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 集合(容器)
一、Java 集合框架概述
-
一方面,面嚮物件語言對事務的體現都是以物件的形式,為了方便對多個物件的操作,就要對物件進行儲存。另一方面,使用 Array 儲存物件放面具有一些弊端,而 Java 集合就像一種容器,可以動態的把多個物件的引用放入容器中。
- 陣列在記憶體儲存方面的特點:
- 陣列初始化以後,長度就確定了
- 陣列宣告的型別,就決定了元素初始化時的型別
- 陣列在儲存資料方面的弊端:
- 陣列初始化以後,長度不可變,不便於擴充套件
- 陣列中提供的屬性和方法少,不便於進行新增、刪除、插入等操作,且效率不高。同時無法直接獲取儲存的元素的個數
- 陣列儲存的資料是有序的、可重複的。(儲存資料的特點單一)
- Java 集合類可用於儲存數量不等的多個物件,還可用於儲存具有對映關係的關聯陣列。
- 陣列在記憶體儲存方面的特點:
-
Java 集合可分為 Collection 和 Map 兩種體系
- Collection 介面:單列資料,定義了存取一組物件的方法和集合
- List:元素有序、可重複的集合
- Set:元素無需、不可重複的集合
- Map 集合:雙列資料,儲存具有對映關係 “ key - value 對” 的集合
- Collection 介面:單列資料,定義了存取一組物件的方法和集合
-
Collection 介面繼承樹
-
Map 介面繼承樹
二、Collection 介面方法
- 新增
- add(Object obj)
- addAll(Collection coll):將集合 coll 中的所有元素新增到當前集合中
- 獲取有效元素的個數
- int size()
- 清空合集
- void clear()
- 是否為空集合
- boolean isEmpty()
- 是否包含某個元素
-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bj):是通過元素的 equals 方法來判斷是否是同一個物件
- boolean containsAll(Collection c):也是呼叫 equals 方法來比較,用兩個集合的元素挨個比較。
- 刪除
- boolean remove(Object obj):通過 equals 方法定位,並刪除,只會刪除找到的第一個元素
-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oll):取當前集合的差集
- 取兩個集合的交集
- boolean retainAll(Collection c):把交集的結果存在當前集合中,不影響集合 c
- 集合是否相等
-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轉成物件陣列
- Object[] toArray()
- 陣列 轉化成 集合:呼叫 Arrays 類的靜態方法 asList()。
- 但要注意該方法直接寫入 new int[](123, 456) 只是把整體當成一個元素存入,此時用包裝類的方式即可解決。
- 獲取集合物件的雜湊值
- hashCode()
- 遍歷
- iterator():返回迭代器物件,用於遍歷集合
三、Iterator 迭代器介面
1. 使用 Iterator 介面遍歷集合元素
- Iterator 物件稱為迭代器(設計模式的一種),主要用於遍歷 Collection 集合中的元素。
- GOF 給迭代器模式的定義為:提供一種方法訪問一個容器(container)物件中各個元素,而又不需要暴露該物件的內部細節。迭代器模式,便是為容器而生。類似於”公交車上的售票員”、”火車上的乘務員“、”空姐“。
- Collection 介面繼承了 java.lang.Iterator 介面,該介面有一個 Iterator() 方法,那麼所有實現了 Collection 介面的集合類都有一個 Iterator() 方法,用以返回一個實現了 Iterator 介面的物件。
2. Iterator 介面的方法
boolean | hasNext(): Return true if the iterator has more elements. |
---|---|
E | next(): Return the next element int the iteration. |
void | remove(): Removes from the underlying collection the last element returned by the iterator(optional operation). |
-
可採取 hasNext() 和 next() 方法配合遍歷集合
在呼叫it.next()方法之前必須要呼叫it.hasNext()進行檢測。若不呼叫,且下一條記錄無效,直接呼叫it.next()會丟擲NoSuchElementException異常。
while(iterator.hasNext) { iterator.next(); }
兩種常見的錯誤遍歷方式:
//方式一: Iterator iterator = coll.iterator(); while(iterator.next() != null)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while的條件會使 集合指標 移動一次,導致輸出結果跳躍
