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快取系統memcached與redis實現的對比
memcached和redis,作為近些年最常用的快取伺服器,相信大家對它們再熟悉不過了。前兩年還在學校時,我曾經讀過它們的主要原始碼,如今寫篇筆記從個人角度簡單對比一下它們的實現方式,權當做複習,有理解錯誤之處,歡迎指正。
文中使用的架構類的圖片大多來自於網路,有部分圖與最新實現有出入,文中已經指出。
一. 綜述
讀一個軟體的原始碼,首先要弄懂軟體是用作幹什麼的,那memcached和redis是幹啥的?眾所周知,資料一般會放在資料庫中,但是查詢資料會相對比較慢,特別是使用者很多時,頻繁的查詢,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怎麼辦呢?資料放在哪裡查詢快?那肯定是記憶體中。memcached和redis就是將資料儲存在記憶體中,按照key-value的方式查詢,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所以一般它們都用做快取伺服器,快取常用的資料,需要查詢的時候,直接從它們那兒獲取,減少查詢資料庫的次數,提高查詢效率。
二. 服務方式
memcached和redis怎麼提供服務呢?它們是獨立的程式,需要的話,還可以讓他們變成daemon程式,所以我們的使用者程式要使用memcached和redis的服務的話,就需要程式間通訊了。考慮到使用者程式和memcached和redis不一定在同一臺機器上,所以還需要支援網路間通訊。因此,memcached和redis自己本身就是網路伺服器,使用者程式通過與他們通過網路來傳輸資料,顯然最簡單和最常用的就是使用tcp連線了。另外,memcached和redis都支援udp協議。而且當使用者程式和memcached和redis在同一機器時,還可以使用unix域套接字通訊。
三. 事件模型
下面開始講他們具體是怎麼實現的了。首先來看一下它們的事件模型。
自從epoll出來以後,幾乎所有的網路伺服器全都拋棄select和poll,換成了epoll。redis也一樣,只不多它還提供對select和poll的支援,可以自己配置使用哪一個,但是一般都是用epoll。另外針對BSD,還支援使用kqueue。而memcached是基於libevent的,不過libevent底層也是使用epoll的,所以可以認為它們都是使用epoll。epoll的特性這裡就不介紹了,網上介紹文章很多。
它們都使用epoll來做事件迴圈,不過redis是單執行緒的伺服器(redis也是多執行緒的,只不過除了主執行緒以外,其他執行緒沒有event loop,只是會進行一些後臺儲存工作),而memcached是多執行緒的。 redis的事件模型很簡單,只有一個event loop,是簡單的reactor實現。不過redis事件模型中有一個亮點,我們知道epoll是針對fd的,它返回的就緒事件也是隻有fd,redis裡面的fd就是伺服器與客戶端連線的socket的fd,但是處理的時候,需要根據這個fd找到具體的客戶端的資訊,怎麼找呢?通常的處理方式就是用紅黑樹將fd與客戶端資訊儲存起來,通過fd查詢,效率是lgn。不過redis比較特殊,redis的客戶端的數量上限可以設定,即可以知道同一時刻,redis所開啟的fd的上限,而我們知道,程式的fd在同一時刻是不會重複的(fd只有關閉後才能複用),所以redis使用一個陣列,將fd作為陣列的下標,陣列的元素就是客戶端的資訊,這樣,直接通過fd就能定位客戶端資訊,查詢效率是O(1),還省去了複雜的紅黑樹的實現(我曾經用c寫一個網路伺服器,就因為要保持fd和connect對應關係,不想自己寫紅黑樹,然後用了STL裡面的set,導致專案變成了c++的,最後專案使用g++編譯,這事我不說誰知道?)。顯然這種方式只能針對connection數量上限已確定,並且不是太大的網路伺服器,像nginx這種http伺服器就不適用,nginx就是自己寫了紅黑樹。
而memcached是多執行緒的,使用master-worker的方式,主執行緒監聽埠,建立連線,然後順序分配給各個工作執行緒。每一個從執行緒都有一個event loop,它們服務不同的客戶端。master執行緒和worker執行緒之間使用管道通訊,每一個工作執行緒都會建立一個管道,然後儲存寫端和讀端,並且將讀端加入event loop,監聽可讀事件。同時,每個從執行緒都有一個就緒連線佇列,主執行緒連線連線後,將連線的item放入這個佇列,然後往該執行緒的管道的寫端寫入一個connect命令,這樣event loop中加入的管道讀端就會就緒,從執行緒讀取命令,解析命令發現是有連線,然後就會去自己的就緒佇列中獲取連線,並進行處理。多執行緒的優勢就是可以充分發揮多核的優勢,不過編寫程式麻煩一點,memcached裡面就有各種鎖和條件變數來進行執行緒同步。
