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丟失如當頭棒喝,資料備份重如山!

tianxiaoxu發表於2018-09-03

前段時間,相信每個IT從業者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條訊息刷屏了,“騰訊雲北京三區部分雲硬碟IO異常,導致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前沿數控技術”線上生產資料完全丟失”。聽聞此訊息後,眾多人都痛心疾首的說到,“備份,備份,一定要備份啊!”

“在沒有慘痛的事故教訓之前,很難下決心在看不見業績的地方投入成本,這是很難改變的慣性思維。”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在這麼慘痛的代價面前,我們再來重溫一下資料備份的意義和重要性。

為什麼要資料備份?

在探討為什麼要資料備份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資料備份?根據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資料備份是容災的基礎,是指為防止系統出現操作失誤或系統故障導致資料丟失,而將全部或部分資料集合從應用主機的硬碟或陣列複製到其它的儲存介質的過程。”

為什麼要資料備份呢?資料備份的定義已經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就是為了防止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資料丟失。但其實資料從其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各種丟失的風險,阿里巴巴資料庫事業部備份專家衡鐵剛曾在採訪中表示,“你今天躲過了硬體bug,明天避開了雷劈,後天繞開了斷電,大後天還是可能會“手滑”碰到誤刪除。”

如何做資料備份?

資料備份方案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首先是考慮資料的重要程度和變化頻繁程度,其次要考慮備份硬體的配置,最後要考慮備份需要的時間和對伺服器資源消耗對實際業務處理的影響。而一個好的資料備份方案要同時具備以下特點:

  • 對業務處理的影響要儘可能地小,把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備份放在業務處理空閒的時間  

  • 對於重要的資料,要保證在任何破壞下都可以被恢復  

  • 資料庫出現故障時,能儘快地恢復資料  

  • 對備份硬體的使用要合理,不會盲目地浪費備份硬體,也不會讓備份硬體空閒  

因為在企業中資料庫的用途各有不同,所以對應的備份系統的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從資料庫用途粗略劃分,企業中的資料庫可分為測試資料庫、生產資料庫和核心資料庫。

通常的備份策略都是小庫進行全庫備份就可以了,中庫進行全庫備份、差異備份和日誌備份,而大庫進行全庫備份和檔案、檔案組備份以及日誌備份。如果按照資料庫用途分類來看的話,測試資料庫如果是個人使用可以不用備份,如果是企業研發使用需要開啟備份。生產資料庫需要開啟備份、評估備份週期、測試備份資料是否恢復正確。核心資料庫的重要性要高於前面兩者,所以在備份時除了常規操作,還需要一些額外輔助,例如資料快速恢復、定期演練等等。

備份資料儲存多久?何時會用到?

根據監測統計,2017年全球的資料總量為21.6ZB(1個ZB等於十萬億億位元組) ,目前全球資料的增長速度在每年40%左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中的資料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發式增長,如果是把所有資料都永久備份,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就引發出了另一個問題,“備份資料儲存多久”?資料儲存的週期當然還是要根據企業自身業務來確定。不過,也有網友爆料稱,他們的活躍資料本地儲存7天,查詢資料在陣列中儲存2個月,冷資料在物件儲存中儲存1年,彙總整理會保留有效資料3年。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們花了這麼多的心力和成本去做資料備份,那麼何時是資料備份大顯神威的時刻?

1)需要升級資料庫或者是需要增加一個從庫的時候;

2)主庫或者從庫當機,需要資料備份;

3)人為的DDl或者是DML的語句,導致主從庫的資料消失;

4)跨機房的災備,需要備份資料到遠端程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137683/viewspace-221347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