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企業採用、功能和服務可用性等方面來看,IaaS市場中每家提供商的區別很明顯。

市場定義/描述

雲端計算是這樣一種計算模式:使用網際網路技術,將可擴充套件、有彈性的IT功能作為服務來提供。雲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是一種雲端計算服務,它與IT部門的基礎設施和資料中心專案相似。在該魔力象限中,雲IaaS的定義是這樣一種標準化、高度自動化的產品:計算資源(輔以儲存和網路功能)歸服務提供商所有,按需提供給客戶。資源可以近乎實時地擴充套件且具有彈性,按使用量計費。自助式介面直接顯露在客戶面前,包括基於Web的UI和API。資源可供單租戶或多租戶使用,由服務提供商託管或放在客戶資料中心的本地環境。

因此,該魔力象限涵蓋公共雲和私有云IaaS產品

企業採用雲IaaS常常始於現代工作負載,強調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業務靈活性。但企業在為傳統IT購買越來越多的IaaS,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安全。IaaS用於傳統IT時,基礎設施及運維(I&O)領導者通常負責採購。相比之下,現代工作負載的採購通常取決於企業架構師、應用軟體開發負責人和數字化業務負責人。該魔力象限既考慮採購模式,又考慮相關的客戶行為和需求。許多企業需要第三方託管服務提供商才能有效利用IaaS。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將該魔力象限和“全球公共雲基礎設施託管服務提供商魔力象限”結合使用,後者涵蓋第三方託管服務提供商。

瞭解供應商的概況、強項和注意事項

面向大中型企業客戶的IaaS提供商一般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擁有出色的可用性、良好的效能、高安全性和良好的客戶支援。該魔力象限在評估每家提供商時會註明例外情況。請注意,我們所說的“所有提供商”具體指“該魔力象限中包含的所有被評估提供商”,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所有IaaS提供商。閱讀供應商概況時請記住以下幾點:

