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協議和網路協議的區別如下:
- 含義不同。通訊協議是指雙方實體完成通訊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網路協議是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的集合,是網際網路上各個計算機之間進行資料傳輸和交換所必須共同遵循的規範。
- 用途不同。通訊協議主要用於點對點通訊,特別是傳統的電話通訊;而網路協議則是為了保證在網際網路上進行的各種資料傳輸能夠高效、可靠、安全地進行而設計的。
總的來說,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裝置之間通訊規則的集合,它規定了通訊時資訊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而通訊協議則更側重於在特定場景下,如電話通訊中,實現資料的正確傳輸和交換。
通訊方式主要分為三類:單工通訊、半雙工通訊和全雙工通訊。
- 單工通訊(Simplex Communication):在這種方式中,訊息只能單向傳輸,即從傳送端到接收端。在單工通訊中,通訊通道是單向的,傳送端和接收端是固定的,傳送端只能傳送資訊,不能接收資訊;接收端只能接收資訊,不能傳送資訊。
- 半雙工通訊(Half-duplex Communication):這種通訊方式允許雙方都能收發訊息,但不能同時進行。在半雙工通訊中,傳送端和接收端可以相互轉換角色,但必須輪流交替地進行,資訊在一個時刻只能在一個方向上傳輸。
- 全雙工通訊(Full-duplex Communication):在全雙工通訊中,通訊的任意時刻,線路上都存在從A到B和從B到A的雙向訊號傳輸。這意味著在全雙工通訊中,雙方可以同時進行收發訊息。
以上三種通訊方式各有其特點和應用場景,例如單工通訊常用於廣播等場景,半雙工通訊常用於對講機等裝置,全雙工通訊則廣泛應用於電話、手機等裝置中。
網路體系結構:
通訊系統的整體設計方法,基於OSI的7層模型。
是計算機之間互相通訊的層次,以及各層中的協議和層次之間介面的集合,它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網路拓撲提供標準。
網路拓撲結構:
定義:
指用傳輸媒體互連各種裝置的物理佈局,即用什麼方式把網路中的計算機等裝置連線起來。乙太網(計算機區域網技術)的結構。
作用:
給出網路伺服器、工作站的網路配置和相互間的連線。網路的拓撲結構有很多種,主要有星型結構、環型結構、匯流排結構、分散式結構、樹型結構、網狀結構、蜂窩狀結構等。
internet、交換機、路由器、伺服器、客戶端、防火牆(網橋)等裝置之間的聯絡?
需要了解這麼些裝置的不同聯絡?
一.網路協議(network protocol):
定義:
計算機網路中進行資料交換為建立的規則、標準、約定的集合。
協議 目的 解釋
網路協議 是兩個程序之間相互通訊 描述程序之間的資訊交換資料
原理:
由於不同計算機之間通訊時,這兩個終端所用的字符集不同,因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訊,規定每個終端需要將各自的字符集中的自負變換為標準的字元後,才能進行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在變換為終端字符集的字元。
注意:對於不相容的終端,出了變換字符集外還需要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螢幕滾動方式等。
工作方式: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不同的裝置(網路伺服器、計算機、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的通訊規則的集合。
大多數網路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每一層都建立在它的下層之上,向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定的服務,而把如何實現這一服務的細節對上一層加以遮蔽。如:一臺裝置上的第 n層與另一臺裝置上的第n層進行通訊的規則就是第n層協議;同時接收方與傳送方協議必須一致。
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協議,是internet採用的標準協議)、IPX/SPX協議。
網路協議三要素:
語義:解釋控制資訊每個部分的意義。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資訊,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什麼樣的響應。
語法:使用者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與格式,以及資料出現的順序。
時序:對事件發生順序的詳細說明。
語義表示要做什麼,語法表示要怎麼做,時序表示做的順序。
網路協議層次劃分:
為了使不同廠家的計算機能夠相互通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建立了計算機網路,即“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模型)。
自上而下分別是:
網路協議層次 作用 解釋 舉例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與其它計算機進行通訊的一個應用,嚮應用程式提供服務。 面向使用者 DHCP ·DNS · FTP · Gopher · HTTP· IMAP4 · IRC · NNTP · XMPP ·POP3 · SIP · SMTP ·SNMP · SSH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SSDP · BGP · RIP 等
表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 定義資料格式及加密 面向使用者 ,為異種機通訊提供一種公共語言,以便能進行互操作,
