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內建的資料集,scikit-learn
還提供了隨機樣本的生成器。
透過這些生成器函式,可以生成具有特定特性和分佈的隨機資料集,以幫助進行機器學習演算法的研究、測試和比較。
目前,scikit-learn
庫(v1.3.0
版)中有20個不同的生成樣本的函式。
本篇重點介紹其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函式。
1. 分類聚類資料樣本
分類和聚類是機器學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演算法,建立各種相關的樣本資料,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試驗演算法。
1.1. make_blobs
這個函式通常用於視覺化分類器的學習過程,它生成由聚類組成的非線性資料集。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000, centers=5)
plt.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 s=25)
plt.show()
上面的示例生成了1000個點的資料,分為5個類別。
make_blobs
的主要引數包括:
- n_samples:生成的樣本數。
- n_features:每個樣本的特徵數。通常為2,表示我們生成的是二維資料。
- centers:聚類的數量。即生成的樣本會被分為多少類。
- cluster_std:每個聚類的標準差。這決定了聚類的形狀和大小。
- shuffle:是否在生成資料後打亂樣本。
- random_state:隨機數生成器的種子。這確保了每次執行程式碼時生成的資料集都是一樣的。
1.2. make_classification
這是一個用於生成複雜二維資料的函式,通常用於視覺化分類器的學習過程或者測試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效能。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
X, 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 n_classes=4, n_clusters_per_class=1)
plt.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 s=25)
plt.show()
可以看出它生成的各類資料交織在一起,很難做線性的分類。
make_classification
的主要引數包括:
- n_samples:生成的樣本數。
- n_features:每個樣本的特徵數。這個引數決定了生成的資料集的維度。
- n_informative:具有資訊量的特徵的數量。這個引數決定了特徵集中的特徵有多少是有助於分類的。
- n_redundant:冗餘特徵的數量。這個引數決定了特徵集中的特徵有多少是重複或者沒有資訊的。
- random_state:隨機數生成器的種子。這確保了每次執行程式碼時生成的資料集都是一樣的。
1.3. make_moons
和函式名稱所表達的一樣,它是一個用於生成形狀類似於月牙的資料集的函式,通常用於視覺化分類器的學習過程或者測試機器學習演算法的效能。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moons
fig, ax = plt.subplots(1, 3)
fig.set_size_inches(9, 3)
X, Y = make_moons(noise=0.01, n_samples=1000)
ax[0].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 s=25)
ax[0].set_title("noise=0.01")
X, Y = make_moons(noise=0.05, n_samples=1000)
ax[1].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 s=25)
ax[1].set_title("noise=0.05")
X, Y = make_moons(noise=0.5, n_samples=1000)
ax[2].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 s=25)
ax[2].set_title("noise=0.5")
plt.show()
noise
越小,資料的分類越明顯。
make_moons
的主要引數包括:
- n_samples:生成的樣本數。
- noise:在資料集中新增的噪聲的標準差。這個引數決定了月牙的噪聲程度。
- random_state:隨機數生成器的種子。這確保了每次執行程式碼時生成的資料集都是一樣的。
2. 迴歸資料樣本
除了分類和聚類,迴歸是機器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向。scikit-learn
同樣也提供了建立迴歸資料樣本的函式。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regression
fig, ax = plt.subplots(1, 3)
fig.set_size_inches(9, 3)
X, y = make_regression(n_samples=100, n_features=1, noise=20)
ax[0].scatter(X[:, 0], y, marker="o")
ax[0].set_title("noise=20")
X, y = make_regression(n_samples=100, n_features=1, noise=10)
ax[1].scatter(X[:, 0], y, marker="o")
ax[1].set_title("noise=10")
X, y = make_regression(n_samples=100, n_features=1, noise=1)
ax[2].scatter(X[:, 0], y, marker="o")
ax[2].set_title("noise=1")
plt.show()
透過調節noise
引數,可以建立不同精確度的迴歸資料。
make_regression
的主要引數包括:
- n_samples:生成的樣本數。
- n_features:每個樣本的特徵數。通常為一個較小的值,表示我們生成的是一維資料。
- noise:噪音的大小。它為資料新增一些隨機噪聲,以使結果更接近現實情況。
3. 流形資料樣本
所謂流形資料,就是S形或者瑞士捲那樣旋轉的資料,可以用來測試更復雜的分類模型的效果。
比如下面的make_s_curve
函式,就可以建立S形的資料: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s_curve
X, Y = make_s_curve(n_samples=2000)
fig, ax = plt.subplots(subplot_kw={"projection": "3d"})
fig.set_size_inches((8, 8))
ax.scatter(X[:, 0], X[:, 1], X[:, 2], c=Y, s=60, alpha=0.8)
ax.view_init(azim=-60, elev=9)
plt.show()
4. 總結
本文介紹的生成樣本資料的函式只是scikit-learn
庫中各種生成器的一部分,
還有很多種其他的生成器函式可以生成更加複雜的樣本資料。
所有的生成器函式請參考文件: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classes.html#samples-gene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