四. 記憶體分配
memcached和redis的核心任務都是在記憶體中運算元據,記憶體管理自然是核心的內容。
首先看看他們的記憶體分配方式。memcached是有自己得記憶體池的,即預先分配一大塊記憶體,然後接下來分配記憶體就從記憶體池中分配,這樣可以減少記憶體分配的次數,提高效率,這也是大部分網路伺服器的實現方式,只不過各個記憶體池的管理方式根據具體情況而不同。而redis沒有自己得記憶體池,而是直接使用時分配,即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分配,記憶體管理的事交給核心,自己只負責取和釋放(redis既是單執行緒,又沒有自己的記憶體池,是不是感覺實現的太簡單了?那是因為它的重點都放在資料庫模組了)。不過redis支援使用tcmalloc來替換glibc的malloc,前者是google的產品,比glibc的malloc快。
由於redis沒有自己的記憶體池,所以記憶體申請和釋放的管理就簡單很多,直接malloc和free即可,十分方便。而memcached是支援記憶體池的,所以記憶體申請是從記憶體池中獲取,而free也是還給記憶體池,所以需要很多額外的管理操作,實現起來麻煩很多,具體的會在後面memcached的slab機制講解中分析。
五. 資料庫實現
接下來看看他們的最核心內容,各自資料庫的實現。
1. memcached資料庫實現
memcached只支援key-value,即只能一個key對於一個value。它的資料在記憶體中也是這樣以key-value對的方式儲存,它使用slab機制。
首先看memcached是如何儲存資料的,即儲存key-value對。如下圖,每一個key-value對都儲存在一個item結構中,包含了相關的屬性和key和value的值。
item是儲存key-value對的,當item多的時候,怎麼查詢特定的item是個問題。所以memcached維護了一個hash表,它用於快速查詢item。hash表適用開鏈法(與redis一樣)解決鍵的衝突,每一個hash表的桶裡面儲存了一個連結串列,連結串列節點就是item的指標,如上圖中的h_next就是指桶裡面的連結串列的下一個節點。 hash表支援擴容(item的數量是桶的數量的1.5以上時擴容),有一個primary_hashtable,還有一個old_hashtable,其中正常適用primary_hashtable,但是擴容的時候,將old_hashtable = primary_hashtable,然後primary_hashtable設定為新申請的hash表(桶的數量乘以2),然後依次將old_hashtable 裡面的資料往新的hash表裡面移動,並用一個變數expand_bucket記錄以及移動了多少個桶,移動完成後,再free原來的old_hashtable 即可(redis也是有兩個hash表,也是移動,不過不是後臺執行緒完成,而是每次移動一個桶)。擴容的操作,專門有一個後臺擴容的執行緒來完成,需要擴容的時候,使用條件變數通知它,完成擴容後,它又考試阻塞等待擴容的條件變數。這樣在擴容的時候,查詢一個item可能會在primary_hashtable和old_hashtable的任意一箇中,需要根據比較它的桶的位置和expand_bucket的大小來比較確定它在哪個表裡。
item是從哪裡分配的呢?從slab中。如下圖,memcached有很多slabclass,它們管理slab,每一個slab其實是trunk的集合,真正的item是在trunk中分配的,一個trunk分配一個item。一個slab中的trunk的大小一樣,不同的slab,trunk的大小按比例遞增,需要新申請一個item的時候,根據它的大小來選擇trunk,規則是比它大的最小的那個trunk。這樣,不同大小的item就分配在不同的slab中,歸不同的slabclass管理。 這樣的缺點是會有部分記憶體浪費,因為一個trunk可能比item大,如圖2,分配100B的item的時候,選擇112的trunk,但是會有12B的浪費,這部分記憶體資源沒有使用。