會話層 (session layer) 定義瞭如何開始、控制和結束一個會話,包括對多個雙向訊息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連續訊息的一部分時可以通知應用,從而使表示層看到的資料是連續的。 面向使用者,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資料傳送服務:包括是否選擇差錯恢復協議還是無差錯恢復協議,及在同一主機上對不同應用的資料流的輸入進行復用,還包括對收到的順序不對的資料包的重新排序功能。 緩衝作用: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資料通訊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複用作用:在一個網路連線上建立多個邏輯連線。 世界上各種通訊子網在效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資料交換網,區域網等通訊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資料延遲通訊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效能恆定的介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複用/解複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訊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差錯恢復,流量控制: TCP · UDP · TLS · DCCP · SCTP · RSVP · OSPF 等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建立網路連線,對端到端的包傳輸進行定義,它定義了能夠標識所有結點的邏輯地址,還定義了路由實現的方式和學習的方式。 路由選擇和中繼、啟用,終止網路連線、在一條資料鏈路上覆用多條網路連線,多采取分時複用技術 、差錯檢測與恢復、排序。流量控制、服務選擇、網路管理 IP (IPv4 · IPv6) · ICMP· ICMPv6·IGMP ·IS-IS · IPsec · ARP · RARP等
資料鏈路層 (data link layer) 定義了在單個鏈路上如何傳輸資料,為終端裝置間的資料通訊提供傳輸媒體及其連線,簡單說就是資料通道。資料傳輸單元是幀 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ATM · DTM · 令牌環 · 乙太網 ·FDDI · 幀中繼 · GPRS · EVDO ·HSPA · HDLC · PPP · L2TP ·PPTP · ISDN·STP 等
物理層 (physics layer) 為裝置之間的資料通訊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裝置,為資料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乙太網 · 調變解調器 · 電力線通訊(PLC) · SONET/SDH · G.709 · 光導纖維 · 同軸電纜 · 雙絞線等
(1)結構中的每一層都規定有明確的服務及介面標準。
(2)把使用者的應用程式作為最高層
(3)除了最高層外,中間的每一層都向上一層提供服務,同時又是下一層的使用者。
(4)把物理通訊線路作為最低層,它使用從最高層傳送來的引數,是提供服務的基礎。
二.通訊協議:定義資料格式,作用於資料鏈路層。
定義:指雙方實體完成通訊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
協議定義了資料單元使用的格式,資訊單元應該包含的資訊與含義,連線方式,資訊傳送和接收的時序,從而確保網路中資料順利地傳送到確定的地方。
在計算機通訊中,兩臺計算機在進行通訊時,必須使用的通訊協議。
體系結構:
1.將通訊功能分為若干個層次,每一個層次完成一部分功能,各個層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通訊的功能。
2.每一層只和直接相鄰的兩層打交道,它利用下一層提供的功能,向高一層提供本層所能完成的服務。
3.每一層是獨立的,隔層都可以採用最適合的技術來實現,每一個層次可以單獨進行開發和測試。當某層技術進步發生變化時,只要介面關係保持不變,則其它層不受影響。
常用協議舉例:
區域網中常用的通訊協議主要包括TCP/IP、NETBEUI和IPX/SPX三種協議
三.通訊協議:定義資料怎麼傳?也作用於傳輸層(與網路通訊協議概念一致)
定義:它為連線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的網際網路絡提供通訊支援,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
通訊協議又稱通訊規程,是指通訊雙方對資料傳送控制的一種約定。約定中包括對資料格式,同步方式,傳送速度,傳送步驟,檢糾錯方式以及控制字元定義等問題做出統一規定,通訊雙方必須共同遵守,它也叫做鏈路控制規程。
常用協議舉例:
如:TCP/IP協議定義了在網際網路絡中如何傳遞、管理資訊(檔案傳送、收發電子郵件、遠端登入等),並制定了在出錯時必須遵循的規則。
四.網路通訊協議
網路通訊協議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為連線不同作業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的網際網路絡引提供通訊支援,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
五.網路通訊協議
通訊協議和通訊協議只是人們對於協議的外語翻譯問題的不同描述,實際上是一種,都網路協議
閘道器:
定義:在網路層以上實現網路互連
作用:使用在不同的通訊協議、資料格式或語言,甚至體系結構完全不同的兩種系統之間,閘道器是一個翻譯器,同網橋,對收到的資訊進行重新打包,以適應目的系統的需求。
使用場景:最複雜的網路互連裝置,僅用於兩個高層協議不同的網路互連。
1.程序:
(廣義):一個具有一定獨立功能的程式關於某個資料集合的一次執行活動。(一段程式的執行過程)
它是作業系統動態執行的基本單元,在傳統的作業系統中,程序既是基本的分配單元,也是基本的執行單元。
(狹義):正在執行的程式的例項
2.執行緒:
執行緒是程式中一個單一的順序控制流程。
有時被稱為輕量程序(Lightweight Process,LWP),是程式執行流的最小單元。
特點:
(1)執行緒是程序中的一個實體,是被系統獨立排程和分派的基本單位,執行緒自己不擁有系統資源,只擁有一點兒在執行中必不可少的資源,但它可與同屬一個程序的其它執行緒共享程序所擁有的全部資源;
