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你的能力?給年輕程式設計師的幾條建議

tech.glowing.com發表於2015-06-15

  一轉眼工作已有8年,前兩天公司一位初入職場的同事希望我給一些建議與經驗。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有價值,這裡以個人的想法與經歷寫成此文,希望給年輕的開發者們一些啟發。

  我工作過的公司有4家,NVIDIA, Google, Slide和Glow。其中兩家是知名的大公司,Slide我是D輪過後加入的,那時約150人。Glow則是從它第一天創立,一直走到現在。個人的工作也從Developer,Tech Lead,Engineering Manager到CTO。這些經歷使我對程式設計師的個人發展之路有比較全面的看法。

  如果你問一個年輕的前端開發人員,你在今後的3年內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可能會說“我現在對Web前端比較熟悉,但我想深入瞭解AngularJS,另外React現在發展的很快我也想看一下。之後,我會花時間去學習iOS和Android開發。”看上去不錯,但缺乏系統性的目標。或者說,他制定了學什麼,但對為什麼要學這些並沒有仔細的思考。

  在技術領域,有太多的東西會迅速的過時,如何利用有限時間,最大化你的長期收益?這裡我可以給出幾條建議

 打造你的工具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個開發者都應該有一把自己的瑞士軍刀,在將來漫長的職業生涯中,這些工具可以為你省下寶貴的時間,並幫助你更好的組織個人知識庫。舉兩個例子

  • 一套高效的開發環境
  • 一個資訊採集器和一本筆記本

  高效的開發環境

  我們可以從編緝器談起,這裡有IDE vs Text Editor,有Vim vs Emacs,有Sublime vs Atom,那該如何選擇呢?在做選擇之前,我們先想想自己的目標。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這款編緝器能被長期使用,在這個過程不斷的打磨,使其能完全適合自己的習慣,最大化編緝效率。如果程式設計師是俠客,編緝器則是他手中的劍。

  雖然我是Vim的重度使用者,但我覺得當年選擇Vim時有欠考慮。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的第一選擇會是Emacs,第二選擇會是Atom。Emacs已存在30年,社群仍然活躍,其可擴充套件性在編緝器中無人能出其右。Emacs的指令碼語言elisp又是lisp的一種dialect,我覺得對lisp的學習可以提升程式設計師對程式設計核心思想的理解。另一個加分點是Emacs由於其本身的高門檻及lisp特質,吸引了大批高質素的程式設計師,其社群可謂藏龍臥虎,更誕生了像Org-mode這樣神級的外掛。反觀Vim,Vim的精髓在於Mode editing,這是值得學習的,可以極大提高文字編緝的效率。但當你熟悉了這一理念後,我覺得可以轉投其他編緝器,因為Vim的架構與Vimscript限制了其擴充套件性。Emacs通過Evil外掛非常完整的支援了Mode editing,其他主流的編輯器也有類似外掛,所以你一旦掌握了這個理念,在別的編輯器中也可以發揮作用。可能有人會說沒有一個Vim emulator能做到Vim 100%的功能,但重點不在於某條指令是否被移植,而是mode editing思想的精髓能否被移植,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再看Atom vs Sublime,Atom的可擴充套件性非常好,它的大部分核心功能也是以外掛的方式實現,這點與Emacs有異曲同工之妙。並且其開源的特性,使我相信它有比Sublime更持久的生命力。

  關於IDE,我的看法是,我不排斥IDE,但每個IDE都是為了某個特定的任務或是程式語言服務的。做為一個有追求的程式設計師,可以用IDE,但依然需要精通一個強大的通用編緝器。

  類似編緝器,高效的開發環境還包括Shell,Launcher,視窗管理器,文件閱讀器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只需要你化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配置,它們的投資回報率是非常高。

