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Linux的記憶體(free -m)

tolilong發表於2015-08-17

檢視Linux伺服器下的記憶體使用情況,可以使用命令free -m。注意此命令只在Linux下有效,在FreeBSD中沒有此命令。命令如下所示:
free

used:已經使用的記憶體數

free:空閒的記憶體數

shared:多個程式共享的記憶體總額

-buffers/cache:(已用)的記憶體數,即used-buffers-cached

+buffers/cache:(可用)的記憶體數,即free+buffers+cached

得出結論:

可用記憶體的計算公式為:

可用記憶體=free+buffers+cached,即215MB+11MB+57MB=253MB

Linux的記憶體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看的。我與一個朋友探討Linux的使用情況時,他問我為什麼Linux使用的記憶體這麼高。他機器上1GB的記憶體free才232MB,而Windows XP才用了200MB不到的樣子。這其實是被Linux的free命令之表象迷惑了,Linux的記憶體使用是很有講究的。還是舉例說明,如下的free命令所顯示的是當前記憶體的使用情況,-m的意思是用M個位元組來顯示內容,我們來一起看看。

在第一部分Mem行中有如下引數。

total:記憶體總數,即378MB

used:已經使用的記憶體數,即769MB

free:空閒的記憶體數,即232MB

shared:當前已經廢棄不用,總是0

buffers Buffer:快取記憶體數,即62MB

cached Page:快取記憶體數,即421MB

其中,記憶體總數與已使用記憶體數和空閒記憶體數的關係是:

total(1002M)=used(769M)+free(232M)

在第二部分內容(-/+buffers/cache)中各引數如下所示。

(-buffers/cache):used記憶體數,即286MB(指的是第一部分Mem行中的used-buffers-cached)。

(+buffers/cache):free記憶體數,即715MB(指的是第一部分Mem行中的free+buffers+cached)。

可見-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式實實在在用掉的記憶體,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記憶體總數。

第三部分是指交換(swap)分割槽,大家應該都明白,這裡就不再講了。

有可能大家看了上面的解釋還是不太明白。比如:第一部分(Mem)與第二部分(-/+buffers/cache)的結果有關,used和free為什麼這麼奇怪?其實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對作業系統來講這兩項是Mem的引數,buffers/cached都屬於被使用,所以它認為free只有232MB;對應用程式來講+buffers/cached等同於可用的記憶體,因為buffer/cached可提高程式執行的效能,當程式使用記憶體時,buffer/cached很快就會被使用。所以從應用的角度來看,應以(-/+buffers/cache)的free和used為主,即我們主要看與它相關的free和used就可以了。另外告訴大家一些常識,為了提高磁碟和記憶體的存取效率,對Linux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除了對dentry進行快取(用於VFS、加速檔案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外,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用於針對磁碟塊的讀寫,後者用於針對檔案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能有效地縮短I/O系統呼叫(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在Linux中,記憶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看的。而在Windows中,無論你的真實實體記憶體有多少,它都會用硬碟交換檔案來讀,即使是記憶體還有一大部分。這也就是Windows常常提示虛擬空間不足的原因。可以想見,硬碟怎麼會快過記憶體,所以我們在觀察Linux的記憶體使用情況時,只要沒發現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記憶體太少。如果常常看到swap用了很多,那麼你就要考慮加實體記憶體了。這也是在Linux伺服器上看記憶體是否夠用的標準。

ZZ:http://27151.blog.51cto.com/17151/978904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6855487/viewspace-75124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