//方式二: while(coll.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coll.iterator().next()); } //集合物件每次呼叫 iterator() 方法都會得到一個全新的迭代器物件,預設指標 都會從集合的第一個元素開始。
-
有關 remove()
Iterator iter = coll.iterator(); while(iter.hasNext()) { Object obj = iter.next(); if(obj,equals("Tom")) { iter.remove(); } }
- 注意
- Iterator 可以刪除集合的元素,但是 是通過遍歷過程中通過迭代器物件的 remove 方法,不是集合物件的 remove 方法。
- 如果還未呼叫 next() 或在上一次呼叫 next 方法之後已經呼叫了 remove 方法,再呼叫 remove 都會報IllegalStateException
- 注意
3. 使用 foreach 迴圈遍歷集合元素
-
Java 5.0 提供了 foreach 迴圈迭代訪問 Collection 和 陣列
-
遍歷操作不需要獲取 Collection 或陣列的長度,無需使用索引訪問元素
-
遍歷集合和底層呼叫 Iterator 完成操作
-
foreach 還可以用來遍歷陣列
四、Collection 子介面一:List
1. List 介面概述
- 鑑於 Java 中陣列用來儲存資料的侷限性,我們通常使用List替代陣列
- List 集合類中 元素有序、且可重複,集合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對應的順序索引。
- List容器中的元素都對應一個整數型的序號記載其在容器中的位置,可以根據序號存取容器中的元素。
- JDK API中List介面的實現類常用的有:ArrayList、LinkedList和Vector。
2. List 介面方法
- List 除了從 Collection 集合繼承的方法外,List 集合裡新增了一些根據索引來操作集合元素的方法。
- void add(int index, Object ele):在 index 位置插入 ele 元素
-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les):從 index 位置開始將 eles 中的所有元素新增進來
- Object get(int index):獲取指定 index 位置的元素
- int indexOf(Object obj):返回 obj 在集合中首次出現的位置
- int lastIndexOf(Object obj):返回 obj 在當前集合中末次出現的位置
- Object remove(int index):移除指定 index 位置的元素,並返回此元素
- Object set(int index, Object ele):設定指定 index 位置的元素為 ele
- List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返回從 fromIndex 到 toIndex 位置的子集合
3. List 實現類之一:ArrayList(主要)
-
ArrayList 是 List 介面的典型實現類、主要實現類
-
本質上,ArrayList 是物件引用的一個“變長“陣列
-
ArrayList 的 JDK 1.8 之前與之後的 空參構造器 的實現區別(其他方面無異)?
-
JDK 1.7:類似餓漢式,直接建立一個初始容量為 10 的陣列
-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23); // elementData[0] = new Integer(123);
-
當陣列 elementData 陣列容量不夠時,預設情況下,擴容為原來的 1.5 倍,同時將原來陣列中的資料複製到新的陣列中。
-
建議開發中使用帶參構造器:一開始人為的確定容量
-
-
JDK 1.8:類似懶漢式,一開始建立一個長度為 0 的陣列,當新增第一個元素時再建立一個是容量為 10 的陣列
-
-
Array.asList() 方法返回的 List 集合,既不是ArrayList 試裡,也不是 Vector 例項。Array.asList() 返回值是一個固定長度的 List 集合。
-
原始碼分析傳送門(轉載)
4. List 實現類之二:LinkedList
-
適合頻繁的插入或刪除元素的操作,效率較高
-
雙向連結串列
5. List 實現類之三:Vector
- Vector 很古老,JDK 1.0 就有了。大多數操作與 ArrayList 相同,區別在於 Vector 是執行緒安全的,但效率總是比 ArrayList 慢,一般不用。
6. List 三種實現類的異同
- ArrayList 與 LinkedList 區別:(參考javaGuide)
- 是否執行緒安全:二者執行緒不完全,相對執行緒安全的 Vector,執行效率更高
