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一篇 vue3早已具備拋棄虛擬DOM的能力了文章中講了對於動態節點,vue做的最佳化是將這些動態節點收集起來,然後當響應式變數修改後進行靶向更新。那麼vue對靜態節點有沒有做什麼最佳化呢?答案是:當然有,對於靜態節點會進行“靜態提升”。這篇文章我們來看看vue是如何進行靜態提升的。
什麼是靜態提升?
我們先來看一個demo,程式碼如下:
<template>
<div>
<h1>title</h1>
<p>{{ msg }}</p>
<button @click="handleChange">change msg</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msg = ref("hello");
function handleChange() {
msg.value = "world";
}
</script>
這個demo程式碼很簡單,其中的h1標籤就是我們說的靜態節點,p標籤就是動態節點。點選button按鈕會將響應式msg
變數的值更新,然後會執行render函式將msg
變數的最新值"world"渲染到p標籤中。
我們先來看看未開啟靜態提升之前生成的render函式是什麼樣的:
由於在vite專案中啟動的vue都是開啟了靜態提升,所以我們需要在 Vue 3 Template Explorer網站中看看未開啟靜態提升的render函式的樣子(網站URL為: https://template-explorer.vuejs.org/ ),如下圖將hoistStatic
這個選項取消勾選即可:
未開啟靜態提升生成的render函式如下:
import { createElementVNode as _createElementVNode, toDisplayString as _toDisplayString, openBlock as _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as _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_openBlock(), _createElementBlock("template",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div",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h1", null, "title"),
_createElement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_ctx.msg), 1 /* TEXT */),
_createElementVNode("button", { onClick: _ctx.handleChange }, "change msg", 8 /* PROPS */, ["onClick"])
])
]))
}
每次響應式變數更新後都會執行render函式,每次執行render函式都會執行createElementVNode
方法生成h1標籤的虛擬DOM。但是我們這個h1標籤明明就是一個靜態節點,根本就不需要每次執行render函式都去生成一次h1標籤的虛擬DOM。
vue3對此做出的最佳化就是將“執行createElementVNode
方法生成h1標籤虛擬DOM的程式碼”提取到render函式外面去,這樣就只有初始化的時候才會去生成一次h1標籤的虛擬DOM,也就是我們這篇文章中要講的“靜態提升”。開啟靜態提升後生成的render函式如下:
import { createElementVNode as _createElementVNode, toDisplayString as _toDisplayString, openBlock as _openBlock, createElementBlock as _createElementBlock } from "vue"
const _hoisted_1 = /*#__PURE__*/_createElementVNode("h1", null, "title", -1 /* HOISTED */)
export function render(_ctx, _cache, $props, $setup, $data, $options) {
return (_openBlock(), _createElementBlock("template", null, [
_createElementVNode("div", null, [
_hoisted_1,
_createElementVNode("p", null, _toDisplayString(_ctx.msg), 1 /* TEXT */),
_createElementVNode("button", {
onClick: _cache[0] || (_cache[0] = (...args) => (_ctx.handleChange && _ctx.handleChange(...args)))
}, "change msg")
])
]))
}
從上面可以看到生成h1標籤虛擬DOM的createElementVNode
函式被提取到render函式外面去執行了,只有初始化時才會執行一次將生成的虛擬DOM賦值給_hoisted_1
變數。在render函式中直接使用_hoisted_1
變數即可,無需每次執行render函式都去生成h1標籤的虛擬DOM,這就是我們這篇文章中要講的“靜態提升”。
我們接下來還是一樣的套路透過debug的方式來帶你搞清楚vue是如何實現靜態提升的,注:本文使用的vue版本為3.4.19
如何實現靜態提升
實現靜態提升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
transform
階段遍歷AST抽象語法樹,將靜態節點找出來進行標記和處理,然後將這些靜態節點塞到根節點的hoists
陣列中。 -
generate
階段遍歷上一步在根節點存的hoists
陣列,在render函式外去生成儲存靜態節點虛擬DOM的_hoisted_x
變數。然後在render函式中使用這些_hoisted_x
變數表示這些靜態節點。
transform階段
在我們這個場景中transform
函式簡化後的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transform(root, options) {
// ...省略
if (options.hoistStatic) {
hoistStatic(root, context);
}
root.hoists = context.hoists;
}
從上面可以看到實現靜態提升是執行了hoistStatic
函式,我們給hoistStatic
函式打個斷點。讓程式碼走進去看看hoistStatic
