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訊訊號處理學習-第二週
語音識別模型的基本思路
前端處理
訊號預處理:對輸入的語音訊號進行預處理,包括去噪、預加重(強調高頻成分)、分幀和加窗(通常使用漢明窗)。
特徵提取
梅爾頻率倒譜系數(MFCC):從預處理後的語音訊號中提取特徵,最常用的是梅爾頻率倒譜系數(MFCC)。其他常用的特徵包括線性預測倒譜系數(LPCC)和感知線性預測(PLP)特徵。
聲學建模
隱馬爾可夫模型(HMM):傳統語音識別系統中,使用隱馬爾可夫模型(HMM)來建模語音訊號中的時間序列特性。HMM 將語音訊號分為若干個狀態,每個狀態對應一個或多個音素,透過狀態轉移機率和觀測機率來描述語音訊號的動態變化。
深度神經網路(DNN):現代語音識別系統中,深度神經網路(如卷積神經網路CNN、迴圈神經網路RNN、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變換器Transformer等)廣泛用於替代HMM進行聲學建模。這些模型能夠更好地捕捉語音訊號的複雜特徵和時間依賴性。
語言建模
n-gram模型:傳統語言模型中,使用n-gram模型(如二元文法、三元文法)來描述詞語之間的機率關係。
神經語言模型:現代語言模型中,使用神經網路(如LSTM、Transformer)進行語言建模,能夠捕捉更長距離的依賴關係,提高識別準確率。
解碼
維特比演算法:使用維特比演算法在聲學模型和語言模型的共同作用下,找到最可能的詞序列。這一步是將特徵向量轉換為文字的過程,綜合考慮聲學機率和語言機率。
後處理
錯誤糾正:對解碼結果進行後處理,糾正可能的錯誤。例如,可以使用上下文資訊或特定的規則來糾正誤識別的詞語。
語音識別模型的整體流程
- 語音訊號輸入:接收語音輸入訊號。
- 訊號預處理:去噪、預加重、分幀和加窗。
- 特徵提取:提取MFCC或其他特徵。
- 聲學建模:使用HMM或DNN等模型進行聲學建模。
- 語言建模:使用n-gram模型或神經語言模型進行語言建模。
- 解碼:使用維特比演算法或其他解碼技術將聲學和語言模型的結果結合,輸出最可能的詞序列。
- 後處理:糾正錯誤,輸出最終識別結果。
現代語音識別系統
現代語音識別系統(如Google Voice、Apple Siri、Amazon Alexa等)大多基於深度學習技術,採用端到端的模型架構,將語音訊號直接對映到文字。典型的端到端模型包括:
- 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利用編碼器-解碼器架構,將輸入的語音特徵序列編碼成隱含表示,再解碼成文字序列。
- 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Mechanism):在解碼過程中使用注意力機制,動態選擇輸入特徵序列的相關部分,提高識別效能。
- 變換器(Transformer):利用自注意力機制,能夠並行處理序列,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