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RDD API
1、RDD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彈性分散式資料集)是Spark中抽象的資料結構型別,任何資料在Spark中都被表示為RDD。從程式設計的角度來看,RDD可以簡單看成是一個陣列。和普通陣列的區別是,RDD中的資料時分割槽儲存的,這樣不同分割槽的資料就可以分佈在不同的機器上,同時可以被並行處理。因此,Spark應用程式所做的無非是把需要處理的資料轉換為RDD,然後對RDD進行一系列的變換和操作,從而得到結果。
2、RDD建立
RDD可以從普通陣列建立出來,也可以從檔案系統或者HDFS中的檔案建立出來。
1) 從普通陣列建立RDD,裡面包含了1到9這9個數字,它們分別在3個分割槽中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1 to 9, 3)
2)讀取檔案README.md來建立RDD,檔案中的每一行就是RDD中的一個元素
scala> val b = sc.textFile("README.md")
3、兩類操作運算元
主要分兩類,轉換(transformation)和動作(action)。兩類函式的主要區別是,transformation接受RDD並返回RDD,而action接受RDD返回非RDD.
transformation操作是延遲計算的,也就是說從一個RDD生成另一個RDD的轉換操作不是馬上執行,需要等到有action操作的時候才真正觸發運算。
action運算元會觸發spark提交作業job,並將資料輸出spark系統。
4、轉換運算元
更多可以參看
1)map
對RDD中的每個元素都執行一個指定的函式來產生一個新的RDD。任何原RDD中的元素在新RDD中都有且只有一個元素與之對應。
舉例: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1 to 9, 3)
scala> val b = a.map(x => x*2)
scala> a.collect
res10: Array[Int] = Array(1, 2, 3, 4, 5, 6, 7, 8, 9)
scala> b.collect
res11: Array[Int] = Array(2, 4, 6, 8, 10, 12, 14, 16, 18)
2)flatMap
與map類似,區別是原RDD中的元素經map處理後只能生成一個元素,而原RDD中的元素經flatmap處理後可生成多個元素來構建新RDD。
舉例:對原RDD中的每個元素x產生y個元素(從1到y,y為元素x的值)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1 to 4, 2)
scala> val b = a.flatMap(x => 1 to x)
scala> b.collect
res12: Array[Int] = Array(1, 1, 2, 1, 2, 3, 1, 2, 3, 4,1,2,3,4)
3)mapPartitions
mapPartitions是map的一個變種。map的輸入函式是應用於RDD中每個元素,而mapPartitions的輸入函式是應用於每個分割槽,也就是把每個分割槽中的內容作為整體來處理的。
它的函式定義為:
def mapPartitions[U: ClassTag](f: Iterator[T] => Iterator[U], preservesPartitioning: Boolean = false): RDD[U]
f即為輸入函式,它處理每個分割槽裡面的內容。每個分割槽中的內容將以Iterator[T]傳遞給輸入函式f,f的輸出結果是Iterator[U]。最終的RDD由所有分割槽經過輸入函式處理後的結果合併起來的。
舉例:
上述例子中的函式myfunc是把分割槽中一個元素和它的下一個元素組成一個Tuple。因為分割槽中最後一個元素沒有下一個元素了,所以(3,4)和(6,7)不在結果中。
mapPartitions還有些變種,比如mapPartitionsWithContext,它能把處理過程中的一些狀態資訊傳遞給使用者指定的輸入函式。還有mapPartitionsWithIndex,它能把分割槽的index傳遞給使用者指定的輸入函式。
4)mapWith
是map的另外一個變種,map只需要一個輸入函式,而mapWith有兩個輸入函式。它的定義如下:
def mapWith[A: ClassTag, U: ](constructA: Int => A, preservesPartitioning: Boolean = false)(f: (T, A) => U): RDD[U]
第一個函式constructA是把RDD的partition index(index從0開始)作為輸入,輸出為新型別A;
第二個函式f是把二元組(T, A)作為輸入(其中T為原RDD中的元素,A為第一個函式的輸出),輸出型別為U。
舉例:把partition index 乘以10,然後加上2作為新的RDD的元素。
val x = sc.parallelize(List(1,2,3,4,5,6,7,8,9,10), 3)
x.mapWith(a => a * 10)((a, b) => (b + 2)).collect
res4: Array[Int] = Array(2, 2, 2, 12, 12, 12, 22, 22, 22, 22)
5)flatMapWith
flatMapWith與mapWith很類似,都是接收兩個函式,一個函式把partitionIndex作為輸入,輸出是一個新型別A;另外一個函式是以二元組(T,A)作為輸入,輸出為一個序列,這些序列裡面的元素組成了新的RDD。它的定義如下:
def flatMapWith[A: ClassTag, U: ClassTag](constructA: Int => A, preservesPartitioning: Boolean = false)(f: (T, A) => Seq[U]): RDD[U]
舉例: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List(1,2,3,4,5,6,7,8,9), 3)
scala> a.flatMapWith(x => x, true)((x, y) => List(y, x)).collect
res58: Array[Int] = Array(0, 1, 0, 2, 0, 3, 1, 4, 1, 5, 1, 6, 2, 7, 2,8, 2, 9)
6)flatMapValues
flatMapValues類似於mapValues,不同的在於flatMapValues應用於元素為KV對的RDD中Value。每個一元素的Value被輸入函式對映為一系列的值,然後這些值再與原RDD中的Key組成一系列新的KV對。
舉例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List((1,2),(3,4),(3,6)))