函式是什麼樣的,在我們這個場景中簡化後的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hoistStatic(root, context) {
walk(root, context, true);
}
從上面可以看到這裡依然不是具體實現的地方,接著將斷點走進walk
函式。在我們這個場景中簡化後的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walk(node, context, doNotHoistNode = false) {
const { children } = node;
for (let i = 0; i < children.length; i++) {
const child = children[i];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
const constantType = doNotHoistNod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child, context);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
if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walk(child, context);
}
}
}
我們先在debug終端上面看看傳入的第一個引數node
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面可以看到此時的node
為AST抽象語法樹的根節點,樹的結構和template
中的程式碼剛好對上。外層是div標籤,div標籤下面有h1、p、button三個標籤。
我們接著來看walk
函式,簡化後的walk
函式只剩下一個for迴圈遍歷node.children
。在for迴圈裡面主要有兩塊if語句:
-
第一塊if語句的作用是實現靜態提升
-
第二塊if語句的作用是遞迴遍歷整顆樹。
我們來看第一塊if語句中的條件,如下: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在將這塊if語句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裡的兩個列舉。NodeTypes
和ElementTypes
NodeTypes
列舉
NodeTypes
表示AST抽象語法樹中的所有node節點型別,列舉值如下:
enum NodeTypes {
ROOT, // 根節點
ELEMENT, // 元素節點,比如:div元素節點、Child元件節點
TEXT, // 文字節點
COMMENT, // 註釋節點
SIMPLE_EXPRESSION, // 簡單表示式節點,比如v-if="msg !== 'hello'"中的msg!== 'hello'
INTERPOLATION, // 雙大括號節點,比如{{msg}}
ATTRIBUTE, // 屬性節點,比如 title="我是title"
DIRECTIVE, // 指令節點,比如 v-if=""
// ...省略
}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可能有疑問了,為什麼AST抽象語法樹中有這麼多種節點型別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如下:
<div v-if="msg !== 'hello'" title="我是title">msg為 {{ msg }}</div>
上面這段程式碼轉換成AST抽象語法樹後會生成很多node節點:
-
div
對應的是ELEMENT
元素節點 -
v-if
對應的是DIRECTIVE
指令節點 -
v-if
中的msg !== 'hello'
對應的是SIMPLE_EXPRESSION
簡單表示式節點 -
title
對應的是ATTRIBUTE
屬性節點 -
msg為
對應的是ELEMENT
元素節點 -
{{ msg }}
對應的是INTERPOLATION
雙大括號節點
ElementTypes
列舉
div元素節點、Child元件節點都是NodeTypes.ELEMENT
元素節點,那麼如何區分是不是元件節點呢?就需要使用ElementTypes
列舉來區分了,如下:
enum ElementTypes {
ELEMENT, // html元素
COMPONENT, // 元件
SLOT, // 插槽
TEMPLATE, // 內建template元素
}
現在來看第一塊if條件,你應該很容易看得懂了: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如果當前節點是html元素節點,那麼就滿足if條件。
當前的node節點是最外層的div節點,當然滿足這個if條件。
接著將斷點走進if條件內,第一行程式碼如下:
const constantType = doNotHoistNod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child, context);
在搞清楚這行程式碼之前先來了解一下ConstantTypes
列舉
ConstantTypes
列舉
我們來看看ConstantTypes
列舉,如下:
enum ConstantTypes {
NOT_CONSTANT = 0, // 不是常量
CAN_SKIP_PATCH, // 跳過patch函式
CAN_HOIST, // 可以靜態提升
CAN_STRINGIFY, // 可以預字串化
}
ConstantTypes
列舉的作用就是用來標記靜態節點的4種等級狀態,高等級的狀態擁有低等級狀態的所有能力。比如:
NOT_CONSTANT
:表示當前節點不是靜態節點。比如下面這個p標籤使用了msg
響應式變數:
<p>{{ msg }}</p>
const msg = ref("hello");
CAN_SKIP_PATCH
:表示當前節點在重新執行render函式時可以跳過patch
函式。比如下面這個p標籤雖然使用了變數name
,但是name
是一個常量值。所以這個p標籤其實是一個靜態節點,但是由於使用了name
變數,所以不能提升到render函式外面去。
<p>{{ name }}</p>
const name = "name";
CAN_HOIST
:表示當前靜態節點可以被靜態提升,當然每次執行render函式時也無需執行patch
函式。demo如下:
<h1>title</h1>
CAN_STRINGIFY
:表示當前靜態節點可以被預字串化,下一篇文章會專門講預字串化。
從debug終端中可以看到此時doNotHoistNode
變數的值為true,所以constantType
變數的值為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getConstantType