- 底層資料結構:ArrayList 和Vector 實現了基於動態陣列的資料結構,LinkedList是基於連結串列的資料結構(JDK1.6之前為迴圈連結串列,JDK1.7取消了迴圈)。
- 插入和刪除元素:
- 對於 ArrayList ,由於是陣列結構,故在指定位置 i 插入或刪除元素的畫,時間複雜度為 O(n-i) ,即操作位置之後的所有元素後移或前移。
- 對於 LinkedList ,由於採用連結串列結構,插入刪除元素的時間複雜度近似為 O(1) , 若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時間複雜度近似為 O(n) ,因為要先移動到指定位置,再進行操作。
- 是否支援快速隨機訪問:LinkedList 不支援高效的隨即元素訪問,而 ArrayList 支援。快速隨機訪問就是通過元素的序號開速獲取元素物件。
- 記憶體空間佔用:ArrayList 的空間浪費主要體現在 list 列表的結尾會預留一定的容量空間,而 LinkedList 的空間花費則體現在它的每一個元素都需要消耗比 ArrayList 更多的空間(因為要存放直接後繼和直接前驅以及資料)。
- ArrayList 和 Vector 的區別
Vector 和 ArrayList 幾乎完全相同,最大區別為 Vector 是同步類(synchronized),屬於強同步類。因此開銷比 ArrayList 要大,訪問要慢。正常情況下,一般使用 ArrayList 而不是 Vector,因為同步完全可以由程式設計師自己來控制(如使用Collections的方法)。
Vector 每次擴容請求其大小的 2 倍空間,而 ArrayList 是 1.5 倍。
Vector還有一個子類 Stack
五、Collection 子介面二:Set
1. Set 介面概述
- Set 介面是 Collection 的子介面,Set 介面沒有提供額外的方法。
- Set 集合不允許包含相同的元素
- Set 判斷兩個物件是否相同,使用的是 equals() 方法。
2. Set 實現類之一:HashSet
-
HashSet 是 Set 介面的典型實現,大多數使用 Set 集合時都使用該實現類。
-
HashSet 按 Hash 演算法來儲存集合種的元素,因此具有很好的存取、查詢、刪除效能。
-
HashSet 具有以下特點:
- 不能保證元素的排列順序
- HashSet 不是執行緒同步的
- 集合元素可以時null
-
HashSet 集合判斷兩個元素相等的標準:
通過 hashCode() 方法比較相等,並且兩個物件的 equals() 方法返回值也相等。
-
對於存放在 Set 容器種的物件,對應的類一定要重寫 equals() 和 hashCode(Object obj) 方法,以實現物件相等規則。即:”相等的物件必須具有相等的雜湊碼“。
-
HashSet新增元素的過程:
新增元素a,首先呼叫元素 a 所在類的 hashcode() 方法,計算元素a的雜湊值,通過此雜湊值和某種雜湊函式計算出在 HashSet 底層陣列的存放位置(即為:索引位置),判斷此位置上是否已經又元素:
如果此位置上沒有其他元素,則元素 a 新增成功(情況1)
如果此位置上有其他元素 b (或以連結串列形式存在的多個元素), 則比較元素 a 與元素 b 的雜湊值:
若雜湊值不同:則元素 a 新增成功(情況2)
若雜湊值相同:需要呼叫元素 a 所在類的 equals() 方法
equals() 返回 true :新增失敗
equals() 返回 false:新增成功(情況3)
-
對於新增成功的 情況2 和 情況3 而言:元素 a 與已經存在指定索引位置上資料以連結串列的方式儲存。
-
jdk 7 :元素 a 放到陣列中,指向原來的元素
-
jdk 8 :原來的元素在陣列中,指向元素 a
(七上八下)
-
底層也是陣列,初始容量為16,當如果使用率超過0.75(16*0.75=12)就會擴大容量為原來的2倍。(16擴容為32,依次為64,128....等)
- 上述提到的雜湊函式,會與底層陣列的長度相計算得到在陣列中的下標,並且這種雜湊函式計算還儘可能保證能均勻儲存元素,越是雜湊分佈,該雜湊函式設計的越好。
-
-
重寫 hashCode() 方法的基本原則
- 在程式執行時,同時一個物件多次呼叫 hashCode() 方法應該返回相同的值。
- 當兩個物件的 equals() 方法比較返回 true 時,這兩個物件的 hashCode() 方法的返回值也相等
- 物件中作用 equals() 方法比較的 Field,都應該用來計算 hashCode 值
-
重寫 equals() 方法的基本原則
- 當一個類有自己獨特的 “邏輯相等” 概念,當該重寫 equals() 的時候,總要重寫 hashCode() ,根據一個類的 equals 方法(重寫後),兩個截然不同的例項有可能在邏輯上時相等的,但是根據 Object.hashCode() 方法,它們僅僅是兩個物件。
- 因此,違反了 “相等的物件必須具有相等的雜湊碼”。
- 結論:重寫 equals 方法的時候一般都需要同時重寫 hashCode 方法,通常參與計算 hashCode 的物件的屬性也應該參與到 equals() 中進行計算。
- 為什麼用 Eclipse/IDEA 重寫的 hashCode 方法,有31這個數字?
