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Vue.js 響應式原理

lcc發表於2021-09-09

提到“響應式”三個字,大家立刻想到啥?響應式佈局?響應式程式設計?

響應式關鍵詞.png

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具有“響應式”特徵的事物會根據條件變化,使得目標自動作出對應變化。比如在“響應式佈局”中,頁面根據不同裝置尺寸自動顯示不同樣式。

Vue.js 中的響應式也是一樣,當資料發生變化後,使用到該資料的檢視也會相應進行自動更新。

接下來我根據個人理解,和大家一起探索下 Vue.js 中的響應式原理,如有錯誤,歡迎指點?~~

一、Vue.js 響應式的使用

現在有個很簡單的需求,點選頁面中 “leo” 文字後,文字內容修改為“你好,前端自習課”。

我們可以直接操作 DOM,來完成這個需求:

<span id="name">leo</span>
const node = document.querySelector('#name')
node.innerText = '你好,前端自習課';

實現起來比較簡單,當我們需要修改的資料有很多時(比如相同資料被多處引用),這樣的操作將變得複雜。

既然說到 Vue.js,我們就來看看 Vue.js 怎麼實現上面需求:

<template>
  <div id="app">
    <span @click="setName">{{ name }}</span>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data() {
    return {
      name: "leo",
    };
  },
  methods: {
    setName() {
      this.name = "你好,前端自習課";
    },
  },
};
</script>

觀察上面程式碼,我們通過改變資料,來自動更新檢視。當我們有多個地方引用這個 name 時,檢視都會自動更新。

<template>
  <div id="app">
    <span @click="setName">{{ name }}</span>
    <span>{{ name }}</span>
    <span>{{ name }}</span>
    <span>{{ name }}</span>
  </div>
</template>

當我們使用目前主流的前端框架 Vue.js 和 React 開發業務時,只需關注頁面資料如何變化,因為資料變化後,檢視也會自動更新,這讓我們從繁雜的 DOM 操作中解脫出來,提高開發效率。

二、回顧觀察者模式

前面反覆提到“通過改變資料,來自動更新檢視”,換個說法就是“資料改變後,使用該資料的地方被動發生響應,更新檢視”。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資料無需關注自身被多少物件引用,只需在資料變化時,通知到引用的物件即可,引用的物件作出響應。恩,有種觀察者模式的味道?

關於觀察者模式,可閱讀我之前寫的《圖解設計模式之觀察者模式(TypeScript)》

1. 觀察者模式流程

觀察者模式表示一種“一對多”的關係,n 個觀察者關注 1 個被觀察者,被觀察者可以主動通知所有觀察者。接下圖:

observer.png
在這張圖中,粉絲想及時收到“前端自習課”最新文章,只需關注即可,“前端自習課”有新文章,會主動推送給每個粉絲。該過程中,“前端自習課”是被觀察者,每位“粉絲”是觀察者。

2. 觀察者模式核心

觀察者模式核心組成包括:n 個觀察者和 1 個被觀察者。這裡實現一個簡單觀察者模式:

2.1 定義介面

// 觀察目標介面
interface ISubject {
    add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 => void; // 新增觀察者
    removeObserver: (observer: Observer) => void; // 移除觀察者
    notify: () => void; // 通知觀察者
}

// 觀察者介面
interface IObserver {
    update: () => void;
}

2.2 實現被觀察者類

// 實現被觀察者類
class Subject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observers: IObserver[] = [];

    public addObserver(observer: IObserver): void {
        this.observers.push(observer);
    }

    public removeObserver(observer: IObserver): void {
        const idx: number = this.observers.indexOf(observer);
        ~idx && this.observers.splice(idx, 1);
    }

    public notify(): void {
        this.observers.forEach(observer => {
            observer.update();
        });
    }
}

