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
為什麼讀了兩本呢,因為本來準備看刻意練習的,結果看完才發現看的是刻意學習,找錯書了……某種程度上,學習可以看作是練習一本書的讀後感。
學習這本書可以用兩三個小時快速過一下,為什麼說這本書不太好,因為這本書提出了太多問題而解決問題不多;而練習整本書雖然囉嗦(這也是很多老外寫的書的共性),但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此所謂言之有物。
刻意練習
前言
我發現身邊的高人,他們有兩項高於常人的本領:一是洞察問題的本領,二是解決問題的本領。對於大多數人,很努力,卻得不到希望的結果;很多事,有態度,卻茫然於拿不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刻意練習的本質
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隱性知識
人的學習受到情境的制約或促進。你要學習的東西將實際應用在什麼情境中,那麼你就應該在什麼樣的情境中學習這些東西。
各領域的傑出人物都靠大量練習
儘管這些能力非常卓越,但關於這些人如何開發這些超常能力,卻並沒有秘密可言。他們練習,大量地練習。
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強大的那類練習,都透過充分利用人類的身體與大腦的適應能力,來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們的技能,以做到一些過去不可能的事情。
對刻意練習原則的運用,是為任何行業或領域策劃和設計訓練方法的最佳方式。
從有目的的練習講起
一般而言,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甚至說,在本行業幹了20年的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那些只幹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於,如果沒有刻意地去提高,這些自動化的能力會緩慢地退化。
他採用的這種方法,我們稱為“有目的的練習”,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對他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成功。正如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那樣,這種方法並非總是如此成功,但它比通常的方法更有效一些,而且,這是通向刻意練習的第一步,而我們的最終目標便是刻意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幾個特徵,使得它與我們所說的“天真的練習”區分開來。所謂“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地做某件事情,並指望只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有目的的練習這個術語,意味著要比這種天真的練習更有目的性,考慮更周全,而且更為專注。
有目的的練習的四個特點
-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於引導你的練習。要把目標分解,並制訂一個計劃。
- 專注。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 反饋。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如果沒有反饋(要麼是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要麼是局外人給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現你的目標有多遠。
- 走出舒適區。對於任何型別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遇到瓶頸怎麼辦
- 試著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難的事情。換句話講,這是一個方法問題。
- 並非達到極限,而是動機不足。不論什麼時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會偶然碰到那些障礙,也就是說,在某些時刻,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進步了,或者,至少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才能提高水平。這是自然而然的。
- 走出舒適區,但要以專注的方式制訂明確的目標,為達到那些目標制訂一個計劃,並且想出監測你的進步的方法。想辦法保持你的動機。
有目的的練習還不夠
進幾乎各種型別的心理表現,至關重要的是心理結構的構建,這樣便可以避免短時記憶的侷限,並且馬上就能高效地處理大量資訊。
- 大腦就像肌肉,越練越大。例子: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
- 大腦擁有無限的適應能力
走出舒適區的重要性
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大腦中的變化也越大。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如果能夠觸發大腦結構的變化,那麼,這種學習比起只是繼續練習已學會的某項技能時的學習要高效得多。另一方面,在過長的時間內過分地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和學習低效。大腦和身體一樣,對於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並不太遠的“甜蜜點”上的挑戰,改變最為迅速。
練習改變大腦結構
音樂訓練以各種不同方式改變了大腦的結構與執行,使人們的音樂演奏能力進一步增強。
由訓練引起的認知和生理變化需要繼續保持。如果停止訓練,它們便開始消失。
心理表徵是什麼
將傑出人物和我們其他人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以建立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徵。
原書中的心理表徵指的是對一件事物的理解程度,類似於對肌肉記憶的轉化。
心理表徵有助於制訂計劃
傑出人物運用心理表徵來提高技能水平,監測並評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時調整心理表徵,使之更加有效。
心理表徵有助於高效學習
技能與心理表徵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良性迴圈:你的技能越嫻熟,建立的心理表徵就越好;而心理表徵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練習,以磨鍊技能。
刻意練習是什麼
刻意練習與其他型別的有目的的練習在兩個重要的方面上存在著差別。首先,它需要一個已經得到合理發展的行業或領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夠佈置練習作業的導師。
- 刻意練習發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經想出怎樣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經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的技能。訓練的方案應當由導師或教練來設計和監管,他們既熟悉傑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麼樣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種能力。
- 刻意練習發生在人們的舒適區之外,而且要求學生持續不斷地嘗試那些剛好超出他當前能力範圍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們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來講,這並不令人心情愉快。