- 選擇係數的時候要儘量選擇最大的係數,因為如果計算出來的 hash 地址越大,所謂的“衝突”就越少。查詢起來效率也會提高(減少衝突)
- 31 只佔用 5 bits,相乘造成資料溢位的概率較小
- 31 可以由 i * 31 == (i << 5) - 1,現在很多虛擬機器裡面都有相關優化。(提高演算法效率)
- 31 是一個素數,某個數與素數相乘,結果只能被該素數,和被乘數還有 1 來整除(減少衝突)
3. Set 實現類之二:LinkedHashSet
-
LinkedHashSet 是 HashSet 的子類
-
LinkedHashSet 根據元素的 hashCode 值來決定元素的儲存位置,但它同時使用雙向連結串列維護元素的次序,這使得元素看起來是以插入順序儲存的
-
LinkedHashSet 插入效能略低於 HashSet,但在迭代訪問 Set 裡的全部元素時有更好的效能
-
LinkedHashSet 不允許集合元素重複
4. Set 實現類之三:TreeSet
- TreeSet 時 SortedSet 介面的實現類,TreeSet 可以確保集合元素處於排序狀態。
- TreeSet 底層使用 紅黑樹 結構儲存資料
- TreeSet 兩種排序方法:自然排序和定製排序。預設情況下,TreeSet 採用自然排序。
- 自然排序:
- 向 TreeSet 中新增元素時,只有第一個元素無須比較 compareTo() 方法,後面新增的元素都會呼叫 compareTo() 方法進行比較。
- 因為只有相同類的兩個例項才會比較大小,所以向 TreeSet 中新增的應該時同一個類的物件。
- 對於 TreeSet 集合而言,它判斷兩個物件是否相等的唯一標準是:兩個物件通過 compareTo(Object obj) 方法比較返回值
- 當需要把一個物件放入 TreeSet 中,重寫該物件對應的 equals 方法時,應保證該方法與 compareTo(Object obj) 方法有一致的結果:如果兩個物件通過 equals() 方法比較返回 true,則通過 compareTo(Object obj) 方法比較 應返回 0 ,否則可讀性較差。
- 定製排序:
- TreeSet 的自然排序要求元素所屬的類實現 Comparable 介面,如果元素所屬的類沒有實現 Comparable 介面,或不希望按照升序(預設情況)的方式排列元素或希望按照其他屬性大小進行排序,則考慮使用定製排序。定製排序,通過 Comparator 介面來實現。需要重寫 compae(T o1, T o2) 方法。
- 利用 int compare(T o1, T o2) 方法, 比較 o1 和 o2 的大小:如果方法返回正整數,則表示 o1 大於 o2;如果返回 0,表示相等;返回負整數,表示 o1 小於 o2。
- 要實現定製排序,需要將實現 Comparator 介面的例項作為引數傳遞給 TreeSet 的構造器
- 此時,仍然只能向 TreeSet 中新增型別相同的物件。否則發生 ClassCastException 異常。
- 使用定製排序判斷兩個元素相等的標準是:通過 Comparator 比較兩個元素返回了 0。
- 自然排序:
六、Map 介面
1. Map 介面概述
-
Map 與 Collection 並列存在。用於儲存具有對映關係的資料: key - value
-
Map 中的 key 和 value 都可以是任何引用型別的資料
-
Map 中的 key 用 Set 來存放,不允許重複,即同一個 Map 物件所對應的類,必須重寫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
-
常用 String 類作為 Map 的 ”鍵“
-
key 和 value 之間存在單向一對一關係,即通過指定的 key 總能找到唯一的、確定的 value
-
Map 介面的常用實現類:HashMap、TreeMap、LinkedHashMap 和 Properties。其中,HashMap 是 Map 介面使用頻率最高的實現類。
-
Map結構的理解:
- Map 中的 key 無序的、不可重複的,使用 Set 儲存所有的 key (key 所在類要重寫 equals() 和 hashCode() )
- Map 中的 value:無序的、可重複的,使用 Collection 儲存所有的 value (value 所在的類要重寫 equals() )
- 一個鍵值對:key - value 構成了一個 Entry 物件。
- Map 中的 Entry :無序的、不可重複的,使用 Set 儲存所有的 Entry。
-
Map 介面常用方法:
2. Map 實現類之一:HashMap
-
Some Tips
- HashMap 是 Map介面使用頻率最高的實現類
- 允許使用 null 鍵和 null 值,與 Hash Set 一樣
- 所有的 key 構成的集合是 Set :無序的、不可重複的。所以,key 所在的類要重寫 equals() 和 hashCode()
- 所有的 value 構成的集合是 Collection:無序的、可以重複的。所以,value所在類要重寫 equals()
- 一個 key-value 構成一個 entry
- 所有的 entry 構成的集合是 Set:無需的、不可重複的