2.3 實現觀察者類

// 實現觀察者類
class Observer implements IObserver {
    constructor(private name: string) { }

    update(): void {
        console.log(`${this.name} has been notified.`);
    }
}

2.4 測試程式碼

function useObserver(){
    const subject: ISubject = new Subject();
    const Leo = new Observer("Leo");
    const Robin = new Observer("Robin");
    const Pual = new Observer("Pual");

    subject.addObserver(Leo);
    subject.addObserver(Robin);
    subject.addObserver(Pual);
    subject.notify();

    subject.removeObserver(Pual);
    subject.notify();
}

useObserver();
// [LOG]: "Leo has been notified." 
// [LOG]: "Robin has been notified." 
// [LOG]: "Pual has been notified." 
// [LOG]: "Leo has been notified." 
// [LOG]: "Robin has been notified." 

三、回顧 Object.defineProperty()

Vue.js 的資料響應式原理是基於 JS 標準內建物件方法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來實現,該方法不相容 IE8 和 FF22 及以下版本瀏覽器,這也是為什麼 Vue.js 只能在這些版本之上的瀏覽器中才能執行的原因。

理解 Object.defineProperty() 對我們理解 Vue.js 響應式原理非常重要

Vue.js 3 使用 proxy 方法實現響應式,兩者類似,我們只需搞懂Object.defineProperty()proxy 也就差不多理解了。

1. 概念介紹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會直接在一個物件上定義一個新屬性,或者修改一個物件的現有屬性,並返回此物件。
語法如下: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prop, descriptor)
  • 入參說明:

obj :要定義屬性的源物件
prop :要定義或修改的屬性名稱Symbol
descriptor :要定義或修改的屬性描述符,包括 configurableenumerablevaluewritablegetset,具體的可以去參閱文件

  • 出參說明:

修改後的源物件。

舉個簡單?例子:

const leo = {};
Object.defineProperty(leo, 'age', { 
    value: 18,
    writable: true
})
console.log(leo.age); // 18
leo.age = 22;
console.log(leo.age); // 22

2. 實現 getter/setter

我們知道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第三個引數是屬性描述符(descriptor),支援設定 getset 描述符:

  • get 描述符:當訪問該屬性時,會呼叫此函式,預設值為 undefined ;
  • set 描述符:當修改該屬性時,會呼叫此函式,預設值為 undefined
一旦物件擁有了 getter/setter 方法,我們可以簡單將該物件稱為響應式物件。

這兩個操作符為我們提供攔截資料進行操作的可能性,修改前面示例,新增 getter/setter 方法:

let leo = {}, age = 18;
Object.defineProperty(leo, 'age', { 
    get(){
        // to do something
          console.log('監聽到請求資料');
        return age;
    },
    set(newAge){
        // to do something
          console.log('監聽到修改資料');
        age = newAge > age ? age : newAge
    }
})
leo.age = 20;  // 監聽到修改資料
console.log(leo.age); // 監聽到請求資料  // 18

leo.age = 10;  // 監聽到修改資料
console.log(leo.age); // 監聽到請求資料  // 10

訪問 leo 物件的 age 屬性,會通過 get 描述符處理,而修改 age 屬性,則會通過 set 描述符處理。

四、實現簡單的資料響應式

通過前面兩個小節,我們複習了“觀察者模式”和“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這兩個知識點在 Vue.js 響應式原理中非常重要。

接下來我們來實現一個很簡單的資料響應式變化,需求如下:點選“更新資料”按鈕,文字更新。

data-change.png

接下來我們將實現三個類:

  • Dep 被觀察者類,用來生成被觀察者;
  • Watcher 觀察者類,用來生成觀察者;
  • Observer 類,將普通資料轉換為響應式資料,從而實現響應式物件

用一張圖來描述三者之間關係,現在看不懂沒關係,這小節看完可以再回顧這張圖:
observer-watcher-dep.png

1. 實現精簡觀察者模式

這裡參照前面複習“觀察者模式”的示例,做下精簡:

// 實現被觀察者類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addSub(watcher) {
        this.subs.push(watcher);
    }
    notify(data) {
        this.subs.forEach(sub => sub.update(data));
    }
}
// 實現觀察者類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cb) {
        this.cb = cb;
    }
    update(data) {
        this.cb(data);
    }
}

Vue.js 響應式原理中,觀察者模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

  • Dep 被觀察者類,提供用來收集觀察者( addSub )方法和通知觀察者( notify )方法;
  • Watcher 觀察者類,例項化時支援傳入回撥( cb )方法,並提供更新( update )方法;

2. 實現生成響應式的類

這一步需要實現 Observer 類,核心是通過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為物件的每個屬性設定 getter/setter,目的是將普通資料轉換為響應式資料,從而實現響應式物件

reactive-data.png

這裡以最簡單的單層物件為例(下一節會介紹深層物件),如:

let initData = {
    text: '你好,前端自習課',
    desc: '每日清晨,享受一篇前端優秀文章。'
};

接下來實現 Observer 類:

// 實現響應式類(最簡單單層的物件,暫不考慮深層物件)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 (node, data) {
        this.defineReactive(node, data)
    }

    // 實現資料劫持(核心方法)
    // 遍歷 data 中所有的資料,都新增上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defineReactive(vm, obj) {
        //每一個屬性都重新定義get、set
        for(let key in obj){
            let value = obj[key],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
                    // 建立觀察者
                    let watcher = new Watcher(v => vm.innerText = v);
                    dep.addSub(watcher);
                    return value;
                },
                set(newValue) {
                    value = newValue;
                    // 通知所有觀察者
                    dep.notify(newValue);
                }
            })
        }
    }
}

上面程式碼的核心是 defineReactive 方法,它遍歷原始物件中每個屬性,為每個屬性例項化一個被觀察者(Dep),然後分別呼叫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為每個屬性新增 getter/setter。

  • 訪問資料時,getter 執行依賴收集(即新增觀察者),通過例項化 Watcher 建立一個觀察者,並執行被觀察者的 addSub() 方法新增一個觀察者;
  • 修改資料時,setter 執行派發更新(即通知觀察者),通過呼叫被觀察者的 notify() 方法通知所有觀察者,執行觀察者 update() 方法。

3. 測試程式碼

為了方便觀察資料變化,我們為“更新資料”按鈕繫結點選事件來修改資料:

<div id="app"></div>
<button id="update">更新資料</button>

測試程式碼如下:

// 初始化測試資料
let initData = {
    text: '你好,前端自習課',
    desc: '每日清晨,享受一篇前端優秀文章。'
};

const app = 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 步驟1:為測試資料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new Observer(app, initData);

// 步驟2:初始化頁面文字內容
app.innerText = initData.text;

// 步驟3:繫結按鈕事件,點選觸發測試
document.querySelector('#update').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initData.text = `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舊的記憶和新的希望。`;
    console.log(`當前時間:${new Date().toLocaleString()}`)
})

測試程式碼中,核心在於通過例項化 Observer,將測試資料轉換為響應式資料,然後模擬資料變化,來觀察檢視變化。
每次點選“更新資料”按鈕,在控制檯中都能看到“資料發生變化!”的提示,說明我們已經能通過 setter 觀察到資料的變化情況。

當然,你還可以在控制檯手動修改 initData 物件中的 text 屬性,來體驗響應式變化~~

到這裡,我們實現了非常簡單的資料響應式變化,當然 Vue.js 肯定沒有這麼簡單,這個先理解,下一節看 Vue.js 響應式原理,思路就會清晰很多。

這部分程式碼,我已經放到我的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pingan8787/Leo-JavaScript/blob/master/Cute-Gist/Vue/Basics-Reactive-Demo.js

可以再回顧下這張圖,對整個過程會更清晰:

observer-watcher-dep.png

五、Vue.js 響應式實現

本節程式碼:https://github.com/pingan8787/Leo-JavaScript/blob/master/Cute-Gist/Vue/leo-vue-reactive/

