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Bitmap Image File)的解碼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這些步驟確保了BMP影像檔案能夠被正確地讀取並顯示在螢幕上:
1. 讀取檔案頭資訊
-
目的:確認檔案型別和基本資訊。
-
內容:BMP檔案以特定的檔案頭標識開始,這包括檔案的型別(必須是“BM”,以十六進位制表示為0x4D42)、檔案大小、保留字(必須為0)以及點陣圖資料的起始位置(即檔案頭到圖形資料開始的位元組數)。
-
結構
:檔案頭資訊佔用14個位元組,具體為:
- 檔案型別(2位元組)
- 檔案大小(4位元組)
- 保留字1(2位元組)
- 保留字2(2位元組)
- 點陣圖資料的起始位置(4位元組)
2. 解析影像頭資訊
-
目的:獲取影像的詳細引數。
-
內容:緊隨檔案頭資訊之後的是點陣圖資訊頭(BITMAPINFOHEADER),它包含了影像的寬度、高度、畫素數、顏色深度(位深度)、壓縮型別、影像大小、解析度等資訊。
-
結構
:點陣圖資訊頭佔用40個位元組,具體為:
- 結構大小(4位元組)
- 影像寬度(4位元組)
- 影像高度(4位元組)
- 目標裝置級別(2位元組)
- 顏色深度(位深度,2位元組)
- 壓縮型別(4位元組)
- 影像大小(包括填充位元組,4位元組)
- 水平解析度(4位元組)
- 垂直解析度(4位元組)
- 實際使用的顏色數(4位元組)
- 顯示過程中重要的顏色數(4位元組)
3. 讀取顏色表(如果存在)
- 目的:定義影像中使用的顏色。
- 內容:對於位深度小於或等於8的BMP影像,顏色表是必需的,它定義了影像中每個索引顏色對應的RGB值。顏色表由多個RGBQUAD結構組成,每個結構佔用4個位元組,分別表示藍色、綠色、紅色和保留位元組(必須為0)。
- 注意:對於24位和32位BMP影像,因為它們是直接儲存RGB值或RGB加Alpha值,所以不需要顏色表。
4. 讀取畫素資料
- 目的:獲取影像的畫素值。
- 內容:根據影像頭資訊中的寬度、高度和顏色深度,讀取相應的畫素資料。畫素資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儲存,通常是按照行優先的順序逐行讀取。對於不同的顏色深度,畫素值的儲存方式也不同(如1位深度時8個畫素佔1個位元組,24位深度時1個畫素佔3個位元組)。
5. 轉換畫素資料
- 目的:將畫素資料轉換為可顯示的格式。
- 內容:由於BMP影像的畫素資料是以特定的格式儲存的,解碼時需要將這些資料轉換為可顯示的畫素值。這通常涉及到將顏色深度轉換為實際的顏色值,以及進行必要的色彩空間轉換等。
6. 顯示影像
- 目的:將解碼後的畫素資料送入顯示裝置。
- 內容:將轉換後的畫素資料按照一定的顯示模式送入顯示裝置,最終呈現出BMP影像的內容。
注意事項
- 在解碼過程中,需要注意資料對齊問題,特別是當一行畫素資料的位元組數不是4的倍數時,需要進行填充。
- 還需要根據具體的BMP版本和編碼方式進行相應的解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