- HashMap 判斷兩個 key 相等的標準是:兩個 key 通過 equals() 返回 true
- HashMap 判斷兩個 value 相等的標準是:兩個 value 通過 equals() 返回 true
-
JDK 7 及以前
-
新增元素的過程(jdk7)
HashMap map = new HashMap();
在例項化後,底層建立了長度為 16 的一維陣列 Entry[] table
(可能已經執行多次 put )
map.put(key1, value1);
首先,呼叫 key1 所在類的 hashCode() 計算 key1 雜湊值,此雜湊值經過某種演算法計算後,得到在 Entry 陣列中存放的位置
如果此位置上的資料為空,此時的 key1-value1 新增成功(情況1)
如果此位置上的資料不為空,(意味著此位置上存在一個或多個資料(以連結串列形式存在)),比較 key1 和已經存在的一個或多個資料的雜湊值:
如果 key1 的雜湊值與已經存在的資料的雜湊值都不相同,key1-value1 新增成功(情況2)
如果 key1 的雜湊值和已經存在的某一個資料(key2-value2)的雜湊值相同,就繼續比較:呼叫 key1 所在類的 equals(key2):
如果 equals() 返回 false:key1-value1新增成功。(情況3)
如果 equals() 返回 true:使用 value1 替換 value2
- (情況 2 與情況 3 :key1-value1 和原來的資料以連結串列的形式儲存)
- 擴容(resize):轉移到新的容量為原來的兩倍的陣列中。
-
擴容時機
當 HashMap 中的元素個數超過陣列大小(陣列總大小length,不是陣列中個數 size ) * loadFactor 時 , 就會 進行陣列擴容, loadFactor 的預設值( DEFAULT_LOAD_FACTOR)為 0.75,這是一個折中的取值。也就是說,預設情況下,陣列大小(DEFAULT_INITIAL_CAPACITY)為 16,那麼當 HashMap 中元素個數超過16 * 0.75=12(這個值就是程式碼中的 threshold 值,也叫做臨界值)的時候,就把陣列的大小擴充套件為2*16=32,即擴大一倍,然後重新計算每個元素在陣列中的位置,而這是一個非常消耗效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們已經預知 HashMap 中元素的個數,那麼預設元素的個數能夠有效的提高 HashMap 的效能。
-
-
jdk 8 與jdk 7 的區別
-
new HashMap() 時:底層沒有建立一個長度為 16 的陣列
-
首次呼叫 put() 方法時,底層建立長度為 16 的陣列
-
Entry() 改為 Node[]
-
JDK 8 形成連結串列結構時,新新增的 key - value 對在連結串列的尾部 (7 上 8 下 )
-
jdk 7 底層結構只有:陣列 + 連結串列
jdk 8 底層結構:陣列 + 連結串列 + 紅黑樹
當陣列的某一個索引位置上的元素以連結串列形式存在的資料個數 > 8 且當前這個陣列的長度超過 64 時,這個鏈會變成樹,結點型別由 Node 變成 TreeNode 型別。當然,如果當對映關係被移除後,下次 resize 方法時判斷樹的結點個數低於6個,也會把樹再轉為連結串列。
-
-
部分主要常量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HashMap的預設容量,16
- MAXIMUM_CAPACITY : HashMap的最大支援容量,2^30
- DEFAULT_LOAD_FACTOR :HashMap的預設載入因子:0.75
- TREEIFY_THRESHOLD :Bucket中連結串列長度大於該預設值,轉化為紅黑樹(8)
- UNTREEIFY_THRESHOLD :Bucket中紅黑樹儲存的Node小於該預設值,轉化為連結串列
- MIN_TREEIFY_CAPACITY :桶中的Node被樹化時最小的hash表容量(64)。(當桶中Node的數量大到需要變紅黑樹時,若hash表容量小於MIN_TREEIFY_CAPACITY時,此時應執行resize擴容操作這個MIN_TREEIFY_CAPACITY的值至少是TREEIFY_THRESHOLD的4倍。)
- table :儲存元素的陣列,總是2的n次冪
- entrySet: :儲存具體元素的集
- size :HashMap中儲存的鍵值對的數量
- modCount :HashMap擴容和結構改變的次數。
- threshold :擴容的臨界值 = 容量 * 填充因子 :16 * 0.75 = 12
- 提前擴容,可以讓連結串列少一些
- loadFactor: :填充因子
-
LoadFactor(負載因子值、 填充因子值、填充比)的大小,對 HashMap的影響
- 決定 HashMap 的資料密度
- LoadFactor 越大密度越大,發生碰撞的機率越高,陣列中的連結串列越容易長,造成查詢或插入時的比較次數增多,效能下降
- LoadFactor 越小,越容易觸發擴容,資料密度也越小,碰撞機率越小,陣列中的連結串列也越短,查詢和插入時比較的次數也越小,效能會較高。但是會浪費更多的記憶體。而且經常擴容也會影響效能,故建議初始化預設大一點的空間。