函式的作用是根據當前節點以及其子節點拿到靜態節點的constantType
。
我們接著來看後面的程式碼,如下: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當前div節點的constantType
的值為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所以這個if語句條件不透過。
我們接著看walk
函式中的最後一塊程式碼,如下:
if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walk(child, context);
}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當前child節點是div標籤,所以當然滿足這個if條件。將子節點div作為引數,遞迴呼叫walk
函式。
我們再次將斷點走進walk
函式,和上一次執行walk
函式不同的是,上一次walk
函式的引數為root根節點,這一次引數是div節點。
同樣的在walk
函式內先使用for迴圈遍歷div節點的子節點,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子節點h1標籤,也就是需要靜態提升的節點。很明顯h1標籤是滿足第一個if條件語句的:
if (
child.type === NodeTypes.ELEMENT &&
child.tagType === ElementTypes.ELEMENT
)
在debug終端中來看看h1標籤的constantType
的值,如下: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h1標籤的constantType
值為3,也就是ConstantTypes.CAN_STRINGIFY
。表明h1標籤是最高等級的預字串,當然也能靜態提升。
h1標籤的constantType
當然就能滿足下面這個if條件: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if (constantType >=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child.codegenNode.patchFlag = PatchFlags.HOISTED + ` /* HOISTED */`;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continue;
}
}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程式碼中的codegenNode
屬性就是用於生成對應node節點的render函式。
然後以codegenNode
屬性作為引數執行context.hoist
函式,將其返回值賦值給節點的codegenNode
屬性。如下:
child.codegenNode = context.hoist(child.codegenNode);
上面這行程式碼的作用其實就是將原本生成render函式的codegenNode
屬性替換成用於靜態提升的codegenNode
屬性。
context.hoist
方法
將斷點走進context.hoist
方法,簡化後的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hoist(exp) {
context.hoists.push(exp);
const identifier = createSimpleExpression(
`_hoisted_${context.hoists.length}`,
false,
exp.loc,
ConstantTypes.CAN_HOIST
);
identifier.hoisted = exp;
return identifier;
}
我們先在debug終端看看傳入的codegenNode
屬性。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此時的codegenNode
屬性對應的就是h1標籤,codegenNode.children
對應的就是h1標籤的title文字節點。codegenNode
屬性的作用就是用於生成h1標籤的render函式。
在hoist
函式中首先執行 context.hoists.push(exp)
將h1標籤的codegenNode
屬性push到context.hoists
陣列中。context.hoists
是一個陣列,陣列中存的是AST抽象語法樹中所有需要被靜態提升的所有node節點的codegenNode
屬性。
接著就是執行createSimpleExpression
函式生成一個新的codegenNode
屬性,我們來看傳入的第一個引數:
`_hoisted_${context.hoists.length}`
由於這裡處理的是第一個需要靜態提升的靜態節點,所以第一個引數的值_hoisted_1
。如果處理的是第二個需要靜態提升的靜態節點,其值為_hoisted_2
,依次類推。
接著將斷點走進createSimpleExpression
函式中,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createSimpleExpression(
content,
isStatic = false,
loc = locStub,
constType = ConstantTypes.NOT_CONSTANT
) {
return {
type: NodeTypes.SIMPLE_EXPRESSION,
loc,
content,
isStatic,
constType: isStatic ? ConstantTypes.CAN_STRINGIFY : constType,
};
}
這個函式的作用很簡單,根據傳入的內容生成一個簡單表示式節點。我們這裡傳入的內容就是_hoisted_1
。
表示式節點我們前面講過了,比如:v-if="msg !== 'hello'"
中的msg!== 'hello'
就是一個簡單的表示式。
同理上面的_hoisted_1
表示的是使用了一個變數名為_hoisted_1
的表示式。
我們在debug終端上面看看hoist
函式返回值,也就是h1標籤新的codegenNode
屬性。如下圖:
此時的codegenNode
屬性已經變成了一個簡單表示式節點,表示式的內容為:_hoisted_1
。後續執行generate
生成render函式時,在render函式中h1標籤就變成了表示式:_hoisted_1
。
最後再執行transform
函式中的root.hoists = context.hoists
,將context
上下文中存的hoists
屬性陣列賦值給根節點的hoists
屬性陣列,後面在generate
生成render函式時會用。
至此transform
階段已經完成了,主要做了兩件事:
-