如上圖,整個構造就是這樣,slabclass管理slab,一個slabclass有一個slab_list,可以管理多個slab,同一個slabclass中的slab的trunk大小都一樣。slabclass有一個指標slot,儲存了未分配的item已經被free掉的item(不是真的free記憶體,只是不用了而已),有item不用的時候,就放入slot的頭部,這樣每次需要在當前slab中分配item的時候,直接取slot取即可,不用管item是未分配過的還是被釋放掉的。
然後,每一個slabclass對應一個連結串列,有head陣列和tail陣列,它們分別儲存了連結串列的頭節點和尾節點。連結串列中的節點就是改slabclass所分配的item,新分配的放在頭部,連結串列越往後的item,表示它已經很久沒有被使用了。當slabclass的記憶體不足,需要刪除一些過期item的時候,就可以從連結串列的尾部開始刪除,沒錯,這個連結串列就是為了實現LRU。光靠它還不行,因為連結串列的查詢是O(n)的,所以定位item的時候,使用hash表,這已經有了,所有分配的item已經在hash表中了,所以,hash用於查詢item,然後連結串列有用儲存item的最近使用順序,這也是lru的標準實現方法。
每次需要新分配item的時候,找到slabclass對於的連結串列,從尾部往前找,看item是否已經過期,過期的話,直接就用這個過期的item當做新的item。沒有過期的,則需要從slab中分配trunk,如果slab用完了,則需要往slabclass中新增slab了。
memcached支援設定過期時間,即expire time,但是內部並不定期檢查資料是否過期,而是客戶程式使用該資料的時候,memcached會檢查expire time,如果過期,直接返回錯誤。這樣的優點是,不需要額外的cpu來進行expire time的檢查,缺點是有可能過期資料很久不被使用,則一直沒有被釋放,佔用記憶體。
memcached是多執行緒的,而且只維護了一個資料庫,所以可能有多個客戶程式操作同一個資料,這就有可能產生問題。比如,A已經把資料更改了,然後B也更改了改資料,那麼A的操作就被覆蓋了,而可能A不知道,A任務資料現在的狀態時他改完後的那個值,這樣就可能產生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memcached使用了CAS協議,簡單說就是item儲存一個64位的unsigned int值,標記資料的版本,每更新一次(資料值有修改),版本號增加,然後每次對資料進行更改操作,需要比對客戶程式傳來的版本號和伺服器這邊item的版本號是否一致,一致則可進行更改操作,否則提示髒資料。
以上就是memcached如何實現一個key-value的資料庫的介紹。
2. redis資料庫實現
首先redis資料庫的功能強大一些,因為不像memcached只支援儲存字串,redis支援string, list, set,sorted set,hash table 5種資料結構。例如儲存一個人的資訊就可以使用hash table,用人的名字做key,然後name super, age 24, 通過key 和 name,就可以取到名字super,或者通過key和age,就可以取到年齡24。這樣,當只需要取得age的時候,不需要把人的整個資訊取回來,然後從裡面找age,直接獲取age即可,高效方便。
為了實現這些資料結構,redis定義了抽象的物件redis object,如下圖。每一個物件有型別,一共5種:字串,連結串列,集合,有序集合,雜湊表。 同時,為了提高效率,redis為每種型別準備了多種實現方式,根據特定的場景來選擇合適的實現方式,encoding就是表示物件的實現方式的。然後還有記錄了物件的lru,即上次被訪問的時間,同時在redis 伺服器中會記錄一個當前的時間(近似值,因為這個時間只是每隔一定時間,伺服器進行自動維護的時候才更新),它們兩個只差就可以計算出物件多久沒有被訪問了。 然後redis object中還有引用計數,這是為了共享物件,然後確定物件的刪除時間用的。最後使用一個void*指標來指向物件的真正內容。正式由於使用了抽象redis object,使得資料庫運算元據時方便很多,全部統一使用redis object物件即可,需要區分物件型別的時候,再根據type來判斷。而且正式由於採用了這種物件導向的方法,讓redis的程式碼看起來很像c++程式碼,其實全是用c寫的。