(2)一個執行緒可以建立和撤消另一個執行緒,同一程序中的多個執行緒之間可以併發執行(多執行緒);
(3)執行緒之間的相互制約,致使執行緒在執行中呈現出間斷性(如極速開關組,裝置執行有延遲);
(4)執行緒有就緒、阻塞和執行三種基本狀態,就緒狀態是指執行緒具備執行的所有條件,邏輯上可以執行,在等待處理機;執行狀態是指執行緒佔有處理機正在執行;阻塞狀態是指執行緒在等待一個事件(如某個訊號量),邏輯上不可執行。
3.CPU、程序、執行緒、程式的聯絡:
(1)程序內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可排程的執行單元(執行緒),是系統獨立排程和分派CPU的基本單位指令執行時的程式的排程單位。
(2)程序是執行緒的容器。
(3)程式是指令、資料及其組織形式的描述,程序是程式的實體。
四.資料庫與伺服器
資料庫:資料庫是應用系統,電子化的檔案櫃——儲存電子檔案的處所,使用者可以對檔案中的資料執行新增、擷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資料庫管理系統(英語: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DBMS)是為管理資料庫而設計的電腦軟體系統,一般具有儲存、擷取、安全保障、備份等基礎功能。
有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資料庫
伺服器(server)是安裝應用系統、作業系統的機器。
也稱伺服器,是提供計算服務的裝置。由於伺服器需要響應服務請求,並進行處理,因此一般來說伺服器應具備承擔服務並且保障服務的能力。
伺服器的構成包括處理器、硬碟、記憶體、系統匯流排等,和通用的計算機架構類似。(cpu、晶片組、記憶體、磁碟系統等)
伺服器系統的硬體構成:中央處理器、記憶體、晶片組、I/O匯流排、I/O裝置、電源、機箱和相關軟體。這也是伺服器關注的相關指標。如整個伺服器系統就像一個人,處理器就是伺服器的大腦,而各種匯流排就像是分佈於全身肌肉中的神經,晶片組就像是骨架,而I/O裝置就像是透過神經系統支配的人的手、眼睛、耳朵和嘴;而電源系統就像是血液迴圈系統,它將能量輸送到身體的所有地方。
伺服器與PC機:例如PC機在一個時刻通常只為一個使用者服務。
在資訊系統中,伺服器主要應用於資料庫和Web服務,而PC主要應用於桌面計算和網路終端,
伺服器與主機:主機是透過終端給使用者使用的,伺服器是透過網路給客戶端使用者使用的。
作業系統:
定義:作業系統(英語:operating system,縮寫作 OS)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計算機程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與基石。
作業系統位於底層硬體與使用者之間,使用者可以透過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圖形使用者介面、命令列介面),輸入命令。作業系統則對命令進行解釋,驅動硬體裝置,實現使用者要求。
**作用:**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
程序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
記憶體管理(Memory management)
檔案系統(File system)
網路通訊(Networking)
安全機制(Security)
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
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s)
組成:核心、驅動程式、介面庫、外圍。
驅動程式: 最底層的、直接控制和監視各類硬體的部分,它們的職責是隱藏硬體的具體細節,並向其他部分提供一個抽象的、通用的介面。
**核心:**作業系統之最核心部分,通常執行在最高特權級,負責提供基礎性、結構性的功能。
支承庫:(亦作“介面庫”)是一系列特殊的程式庫,它們職責在於把系統所提供的基本服務包裝成應用程式所能夠使用的程式設計介面(API),是最靠近應用程式的部分。例如,GNU C執行期庫就屬於此類,它把各種作業系統的內部程式設計介面包裝成ANSI C和POSIX程式設計介面的形式。
外圍: 所謂外圍,是指作業系統中除以上三類以外的所有其他部分,通常是用於提供特定高階服務的部件。例如,在微核心結構中,大部分系統服務,以及UNIX/Linux中各種守護程序都通常被劃歸此列。
分類:
根據工作方式分為批處理作業系統、分時作業系統、實時作業系統、網路作業系統和分散式作業系統等;
根據架構可以分為單核心作業系統等;
根據指令的長度分為8bit, 16bit, 32bit,64bit的作業系統。
按應用領域劃分:伺服器作業系統、桌面作業系統和嵌入式作業系統。
伺服器作業系統:
伺服器使用的是Unix作業系統,由於是Unix的後代,大多都有較好的作伺服器平臺的功能。
伺服器作業系統主要分為四大流派:Windows Server、Netware、Unix、Linux。
伺服器軟體的定義:伺服器軟體工作在客戶端-伺服器(C/S)或瀏覽器-伺服器(B/S)的方式。
根據伺服器提供的服務型別不同,分為
檔案伺服器(File Server)
資料庫伺服器(Database Server)
郵件伺服器(Mail Server
網頁伺服器(Web Server)
FTP伺服器(FTP Server)
域名伺服器(DNS Server)
應用程式伺服器(AP Server)
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等。
伺服器故障排除:縮小範圍
紮實的資料中心操作知識,
每個應用程式涉及多少臺伺服器?----按照應用將伺服器分類
基本的網路設定是什麼?
當前是什麼基礎設施?
常見的通訊協議:https://blog.csdn.net/w237838/article/details/133796594
參考:https://blog.csdn.net/Helen_jiajia/article/details/85270922
https://blog.csdn.net/hehewjt/article/details/106282342
https://blog.csdn.net/qq_52673687/article/details/12437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