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別名:《underscore 系列 8 篇正式完結!》
介紹
underscore 系列是我寫的第三個系列,前兩個系列分別是 JavaScript 深入系列、JavaScript 專題系列。
這個系列算是 JavaScript 專題系列的番外篇,總共寫了 8 篇,重點介紹了 underscore 中的程式碼組織、鏈式呼叫、內部函式、模板引擎、工具函式等內容,旨在幫助大家閱讀原始碼,以及寫出自己的 undercore。
順便宣傳一下該部落格的 Github 倉庫:github.com/mqyqingfeng…,歡迎 star,鼓勵一下作者。
起因
想先聊聊為什麼會寫 underscore 系列?
最一開始寫 JavaScript 專題系列的時候,因為涉及到去重、扁平等功能點的實現,所以就研究了 underscore 中的實現方式,後來寫完專題系列,有朋友就問我該如何組織這些功能函式呢?
說起來,我也有這樣的困惑,因為以前在技術平臺上也看到過一些分享自己常用功能函式的文章,每當這個時候,總會幻想如果有篇文章能講講該如何組織程式碼,然後我學會後,在業務中不斷總結完善,或許我也能寫出自己的工具函式庫。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以我想研究下 underscore 的程式碼是如何組織的,後來又覺得反正都看了一遍,再進一步,講講 underscore 的原始碼吧。
不過,這個系列的內容跟一般講解 underscore 原始碼的系列文章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於它講的算是很"邊緣"的內容,從文章的標題中也可以看出,講完程式碼結構後,講了內部函式、模板引擎,工具函式等這些並不是在實際開發中常用到的 API,即便是在其他的系列文章中,這些也算是很冷門的內容,不過這也正好印證了我寫 underscore 系列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更好的閱讀原始碼。
所以它與其他 underscore 系列的文章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在閱讀完這個系列後,再跟著其他系列的文章接著學習。
如何閱讀
我在寫 underscore 系列的時候,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該怎麼閱讀 underscore 原始碼?我想簡單聊一下自己的思路。
首先,underscore 的定位是一個功能函式庫,提供了 110 多個 API 幫助開發,所以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那麼多的函式,是如何組織的?是如何做到既可以直接使用,又能以物件導向的方式使用的?又是如何實現鏈式呼叫的?瞭解瞭如何組織程式碼,甚至從中抽離得到一個模板,我們再從業務中慢慢總結,最終也能寫出自己的 underscore。
接下來是閱讀內部函式,其實不多,只有 cb、optimizeCb、restArgs、shallowProperty、deepGet 而已,之所以閱讀這些函式的實現,是因為在讀其他 API 時很可能會接觸到這些函式,我第一次在其他 API 中看到 cb、optimizeCb、restArgs 函式時都是一臉懵逼,接著看 API 吧,總覺得這點沒看懂,心裡一直很不爽,轉而去看這些函式的實現,又因為只讀了一點原始碼,想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抽象,進退兩難,慢慢的就產生了挫敗感,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會專門寫了兩篇介紹內部函式,不僅僅是講解原始碼,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明白為什麼要這麼抽象。
最後就是跟著興趣學習,underscore API 眾多,一個一個看實在是消磨熱情,倒不如你想了解哪個功能就去研究哪個功能的實現,如果說在這部分有什麼建議的話,那就是在研究一些函式具體的實現方式時,可以參考一些已經寫過的原始碼分析的文章,也許事半功倍:
當然啦,即便如此,閱讀原始碼的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總會因為各種原因,放棄又重新拾起,又放棄又重新拾起,很正常,我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只能說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就是一種進步。
全目錄
- underscore 系列之如何寫自己的 underscore
- underscore 系列之鏈式呼叫
- underscore 系列之內部函式 cb 和 optimizeCb
- underscore 系列之內部函式 restArgs
- underscore 系列之防衝突與 Utility Functions
- underscore 系列之實現一個模板引擎(上)
- underscore 系列之實現一個模板引擎(下)
- underscore 系列之字元實體與 _.escape
下期預告
按照原定的計劃,是準備寫 ES6 系列的,不過,因為工作的原因,很可能會先寫 React 系列,暫時還不能確定,今年只希望能寫完最後兩個系列。
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援,我是冴羽,下個系列再見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