//#define REDIS_STRING 0 // 字串型別 //#define REDIS_LIST 1 // 連結串列型別 //#define REDIS_SET 2 // 集合型別(無序的),可以求差集,並集等 //#define REDIS_ZSET 3 // 有序的集合型別 //#define REDIS_HASH 4 // 雜湊型別 //#define REDIS_ENCODING_RAW 0 /* Raw representation */ //raw 未加工 //#define REDIS_ENCODING_INT 1 /* Encoded as integer */ //#define REDIS_ENCODING_HT 2 /* Encoded as hash table */ //#define REDIS_ENCODING_ZIPMAP 3 /* Encoded as zipmap */ //#define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4 /* Encoded as regular linked list */ //#define REDIS_ENCODING_ZIPLIST 5 /* Encoded as ziplist */ //#define REDIS_ENCODING_INTSET 6 /* Encoded as intset */ //#define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7 /* Encoded as skiplist */ //#define REDIS_ENCODING_EMBSTR 8 /* Embedded sds string encoding */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unsigned type:4; // 物件的型別,包括 /* Object types */ unsigned encoding:4; // 底部為了節省空間,一種type的資料, // 可 以採用不同的儲存方式 unsigned lru:REDIS_LRU_BITS; /* lru time (relative to server.lruclock) */ int refcount; // 引用計數 void *ptr; } robj;```
說到底redis還是一個key-value的資料庫,不管它支援多少種資料結構,最終儲存的還是以key-value的方式,只不過value可以是連結串列,set,sorted set,hash table等。和memcached一樣,所有的key都是string,而set,sorted set,hash table等具體儲存的時候也用到了string。 而c沒有現成的string,所以redis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一個string,取名叫sds(simple dynamic string),如下的程式碼, 非常簡單的一個結構體,len儲存改string的記憶體總長度,free表示還有多少位元組沒有使用,而buf儲存具體的資料,顯然len-free就是目前字串的長度。
struct sdshdr { int len; int free; char buf[]; };
字串解決了,所有的key都存成sds就行了,那麼key和value怎麼關聯呢?key-value的格式在指令碼語言中很好處理,直接使用字典即可,C沒有字典,怎麼辦呢?自己寫一個唄(redis十分熱衷於造輪子)。看下面的程式碼,privdata存額外資訊,用的很少,至少我們發現。 dictht是具體的雜湊表,一個dict對應兩張雜湊表,這是為了擴容(包括rehashidx也是為了擴容)。dictType儲存了雜湊表的屬性。redis還為dict實現了迭代器(所以說看起來像c++程式碼)。
雜湊表的具體實現是和mc類似的做法,也是使用開鏈法來解決衝突,不過裡面用到了一些小技巧。比如使用dictType儲存函式指標,可以動態配置桶裡面元素的操作方法。又比如dictht中儲存的sizemask取size(桶的數量)-1,用它與key做&操作來代替取餘運算,加快速度等等。總的來看,dict裡面有兩個雜湊表,每個雜湊表的桶裡面儲存dictEntry連結串列,dictEntry儲存具體的key和value。
