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技術降低了IT成本,但是降低的幅度會多大?

manfenqiyewang發表於2015-01-06

昨天李總理去了前海微眾銀行,說了句“希望用你們的方式來倒推傳統金融的改革”。結果到了騰訊雲的報導里,題目就成了:聽總理的話,用雲端計算倒推傳統金融 IT 改革。

總理談的是金融體系,與 IT 並無直接關係,這麼拉大旗作虎皮太過牽強。而把數字加文字遊戲玩到這種程度,我也真是醉了。“倒推”啥啊,直接“推倒”吧!

騰訊雲的文章是這麼介紹的:

如果採用雲服務,作為銀行主要運作成本的 IT 架構的運維成本會大大降低。小型銀行每個賬戶的 IT 成本是 100 元,大型銀行每個賬戶的成本 20-30 元。藉助騰訊雲分散式架構,微眾銀行建設了一套適合網際網路形勢的 IT 架構,並且單個賬戶成本降至中小型銀行的5%,未來目標是降至 1 元。

每賬戶的 IT 成本從 100 元降到 1 元!如果這個幅度降幅是真,那雲端計算就直接把傳統 IT 統統推倒了。

首先簡要分析下,“IT 成本”由哪些因素構成。

如果企業的 IT 能力是購買所得,那麼成本比較容易量化:把硬體、軟體,以及 IT 服務的採購成本加在一起,再加上少量企業自身 IT 人員的人工成本,也就差不多了。這其中採購成本比例最大,因此一般談到 IT 成本時,企業往往主要關注 IT 領域採購的花銷。

系統初建時買的主要是硬體和系統軟體,之後的 IT 成本主要用於系統整合,應用軟體,以及安全、維護費用等。不同的廠商、不同的型別的產品,售賣的模式也不同:有的是買硬體送軟體;有的是產品便宜服務貴;有的靠產品賣個好價錢;有的算人工天數出賣勞動力。個人理解,這主要是營銷模式的創新,並不能全面體現 IT 的成本和價值。

隨著技術的發展,雲端計算技術降低了 IT 的硬體成本,比如用價格低廉的 X86 取代昂貴的小型機伺服器,確實省了不少錢;而原來硬體的高可用性,需要透過軟體和運維工作來彌補。而由此產生軟體開發成本的上升,又可能因“自主研發”而被轉化為內部的人工成本。

雲端計算技術降低了 IT 成本,但是降低的幅度會多大?

銀行業用大型機,購買的是硬體軟體加服務的一體化整合 IT 能力;電信運營商用高可用小型機+成熟系統軟體+定製開發軟體,購買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和整合服務。拿單純的硬體投資,和軟硬一體化的服務做對比,當然會有“成本大幅下降”的感覺。然而云計算讓“IT 成本”裡的採購量大幅度降低,有沒有考慮到:“IT 成本”發生了轉移,從採購項變成了人工成本。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IT 不僅是運營的工具,也是創新的平臺,換句話說,IT 不僅是成本因素,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了開展業務,自身必須擁有大批 IT 專家,這些人工費用算不算是“IT 成本”的組成部分呢?

為提高 IT 的使用效率,網際網路公司在硬體方面推行資源池化,軟體開發由則由業務團隊負責。負責基礎設施的專業團隊提供硬體資源的租用能力,就是對外部客戶提供雲端計算服務。

這麼分析下來可以看出:雖然雲端計算服務供應商提供硬體和部分基礎軟體,但應用軟體方面還需要客戶自己搞定。對於應用軟體來說,不僅要根據硬體資源池的要求進行改造,而且以前硬體本身可以完成的一些功能(比如高可用性保障等)必須透過應用軟體來實現,這都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

最終的財務報表中,雖然硬體成本降低,但軟體的成本會增加;雖然購買成本降低,但是運營開發成本會增加;雖然外包成本降低,但是內部人工成本會增加。如果這些增量都沒有,那麼 IT 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會下降,IT 能力實際是退步了。

我不好披露企業的內部資料和資訊,因此文中沒有舉出具體數字來量化說明;但定性分析亦能看出來,“雲端計算降低 IT 成本”的作用被誇大了。

雲端計算是 IT 發展的趨勢,在中國推行雲端計算技術,現階段的重心還是讓各行各業對 IT 價值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盲目吹泡泡不會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會讓客戶產生不合理的期望值,引發業界的反感,揠苗助長。

文章來源於滿分企業網: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9874002/viewspace-139198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