- 刻意練習包含得到良好定義的特定目標,通常還包括目標表現的某些方面;它並非指向某些模糊的總體改進。一旦設定了總體目標,導師或教練將制訂一個計劃,以便實現一系列微小的改變,最後將這些改變累積起來,構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變化。改進目標表現的某些方面,使得從業者能夠看到他的表現已經透過練習得到了提高。
- 刻意練習是有意而為的,也就是說,它需要人們完全的關注和有意識的行動。簡單地遵照導師或教練的指示去做,還不夠。學生必須緊跟他的練習的特定目標,以便能做出適當的調整,控制練習。
- 刻意練習包含反饋,以及為應對那些反饋而進行調整的努力。在練習過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饋來自導師或教練,他們將監測學生的進步、指出存在的問題,並且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必須學會自己監測自己、自己發現錯誤,並做出相應調整。這種自我監測,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徵。
- 刻意練習既產生有效的心理表徵,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徵。提高水平與改進心理表徵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偏廢;隨著人們水平的提升,表徵也變得更加詳盡和有效,反過來使得人們可能實現更大程度的改進。心理表徵使人們能監測在練習中和實際的工作中做得怎麼樣。它們表明了做某件事的正確方法,並使得人們注意到什麼時候做得不對,以及怎樣來糾正。
- 刻意練習透過著重關注過去獲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於有針對性地提高那些方面,並且幾乎總是包括構建或修改那些過去已經獲取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逐步的改進最終將造就卓越的表現。由於新技能的學習是建立在現有技能基礎上的,因此,導師會為初學者提供正確的基本技能,使學生後來能在更高層面上重新學習那些基本的技能。
如何運用刻意練習原則
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幾乎總是找一位優秀的教練或導師。
讓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現實是,所有這些事情,即管理、銷售和團隊合作,全都是專業化的技能,除非你運用一些專門用於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練習方法,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無法讓你有更大的進步。
專注和投入至關重要
要記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鬆,並且只為了好玩,你可能不會進步
制訂明確的目標,把練習課程的時間縮得更短,是更加迅速地提升新的技能水平的最佳方式。
沒有導師,怎麼辦
反覆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並且聚焦於在那些方面取得進步,試著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提高,直到你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們只有努力去複製傑出人物的成就,失敗了就停下來思考為什麼會失敗,才能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徵。
跨越停滯階段
要越過這種停滯階段,最好的辦法是以新的方式挑戰你的大腦或身體
保持動機
保持動機也許是每個投入到有目的訓練或者刻意練習中的人最終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要保持動機,要麼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要麼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
我注意到,那些難以在早晨開始練習的人們,往往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理想的情況是,你每天應當睡到自然醒(也就是說,不能讓鬧鐘鬧醒你),並且在你起床之後,覺得神清氣爽。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你可能得早點上床睡覺。
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並保持專注,都是讓人心力交瘁的活動。傑出人物往往做兩件有益的事情,它們看起來似乎都與動機無關。
- 第一件是一般的身體保養:保證充足的睡眠並保持健康。
- 第二件是將練習課的時間限制在1小時左右。如果時間長了,將無法保持高度的專注。
一旦你已經練習了一段時間,並且可以看到結果了,這種技能本身就可以成為你動機的一部分。
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實現某個目標時,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和你自己達成一個協議,你將儘自己的努力迴歸到之前的狀態或者跨越停滯階段,然後你再放棄。到那個時候,也許你不會放棄了。
將對同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所有人聚集起來,或者吸引他們加入一個團體,並且將團體的同志情誼和共同的目標作為達到你自己目標的額外動機。
將漫長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標,並且每次只關注它們中的一個,甚至可以在每次達到一個目標時,給自己小小的獎勵。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那些日後成為傑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階段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從事某項活動,並且獲得父親或母親的關注和表揚時,自然也想加入進來,獲得父母同樣的關注和表揚。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儘管父母和導師可以採用許多方法來激勵孩子,但動機必須來自孩子的內心,否則,它不會長久。
那些長大後成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的孩子,有著“自加燃料、自我激勵的動機來從事繁重的工作”,儘管他們依然需要父母親和導師“情緒的和技術的支援”。
年齡與適應能力的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的技能出現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減少或停止了練習;如果依然定期參加練習,他們的技能水平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
訓練VS“天才”
從長遠來看,佔上風的是那些練習更勤奮的人,而不是那些一開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華方面稍有優勢的人。
換個角度看基因差異
練習是決定某人在某個特定領域或行業中最終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如果基因在其中發揮作用,那麼,它們的作用會慢慢消失。
刻意練習的前景
一旦學生懂得了在某個領域中要達到那種足夠高的技能水平必須要做些什麼,那麼他們至少從原則上理解了在其他領域追求卓越也需要做些什麼。
刻意學習
推薦序 成長是永恆的剛需
最大的痛苦源自對自己當前處境的清晰認識,以及對目標遙遠的真切感受。
寫在前面的話 N階持續行動者和1000天持續行動,讓我的生活有哪些改變?