scala> val b = a.flatMapValues(x=>x.to(5))
scala> b.collect
res3: Array[(Int, Int)] = Array((1,2), (1,3), (1,4), (1,5), (3,4), (3,5))
上述例子中原RDD中每個元素的值被轉換為一個序列(從其當前值到5),比如第一個KV對(1,2), 其值2被轉換為2,3,4,5。然後其再與原KV對中Key組成一系列新的KV對(1,2),(1,3),(1,4),(1,5)。
7)union
8)cartesian
9)groupBy
10)filter
當需要比較不同型別資料時,參照 :
11)sample
12)Cache
將RDD元素從磁碟快取到記憶體
如果資料需要複用,可以透過Cache運算元,將資料快取到記憶體。
13)persist
14)mapValues
顧名思義就是輸入函式應用於RDD中Kev-Value的Value,原RDD中的Key保持不變,與新的Value一起組成新的RDD中的元素。因此,該函式只適用於元素為KV對的RDD。
舉例: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List("dog", "tiger", "lion", "cat", "panther", " eagle"), 2)
scala> val b = a.map(x => (x.length, x))
scala> b.mapValues("x" + _ + "x").collect
res5: Array[(Int, String)] = Array((3,xdogx), (5,xtigerx), (4,xlionx),(3,xcatx), (7,xpantherx), (5,xeaglex))
15)combineByKey
16)reduceByKey
顧名思義,reduceByKey就是對元素為KV對的RDD中Key相同的元素的Value進行reduce,因此,Key相同的多個元素的值被reduce為一個值,然後與原RDD中的Key組成一個新的KV對。
舉例:
scala> val a = sc.parallelize(List((1,2),(3,4),(3,6)))
scala> a.reduceByKey((x,y) => x + y).collect
res7: Array[(Int, Int)] = Array((1,2), (3,10))
上述例子中,對Key相同的元素的值求和,因此Key為3的兩個元素被轉為了(3,10)。
17)reduce
reduce將RDD中元素兩兩傳遞給輸入函式,同時產生一個新的值,新產生的值與RDD中下一個元素再被傳遞給輸入函式直到最後只有一個值為止。
舉例:對RDD中的元素求和
scala> val c = sc.parallelize(1 to 10)
scala> c.reduce((x, y) => x + y)
res4: Int = 55
18)join
19)zip
20)intersection
intersection
5、Action運算元
1)foreach
2)saveAsTextFile
3)collect
相當於toArray,將分散式的RDD返回為一個單機的Scala Array.
4)count
作者:青禾ws
連結: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4479/viewspace-281889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spark-RDDSpark
- Spark - [03] RDD概述Spark
- Spark 的核心概念 RDDSpark
- spark RDD,reduceByKey vs groupByKeySpark
- Spark RDD中Runtime流程解析Spark
- SparkSQL /DataFrame /Spark RDD誰快?SparkSQL
- Spark RDD 特徵及其依賴Spark特徵
- spark學習筆記--RDDSpark筆記
- Spark RDD的預設分割槽數:(spark 2.1.0)Spark
- Spark RDD在Spark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Spark
- Spark(十三) Spark效能調優之RDD持久化Spark持久化
- RDD到底是什麼?RDD的APIAPI
- Spark學習(二)——RDD基礎Spark
- 【大資料】Spark RDD基礎大資料Spark
- Spark RDD詳解 | RDD特性、lineage、快取、checkpoint、依賴關係Spark快取
- Spark從入門到放棄---RDDSpark
- Spark RDD運算元(八)mapPartitions, mapPartitionsWithIndexSparkAPPIndex
- 大白話講解Spark中的RDDSpark
- 快取Apache Spark RDD - 效能調優快取ApacheSpark
- Calcite 使用原生的RDD 處理SparkSpark
- 大資料學習—Spark核心概念RDD大資料Spark
- Spark SQL中的RDD與DataFrame轉換SparkSQL
- Spark----RDD運算元分類 DAGSpark
- spark學習筆記--RDD鍵對操作Spark筆記
- Spark API 全集(1):Spark SQL Dataset & DataFrame APISparkAPISQL
- Spark效能優化:對RDD持久化或CheckPoint操作Spark優化持久化
- 通過WordCount解析Spark RDD內部原始碼機制Spark原始碼
- 深入原始碼理解Spark RDD的資料分割槽原理原始碼Spark
- spark RDD textFile運算元 分割槽數量詳解Spark
- Spark REST API & metricsSparkRESTAPI
- Spark 系列(九)—— Spark SQL 之 Structured APISparkSQLStructAPI
- 一文帶你過完Spark RDD的基礎概念Spark
- spark RDD運算元(五)之鍵值對聚合操作combineByKeySpark
- Spark運算元:統計RDD分割槽中的元素及數量Spark
- 大資料分散式計算系統 Spark 入門核心之 RDD大資料分散式Spark
- Apache Spark:資料框,資料集和RDD之間的區別 - BaeldungApacheSpark
- 【Spark Java API】Action(3)—foreach、fSparkJavaAPI
- 【Spark Java API】Action(4)—sortBy、taSparkJava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