺服器出口頻寬下降,也不會影響網路使用.

透過檢視bond0的工作狀態查詢能詳細的掌握bonding的工作狀態
[root@rhas-13 bonding]#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bonding.c:v2.4.1 (September 15, 2003)
Bonding Mode: load balancing (round-robin)
MII Status: up
MII Polling Interval (ms): 0
Up Delay (ms): 0
Down Delay (ms): 0
Multicast Mode: all slaves
Slave Interface: eth1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0e:7f:25:d9:8a
Slave Interface: eth0
MII Status: up
Link Failure Count: 0
Permanent HW addr: 00:0e:7f:25:d9:8b
QuickLinux AS4 下網路卡繫結實現負載均衡和失效保護
Linux下的的負載平衡(說白了就是n塊網路卡邦定在一起當一個用速度變成原來的n倍)在linux下叫做bonding,理論就不說了,網上一大堆.網 上也有好多這樣的文章但是大多都和實際配置過程有些不同,下面說說在2.6核心的quicklinux AS4 上具體的實現方法。
第一步、編輯虛擬網路介面配置檔案。
建立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檔案
內容如下:
DEVICE=bond0
IPADDR=192.168.0.1
NETMASK=255.255.255.0
BROADCAST=192.168.0.255
NETWORK=192.168.0.1
ONBOOT=yes
ip地址根據自己的需要配置(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複製一個ifcfg-eht0修改DEVICE=bond0)
第二步、編輯真實網路卡的配置檔案(建議修改之前做好備份)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
內容如下
BOOTPROTO=none
TYPE=Ethernet
DEVICE=eth* (*與那個配置檔名中的相同)
ONBOOT=yes
MASTER=bond0
slave=yes
注意:真實網路卡不能再設定ip地址了,按需要把所要繫結的真實網路卡都按這個設定,主要是MASTER=bond0 和 slave=yes 一定不要弄錯(簡單的方法就是修改一個然後複製再修改)
第三步、修改/etc/modprobe.conf 檔案加入如下兩行(建議做好備份)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0
注:1、miimon 是鏈路監測的時間間隔單位是毫秒,miimon=100的意思就是,每100毫秒檢測網路卡和交換機之間是否連通,如不通則使用另外的鏈路。
2、mode=0 表示負載均衡方式,兩塊網路卡都工作。
mode=1 表示冗餘方式,網路卡只有一個工作,一個出問題啟用另外的。
第四步、在/etc/rc.d/rc.local 加入如下一行(啟動時執行此行命令)
ifenslave bond0 eth0 eth1 …… eht*
重新啟動後負載平衡已經能正常工作。
但是還有需要注意的,就是shorewall防火牆的設定,這個設定最好在配置負載平衡前進行,因為 shorewall在webmin下配置最簡單,
負載平衡啟動後原來的設定的“網路卡介面”裡面的網路卡就應該由eht* 改成了bond0 了 。不改設定全部通訊都會斷掉。
用service shorewall stop 也不能停掉防火牆,因為shorewall關掉後它就會啟動“關閉規則(routerstopped)”。“關閉規則”預設的是不允許任何通訊。
所以建議在配置負載平衡前建立防火牆規則。否則只能透過手工來改shorewall的配置檔案了。
以上的實現方法已經在QuickLinux as4 2.6.11-8核心下實現,網路卡為雙intel pro1000 速度相
當令人滿意,伺服器雙網路卡和兩臺客戶計算機所都連線到同一個普通交換機上,兩臺客戶機網同時從
SMB上用totle copy複製大檔案速度都能達到10000KB/S以上。
Linux下雙網路卡繫結實現負載均衡
我們在這介紹的Linux雙網路卡繫結實現就是使用兩塊網路卡虛擬成為一塊網路卡,這個聚合起來的裝置看起來是一個單獨的乙太網介面裝置,通俗點講就是兩塊網路卡具有相同的IP地址而並行連結聚合成一個邏輯鏈路工作。其實這項技術在Sun和Cisco中早已存在,被稱為Trunking和Etherchannel技術,在Linux的2.4.x的核心中也採用這這種技術,被稱為bonding。
  bonding技術的最早應用是在叢集——beowulf上,為了提高叢集節點間的資料傳輸而設計的。下面我們討論一下bonding 的原理,什麼是bonding需要從網路卡的混雜(promisc)模式說起。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網路卡只接收目的硬體地址(MAC Address)是自身Mac的乙太網幀,對於別的資料幀都濾掉,以減輕驅動程式的負擔。但是網路卡也支援另外一種被稱為混雜promisc的模式,可以接收網路上所有的幀,比如說tcpdump,就是執行在這個模式下。bonding也執行在這個模式下,而且修改了驅動程式中的mac地址,將兩塊網路卡的Mac地址改成相同,可以接收特定mac的資料幀。然後把相應的資料幀傳送給bond驅動程式處理。說了半天理論,其實配置很簡單,一共四個步驟: 實驗的作業系統是Redhat Linux Enterprise 3.0。繫結的前提條件:晶片組型號相同,而且網路卡應該具備自己獨立的BIOS晶片。

  雙網路卡邦定的拓樸圖
1.編輯虛擬網路介面配置檔案,指定網路卡IP:

vi /etc/sysconfig/ network-scripts/ ifcfg-bond0
[root@rhas-13 root]# 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ifcfg-bond0

2、#vi ifcfg-bond0
將第一行改成 DEVICE=bond0:

# cat ifcfg-bond0
DEVICE=bond0
BOOTPROTO=static
IPADDR=172.31.0.13
NETMASK=255.255.252.0
BROADCAST=172.31.3.254
ONBOOT=yes
TYPE=Ethernet

這裡要主意,不要指定單個網路卡的IP 地址、子網掩碼或網路卡 ID。將上述資訊指定到虛擬介面卡(bonding)中即可。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0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root@rhas-13 network-scripts]# cat ifcfg-eth1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3、# vi /etc/modules.conf
編輯 /etc/modules.conf 檔案,加入如下一行內容,以使系統在啟動時載入bonding模組,對外虛擬網路介面裝置為 bond0.加入下列兩行: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1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96700/viewspace-213589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