當你把一件事情持續做到以“年”為單位,就很容易形成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這就是人們說的“成就你的東西也會限制你”。
我們有一種自帶的屬性,就是在思考未來的時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過度放大未來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過程中的困難。於是,在實際堅持的過程中,當我們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視而不見。
從鬆散到緊湊,我從泥潭中將自己救出
我們的認知始終存在盲區,於是必然會走彎路。
這也是為什麼“聽話照做執行別發揮”有價值。當你自己的行動量不夠的時候,經驗往往不足,於是判斷不可靠。如果有更高階的人告訴你要怎麼做,這句話背後一定會有一些邏輯,而這些邏輯有時候以你目前的積累和學識無法理解,甚至完全不能意識到。這時候也千萬不要瞎想亂說,如果你想要進步,趕緊少說廢話照做就是。
沒有必要刻意追求難度,選擇一條故意炫技的道路。這樣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誤入歧途,鑽牛角尖。技術人員比較容易掉入這個陷阱,為了技術情結不顧業務需求。
只要具備基本的基礎知識,就可以開始輸出訓練了,透過輸出,反過來激勵我們的輸入
要在河裡建一座壩,於是往河水裡扔石頭。河水很急,最開始把石頭扔進去,可能會被沖走,可能會沉在河床底下,但是如果我們不繼續扔,是沒有辦法攔住水流的。這個投入一旦開始,就必須持續下去,直到能夠開始看到一部分石子在水面出現。這個時候相當於築起了一座壩,於是就可以在上面行走了。在把水攔住前,我們所有的投入都可能會沉入水中,沒有看到任何反饋。
堅持下來的人,可能會因為不斷調整嘗試,取得結果;而放棄的人,可能會再去找一個新領域從頭開始,相當於重新填一次河。所以,有些人能夠在一個領域裡越走越深,而有的人只是不停地在低水平重複建設,不停地入門而已。
要觸發學到知識的感覺
對於強即時反饋的追逐,我們把學習從一種實質性的動作變成了表面儀式。而一旦開始“我正在向我的朋友宣告我在學習”的模式,我們就可能不會真正去學習了,因為學習是一個漫長的反饋過程。假使我發一個朋友圈就能引來大家的讚揚,那我為什麼要去熬過那漫長的學習沉默期呢?陷入了一個學習卻沒有進步,沒進步就放棄,放棄又痛苦,痛苦後就學習,再學習又沒進步的惡性迴圈。
需要學會暴力破解,對自己的困難、問題不要心慈手軟。有時候繞半天彎路後會發現,面對困難,簡單粗暴、直接上手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有的人只是以為自己知道但是沒有做,然後繼續過自己的苦行僧生活。為這些親愛的朋友默哀一秒鐘。
言行不一,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習慣,那就是你說的話對自己沒有約束力了,所以你的言和你的行脫節以後,你也不會在乎說了什麼,變得口無遮攔。
把握成長進步的主旋律
在開始寫作以前,我特別愛看網際網路行業資訊,對什麼公司做什麼都瞭如指掌。看多了那些評論以後,我竟然也開始“看好××”“不看好××”起來,一副指點江山的滿足模樣。和別人聊這些話題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無所不知,情緒更是膨脹到了極點。
但是這些資訊只是提供了虛假而短暫的快感而已。一方面,我並沒有因為這些資訊有實質性的提升,另外一方面,這些文章許多屬於公關軟文,寫出來就是給你洗腦的。
“離時代太近”是許多仍然在迷茫中的人的弊病,一方面資訊的發達“沖刷”了他們的認知,一心浮在資訊的表層,忽略了基礎的牢固。另外一個方面,資訊的生產者又在不斷炮製概念,造成一種下一波風口馬上要來的假象。
當我只是一個資訊的末端接收者,只是一個沒多少話語權的消費者,只是一個沒有什麼決策影響力的人,只是一個連自己的心智都無法駕馭的普通網民,卻有一顆經世濟民的雄心,我覺得這樣會有一些問題。
如果這麼長久下去,我可能“憂國憂民”一輩子,但是自己卻是老樣子。於是說自己懷才不遇,才能讓自己心理平衡一些。
在學習的道路上,需要摒棄的一個潛在心態就是:我很特殊,我值得不一樣的待遇,我需要一套量身定做的方法。可是學習是有規律的,規律有普適性,不要試圖違背規律。