- 設定為 0.7 ~ 0.75 較為常規:此時平均檢索長度接近於常數。
3. Map 實現類之二:LinkedHashMap
-
是 HashMap 的子類
-
在 HashMap 儲存結構的基礎上,使用了一對雙向連結串列來記錄新增元素的順序。
-
與 LinkedHashSet 類似,其可以維護 Map 的迭代順序:迭代順序與 Key-Value 對的插入順序一致。
-
HashMap 中的內部類:Node
static class Node<K, V> implements Map.Entry<K, 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LinkedHashMap 中的內部類:Entry
static class Entry<K, V> extends HashMap.Node<K, V> { Entry<K, V> before, after; 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 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ue, next); } }
4. Map 實現類之三:TreeMap
- TreeMap 儲存 Key-Value 對時,需要根據 key-value 對進行排序
TreeMap 可以保證所有的 Key-Value 對處於有序狀態。 - TreeMap 底層使用 紅黑樹 結構儲存資料。
- TreeMap 的 Key 的排序:
- 自然排序:TreeMap 的所有的 Key 必須實現 Comparable 介面,而且所有的 Key 應該是同一個類的物件,否則將會丟擲 ClassCastException
- 定製排序:建立 TreeMap 時,傳入一個 Comparator 物件,該物件負責對 TreeMap 中的所有 key 進行排序。此時不需要 Map 的 Key 實現Comparable 介面
- TreeMap 判斷兩個 key 相等的標準:兩個 key 通過 compareTo() 方法或者 compare() 方法返回 0 。
5. Map 實現類之四:Hashtable
- Hashtable 是個功勞的 Map 實現類(JDK 1.0),相比於 HashMap,Hashtable 時執行緒安全的。
- 實現原理和 HashMap 相同,功能相同。底層都使用雜湊表結構,查詢速度快,很多情況下可以相互用。
- 與 HashMap 不同,Hashtable 不允許使用 null 作為 key 和 value
- 與HashMap 一樣, Hashtable 也不能保證其中 Key-Value 對的順序。
- Hashtable 判斷兩個 key 相等、 兩個 value 相等的標準,與 HashMap 一致。
6. Map 實現類之五:Properties
-
Properties 類是 Hashtable 的子類,該物件用於處理屬性檔案
-
由於屬性檔案裡的 key、value 都是字串型別,所以 Properties 裡的 key 和 value 都是字串型別
-
儲存資料時,建議使用 setProperty (String key, String value)方法和 getProperty (String key) 方法
#jdbc.properties name = Tom passWord == 123abc
Properties pros = new Properties(); pros.load(new FileInputStream("jdbc.properties")); String user = pros.getProperty("user"); System.out.println(user)
七、Collections 工具類
1. 概述
- Collections 是一個操作 Set、List 和 Map 等集合的工具類
- Collections 中提供了一系列靜態的方法對集合元素進行排序、查詢和修改等操作,還提供了對集合物件設定不可變、對集合物件實現同步控制等方法。
- 排序操作(均為 static 方法)
- reverse(List) : 反轉 List 中元素的順序
- shuffle(List) : 對 List 集合元素進行隨機排序
- sort(List) : 根據元素的自然順序對指定 List 集合元素按升序排序
- sort(List, Comparator) : 根據指定的 Comparator 產生的順序對 List 集合元素進行排序
- swap(List, int, int) : 將指定的 List 集合中的 i 處元素和 j 處元素進行交換
2. Collections 常用方法
查詢、替換
- Object max(Collection):根據元素的自然順序,返回給定集合中的最大元素
- Object max(Collection, Comparator): 根據 Comparator 指定的順序,返回給定集合中的最大元素
- Object min (Collection)
- Object min (Collection, Comparator)
