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式執行的背後

chenwu128的部落格發表於2015-01-02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至少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不成功的男人,至少有一雙手。

而一個C程式,無論成功不成功,它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作業系統,一個shell,一套工具鏈。

世界本就不公平。隱藏在顯而易見的事實背後的,你若能看透,便可以站在對自己公平的那一端。

1、程式地址空間

一個程式一旦建立,就會自認為佔有4G記憶體(X86_32),這個記憶體被稱作虛擬記憶體,也就是程式的地址空間。在Linux下,程式地址空間的佈局大致如下圖所示,其中的使用者空間大致由這些部分組成:

  1. 程式碼段
  2. 初始化資料段
  3. 未初始化資料段

這些段,反映到ELF格式的目標檔案(object file)中,就又可能由許多不同的節(section)組成。節這個東西更加細緻複雜,暫且不表。

程式碼段

儲存的是可執行指令,通常是隻讀的,防止指令被程式自身修改。但程式是無法防止被人為修改,否則哪來那麼多的修改器。Vim就可以直接編輯二進位制檔案,指令的機器碼任意修改。

儲存例項:

push  %ebp

movl  %esp, %ebp

初始化資料段

儲存的是已初始化了的全域性變數和靜態變數,它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只讀區域和可讀寫區域。

儲存例項:

Char *string = “Hello World”(全域性)

“hello world”在只讀區域,指標string在可讀寫區域

而Char string[] = “hello world”(全域性)

就只儲存string在讀寫區域中。因為string已被分配儲存空間。

Static int class = 6 (全域性/區域性)

全域性的容易理解。區域性靜態變數的意義,在於函式呼叫完後,其佔用的儲存單元也不被釋放。如此便不可以存放到棧中,而又已被初始化,那麼存放到這個段自然是合理的。

未初始化資料段

通常稱為bss段,名字來自於“block started by symbol”—由符號開始的塊。存放於此段的變數,在程式執行之前就被初始化為0或Null指標。

注意,未賦值的指標會被初始化為空指標!如果程式中定義的指標沒有初始化,而後面又賦值於它,那麼在Linux下會引發“段錯誤”。

這就是個狗皮膏藥,用處大,卻難搞。函式呼叫時,對棧的操作基本上由編譯器完成。函式一旦被呼叫,就會生成一個棧幀(stack frame),棧幀的範圍由兩個 “棧指標”暫存器%ebp、%esp限定。

儲存例項:

Caller的返回地址;

Caller的暫存器資訊,如%ebp,%eax;

Callee自身的區域性變數

使用者手動分配記憶體的區域,malloc和free,誰用誰知道。另外,共享庫和動態載入的模組,也存放於堆中。

那麼問題來了,實際編譯好的目標檔案是否真的是這樣的呢?

以一個非常簡單的C程式—memlayout.c—作為例程:

int main()  {

    return 0;

}

用GCC分別編譯生成memlayout.o和memlayout檔案,並檢視它們的記憶體佈局:

[root@localhost ~]# size memlayout.o
   text       data        bss        dec        hex    filename
     66          0          0         66         42    memlayout.o
[root@localhost ~]# size memlayout
   text       data        bss        dec        hex    filename
   1055        272          4       1331        533    memlayout

這個程式沒有定義任何的變數,由memlayout.o可以看出,data、bss為0是符合預期的。

段依然還是那些段,可最終的可執行檔案如何卻把它們都搞大了?

我並沒有呼叫exit,為何程式自動流產?

男人的直覺也很準的,特別是程式出軌的時候。憑男人的直覺,我想,一定是編譯器(實質是連結器)在某個地方插了一腳。

這也是一個細瑣的問題,先做簡要說明,容以後再表。

2、程式的生命週期

編譯好的C程式是躺在磁碟裡的,這時只能叫檔案。載入到記憶體並撒腿狂奔的時候,才叫程式。老師們也告訴過我們,一個執行的“hello world”也是一個程式。所以一定要先有一個程式環境,程式才有狂奔的空間。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所以董小姐沒有理我。

一個C程式的前世今生大概是這樣的:

  • Shell首先建立一個子程式,設定好程式環境;
  • 子程式呼叫execve而陷入核心;
  • 核心呼叫載入器程式,載入器清理子程式環境後,再載入可執行檔案到子程式環境中;
  • 載入器跳轉到該程式的入口點(entry point),開始執行C啟動程式碼;
  • 呼叫main函式,執行真正的C程式;
  • 呼叫_exit,把控制交還給核心。

也就是說,在寫好的main函式之前,編譯器新增了一段C啟動程式碼,是C程式執行之前的準備工作;在main函式之後,編譯器至少新增(呼叫)了_exit()來保證程式的正確終止。這也是為什麼,中間目標檔案和最終可執行檔案size相差懸殊,使用者空間的程式總會終結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