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ython 中對一個可迭代物件進行排序是很常見的一個操作,一般會用到 sorted() 函式
num_list = [4, 2, 8, -9, 1, -3]
sorted_num_list = sorted(num_list)
print(sorted_num_list)
上面的程式碼是對整數列表 num_list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序,得到的結果如下
[-9, -3, 1, 2, 4, 8]
有時候不僅僅是對元素本身進行排序,而是在元素值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計算之後再進行比較,比如將 num_list 中的元素按照其平方值的大小進行排序。
在 Python 2 中,可以通過 sorted() 函式中的 cmp 或 key 引數來實現這種自定義的比較邏輯。cmp 比較函式接收兩個引數 x 和 y(x 和 y 都是列表中元素)並且返回一個數字,如果返回正數表示 x > y,返回 0 表示 x == y,返回負數表示 x < y。key 函式接收一個引數,重新計算出一個結果,然後用計算出的結果參與排序比較。因此在 Python 2 中按平方值大小排序可以有下面兩種實現方式
num_list = [4, 2, 8, -9, 1, -3]
# cmp 引數只在 Python 2 中存在,Python 3 及之後的版本移除了 cmp 引數
sorted_num_list = sorted(num_list, cmp=lambda x, y: x ** 2 - y ** 2)
sorted_num_list = sorted(num_list, key=lambda x: x ** 2)
但是隨著 Python 3.0 的釋出,cmp 引數也隨之被移除了,也就是說在 Python 3 中自定義比較邏輯就只能通過 key 引數來實現。至於為什麼將 cmp 引數移除,在 Python 的 Issue tracker 中有一段很長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cmp 是一個冗餘引數,所有使用 cmp 的場景都可以用 key 來代替
- 使用 key 比使用 cmp 的效能更快,對於有 N 個元素的列表,在排序過程中如果呼叫 cmp 進行比較,那麼 cmp 的呼叫次數為 Nlog(N) 量級(基於比較的排序的最快時間複雜度),如果使用 key 引數,那麼只需要在每個元素上呼叫一次 key 函式,只有 N 次呼叫,雖然使用 key 引數也要進行 O(Nlog(N)) 量級比較次數,但這些比較是在 C 語言層,比呼叫使用者自定義的函式快。
關於上面效能的問題,我做了一個實驗,分別隨機生成 1000、10000、100000 和 1000000 個整數,然後用 key 和 cmp 的方式分別進行排序並記錄排序的時間消耗
import random
import time
counts =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def custom_cmp(x, y):
return x ** 2 - y ** 2
def custom_key(x):
return x ** 2
print('%7s%20s%20s' % ('count', 'cmp_duration', 'key_duration'))
for count in counts:
min_num = -count // 2
max_num = count // 2
nums = [random.randint(min_num, max_num) for _ in range(count)]
start = time.time()
sorted(nums, cmp=custom_cmp)
cmp_duration = time.time() - start
start = time.time()
sorted(nums, key=custom_key)
key_duration = time.time() - start
print('%7d%20.2f%20.2f' % (count, cmp_duration, key_duration))
在我的筆記本上一次執行結果如下
count cmp_duration key_duration
1000 0.00 0.00
10000 0.02 0.01
100000 0.34 0.11
1000000 4.75 1.85
可以看到,當列表中數字的數量超過 100000 的時候,使用 key 函式的效能優勢就非常明顯了,比 cmp 快了 2~3 倍。
對於熟悉 Java 或 C++ 等其他程式語言的同學來說,可能更熟悉 cmp 的比較方式。其實 Python 3 中也可以通過 functools 工具包中的 cmp_to_key() 函式來將 cmp 轉換成 key,從而使用接收兩個引數的自定義比較函式 cmp。
import functools
num_list = [4, 2, 8, -9, 1, -3]
def custom_cmp(x, y):
return x ** 2 - y ** 2
sorted_num_list = sorted(num_list, key=functools.cmp_to_key(custom_cmp))
print(sorted_num_list)
那麼,cmp_to_key() 函式是如何將 cmp 轉換成 key 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原始碼一探究竟
def cmp_to_key(mycmp):
"""Convert a cmp= function into a key= function"""
class K(object):
__slots__ = ['obj']
def __init__(self, obj):
self.obj = obj
def __lt__(self, other):
return mycmp(self.obj, other.obj) < 0
def __gt__(self, other):
return mycmp(self.obj, other.obj) > 0
def __eq__(self, other):
return mycmp(self.obj, other.obj) == 0
def __le__(self, other):
return mycmp(self.obj, other.obj) <= 0
def __ge__(self, other):
return mycmp(self.obj, other.obj) >= 0
__hash__ = None
return K
其實 cmp_to_key() 返回的是一個類 K,只不過在類 K 中過載了各種比較運算子,過載的過程中使用到了自定義的比較函式 mycmp,使得 K 的大小比較邏輯與 mycmp 一致。這樣,對於 num_list 中的每個元素 num 都會執行一次 K(num) 生成一個類 K 的例項,然後通過比較不同 K 的例項的大小進行排序。
雖然通過 cmp_to_key() 可以呼叫自定義的 cmp 函式,但是還是要優先使用 key 函式,因為通過 cmp_to_key() 方式會在排序過程中建立很多類 K 的例項,對效能有很大影響,下面是 cmp_to_key() 和 key 的效能比較
count cmp_to_key key_duration
1000 0.01 0.00
10000 0.10 0.01
100000 1.36 0.09
1000000 16.89 1.13
當 num_list 中的數量為 1000000 的時候 key 比 cmp_to_key 快了將近 15 倍。
本文主要介紹瞭如何在 sorted 函式中自定義比較邏輯,Python 2 中可以通過 cmp 或 key 來實現,cmp 接收 2 個引數,通過返回的數值來判斷兩個引數的大小,key 重新計算一個新的結果參與比較。在 Python 3 中,考慮到 cmp 的效能和冗餘的原因,將其移除了。在 Python 3.2 中提供了 functools.cmp_to_key 這個函式來使用自定義的比較函式 cmp,但是出於效能的考慮,我們還是要優先使用 key 來進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