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式名作為引數傳遞 與 回撥函式

licup123發表於2009-08-15

成員函式名不能作為引數傳遞,否則會發生錯誤,因為裡面隱藏著一個this 指標

回撥函式,就是由你自己寫的。你需要呼叫另外一個函式,而這個函式的其中一個引數,就
是你的這個回撥函式名。這樣,系統在必要的時候,就會呼叫你寫的回撥函式,這樣你就可
以在回撥函式裡完成你要做的事。

模組A有一個函式foo,它向模組B傳遞foo的地址,然後在B裡面發生某種事件(event)時,通過從A裡面傳遞過來的foo的地址呼叫foo,通知A發生了什麼事情,讓A作出相應反應。 那麼我們就把foo稱為回撥函式。

   

例子:

     回撥函式是一個很有用,也很重要的概念。當發生某種事件時,系統或其他函式將會自動呼叫你定義的一段函式。回撥函式在windows程式設計使用的場合很多,比如Hook回撥函式:MouseProc,GetMsgProc以及EnumWindows,DrawState的回撥函式等等,還有很多系統級的回撥過程。本文不準備介紹這些函式和過程,而是談談實現自己的回撥函式的一些經驗。

     之所以產生使用回撥函式這個想法,是因為現在使用VC和Delphi混合程式設計,用VC寫的一個DLL程式進行一些時間比較長的非同步工作,工作完成之後,需要通知使用DLL的應用程式:某些事件已經完成,請處理事件的後續部分。開始想過使用同步物件,檔案影射,訊息等實現DLL函式到應用程式的通知,後來突然想到可不可以在應用程式端先寫一個函式,等需要處理後續事宜的時候,在DLL裡直接呼叫這個函式即可。  

      於是就動手,寫了個回撥函式的原形。在VC和 Delphi裡都進行了測試

一:宣告回撥函式型別。

       vc版

              typedef int (WINAPI *PFCALLBACK)(int Param1,int Param2) ;

二:宣告回撥函式原形

       宣告函式原形

      vc版

               int WINAPI CBFunc(int Param1,int Param2);

三: 回撥函式呼叫呼叫者

         呼叫回撥函式的函式我把它放到了DLL裡,這是一個很簡單的VC生成的WIN32 DLL.並使用DEF檔案輸出其函式名 TestCallBack。實現如下:

              PFCALLBACK  gCallBack=0;

 

            void WINAPI TestCallBack(PFCALLBACK Func)

           {

                  if(Func==NULL)return;

                  gCallBack=Func;

                  DWORD ThreadID=0;

                  HANDLE hThread = CreateThread(  NULL,  NULL,  Thread1,   LPVOID(0),          &ThreadID );

                   return;

             }

      此函式的工作把傳入的 PFCALLBACK Func引數儲存起來等待使用,並且啟動一個執行緒。宣告瞭一個函式指標PFCALLBACK gCallBack儲存傳入的函式地址。

四: 回撥函式如何被使用:

          TestCallBack函式被呼叫後,啟動了一個執行緒,作為演示,執行緒人為的進行了延時處理,並且把執行緒執行的過程列印在螢幕上.

五:萬事具備

        使用vc和Delphi各建立了一個工程,編寫回撥函式的實現部分

       VC版

     int WINAPI CBFunc(int Param1,int Param2)

       {

               int res= Param1+Param2;

             TCHAR Buffer[256]="";

            sprintf(Buffer,"callback result = %d",res);

            MessageBox(NULL,Buffer,"Testing",MB_OK);  //演示回撥函式被呼叫

             return res;           

       }  

 

         Delphi版

          function CBFunc(Param1,Param2:integer):integer;

          begin

                  result:= Param1+Param2;

                  TForm1.Edit1.Text:=inttostr(result);    / /演示回撥函式被呼叫

           end;

       

       使用靜態連線的方法連線DLL裡的出口函式 TestCallBack,在工程裡新增 Button( 對於Delphi的工程,還需要在Form1上放一個Edit控制元件,預設名為Edit1)。

        響應ButtonClick事件呼叫 TestCallBack

 

              TestCallBack(CBFunc) //函式的引數CBFunc為回撥函式的地址

 

        函式呼叫建立執行緒後立刻返回,應用程式可以同時幹別的事情去了。現在可以看到螢幕上不停的顯示字串,表示dll裡建立的執行緒執行正常。一會之後,執行緒延時部分結束結束,vc的應用程式彈出MessageBox,表示回撥函式被呼叫並顯示根據Param1,Param2運算的結果,Delphi的程式edit控制元件裡的文字則被改寫成Param1,Param2 的運算結果。

        可見使用回撥函式的程式設計模式,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傳遞不同的回撥函式地址,或者定義各種回撥函式的原形(同時也需要改變使用回撥函式的引數和返回值約定),實現多種回撥事件處理,可以使程式的控制靈活多變,也是一種高效率的,清晰的程式模組之間的耦合方式。在一些非同步或複雜的程式系統裡尤其有用 -- 你可以在一個模組(如DLL)裡專心實現模組核心的業務流程和技術功能,外圍的擴充套件的功能只給出一個回撥函式的介面,通過呼叫其他模組傳遞過來的回撥函式地址的方式,將後續處理無縫地交給另一個模組,隨它按自定義的方式處理。

      本文的例子使用了在DLL裡的多執行緒延時後呼叫回撥函式的方式,只是為了突出一下回撥函式的效果,其實只要是在本程式之內,都可以隨你高興可以把函式地址傳遞來傳遞去,當成回撥函式使用。

       這樣的程式設計模式原理非常簡單單一:就是把函式也看成一個指標一個地址來呼叫,沒有什麼別的複雜的東西,僅僅是程式設計裡的一個小技巧。至於回撥函式模式究竟能為你帶來多少好處,就看你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這種程式設計模式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697500/viewspace-6124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