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災備份技術有效保證受損資料恢復

iSQlServer發表於2008-11-26
隨著社會資訊化建設的日益完善,企業也逐步實現辦公運營的資訊化和數字化,記載著企業業務正常運轉的大量重要資料被存放在儲存終端中,這些重要資料記載著公司的系統檔案、管理資訊、技術檔案和來往財務帳目,這些資料的丟失或損壞,對企業而言,將導致不可估量的毀滅性後果。

  但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提到資料容災備份,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增加預算,因為需要購買更多的主機、儲存裝置以及相應軟體。那麼,是不是構建一套容災備份系統就需要架構高階的網路裝置、硬體機器如軟體系統呢?如何更科學有效的來考慮企業建設資料容災備份專案的必要性呢?其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指標來科學的衡量企業的容災需求:

  RTO,RecoveryTimeObjective是指災難發生後,從系統當機導致業務停頓之刻開始,到系統恢復至可以支援各部門運作,業務恢復運營之時,此兩點之間的時間段稱為RTO。一般而言,RTO時間越短,即意味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恢復至可使用狀態。雖然從管理的角度而言,RTO時間越短越好,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多成本的投入,即可能需要購買更快的儲存裝置或高可用性軟體。對於不同行業的企業來說,其RTO目標一般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在同一行業,各企業因業務發展規模的不同,其RTO目標也會不盡相同。如上所說,RTO目標越短,成本投入也越大。各企業都有其在該發展階段的單位時間贏利指數,確定了該指數後,就可以計算出業務停頓隨時間而造成的損失大小。浪潮儲存工程師建議,在企業有構建容災系統的打算時,首先要找到對企業自身而言比較適合的RTO目標,即在該目標定義下,用於災難備份的投入應不大於對應的業務損失。

  RPO,RecoverPointObject,恢復點指標,是指災難發生後,容災系統能把資料恢復到災難發生前的哪一個時間點的資料,它是衡量企業在災難發生後會丟失多少生產資料的指標。理想狀態下,我們希望RTO=0,RPO=0,即災難發生對企業生產毫無影響,既不會導致生產停頓,也不會導致生產資料丟失。從當前計算機技術水平來說,我們可以為使用者建設這種型別的容災系統,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VISA和Master的結算系統,由於這兩個銀行結算組織佔據了全球銀行結算業務的重要地位,他們的結算系統不允許發生任何停頓和資料丟失的情況,即使在"911"、大地震這種極端、毀滅性災難情況下。但實現這樣的容災系統的投資巨大,它需要結合儲存資料複製技術、伺服器作業系統映象技術、叢集技術、資料庫高可用性設計、應用系統高可用性設計、同步容災技術、非同步容災技術、同城容災方案、異地容災方案,以及相應的管理流程和意外事件反映處理流程等詳細的規章制度,和人員配備、行政保障手段(通訊、交通等),綜合在一起完成一個完整的容災方案(實際是雙生產中心或多生產中心方案,並沒有單純的容災中心)。但是這種方案的投資過於巨大,目前中國可能除了中國銀聯這種特殊性質的企業外,不會有太多的企業會去實現這個系統。

  因此,中國企業容災系統建設中,投資規模為多少是合理的呢?浪潮儲存資深工程師建議,如果業務部門能確認RTO/RPO指標,那技術部門選擇了合適的容災技術以及配套的管理流程就可以確定投資規模了,就可以利用最優化的建設方式來實現資料的容災保護目的。例如,如果業務部門確認,災難發生後,3個小時內恢復生產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且營業系統資料不能丟失,那RTO=3小時,RPO=0,那就必須選擇基於儲存平臺資料複製技術的同步容災方案;如果業務部門確認,災難發生後,3天能恢復經營分析系統工作,且以前的資料丟失可以忽略不計,那RTO=3天,RPO無,那選擇低端的ATA磁碟實現異地備份,就能滿足資料保護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百年不遇的災難投入巨資建設一個容災中心,容災中心的裝置在災難發生前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這是企業決策者很難接受的一個問題,因此浪潮儲存建議,針對中小型企業資料容災保護時,可以合理分配投資資源,將容災中心建設成為第二生產中心,與生產中心共同成為企業支援企業正常執行的中心,並實現互為容災,既可以降低總體擁有成本(TCO,TotalCostofOwnership),又可以提高投資回報率(ROI,ReturnOfInvestment)。

  總之,資料容災備份技術憑藉其技術發展的越來越成熟和平民化的實現形式,可以幫助不同需求、不同級別的企業使用者防止突發災難的破壞,實現重要資料的備份和保護!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6436858/viewspace-50340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