  • 所有提供商都有公共雲IaaS產品。少數幾家還有行業化的私有云產品,或者已釋出了詳述此類計劃的公告,表明每個客戶都使用標準化的基礎設施和雲管理工具。有了面向公共雲和私有云IaaS的單一架構和功能集以及跨雲管理,客戶更容易根據需要來組合、跨服務模式來遷移。它們還使提供商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其技術投入。大多數提供商還提供自定義的私有云。
  • 所有提供商都瞄準大中型企業以及大規模使用技術的其他公司。一些提供商還可能瞄準小企業和初創公司。然而,就因為提供商瞄準某個細分市場,不一定意味著它非常適合該細分市場的要求。此外,並非所有提供商都有能力為超大規模客戶提供服務,一些提供商在某些地區服務客戶的能力受限制。
  • 所有提供商都提供基本的IaaS:計算、儲存和網路資源即服務。它們還提供額外的增值功能,尤其是雲軟體基礎設施服務(通常是中介軟體即服務和資料庫即服務),包括平臺即服務(PaaS)功能。這些服務以及IT運維管理(ITOM)功能即服務(尤其是與DevOps有關的服務)是市場中一個重要的差異化優勢,對於靈活的模式2(Mode 2)IT買家而言更是如此。雖然所有提供商都有IaaS產品和PaaS產品,但只有一些提供商提供整合的IaaS+ PaaS;該魔力象限特別註明這些提供商。
  • 如果儲存和網路資源是共享的,我們認為該產品是公共雲IaaS;計算可能供多租戶使用、供單租戶使用或兩者兼而有之。私有云IaaS使用單租戶模式的計算和儲存,但除非解決方案部署在客戶本地,否則網路通常仍是共享的。
  • 所有提供商都聲稱擁有很高的安全標準。不過,為客戶提供的安全控制程度大不相同。除非另有說明,否則評估的所有提供商都能提供滿足常見合規要求的解決方案。所有供應商都通過了SOC 1、SOC 2和SOC 3審查,以及SSAE 16、ISO/IEC 27001、ISO/IEC 27017和ISO/IEC 27018審查。這提供了級別較高的保證,即提供商遵守公認的實踐以確保系統安全,但並未表明為客戶提供的控制程度。安全是共同的責任;客戶需要正確配置控制,除了提供商提供的機制外,可能還需要額外的控制。此外,提供商的透明度也各不相同,不過客戶通常可以在簽署保密協議的情況下訪問第三方評估報告。
  • 通常,每月計算可用性達到99.95%或更高的服務級別協議(SLA)是常態,它們通常高於託管主機方面的可用性SLA。若某月出現故障,提供商補償的服務積分通常最多是月費的100%,但一些提供商最多隻有月費的25%。這種可用性百分比通常是不可協商的,因為它基於對底層基礎設施可靠性的技術估計。維護視窗通常不包括在SLA中。
  • 一些提供商訂有計算可用性SLA,要求客戶在至少兩個故障域(有時名為“可用區”或之類)使用計算功能;兩個故障域都失效,才算違反SLA。我們明確註明訂有這種SLA的提供商訂有多故障域SLA。
  • 很少有提供商訂有針對計算或儲存效能的SLA。這些提供商沒有一個在標準計算例項中超額預訂計算或記憶體資源,但一些提供商可能有特殊的、較便宜的例項型別,比如“突發式”例項。
  • 許多提供商都有額外的SLA,涵蓋網路可用性和效能、客戶服務響應能力及其他服務方面。
  •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基礎設施資源通常不會自動複製到多個資料中心;客戶對自己的業務連續性負責。一些提供商提供可選的災難恢復解決方案。
  • 所有提供商都至少提供按小時計費的虛擬機器(VM),一些提供商能夠以更短的時間來計費,這對於短期批量作業來說更具成本效益。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提供商按虛擬機器計費。
  • 越來越多的提供商能夠動態提供裸機物理伺服器,按小時計費。提供裸機選項的提供商會予以註明。
  • 所有提供商都跟與運營商無關的主機託管平臺(colocation exchange)合作。這讓客戶可以從位於這些設施的眾多運營商獲得連線。此外,許多客戶需要少量的補充性主機託管,與雲提供商鄰近,確保低延遲。比如說,它們可能有大規模資料庫、專用網路裝置或大型機之類的傳統裝置。
  • 一些提供商提供軟體市場/平臺,軟體供應商專門許可和打包在該提供商的雲IaaS產品上執行的軟體。只需點選一下滑鼠,市場/平臺軟體可自動安裝,可以通過提供商進行結算。一些市場/平臺還含有其他第三方解決方案和服務。
  • 所有提供商都提供企業級支援,確保24/7客戶服務,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和聊天以及客戶經理提供支援。大多數提供商的產品都有這種支援。一些在預設情況下提供較低階別的支援,但允許客戶另花錢購買企業級支援。
  • 所有提供商都會與客戶簽訂合同,可開具發票,併合並來自多個帳戶的賬單。所有提供商還提供線上註冊和信用卡結算,因為它們認識到企業買家更喜歡合同和發票。一些提供商會簽署不需要客戶承諾某個使用量的“零美元”合同。
  • 除非另有說明,否則所有提供商都會簽署以下合同附錄:
  • 美國《健康保險可攜性及責任性法案》商業夥伴協議(HIPAA BAA)
  • 歐盟《資料保護指令》(95/46/EC)資料處理協議(DPA),這包括標準條款
  • 歐盟《資料保護通用條例》(GDPR)DPA
  • 一些提供商在IaaS上提供可選的託管服務。這類提供商可能並不在IaaS上提供與其在更廣泛的託管主機或資料中心外包服務中提供的同樣型別的託管服務。一些可能有提供託管和專業服務的託管服務提供商(MSP)或系統整合商(SI)合作伙伴。
  • 所有評估的提供商都提供入口網站、說明文件、技術支援、客戶支援和英文合同。一些提供商用英文之外的語言提供其中的一種或多種。儘管服務的所有方面都是純英文,大多數提供商可以用本地語言開展業務。
2018 VS 2019年

供應商的強項和注意事項

阿里雲

阿里雲是一家注重雲的服務提供商,總部在中國,是阿里巴巴集團的子公司。阿里雲成立於2009年,原本為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子商務業務提供平臺服務,現在銷售物件面向全球各地的公司。該魔力象限評估側重於阿里雲的國際業務(總部在新加坡),我們使用國際服務來進行技術評估。