學習一定要紮紮實實往前走,基礎一定要夯實夯實再夯實,而這要挑戰我們的偏見。偏見是我們的自以為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即使一事無成,評論能力也可以無窮大:想當然地以為這個,以為那個,又不會閉嘴,於是不得消停。而一旦有偏見,就看不到全貌。學習是探索,是破除偏見,看到全貌。
願意付費的人,成長得更快
金錢的稀缺還體現在用時間去換取金錢以降低成本,但是在我看來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在大城市有很多人通勤時間超過1小時,為了居住成本便宜,大量時間花在交通工具上。於是就想各種辦法在地鐵或者公交上,聞著大蔥包子的早餐味道看書學習。這種精神非常好,但是我認為逃離壞迴圈吸引力的速度不夠快。
時間和金錢的稀缺往往是同時存在,除掉工作上的時間,其實真正用於提升能力和思考學習的時間幾乎為零。但是你在工作上的成長,能力的提升以及潛在的發展機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你對於自己成長的投入和訓練。
我們經常會拿時間去換錢,因為我們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值錢,而正是因為這麼想,我們決策的時候不會把時間當作很重要的資源,我們會惜金,但是卻會惜時。浪費的時間,會造成無法進一步升值。而無法升值其實是收入無法提升的瓶頸,因為你不能給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價值,就無法得到更多的價值。
所以這個壞迴圈差不多成閉環了,在這個閉環中,我們絕對忙碌,但是內心未必會充實。在瓶口放一圈毛毛蟲,它們圍成圈往前趕,多麼匆忙又充實的景象啊,但是它們不知道自己只是在轉圈。在壞迴圈中的我們,也像蟲子,只是不經意間才發現,那時人生已經走完好多路程。
不必害怕付出後沒有回報
當你對回報沒有任何預期的時候,你的內心總是更容易充盈的,因為你會發現驚喜好像從來沒有從你身邊走開。注意不預期回報是真心的不預期回報,但是投入卻沒有因此打折扣,也沒有在內心打著“我不預期回報但是我在等著更大回報”的小九九。
我有篇文章叫《參與和投入是改變的唯一途徑》,投入的人就是贏家。在成長的路上,付出的結果再差也是要比現在好
獨立出活,承擔責任
獨立代表你承擔了責任,以主動的視角審視你的工作,並且儘量代入更全域性的位置,理解領導給你佈置工作時候考慮的場景,朝著這個目標最佳化你的工作。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獨當一面。
獨立出活兒就是扔給你一個東西,可以很快地分析清楚問題,找到關鍵點,制訂方案對策,推動執行跟進,及時總結反饋,拿到結果彙報,調整策略再行動。而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有獨立工作的心理狀態,就是所有的問題你都得自己扛著,你要推進,你要跟進,你可能還要催。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堆自己的事情,你不去推進,別人怎麼有時間管?你不操心,其他人也未必會操心。
什麼是投資自己?
我們生活的環境有時候是無法掌控的,能掌控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學習是一個投資自己的過程,而提前付出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情從理智、邏輯上說,你應該做好,那你就要做好,而不是拿著一個客觀的理由去給自己開脫。
客觀的理由是找不完的,今天你覺得老師講得不好,於是你不聽講;明天走上工作崗位,你覺得公司很差於是不好好工作;後天你覺得社會很亂於是憤世嫉俗……這其實是一個系列的動作,本質是一樣的:拿著客觀的理由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投資自己就是這麼一回事。你自己必須去做這件事情,而且你必須提前做。提前做的意思就是,你做的時候,是看不到許諾的好處的,但是你的理智和信念告訴你,這事必須要做。而且由於你自己的分析,主動發起行動,遇到困難解決困難。
人是一種非常容易短視的動物,而且又極其擅長為這種目光短淺做辯護,以至於目光短淺會被合理化到彷彿不存在。目光短淺會給我們帶來感知的偏差,感知的偏差會讓我們做出錯誤的判斷,而錯誤的判斷會讓我們敗給時間。
下面這句話如果你能做到並且執行到位,基本上能解決絕大部分的拖延情況。
五分鐘能做完的事情馬上就去做;五分鐘做不完的馬上先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