  資訊採集器和筆記本

  前者是用來收集別人產生的資訊,後者則是收集自己產生的資訊。前者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瀏覽器的Bookmark。你需要能隨時將一組有用的資訊歸檔,並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快速找到它。後者最直觀的例子則是Mac OS或是iOS自帶的筆記本,這裡的目的是能隨時隨地記錄你自己的想法。從本質上講,就是你需要有一套好用的工具來做你的知識庫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也可以說是你知識和思想的外部備份。我個人現在是用Evernote同時來做資訊採集與筆記的。如果有一個好的流程,你也完全可以用兩個工具來分別把這兩件事做好。但我建議你花足夠多的時間來思考如何組織你的個人知識庫。

  以上只是兩個典型的例子,你需要做的是發現那些你要長期從事的任務(往往不隨技術而改變,也不隨公司而改變),將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工具調整至最優。再舉一個例子,我會留意身邊的程式設計師所用的鍵盤。只有少部分的程式設計師會買高階的靜電容鍵盤,比如HHKB。而在我看來,這明顯是一筆很划得來的投資,程式設計師在工作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需要和鍵盤打交道,一個舒適的打字型驗是非常有收益的,更何況這類高品質的鍵盤都非常的耐用。

 開闊你的視野,構建你的技術體系

  首先你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如同一個公司會設定它的Vision。

  • 目標要夠大,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 目標應該設定在解決哪一類問題,而不是精通哪一類技術。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例如,“我要成為iOS developer中的達人”這個目標,就遠不如“我要成為前端應用開發的專家”來得有意義。前者學到深處你可能會去鑽研iOS framework裡各種奇技淫巧,而後者你會開始關注視覺與互動設計,研究各平臺間的差異與共同趨勢。顯然,後者更有助於你的個人發展。

  不過即便有了明確的目標,選擇哪一類技術學習,如何學習,在資訊過載的今天依然是一個難題。常有的觀點是應該學習最新的技術,因為老的已經過時,而反對的觀點則是新技術還不成熟。我個人的觀點是,當初入一個領域時,選擇主流技術框架;當你有一定經驗後,選擇技術時更應該關注背後的推動者,我相信優秀的人和團隊總能打造優秀的產品,無論是商業公司還是開源社群。不必太在意技術的新舊,因為可能很快都會成為過去時。你真正要學習的是技術背後的思想。有不少語言與開源專案會寫它的Coding philosophy,這是很意思的,你可以從它們的原始碼中去驗證這些程式設計理念。以Python為例,如果你執行import this就會看到它的理念,再如Python中一個著名的開源庫Celery,在它的文件有專門一節講述它的程式設計理念。它們對你的影響會比這些技術本身來得更深遠,這是我給初學者們的一個忠告。同理,我非常推薦讀一些優秀開源庫或是語言的原始碼,例如Python的標準庫絕大部分都是用Python實現的,而且可讀性非常好。如果學習一門技術僅僅停留在用的層面上,你就還沒有完全吸取其中的精華,而且學習的收益會隨著技術的過時而消失。

  我的另一個學習原則是,在選擇學習一門新技術時,最大化它與你現有知識庫的差異性。讀起來可能有拗口,例如你會Django,接下去你應該去學習Ruby on Rails還是NodeJS? 依據這個原則,你應該學NodeJS,因為它的非同步IO模型在理念上與Django的同步模型差異很大,而RoR則與Django更多相似之處。但更好的選擇是不要去學另一個Web framework,去學習ZeroMQ或是Redis,這兩者對於Web development也非常有幫助,這樣就做到了最大化差異。從構建一個程式設計師的技術理念角度,我會推薦每一個程式至少去了解Lisp或是一門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不管你是否會在可見的未來用到,它們能讓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程式設計。

  最後我建議每個程式設計師都應該經營一款自己的產品,它可以是一款app,一個網站或是一個開源軟體。除非你是一個創業公司的早期員工,不然你可能沒有機會將所有學到的技術或是理念都付之實踐,有很多人想成為全棧工程師,最快的捷徑就是打造一款自己的產品。任何一個設計師都會精心打造自己的Portfolio,但大部分程式設計師卻不會。當評估一個程式設計師的Coding能力時,我會去看他的Github上是否有出彩的專案,可惜國內絕大部分程式設計師的Github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些非常簡單的程式。我建議大家好好經營自己Github上專案,這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聲譽,對你將來的求職也非常有幫助。當你報怨求職面試時又被問到各種無厘頭的程式題時,有沒有想過面試官也很無奈,因為他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得知你的Coding能力究竟如何。如果每一個程式設計師都有自己的作品,我想程式設計師的面試會簡單許多。