產品:阿里雲是整合的IaaS+PaaS。它提供Xen和KVM虛擬化多租戶計算(Elastic Compute Service)和與計算無關的塊儲存(雲盤)。它還提供物件儲存(Alibaba Object Storage Service)、CDN服務、基於Docker的容器服務(Cloud Container Service)、預先配置的私有云基礎設施(Apsara Stack和ET Brain)以及包括資料庫服務系列(ApsaraDB)的眾多PaaS層服務。

位置:阿里雲在中國多個地區經營業務,版圖覆蓋美國(東西海岸)、德國、澳大利亞、香港、印尼、日本、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英國。它在美國、中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香港和新加坡都有本地銷售團隊。中國服務入口網站、說明文件和支援都使用中文。國際入口網站、說明文件和支援使用英語、中文和日語。

採用概況:阿里雲目前在中國是雲IaaS的市場份額領導者(佔42%),在中國數字化企業和公共部門組織當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阿里巴巴為希望採用混合雲模式的中國公司提供私有云基礎設施選項。在中國之外,儘管2018年宣佈與SAP和VMware達成了合作伙伴關係,但阿里雲最常用於在亞太地區為靈活工作負載尋找平臺的模式2買家。

推薦用途:雲優先的數字化業務工作負載,適用於(1)總部在中國或東南亞,並希望利用阿里雲與其母公司關係的客戶,或(2)需要在中國佈局雲基礎設施的客戶。

強項

  • 阿里雲擁有廣泛的公共雲整合IaaS+PaaS產品,其範圍可與其他放眼全球的超大規模提供商的服務組合相媲美。
  • 阿里雲是中國雲IaaS的市場份額領導者,它在中國擁有良好的客戶滿意度,並與中國公共部門關係密切。中國企業將阿里雲視為數字化轉型的推動者、開始賺取數字收入的渠道。
  • 阿里雲與阿里系公司關係密切,使阿里雲得以成為國際公司進入中國的橋樑、中國公司邁出國門的橋樑。

注意事項

  • 阿里雲的國際版產品不具備中國版產品的全部功能,也沒有幾大全球競爭對手(AWS、微軟和谷歌)那樣豐富的功能。在許多地區,只有使用某些型別的計算例項時才能使用特定服務。
  • 阿里雲90%的收入來自中國,中國境外的企業客戶群沒有明顯增長。阿里巴巴在MSP生態系統、第三方企業軟體整合和運維工具方面能力有限;小型全球現場團隊限制了其在中國境外的採用。
  • 阿里雲的財務虧損在增加,可能阻止該公司繼續投入於必要的擴張、作為領先的超大規模提供商服務國際市場。
AWS

AWS是亞馬遜的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於雲的服務提供商。它在2006年開闢了雲IaaS市場。

產品:AWS是整合的IaaS+PaaS。其彈性計算雲(EC2)提供按秒計費、採用多租戶和單租戶模式的虛擬機器以及裸機伺服器。AWS的虛擬機器管理程式基於Xen和KVM。有多租戶模式的塊和檔案儲存,另有廣泛的IaaS和PaaS功能。這包括帶有整合CDN的物件儲存(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和CloudFront)、Docker容器服務(Amazon EC2 Container Service[ECS]、ECS for Kubernetes [EKS]和Fargate)以及事件驅動的“Serverless計算”(AWS Lambda)。VMware在AWS資料中心內提供了VMware Cloud Foundation服務(VMware Cloud on AWS)。外加企業級支援。它訂有多故障域SLA。通過合作伙伴平臺(AWS Direct Connect)滿足主機託管需求。

位置:AWS將其資料中心分為多個區域(Region),每個區域至少包含兩個可用區(資料中心)。它在美國全境有多個區域,在加拿大、法國、德國、愛爾蘭、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新加坡、韓國、瑞典和巴西也有區域。它還有一個專門面向美國聯邦政府的區域。它有兩個中國區域:北京(光環新網運營)和寧夏(寧夏西部雲資料技術有限公司[NWCD]運營),需要專為中國開設的AWS帳戶。其銷售團隊遍佈全球。入口網站和說明文件用英語、荷蘭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中文、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來提供。支援方面的主要語言是英語、日語和中文,但AWS會在合同中承諾用其他眾多語言提供支援。

採用概況:AWS對尋求靈活運營的買家極具吸引力,但也經常被選擇用於傳統的IT運營方式。AWS是因面向整個組織的戰略性採用而最常被選擇的提供商。最好與系統整合商(SI)一起開展轉型工作。