這裡大家可以再回顧下下面這張官網經典的圖,思考下前面講的示例。

(圖片來自:https://cn.vuejs.org/v2/guide/reactivity.html

上一節實現了簡單的資料響應式,接下來繼續通過完善該示例,實現一個簡單的 Vue.js 響應式,測試程式碼如下:

// index.js
const vm = new Vue({
    el: '#app',
    data(){
        return {
            text: '你好,前端自習課',
            desc: '每日清晨,享受一篇前端優秀文章。'
        }
    }
});

是不是很有內味了,下面是我們最終實現後專案目錄:

- mini-reactive
    / index.html   // 入口 HTML 檔案
  / index.js     // 入口 JS 檔案
  / observer.js  // 實現響應式,將資料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 watcher.js   // 實現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依賴收集者)
  / vue.js       // 實現 Vue 類作為主入口類
  / compile.js   // 實現編譯模版功能

知道每一個檔案功能以後,接下來將每一步串聯起來。

1. 實現入口檔案

我們首先實現入口檔案,包括 index.html / index.js  2 個簡單檔案,用來方便接下來的測試。

1.1 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script src="./vue.js"></script>
    <script src="./observer.js"></script>
    <script src="./compile.js"></script>
    <script src="./watcher.js"></script>
</head>
<body>
    <div id="app">{{text}}</div>
    <button id="update">更新資料</button>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body>
</html>

1.2 index.js

"use strict";
const vm = new Vue({
    el: '#app',
    data(){
        return {
            text: '你好,前端自習課',
            desc: '每日清晨,享受一篇前端優秀文章。'
        }
    }
});

console.log(vm.$data.text)
vm.$data.text = '頁面資料更新成功!'; // 模擬資料變化
console.log(vm.$data.text)

2. 實現核心入口 vue.js

vue.js 檔案是我們實現的整個響應式的入口檔案,暴露一個 Vue 類,並掛載全域性。

class Vue {
    constructor (options = {}) {
        this.$el = options.el;
        this.$data = options.data();
        this.$methods = options.methods;

        // [核心流程]將普通 data 物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new Observer(this.$data);

        if (this.$el) {
            // [核心流程]將解析模板的內容
            new Compile(this.$el, this)
        }
    }
}
window.Vue = Vue;

Vue 類入參為一個配置項 option ,使用起來跟 Vue.js 一樣,包括 $el 掛載點、 $data 資料物件和 $methods 方法列表(本文不詳細介紹)。

通過例項化 Oberser 類,將普通 data 物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然後判斷是否傳入 el 引數,存在時,則例項化 Compile 類,解析模版內容。

總結下 Vue 這個類工作流程 :
vue-class.png

3. 實現 observer.js

observer.js 檔案實現了 Observer 類,用來將普通物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class Observer {
    constructor (data) {
        this.data = data;
        this.walk(data);
    }

    // [核心方法]將 data 物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為每個 data 屬性設定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
    walk (data) {
        if (typeof data !== 'object') return data;
        Object.keys(data).forEach( key => {
            this.defineReactive(data, key, data[key])
        })
    }

    // [核心方法]實現資料劫持
    defineReactive (obj, key, value) {
        this.walk(value);  // [核心過程]遍歷 walk 方法,處理深層物件。
        const dep = new Dep();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enumerable: true,
            configurable: true,
            get () {
                console.log('[getter]方法執行')
                Dep.target &&  dep.addSub(Dep.target);
                return value
            },
            set (newValue) {
                console.log('[setter]方法執行')
                if (value === newValue) return;
                // [核心過程]當設定的新值 newValue 為物件,則繼續通過 walk 方法將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if (typeof newValue === 'object') this.walk(newValue);
                value = newValue;
                dep.notify(); // [核心過程]執行被觀察者通知方法,通知所有觀察者執行 update 更新
            }
        })
    }
}

相比較第四節實現的 Observer 類,這裡做了調整:

  • 增加 walk 核心方法,用來遍歷物件每個屬性,分別呼叫資料劫持方法( defineReactive() );
  • defineReactive() 的 getter 中,判斷 Dep.target 存在才新增觀察者,下一節會詳細介紹 Dep.target
  • defineReactive() 的 setter 中,判斷當前新值( newValue )是否為物件,如果是,則直接呼叫 this.walk() 方法將當前物件再次轉為響應式物件,處理深層物件

通過改善後的 Observer 類,我們就可以實現將單層或深層巢狀的普通物件轉換為響應式物件

4. 實現 watcher.js

這裡實現了 Dep 被觀察者類(依賴收集者)和 Watcher 觀察者類。

class Dep {
    constructor() {
        this.subs = [];
    }
    addSub(watcher) {
        this.subs.push(watcher);
    }
    notify(data) {
        this.subs.forEach(sub => sub.update(data));
    }
}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 (vm, key, cb) {
        this.vm = vm;   // vm:表示當前例項
        this.key = key; // key:表示當前操作的資料名稱
        this.cb = cb;   // cb:表示資料發生改變之後的回撥

        Dep.target = this; // 全域性唯一
        this.oldValue = this.vm.$data[key]; // 儲存變化的資料作為舊值,後續作判斷是否更新
        Dep.target = null;
    }
    
    update () {
        console.log(`資料發生變化!`);
        let oldValue = this.oldValue;
        let newValue = this.vm.$data[this.key];
        if (oldValue != newValue) {  // 比較新舊值,發生變化才執行回撥
            this.cb(newValue, oldValue);
        };
    }
}

相比較第四節實現的 Watcher  類,這裡做了調整:

  • 在建構函式中,增加 Dep.target 值操作;
  • 在建構函式中,增加 oldValue 變數,儲存變化的資料作為舊值,後續作為判斷是否更新的依據;
  • update() 方法中,增加當前操作物件 key 對應值的新舊值比較,如果不同,才執行回撥。

Dep.target當前全域性唯一的訂閱者,因為同一時間只允許一個訂閱者被處理。target當前正在處理的目標訂閱者,當前訂閱者處理完就賦值為 null 。這裡 Dep.target 會在 defineReactive() 的 getter 中使用到。

通過改善後的 Watcher 類,我們操作當前操作物件 key 對應值的時候,可以在資料有變化的情況才執行回撥,減少資源浪費。

4. 實現 compile.js

compile.js 實現了 Vue.js 的模版編譯,如將 HTML 中的 {{text}} 模版轉換為具體變數的值。

compile.js 介紹內容較多,考慮到篇幅問題,並且本文核心介紹響應式原理,所以這裡就暫時不介紹 compile.js 的實現,在學習的朋友可以到我 Github 上下載該檔案直接下載使用即可,地址:
https://github.com/pingan8787/Leo-JavaScript/blob/master/Cute-Gist/Vue/leo-vue-reactive/compile.js

5. 測試程式碼

到這裡,我們已經將第四節的 demo 改造成簡易版 Vue.js 響應式,接下來開啟 index.html 看看效果:

當 index.js 中執行到:

vm.$data.text = '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舊的記憶和新的希望。';

頁面便發生更新,頁面顯示的文字內容從“你好,前端自習課”更新成“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舊的記憶和新的希望。”。

到這裡,我們的簡易版 Vue.js 響應式原理實現好了,能跟著文章看到這裡的朋友,給你點個大大的贊?

六、總結

本文首先通過回顧觀察者模式和 Object.defineProperty() 方法,介紹 Vue.js 響應式原理的核心知識點,然後帶大家通過一個簡單示例實現簡單響應式,最後通過改造這個簡單響應式的示例,實現一個簡單 Vue.js 響應式原理的示例。

相信看完本文的朋友,對 Vue.js 的響應式原理的理解會更深刻,希望大家理清思路,再好好回味下~

參考資料

  1. 官方文件 - 深入響應式原理 
  2. 《淺談Vue響應式原理》
  3. 《Vue的資料響應式原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