將h1靜態節點找出來,將該節點生成render函式的
codegenNode
屬性push到根節點的hoists
屬性陣列中,後面generate
生成render函式時會用。 -
將上一步h1靜態節點的
codegenNode
屬性替換為一個簡單表示式,表示式為:_hoisted_1
。
generate
階段
在generate
階段主要分為兩部分:
-
將原本render函式內呼叫
createElementVNode
生成h1標籤虛擬DOM的程式碼,提到render函式外面去執行,賦值給全域性變數_hoisted_1
。 -
在render函式內直接使用
_hoisted_1
變數即可。
如下圖:
生成render函式外面的_hoisted_1
變數
經過transform
階段的處理,根節點的hoists
屬性陣列中存了所有需要靜態提升的靜態節點。我們先來看如何處理這些靜態節點,生成h1標籤對應的_hoisted_1
變數的。程式碼如下:
genHoists(ast.hoists, context);
將根節點的hoists
屬性陣列傳入給genHoists
函式,將斷點走進genHoists
函式,在我們這個場景中簡化後的程式碼如下:
function genHoists(hoists, context) {
const { push, newline } = context;
newline();
for (let i = 0; i < hoists.length; i++) {
const exp = hoists[i];
if (exp) {
push(`const _hoisted_${i + 1} = ${``}`);
genNode(exp, context);
newline();
}
}
}
generate
部分的程式碼會在後面文章中逐行分析,這篇文章就不細看到每個函式了。簡單解釋一下genHoists
函式中使用到的那些方法的作用。
-
context.code
屬性:此時的render函式字串,可以在debug終端看一下執行每個函式後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 -
newline
方法:向當前的render函式字串中插入換行符。 -
push
方法:向當前的render函式字串中插入字串code。 -
genNode
函式:在transform
階段給會每個node節點生成codegenNode
屬性,在genNode
函式中會使用codegenNode
屬性生成對應node節點的render函式程式碼。
在剛剛進入genHoists
函式,我們在debug終端使用context.code
看看此時的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此時的render函式code字串只有一行import vue的程式碼。
然後執行newline
方法向render函式code字串中插入一個換行符。
接著遍歷在transform
階段收集的需要靜態提升的節點集合,也就是hoists
陣列。在debug終端來看看這個hoists
陣列,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hoists
陣列中只有一個h1標籤需要靜態提升。
在for迴圈中會先執行一句push
方法,如下:
push(`const _hoisted_${i + 1} = ${``}`)
這行程式碼的意思是插入一個名為_hoisted_1
的const變數,此時該變數的值還是空字串。在debug終端使用context.code
看看執行push
方法後的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_hoisted_1
全域性變數的定義已經生成了,值還沒生成。
接著就是執行genNode(exp, context)
函式生成_hoisted_1
全域性變數的值,同理在debug終端看看執行genNode
函式後的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面可以看到render函式外面已經定義了一個_hoisted_1
變數,變數的值為呼叫createElementVNode
生成h1標籤虛擬DOM。
生成render函式中return的內容
在generate
中同樣也是呼叫genNode
函式生成render函式中return的內容,程式碼如下:
genNode(ast.codegenNode, context);
這裡傳入的引數ast.codegenNode
是根節點的codegenNode
屬性,在genNode
函式中會從根節點開始遞迴遍歷整顆AST抽象語法樹,為每個節點生成自己的createElementVNode
函式,執行createElementVNode
函式會生成這些節點的虛擬DOM。
我們先來看看傳入的第一個引數ast.codegenNode
,也就是根節點的codegenNode
屬性。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靜態節點h1標籤已經變成了一個名為_hoisted_1
的變數,而使用了msg
變數的動態節點依然還是p標籤。
我們再來看看執行這個genNode
函式之前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此時的render函式字串還沒生成return中的內容。
執行genNode
函式後,來看看此時的render函式字串是什麼樣的,如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生成的render函式中h1標籤靜態節點已經變成了_hoisted_1
變數,_hoisted_1
變數中存的是靜態節點h1的虛擬DOM,所以每次頁面更新重新執行render函式時就不會每次都去生成一遍靜態節點h1的虛擬DOM。
總結
整個靜態提升的流程圖如下:
整個流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
在
transform
階段中:-
將h1靜態節點找出來,將靜態節點的
codegenNode
屬性push到根節點的hoists
屬性陣列中。 -
將h1靜態節點的
codegenNode
屬性替換為一個簡單表示式節點,表示式為:_hoisted_1
。
-
-
在
generate
階段中:-
在render函式外面生成一個名為
_hoisted_1
的全域性變數,這個變數中存的是h1標籤的虛擬DOM。 -
在render函式內直接使用
_hoisted_1
變數就可以表示這個h1標籤。
-
關注(圖1)公眾號:【前端歐陽】,解鎖我更多vue原理文章。
加我(圖2)微信回覆「666」,免費領取歐陽研究vue原始碼過程中收集的原始碼資料,歐陽寫文章有時也會參考這些資料。同時讓你的朋友圈多一位對vue有深入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