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比特幣黃金BTG遭遇51%算力攻擊?

程式碼灣發表於2018-05-29


上週發生比特幣黃金BTG遭遇51%算力攻擊事件,所謂51%攻擊,就是用算力優勢撤銷自己已經發生的付款交易。如果有人掌握了50%以上的算力,它能夠修改自己的交易記錄,這可以使它進行雙重支付;阻止區塊確認部分或者全部交易;阻止部分或全部礦工開採到任何有效的區塊。被51%算力攻擊成功將會導致該加密貨幣的信用受損。

之前一直說比特幣的安全不是程式碼本身實現的,程式碼只是實現了一個安全的必要條件,而不構成安全的充分條件,比特幣的程式碼可以用來隨便複製,新建一個幣種,也可以起一個類似的名字,但無法複製比特幣的安全壁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不可複製技術和非技術因素)。BTG此次攻擊只是即將發起的各種連環攻擊的第一起,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比特幣的第一層安全壁壘由算力構成,目前全網有33E的算力在運算比特幣,大概由300萬臺礦機組成,實時可以消耗三峽大壩產生的一半多的電力,對它發起51%雙花攻擊的成本在30億美元起跳,而可控收益有限,同時需要解決超大規模的硬體部署難度,不顯山露水地完成數百萬臺礦機的採購和部署即使有了足額預算也極難實現。

所以黑客團體不會針對比特幣下手,換一種選擇,低算力的分叉幣就容易得多了,很多小幣種算力不外乎區區數個P(1000P=1E),當然,各個幣種演算法不同,但大體上就兩種挖礦裝置(ASIC礦機和顯示卡礦機),裝置通用性非常廣泛,折算出來很多幣種達到攻擊門檻的總算力成本為比特幣的萬分之一、千分之一,也就說攻擊成本驟降到30-300萬美元這個區間。這次BTG雙花攻擊直接獲利1800萬美元,另外還有做空期貨的間接收益,風險與收益比較對稱。顯然,黑客團體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路線規劃和方案實施分工經過這次試水式的論證,接下來,基於相同的團隊和裝置,將會逐步掃射更多的幣種,如上所述,算力裝置的通用性很高,不需要重複投資,完全可以多次利用,沒有消耗性成本,加上技術儲備的增強和方案的完善,以及此次順利得手後的獲利,使黑客團體沒有收手的理由。接下來的攻擊將會層出不窮,因為這是一個好生意,可持續性發展。

很多小幣種技術實力薄弱,就是簡單地拷貝程式碼,重新寫的程式碼也漏洞百出,在以前沒有專業攻擊之前,就這麼活著,隨著市場容量的擴大,出現專業化流水線式的攻擊,也就是遲早的事。市值排名100名之後的幣種,因為算力不足都有可能被專業團隊碾壓式地攻擊(此次被攻擊的BTG市值排名27),隨著攻擊作業流水線的建成,範圍和頻度會還會加快,各種血洗。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大家產生了一種錯覺,搞幾臺電腦就可以創造並穩定執行虛擬貨幣,很多極小算力的幣種好像也一直安然無恙,挖礦玩著,最終等來了一個炸彈。隨著攻擊事件的泛濫,這會向市場傳遞一個強烈的訊號,不要以為複製了比特幣程式碼就有資格成為一種幣,程式碼可以複製,價值無法拷貝。

現在第一批目標無疑是PoW幣種,不論市值大小,就好像一種生意剛開始只有一家做,賺了錢之後可能就是幾百家做,這個模式被開創出來,獲利頗豐,那麼大團隊搞大幣種,小團隊搞小幣種,全面開火,全面掃蕩,不斷血洗100遍,雖遠必誅。一旦被攻擊成功因為幣價的下跌(此次BTG攻擊初步跌去1/4),對礦個吸引力下降導致算力也流失,進一步降低攻擊門檻,可以多刷,大中小團伙輪番上陣,只要有利可圖,刷到歸零方可罷休。這並不需要很複雜的邏輯推理,社會上各種生意都是這麼鋪開的。

接下來第二批目標就是PoS/DPoS或其他組合共識幣種,我相信已經在研發當中,這些共識的程式碼稍為複雜,但因此潛在漏洞機率也更高,很多奇奇怪怪的規則,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沒人有興趣去研究它而已。一旦這個攻擊形成產業化,誰先拿出可行的定製化方案,誰就可以先吃第一口。一樣,模式走通後,很快就會全面開花,產業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這對整個虛擬貨幣市場而言,是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引發的洗盤動作,淘汰弱勢公鏈幣種,發幣寄託於強勢公鏈的頭部效應會被增強,算力聚集化,加速技術分層的趨勢。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就是產業生態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殘酷的景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