前面說過,一個dict對於兩個dictht,是為了擴容(其實還有縮容)。正常的時候,dict只使用dictht[0],當dict[0]中已有entry的數量與桶的數量達到一定的比例後,就會觸發擴容和縮容操作,我們統稱為rehash,這時,為dictht[1]申請rehash後的大小的記憶體,然後把dictht[0]裡的資料往dictht[1]裡面移動,並用rehashidx記錄當前已經移動萬的桶的數量,當所有桶都移完後,rehash完成,這時將dictht[1]變成dictht[0], 將原來的dictht[0]變成dictht[1],並變為null即可。不同於memcached,這裡不用開一個後臺執行緒來做,而是就在event loop中完成,並且rehash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分成多次,每次使用者操作dict之前,redis移動一個桶的資料,直到rehash完成。這樣就把移動分成多個小移動完成,把rehash的時間開銷均分到使用者每個操作上,這樣避免了使用者一個請求導致rehash的時候,需要等待很長時間,直到rehash完成才有返回的情況。不過在rehash期間,每個操作都變慢了點,而且使用者還不知道redis在他的請求中間新增了移動資料的操作,感覺redis太賤了
相關文章
- Memcached 與 Redis 實現的對比Redis
- memcached與redis實現的對比Redis
- 對比 Redis 與 MemcachedRedis
- 伺服器後端開發系列——《實戰Memcached記憶體快取系統》伺服器後端記憶體快取
- 對比Memcached和Redis,誰才是適合你的快取?Redis快取
- Memcache,Redis,MongoDB(資料快取系統)方案對比與分析RedisMongoDB快取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4)Memcached的CAS協議快取協議
- docker部署redis快取記憶體DockerRedis快取記憶體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5)Memcached的CAS程式例項快取
- Go實踐:用Sync.Map實現簡易記憶體快取系統Go記憶體快取
- Glide - 記憶體快取與磁碟快取IDE記憶體快取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3)Memcached配置引數初解快取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7)Memcached的一些基礎FAQ快取
- 【Redis與Memcached比較】Redis
- 分散式快取系統之Memcached分散式快取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2)Memcached Java API基礎之MemcachedClient快取JavaAPIclient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1)Memcached基礎及示例程式快取
- 使用Go實現健壯的記憶體型快取Go記憶體快取
- Memcached 分散式快取實現原理分散式快取
- Redis工作系列之一 與 Memcached對比理解Redis
- 初試redis,比memcached快10倍速Redis
- 普通磁碟與LSI快閃記憶體卡測試對比記憶體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6)Memcached CAS的多執行緒程式例項快取執行緒
- Linux系統手動釋放記憶體快取Linux記憶體快取
- CPU快取記憶體快取記憶體
- MySQL與Redis實現二級快取MySqlRedis快取
- iOS開發之記憶體與快取iOS記憶體快取
- Spring Boot整合Hazelcast實現叢集與分散式記憶體快取Spring BootAST分散式記憶體快取
- oracle實驗記錄 (快取記憶體命中率與成本)Oracle快取記憶體
- Redis的記憶體和實現機制Redis記憶體
- Ehcache介紹及整合Spring實現快取記憶體Spring快取記憶體
- 實戰Memcached快取系統(8)Memcached非同步實時讀寫問題的解決方案SAC快取非同步
- DDD 和 記憶體快取記憶體快取
- 記憶體快取選型記憶體快取
- 多核cpu、cpu快取記憶體、快取一致性協議、快取行、記憶體快取記憶體協議
- Oracle Exadata與SGA快取記憶體CQOracle快取記憶體
- Go實戰 | 基於本地記憶體的快取的應用及實現Go記憶體快取
- PostgreSQL、Redis與Memcached的效能比較 - CYBERTECSQLRe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