- int frequency(Collection, Object) : 返回指定集合中指定元素的出現次數
- void copy(List dest, List src) :將 src 中的內容賦值到 dest 中
- boolean replaceALl(List list, Object oldVal, Object newVal):使用新值替換 List 物件的所有舊值
3. 同步控制
- Collections 類提供了多個關於同步控制的方法,該方法可使將指定集合包裝成執行緒同步的集合,從而可以解決多執行緒併發訪問集合時的執行緒安全問題。
4. Enumeration
-
Enumeration 介面是 Iterator 迭代器的”古老版本“
Enumeration stringEnum = new StringTokenizer("a-b*c-d-e-g", "-"); while(stringEnum.hasMoreElements()) { Object obj = stringEnum.nextElement(); System.out.println(obj); }
八、關於HashSet的一道面試題
-
hashCode 理解
package com.exer03; import java.util.HashSet; import java.util.Objects; import java.util.Set; public class Test { @org.junit.Test public void test() { Person p1 = new Person(1001, "AA"); Person p2 = new Person(1002, "BB"); Set set = new HashSet(); set.add(p1); set.add(p2); System.out.println(set); // ① p1.name = "CC"; set.remove(p1); System.out.println(set); // ② set.add(new Person(1001, "CC")); System.out.println(set); // ③ set.add(new Person(1001, "AA")); System.out.println(set); } } class Person { int num;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int num, String name) { this.num = num; this.name = name; } public Person()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Person{" + "num=" + num + ", name='" + name + '\'' + '}';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Person person = (Person) o; if (num != person.num) return false; return name != null ? name.equals(person.name) : person.name == null;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result = num; result = 31 * result + (name != null ? name.hashCode() : 0); return result; } } // ① 輸出結果: /* [Person{num=1002, name='BB'}, Person{num=1001, name='CC'}] 解析:關鍵是注意 hashCode 的重寫演算法,p1.name 改為 “CC” 後,remove()方法呼叫的hashCode()使用的name為CC的hashcode ,該位置和一開始存入p1位置不同(是AA和1001 hash編碼),故remove() 過程實際上結果為,刪除 1001 和 CC hash編碼的位置上的元素。 */ // ② 輸出結果: /* [Person{num=1002, name='BB'}, Person{num=1001, name='CC'}, Person{num=1001, name='CC'}] 解析;新增位置是1001和CC編碼位置,p1的name雖然被改為CC,但位置在1001和AA編碼位置。 向set裡add元素的流程:首先靠 hashCode 尋找某位置是否存在元素,若有則呼叫 equals() 判斷,若無則直接新增。 */ // ③ 輸出結果: /* [Person{num=1002, name='BB'}, Person{num=1001, name='CC'}, Person{num=1001, name='CC'}, Person{num=1001, name='AA'}] 解析:雖然1001 和 AA 編碼位置上有元素,但是經過 equals() 返回false,故可以新增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