推薦用途:在虛擬化環境下順暢執行的所有使用場合。在多租戶環境下虛擬化或執行可能具有挑戰性的應用軟體,包括高度安全的應用軟體、嚴格合規或複雜的企業應用軟體(比如SAP商業應用軟體),需要特別關注架構。

強項

  • 與其他任何超大規模提供商相比,企業在AWS上的每年財力投入更大,部署的關鍵任務型工作負載更多。這表明,相對於市面上的其他提供商,眾多企業將AWS視為雲基礎設施和平臺服務的戰略提供商。
  • AWS擁有比市場上其他任何提供商更多樣化的客戶,從初創公司、中小企業(SMB)到大企業,不一而足。使用AWS的企業受益於早期採用,這有助於將新技術推向主流,消除這類服務的風險,因而使它們更易使用和管理。
  • AWS是最成熟的企業級提供商,確保客戶成功方面有著最出色的表現,擁有用途最大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因此,不僅注重創新、正實施數字化業務專案的客戶選擇這家提供商,將傳統資料中心遷移到雲IaaS的客戶也青睞它。

注意事項

  • AWS宣稱多次降價。客戶將此解讀為廣泛適用於該公司的服務,但事實並非如此。比如說,儘管原始部件市場價格下跌,但AWS計算服務的預設、最常配置的儲存自2014年以來並未降價。
  • AWS更注重率先進入市場,而非提供新服務和功能。因此,它願意推出功能欠佳的服務或沒有深度跨平臺整合的服務,它常常在以後解決深度跨平臺整合。率先進入市場有時會導致服務需要多年的重大技術更新。
  • 鑑於亞馬遜CEO進軍另外的市場,處於可能受威脅的垂直行業的那些公司的董事會已下令IT部門儘量避免使用AWS。這可能最終會限制AWS在一些垂直行業的成功,並可能影響相關的生態系統。這些垂直行業的IT領導人應考慮為董事會層面的指令制定應急計劃。
谷歌

谷歌是一家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技術和服務提供商。谷歌自2008年以來就有aPaaS服務,但直到谷歌Compute Engine在2012年6月推出後才進入雲IaaS市場(2013年12月推出正式版)。

產品:谷歌雲平臺(GCP)結合IaaS產品(Compute Engine)、aPaaS產品(App Engine)和一系列配套的IaaS和PaaS功能,包括物件儲存、Docker容器服務(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和事件驅動的“Serverless計算”(Google Cloud Functions)。谷歌還提供GKE On-Prem(本地部署軟體),這種基於容器的產品面向企業部署環境。它訂有多故障域SLA。通過合作伙伴平臺(Google Cloud Interconnect)滿足主機託管需求。

位置:谷歌在美國有多個區域,在比利時、日本、新加坡、德國、荷蘭、英國、印度、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香港、瑞士和臺灣都有佈局。谷歌擁有全球銷售團隊。用英語和日語提供支援。入口網站有英語、荷蘭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波蘭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俄語、葡萄牙語、韓語、日語、普通話、粵語和泰語等版本。說明文件有英語、德語、日語和巴西葡萄牙語等版本。谷歌運營的區域分有可用區,但這些可用區可能是獨立的建築物,也可能是單獨的電源、冷卻系統、網路和控制平面。

採用概況:GCP最初吸引模式2買家,它在大資料及其他分析應用、機器學習專案、雲原生應用或針對雲原生操作優化的其他應用方面具有優勢。GCP還開始吸引擁有SAP等傳統模式1工作負載的企業。

推薦用途:大資料及其他分析應用、機器學習專案、雲原生應用或針對雲原生操作優化的其他應用。

強項

  • 谷歌提供擁有PaaS功能的可擴充套件IaaS產品,緊緊圍繞開源生態系統,以此充分利用其內部的創新技術功能(比如自動化、容器和網路)。谷歌最初面向雲原生初創公司,現正在將覆蓋範圍擴大到企業客戶。
  • 谷歌擁有帶來差異化優勢的IT前沿技術,尤其是分析和機器學習方面。這已促使一些企業選擇谷歌作為戰略雲提供商,它們已部署了依託BigQuery的應用軟體。
  • 谷歌推出了客戶可靠性工程計劃,這一創新旨在幫助客戶完成運營轉型過程。該計劃使用共享運營方法來教客戶以谷歌網站可靠性工程師的方式來開展運營。這可能使谷歌與企業客戶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注意事項

