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Error 巢狀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yongxinz發表於2022-01-14

原文連結: Go Error 巢狀到底是怎麼實現的?

Go Error 的設計哲學是 「Errors Are Values」。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翻譯起來挺難的。不過從原始碼的角度來看,好像更容易理解其背後的含義。

Go Error 原始碼很簡單,寥寥幾行:

// src/builtin/builtin.go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error 是一個介面型別,只需要實現 Error() 方法即可。在 Error() 方法中,就可以返回自定義結構體的任意內容。

下面首先說說如何建立 error

建立 Error

建立 error 有兩種方式,分別是:

  1. errors.New()
  2. fmt.Errorf()

errors.New()

errors.New() 的使用延續了 Go 的一貫風格,New 一下就可以了。

舉一個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func main() {
	err := errors.New("這是 errors.New() 建立的錯誤")
	fmt.Printf("err 錯誤型別:%T,錯誤為:%v\n", err, err)
}

/* 輸出
err 錯誤型別:*errors.errorString,錯誤為:這是 errors.New() 建立的錯誤
*/

這段程式碼唯一讓人困惑的地方可能就是錯誤型別了,但沒關係。只要看一下原始碼,就瞬間迎刃而解。

原始碼如下:

// src/errors/errors.go

// New returns an error that formats as the given text.
// Each call to New returns a distinct error value even if the text is identical.
func New(text string) error {
	return &errorString{text}
}

// errorString is a trivial implementation of error.
type errorString struct {
	s string
}

func (e *errorString) Error() string {
	return e.s
}

可以看到,errorString 是一個結構體,實現了 Error() 方法,New 函式直接返回 errorString 指標。

這種用法很簡單,但不實用。假如我還想返回程式的上下文資訊,它就沒轍了。

下面看第二種方式。

fmt.Errorf()

還是先看一個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database/sql"
	"fmt"
)

func foo() error {
	return sql.ErrNoRows
}

func bar() error {
	return foo()
}

func main() {
	err := bar()
	if err == sql.ErrNoRows {
		fmt.Printf("data not found, %+v\n", err)
		return
	}
	if err != nil {
		fmt.Println("Unknown error")
	}
}

/* 輸出
data not found, sql: no rows in result set
*/

這個例子輸出了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是還不夠。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通過使用 fmt.Errorf() 函式,附加上我們想新增的文字資訊,使返回內容更明確,處理起來更靈活。

所以,foo() 函式會改成下面這樣:

func foo() error {
   return fmt.Errorf("foo err, %v", sql.ErrNoRows)
}

這時問題就出現了,經過 fmt.Errorf() 的封裝,原始 error 型別發生了改變,這就導致 err == sql.ErrNoRows 不再成立,返回資訊變成了 Unknown error

如果想根據返回的 error 型別做不同處理,就無法實現了。

因此,Go 1.13 為我們提供了 wrapError 來處理這個問題。

Wrap Error

看一個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type myError struct{}

func (e my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Error happended"
}

func main() {
	e1 := myError{}
	e2 := fmt.Errorf("E2: %w", e1)
	e3 := fmt.Errorf("E3: %w", e2)
	fmt.Println(e2)
	fmt.Println(e3)
}

/* output
E2: Error happended
E3: E2: Error happended
*/

乍一看好像好沒什麼區別,但背後的實現原理卻並不相同。

Go 擴充套件了 fmt.Errorf() 函式,增加了一個 %w 識別符號來建立 wrapError

// src/fmt/errors.go

func Errorf(format string, a ...interface{}) error {
	p := newPrinter()
	p.wrapErrs = true
	p.doPrintf(format, a)
	s := string(p.buf)
	var err error
	if p.wrappedErr == nil {
		err = errors.New(s)
	} else {
		err = &wrapError{s, p.wrappedErr}
	}
	p.free()
	return err
}

當使用 w% 時,函式會返回 &wrapError{s, p.wrappedErr}wrapError 結構體定義如下:

// src/fmt/errors.go

type wrapError struct {
	msg string
	err error
}

func (e *wrap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e.msg
}

func (e *wrapError) Unwrap() error {
	return e.err
}

實現了 Error() 方法,說明它是一個 error,而 Unwrap() 方法是為了獲取被封裝的 error

// src/errors/wrap.go

func Unwrap(err error) error {
	u, ok := err.(interface {
		Unwrap() error
	})
	if !ok {
		return nil
	}
	return u.Unwrap()
}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

因此,我們可以使用 w% 將上文中的程式進行改造,使其內容輸出更豐富。

如下:

package main

import (
	"database/sql"
	"errors"
	"fmt"
)

func bar() error {
	if err := foo(); err != nil {
		return fmt.Errorf("bar failed: %w", foo())
	}
	return nil
}

func foo() error {
	return fmt.Errorf("foo failed: %w", sql.ErrNoRows)
}

func main() {
	err := bar()
	if errors.Is(err, sql.ErrNoRows) {
		fmt.Printf("data not found,  %+v\n", err)
		return
	}
	if err != nil {
		fmt.Println("Unknown error")
	}
}

/* output
data not found,  bar failed: foo failed: sql: no rows in result set
*/

終於有了讓人滿意的輸出結果,每個函式都增加了必要的上下文資訊,而且也符合對錯誤型別的判斷。

errors.Is() 函式用來判斷 err 以及其封裝的 error 鏈中是否包含目標型別。這也就解決了上文提出的無法判斷錯誤型別的問題。

後記

其實,Go 目前對 Error 的處理方式也是充滿爭議的。不過,官方團隊正在積極和社群交流,提出改進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現階段來說,大部分團隊可能會選擇 github.com/pkg/errors 包來進行錯誤處理。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學學看。

好了,本文就到這裡吧。關注我,帶你通過問題讀 Go 原始碼。


原始碼地址:

推薦閱讀:

參考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