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 學習筆記] 2.2 圖片預處理 transforms 模組機制

張賢同學發表於2020-08-27

PyTorch 的資料增強

我們在安裝PyTorch時,還安裝了torchvision,這是一個計算機視覺工具包。有 3 個主要的模組:

  • torchvision.transforms: 裡面包括常用的影像預處理方法
  • torchvision.datasets: 裡面包括常用資料集如 mnist、CIFAR-10、Image-Net 等
  • torchvision.models: 裡面包括常用的預訓練好的模型,如 AlexNet、VGG、ResNet、GoogleNet 等

深度學習模型是由資料驅動的,資料的數量和分佈對模型訓練的結果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對資料進行預處理和資料增強。下面是用資料增強,從一張圖片經過各種變換生成 64 張圖片,增加了資料的多樣性,這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PyTorch 學習筆記] 2.2 圖片預處理 transforms 模組機制

常用的影像預處理方法有:
  • 資料中心化
  • 資料標準化
  • 縮放
  • 裁剪
  • 旋轉
  • 翻轉
  • 填充
  • 噪聲新增
  • 灰度變換
  • 線性變換
  • 仿射變換
  • 亮度、飽和度以及對比度變換。

人民幣圖片二分類實驗中,我們對資料進行了一定的增強。

# 設定訓練集的資料增強和轉化
train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32, 32)),# 縮放
    transforms.RandomCrop(32, padding=4), #裁剪
    transforms.ToTensor(), # 轉為張量,同時歸一化
    transforms.Normalize(norm_mean, norm_std),# 標準化
])

# 設定驗證集的資料增強和轉化,不需要 RandomCrop
valid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32, 32)),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norm_mean, norm_std),
])

當我們需要多個transforms操作時,需要作為一個list放在transforms.Compose中。需要注意的是transforms.ToTensor()是把圖片轉換為張量,同時進行歸一化操作,把每個通道 0~255 的值歸一化為 0~1。在驗證集的資料增強中,不再需要transforms.RandomCrop()操作。然後把這兩個transform操作作為引數傳給Dataset,在Dataset__getitem__()方法中做影像增強。

def __getitem__(self, index):
	# 通過 index 讀取樣本
	path_img, label = self.data_info[index]
	# 注意這裡需要 convert('RGB')
	img = Image.open(path_img).convert('RGB')     # 0~255
	if self.transform is not None:
		img = self.transform(img)   # 在這裡做transform,轉為tensor等等
	# 返回是樣本和標籤
	return img, label

其中self.transform(img)會呼叫Compose__call__()函式:

def __call__(self, img):
	for t in self.transforms:
		img = t(img)
	return img

可以看到,這裡是遍歷transforms中的函式,按順序應用到 img 中。

transforms.Normalize

torchvision.transforms.Normalize(mean, std, inplace=False)

功能:逐 channel 地對影像進行標準化

output = ( input - mean ) / std

  • mean: 各通道的均值
  • std: 各通道的標準差
  • inplace: 是否原地操作

該方法呼叫的是F.normalize(tensor, self.mean, self.std, self.inplace)

而``F.normalize()`方法如下:

def normalize(tensor, mean, std, inplace=False):
    if not _is_tensor_image(tensor):
        raise TypeError('tensor is not a torch image.')

    if not inplace:
        tensor = tensor.clone()

    dtype = tensor.dtype
    mean = torch.as_tensor(mean, dtype=dtype, device=tensor.device)
    std = torch.as_tensor(std, dtype=dtype, device=tensor.device)
    tensor.sub_(mean[:, None, None]).div_(std[:, None, None])
    return tensor

首先判斷是否為 tensor,如果不是 tensor 則丟擲異常。然後根據inplace是否為 true 進行 clone,接著把 mean 和 std 都轉換為 tensor (原本是 list),最後減去均值除以方差:tensor.sub_(mean[:, None, None]).div_(std[:, None, None])

對資料進行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 的標準化,可以加快模型的收斂。

邏輯迴歸的實驗中,我們的資料生成程式碼如下:

sample_nums = 100
mean_value = 1.7
bias = 1
n_data = torch.ones(sample_nums, 2)
# 使用正態分佈隨機生成樣本,均值為張量,方差為標量
x0 = torch.normal(mean_value * n_data, 1) + bias      # 類別0 資料 shape=(100, 2)
# 生成對應標籤
y0 = torch.zeros(sample_nums)                         # 類別0 標籤 shape=(100, 1)
# 使用正態分佈隨機生成樣本,均值為張量,方差為標量
x1 = torch.normal(-mean_value * n_data, 1) + bias     # 類別1 資料 shape=(100, 2)
# 生成對應標籤
y1 = torch.ones(sample_nums)                          # 類別1 標籤 shape=(100, 1)
train_x = torch.cat((x0, x1), 0)
train_y = torch.cat((y0, y1), 0)

生成的資料均值是mean_value+bias=1.7+1=2.7,比較靠近 0 均值。模型在 380 次迭代時,準確率就超過了 99.5%。

如果我們把 bias 修改為 5。那麼資料的均值變成了 6.7,偏離 0 均值較遠,這時模型訓練需要更多次才能收斂 (準確率達到 99.5%)。

[PyTorch 學習筆記] 2.2 圖片預處理 transforms 模組機制

**參考資料**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不妨點個贊,讓我有更多動力寫出好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