  • 谷歌應對企業客戶時表現出流程和程式不成熟的一面,這可能使客戶有時很難與該公司打交道。這可能歸因於它剛關注企業市場。流程的不成熟在合同談判、折扣、獨立軟體開發商(ISV)許可、與企業系統整合和支援等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谷歌正在積極克服這些不足。
  • 與該魔力象限中其他供應商相比,谷歌擁有的經驗豐富的MSP和以基礎設施為中心的專業服務合作伙伴的數量少得多。它自己的專業服務在推動客戶實施方面仍受到追捧。一些準客戶發現,生態系統方面的這些限制加大了遷移風險。
  • 從現場銷售和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谷歌的整體企業覆蓋率落後於其競爭對手。此外,企業常常為谷歌在與解決方案架構師溝通時無力設計滿足企業需求的適當解決方案感到遺憾。
IBM

IBM是一家大型多元化技術公司,擁有一系列與雲有關的產品和服務。IBM Cloud產品基於IBM在2013年7月收購的SoftLayer及之前的Bluemix產品而建。

產品:IBM提供多租戶和單租戶模式的虛擬化計算資源以及裸機伺服器。它有與S3相容的Cloud Object Storage(雲物件儲存)。通過Akamai合作伙伴提供與CDN整合的機制。IBM Cloud提供基於開放容器專案(OCI)的容器服務(IBM Cloud Kubernetes Service)、事件驅動的Serverless計算(IBM Cloud Functions)、基於Cloud Foundry的aPaaS以及其他PaaS功能。IBM還提供基於Kubernetes和容器的私有云產品(IBM Cloud Private)。託管服務是可選的。通過合作伙伴平臺(IBM Cloud Direct Link)滿足主機託管需求。

位置:IBM在美國的多個資料中心擁有SoftLayer基礎設施,另在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荷蘭、挪威、澳大利亞、香港、印度、日本、韓國、瑞典和新加坡設有資料中心。IBM在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提供之前品牌名為Bluemix的服務。IBM擁有全球銷售團隊。它用IBM開展業務所用的眾多語言提供支援。入口網站和說明文件有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語和日語等版本。

採用概況:IBM吸引明顯偏向從IBM購買大部分技術的現有客戶。這類客戶主要有模式1使用場合。然而,IBM Cloud基礎設施功能也可用於補充其他IBM解決方案,比如Watson。

推薦用途:IBM外包使用裸機伺服器作為託管平臺的協議,客戶需要互補性的基本雲IaaS。基礎設施還可以用作使用IBM Cloud PaaS功能構建的應用軟體的元件。這種場合下也應該考慮它:需要對可擴充套件基礎設施和裸機伺服器進行API控制,以滿足效能、合規或軟體許可等方面的要求。

我們要求補充相關資訊,或對本文的草案內容進行審查,IBM都未予以回應。因此,Gartner的分析基於其他可信公認的公共來源。

強項

  • IBM擁有很龐大的客戶群,客戶的關鍵應用系統正開始採用雲服務。IBM完全有能力與其服務公司合作,幫助這些客戶順利完成雲轉型。
  • IBM在全球擁有強大的品牌和現有客戶關係,可以提供採用本地語言的支援、本地合同以及按本地貨幣結算。IBM的戰略外包客戶群可能有助於推動IBM Cloud基礎設施得到採用。
  • IBM已轉向圍繞混合和多雲端計算的訊息傳遞,這並沒有直接挑戰該魔力象限中的許多提供商。確切地說,它為企業提供功能和工具,讓企業可以選擇最適合其特定應用需求的雲環境,在選擇過程中將IBM Cloud作為一種利基或專門產品。

注意事項

  • IBM的下一代基礎設施(NGI)專案對之前隸屬SoftLayer的基礎設施服務進行了逐步改進,然而它沒有實現這個基本目標:基於超大規模架構的原則,開發一系列新的雲IaaS產品。有鑑於此,IBM不太可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公共雲IaaS提供商。
  • 儘管有許多全球資料中心,但IBM Cloud的體驗仍缺乏連貫性,因為許多功能僅在特定位置才可使用。再加上表現平平的使用者體驗,IBM在使用者當中的不滿意度高於本文中的其他供應商戶。
  • IBM提供周邊工具(比如成本管理、安全和治理)的合作伙伴組成的生態系統較小。此外,與其他提供商相比,它與主要軟體開發商(微軟、SAP和Oracle)的合作伙伴關係較少,這可能會影響IBM Cloud上的部署。
微軟Azure

