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大選日當天的晚上9點,美國護膚品公司Bare Botanics的創始人Jason Junod,從美國各州的計票結果中已經大致“心中有數”: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即將重返白宮……當晚,他迅速聯絡了該公司在中國的供應商,以大約5萬美元的價格訂購了一整年的存貨——這是他眼下能有地方存放的最多庫存空間。
Junod希望能趕在明年1月的川普就職日前,將大約30000支洗澡刷和搓澡手套運到Bare Botanics位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的工廠。他擔憂的是,川普可能會認真履行他的競選承諾,即在上臺後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60%的高額關稅,並對美國進口的其他所有商品徵收最高20%的關稅。
而與Junod有著類似想法的美國企業高管,還不在少數。
不少美國零售商正在重新拾起他們在川普第一任期內使用過的策略:在關稅正式落地前先行囤積進口商品。
他們還在認真思考,如果關稅真的開始加徵,他們又該如何應對:是否需要提高商品售價,抑或儘早開始尋找替代的供應商?
前車之鑑
六年前的經歷,顯然至今仍令不少美國零售商和進口商記憶猶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顯示,當川普在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時,美國企業也曾爭先恐後地在關稅實施之前提前囤積進口。這在兩國的進出口貿易資料其實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進口額超過出口額的金額,在2018年上升(主要發生在關稅落地前),2019年則出現下降。
而上個月,中國的商品出口額資料也開始出現了明顯上升。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至少部分是由於美國大選結果不確定所導致的提前採購和發貨所驅動。
中國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10月,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37007億元,同比增長4.6%,比上月加快3.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1899億元,增長11.2%;進口15108億元,下降3.7%。
不少華爾街經濟學家們表示,由於不少零售商提前囤貨,中國的出口增長在未來幾個月內預計仍將保持強勁。
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而美國則已跌落至了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公司去年購買了大約43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其中電腦和電子產品佔了最大部分。
在廣東省一家電子產品製造商從事營銷工作的員工表示,他的公司最近也發現來自美國客戶的詢問增多,而且“明顯感到有點緊張不安。
他指出,到目前為止,潛在的關稅還沒有對銷售產生重大影響,但買家最終會消化並承擔這些關稅,有時還會提高對終端客戶的售價。“我們將盡最大努力集中精力降低成本,幫助他們緩解形勢,度過這個嚴冬。”
搬石砸腳
事實上,儘管在川普首個任期祭出貿易戰後,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佔的份額已從2017年的22%下降到2023年的約14%,但中美之間不斷上升的關稅,對於遏制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總體貿易逆差或中國的總體貿易順差,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美方的關稅舉措,除了“搬石砸腳”般地加重了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並沒有真正如川普設想般地幫助美國實現製造業大舉迴流。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中美貿易持續失衡的一大原因主要還是美國消費者需求強勁。在過去幾年,美國企業增加了從越南等地的進口份額,而中國則增加了對東南亞等地區的出口。
關稅不是由出口商支付的,而是由進口產品的企業支付的。許多經濟學家表示,這些零售企業通常會透過提高售價,將大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舊金山天然石材和瓷器批發商Stone Fleury的聯合創始人Leah Dark-Fleury在川普首個任期內,就曾飽受川普對華關稅之苦。她表示,二十年來,她一直從中國的同一家供應商那裡購買天然石材,其他材料則大多從歐洲進口。當川普在其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天然石材徵收關稅時,Dark-Fleury仍一如既往地從中國進貨。該公司只能透過提高售價以補貼成本,但為了保持競爭力,又不敢全面漲價以彌補關稅。
本週,當Dark-Fleury與她在中國的供應商交流時,已開始詢問是否有可能按照付款計劃訂購價值約兩個集裝箱的天然石材,以儘量趕在關稅落地前交貨。這可能需要花費大約10萬美元,從而能維持運營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她表示,“我希望我能買足夠多的東西,以便讓我們度過這四年。”
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的Fine Fit Sisters老闆Toni Norton,平常也會從中國採購身體護理油,這種油在夏季很受當地顧客歡迎。她通常要到新年才會進貨,但她如今正試圖在年底前就訂購約20000瓶。
Norton表示,如果對中國產品加徵的關稅真的達到60%,她可能不得不停止銷售這些護理油,而將更多精力放在健身教練服務上。她說,她認為自己沒有太多空間提高護理油的價格,她主要在TikTok上做廣告,每瓶售價只有約13美元——因為顧客喜歡便宜的東西。
Joe Jurken是位於密爾沃基的ABC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該公司幫助美國企業管理在亞洲的供應鏈。他預計,儘管他的客戶已經加強了從越南、印度和柬埔寨等國的採購,但中國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製造業。
他表示,中國已經開發了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通訊和交易渠道,使西方公司更容易開展業務,而其他國家的這些體系仍在開發中。此外,其他國家的製造商也很難複製他所依賴的中國供應商所提供的低成本和高質量。
Jurken指出,中國永遠無法被取代,其他市場只能是個備選。
自 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