 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

  當被問到“你學得Junior Developer和Senior Developer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時,我最自然的反應是溝通與文件。溝通包括程式設計師團隊內部的溝通,與其他團隊的溝通,與Manager的溝通等等。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把這些問題非常概括地說清楚,不過我可以給一條建議,那就是先學會和你的Manager溝通,讓他來教你其餘的部分。許多公司都會設定Manager與組員的1:1,一個有效率的1:1應該大部分時間有組員來主導。這需要你在1:1之前花足夠多的時間來考慮要問的問題,並且最好提前1天發給Manager,讓他有機會思考答案。許多人對此不太重視,或者只問非常具體的問題而不是一些開放性問題,這樣你很難在你的Manager身上學到東西。如果你漸漸懂得如何利用1:1的時間,它很會成為你在工作中單位時間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活動。

 累積你的人脈

  每個人都明白人脈的重要性,但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參加一些線下的會議或是活動,可能是最直接的擴充套件人脈的方式之一。可惜大部分人似乎只是去聽了一場技術講座就回家了。當然,這和不少活動的時間安排也有關係,講座時間排得太滿,茶歇時間短,加上有時嘉賓遲到或是沒控制好時間,乾脆就把茶歇取消了。而實際上,結識一兩個同道中人遠比聽技術講座有價值。下次去參加這類會議,不妨給你自己設個目標,比如至少加兩個同行的微信。之後維繫你的人脈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下了班或是週末找你的朋友們喝個咖啡吧!

  另外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職場導師,他可以是你第一份工作的導師或是Manager,也可以是你認識的其他前輩。你們需要維繫一個非常長期的關係,不止於一家公司,最好貫穿你的整個職業生涯。每當你遇到疑惑時,都可以詢求他的建議,我覺得這將是你最寶貴的一筆人脈財富。

 尋找發揮你才華的平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適合你的公司。做為求職者評估一家公司可以看三個方面

  • 公司的發展前景(大公司的話,看所在部門的發展前景)
  • 你將要加入的團隊
  • 薪資福利

  所以在面試一家公司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面試是雙向的,公司在面試你的同時,你也在面試這家公司。面試前你應該對這家公司做足功課,準備好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比如指出產品中的問題,詢問開發流程或是如何做績效評估。到時你也可以檢驗一下你的面試官是否合格。

  每次選擇公司對以上三個方面都應兼顧,但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比如,在剛剛工作時,加入一個優秀的團隊最為重要,他們可以教會你很多東西,提升你的能力。工作5年之後,你需要一個平臺施展你的才華,體現個人價值,公司發展前景的重要性迅速提升。當你做出一番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之後,逐漸進入收穫期,就有了與公司要價的資格。另一方面,團隊實力對公司的前景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一個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同學,一個近幾年被問了無數次的問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我的回答仍舊是“加入一個優秀的團隊最為重要”。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團隊的素質是有一定保證,但創業公司則不然,團隊素質參差不齊,所以如我前面所說你需要面試這個團隊,做出自己的判斷。不過除了團隊因素之外,我想提一下畢業生去創業公司的幾個好處。首先,在剛畢業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壓力小,是最自由最能承受風險的時期,而這段時間往往不長,所以應把握好這個去創業公司的黃金時段。其次,所有的學生進入大公司後,都會擔任初級職位,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學校學習的延續,規範有條理,但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性,而這正是中國大部分學生所欠缺的。這方面的能力在一家創業公司可以得到快速鍛鍊,而在大公司可能要等升到中級職位後才有這方面的機會。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小結

  我覺得步入職場的前3年對今後的發展尤其重要,希望此文能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們有所幫助。歡迎評論!

  作者:葉劍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