微軟是一家大型多元化技術供應商,越來越專注於通過雲服務提供軟體功能。微軟在2012年6月推出Azure Virtual Machines進入雲IaaS市場(2013年4月推出正式版)。

產品:微軟Azure是整合的IaaS+PaaS。它提供按秒計費的Hyper-V虛擬化多租戶計算(Azure Virtual Machines),以及專門的大型例項(比如面向SAP HANA)。有多租戶模式的塊和檔案儲存,以及許多額外的IaaS和PaaS功能。這包括物件儲存(Azure Blob Storage)、CDN、基於Docker的容器服務(Azure Container Service)、批量計算服務(Azure Batch)和事件驅動的“Serverless計算”(Azure Functions)。Azure Marketplace提供第三方軟體和服務。通過合作伙伴平臺(Azure ExpressRoute)滿足主機託管需求。

位置:微軟稱Azure資料中心位置是“區域”。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印度、挪威、阿聯酋、瑞士、日本和韓國有多個Azure區域,愛爾蘭、荷蘭、香港、新加坡和巴西也有區域。還有六個專門面向美國聯邦政府的區域;兩個專用於國防部。(兩個Azure中國區域是世紀互聯運營的獨立服務的一部分。)微軟設有全球銷售團隊。說明文件有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巴西和葡萄牙)、日語、韓語和中文等版本。支援和服務入口網站除了那些語言的版本外,還有捷克語、荷蘭語、匈牙利語、波蘭語、俄語、瑞典語和土耳其語等版本。

採用概況:微軟Azure對模式1客戶和模式2客戶都有吸引力,但原因不一樣。模式1客戶往往重視使用Azure擴充套件偏重基礎設施的微軟關係和微軟技術方面的投入這一能力。模式2客戶往往重視Azure與微軟的應用開發工具和技術整合這一能力,或者對整合的專用PaaS功能感興趣,比如Azure Data Lake、Azure Machines Learning或Azure IoT解決方案加速器。

推薦用途:在虛擬化環境中順暢執行的所有使用場景,尤其適用於以微軟技術為中心的組織。

強項

  • 微軟技術方面有重大投入的企業通常選擇Azure作為主要的IaaS+PaaS提供商。對使用Visual Studio及相關服務構建.NET應用程式,同時將它們部署到Azure的企業來說,整合的端到端體驗無與倫比。微軟在利用龐大的銷售網路以及與其他微軟產品和服務搭售Azure的能力,以推動採用。
  • Azure在邊緣計算和物聯網(IoT)方面提供了全面整合的方法,通過Azure Stack和Data Box Edge等邊緣解決方案,其產品可從其超大規模資料中心適用於邊緣。
  • 微軟Azure的功能變得日益創新、開放,50%的工作負載基於Linux,還有眾多的開源應用堆疊。微軟對未來有著獨特的願景:通過原生的第一方產品,比如VMware、NetApp、Red Hat、Cray和Databricks提供的此類產品,引入技術合作夥伴。

注意事項

  • 微軟Azure的可靠性問題仍是客戶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由於Azure面臨成長期痛苦。自2018年9月以來,Azure遇到了影響服務的多起事件,包括涉及Azure Active Directory的重大故障。問題是,面對許多這些故障,客戶沒有辦法縮短停運時間。
  • Gartner客戶常常很難在不超支的情況下按時實施,這源於微軟使客戶抱有高得異常的期望。這主要是由於微軟的現場銷售團隊在客戶群中對Azure合理定位和銷售的能力沒有在大幅提升。
  • 企業經常為微軟技術支援(以及不斷增加的支援成本)和現場解決方案架構師的質量感到遺憾。這對客戶滿意度產生了負面影響,阻礙了Azure的採用,因而阻礙了客戶支出。
Oracle

Oracle是一家大型多元化技術公司,擁有一系列與雲有關的產品和服務。2016年11月,它推出了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之前名為Oracle Bare Metal Cloud Services)。Oracle繼續運營老式服務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Classic,但正迅速棄用,改而力推OCI。

產品:OCI提供按小時付費、KVM虛擬化的虛擬機器以及裸機伺服器(包括Oracle Database、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 [RAC]和Exadata的一鍵式安裝及配置),還提供基於Docker和Kubernetes的容器服務(Oracle Container Engine for Kubernetes)。Oracle還提供物件儲存(OCI Object Storage,之前名為Oracle Bare Metal Cloud Object Storage)。Oracle此前還提供一種私有云IaaS產品Oracle Cloud at Customer,但現不再銷售。通過合作伙伴平臺(Oracle FastConnect)滿足主機託管需求。

位置:OCI資料中心分成區域,有些區域只有一個可用區,比如在加拿大和日本。擁有三個可用區的區域位於美國東西部、德國和英國。Oracle擁有全球銷售團隊。OCI的入口網站說明文件只有英文版,但入口網站提供另外28種語言版本。

推薦模式:OCI將吸引採用模式1運營方式、以Oracle工作負載為主的客戶,尤其是對效能有要求、非常適合裸機伺服器的客戶,以及只需要很基本的雲IaaS功能的客戶。

推薦用途:OCI最適合需要將雲IaaS用於Oracle應用軟體和需要Oracle資料庫的應用軟體的企業。

強項

  • Oracle的雲戰略以其應用軟體、資料庫及其他中介軟體為依託,覆蓋IaaS、PaaS和SaaS。Oracle的雲IaaS主要是其其他業務的基礎設施基石。Oracle主要面向希望在雲IaaS上執行Oracle軟體的客戶,尤其是更喜歡在Exadata裝置和裸機伺服器上執行的客戶。
  • 很少有公司能夠設計出真正的超大規模架構。OCI之所以脫穎而出,就是能夠吸引來自領先雲服務提供商的一流人才,以實現打造精心設計的雲基礎設施這個目標。
  • Oracle在新客戶同比增長和現有客戶的OCI使用同比增長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參考客戶還表示該平臺的效能表現不俗。

注意事項

  • Oracle不太可能被市場視為整合IaaS和PaaS產品的通用提供商。這是由於超大規模提供商占主導地位、Oracle在OCI方面起步較晚,以及Oracle在常常是公共雲IaaS主要影響力者的開發人員心目中兩極分化。
  • 為OCI開發的許多功能不會被Oracle的核心客戶群廣泛使用,因為該公司主要在針對採購需求表(RFP)開發功能,RFP常常圍繞老牌超大規模提供商的功能來設計。
  • 在過去一年,面對客戶反饋,Oracle再次優先考慮開發路線圖。實施了基本管理功能,代價是在當前雲IaaS市場推出被認為最起碼的其他服務方面大大延遲。考慮到OCI功能較新穎,加上需要基於獲得的訂單動態優先考慮路線圖,這種偏離計劃中路線圖專案的現狀在情理之中。
市場概況

雲IaaS市場趨於成熟,但收入增長勢頭不減。Gartner預計,到2022年,雲IaaS市場的收入將從2019年的414億美元增加到815億美元。

但企業興趣和收入目前主要針對兩大提供商:AWS和微軟,市場將AWS和微軟視為能夠支援眾多工作負載的通用提供商。

谷歌在企業採用方面正取得穩步進展,但就年度總收入和Gartner企業客戶當中的興趣而言,它仍處於第三位,與前兩名差距很大。

鑑於AWS和微軟的發展勢頭及其運營規模,該市場的所有其他供應商都被迫專注於區域優勢或小眾工作負載。

阿里巴巴和Oracle就是兩家典型的專注於區域和小眾市場的供應商。阿里巴巴在中國的雲IaaS市場占主導地位,而Oracle自然主要專注於Oracle工作負載,它試圖在重新考慮雲舉措的過程中擴大規模。

最後,由於改進雲IaaS產品的速度緩慢,IBM仍處於不牢靠的地位,這些產品最終無法與市場領導者一較高下。

來自:雲頭條

作者:Raj Bala、Bob Gill、Dennis Smith和David Wright

報告原文連結:https://www.gartner.com/doc/reprints?id=1-1CMAPXNO&ct=190709&st=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