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用於網站自動化測試的生態系統實現

沉默術士發表於2017-07-03
這是我在從事網站自動化測試工作當中構建出的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這個概念是我從公司的前輩身上學到的,他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動化測試人員不應僅僅侷限於編寫測試程式碼,還應該讓整個自動化測試的過程(測試程式碼的持續整合、分發、執行等)都自動化,形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的自動化程度越高,自動化測試人員就越省力。
  一、概念
  這裡我畫了一張示意圖:
  之所以稱之為“生態系統”,是因為建成之後需要的人為干涉很少,其餘的時間都是系統內部迴圈運作。作為自動化測試人員的你只需要提交程式碼,之後便可以在AutomationDashboard上看到執行的結果了,其餘的事情都由系統內部消化。當然,結果的分析還是需要人來完成,機器還沒有聰明到可以靈活分析出各種各樣讓case fail掉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整個系統看作一個黑盒子,那麼上面的圖可以變成:
  實際上這裡畫的人不僅限於自動化測試人員,也可以是:
  (1)產品的管理者,比如產品經理需要從自動化迴歸測試知道這次release有無推遲風險;
  (2)團隊的管理者,比如開發經理、QA經理需要從自動化的daily/weekly regression知道最近的程式碼質量如何;
  (3)開發人員,他們也許會想通過quick regression(提交的產品程式碼被部署到測試環境之後執行的測試)知道自己剛提交的程式碼有沒有破壞系統的基本功能;
  (4)其他幫忙做自動化測試的開發人員、剛剛開始學習編寫自動化測試程式碼的手動測試人員,他們不必關心生態系統的內部實現。
  二、實現
  說完概念,接下來該說說具體實現了。我這裡講的是我認為最適合我所測試的產品的實現,工具不止一種,方式不止一種。Jenkins可以用TeamCity或其它CI替換,git也可以是svn或tfs,AutomationDahsboard可以用.NET、SpringMVC、ROR等等實現,執行測試的slave可以是Windows/Linux/Mac(土豪!),總之選擇一種最適合你所測試的產品的實現。還有一點就是自動化測試程式碼是用關鍵字驅動思想實現的,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有時間另外寫篇文。
  好,進入正題。依次說說系統的每個重要組成部分吧:
  1、SCM(Source Code Management)。我選的是git,可以是git伺服器(公司自己搭建了一個git server),也可以是一個bare repo(http://www.saintsjd.com/2011/01/what-is-a-bare-git-repository/) 。
  2、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我選的是部署方便、外掛豐富的Jenkins。
  它的職責是:
  (1)從git上取出程式碼,build(.NET對應msbuild,如果是ruby則不用build了,直接部署即可);
  (2)把build好的*.dll部署(這裡即是拷貝)到所有的slave上;
  (3)啟動或停止所有slave上的AutomationService(後面還會講到AutomationService),從而控制測試的執行。我在Jenkins的這些個job配置起來還是比較繁瑣的,要細講又可以另外寫一篇文了。這裡就特別提到兩個很實用的外掛吧:
  (1)Parameterized Trigger Plugin(https://wiki.jenkins-ci.org/display/JENKINS/Parameterized+Trigger+Plugin):可以在一個build step中觸發其它project的build。
  它最有用的就是這個“Block until the triggered projects finish their builds”選項,勾上的話Jenkins就能在所有trigger的project完成build之後(而非僅僅trigger其它project的build,不等它們完成就繼續下一個build step)再繼續下一個build step,做到真正的依次執行每個build step。
  (2)NodeLabel Parameter Plugin(https://wiki.jenkins-ci.org/display/JENKINS/NodeLabel+Parameter+Plugin):在所有“Possible nodes”標有指定標籤(“Label”)的Jenkins節點(就是Jenkins master或Jenkins slave)上觸發指定project(被觸發的project是引數化的)。
  比如我有一個project叫“StartClassicROLATServiceOnAllNodes”,它有一個build step是這樣設定的:
  再來看看“StartClassicROLATServiceOnASingleNode”這個project的設定:
  這個project有一個Node型別的引數,引數名“NodeX”與之前Label Factory中的“NodeX”對應,“Possible nodes”選的是“ALL”,那麼列出的所有node(master、10.107.122.152、10.107.122.153、10.107.122.154)都在判斷範圍之內(判斷其是否有“Node”標籤,有則執行project)。
  另外,列出的所有node我都為其加了一個“Node”標籤。
  這樣,當我trigger “StartClassicROLATServiceOnAllNodes”之後,就會在master、10.107.122.152、10.107.122.153、10.107.122.154這4個node上同時執行“StartClassicROLATServiceOnASingleNode”。
 3、AutomationDashboard,這裡姑且譯作“自動化測試控制皮膚”吧。實際上它應該和Jenkins一起並稱控制皮膚,不過因為Jenkins有API可以呼叫,所以想做的畫兩者也是可以統一成一個web介面的。這個dashboard完全是用.NET+IIS+SQLServer一點點從資料庫設計構建、資料訪問層、業務層、表現層做起來的,要細講……額……又會是另外一篇文了(Oh man, not again!)。反正我覺得,雖然我是做自動化測試工作的,但不應該把自己侷限於測試。為了更好地進行自動化測試,開發網站、安裝配置虛擬機器以及其它要用到的工具,都應該抽時間去學習、掌握。
  好,來說說這個dashboard。這裡只講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網站(以下簡稱dashboard)、一個Windows Service(以下簡稱ATService)和一個console application(以下稱ConsoleRunner):
  (1)dashboard,它的主要功能:
  a、展示測試的執行狀況:有多少正在執行/執行完畢,分別在哪臺slave上執行等等。
  b、通過call Jenkins的API來trigger Jenkins的job,間接控制測試的執行。
  c、展示測試的結果:發生錯誤的是哪個case、出錯時間、錯誤資訊、程式碼回溯(stack trace)、甚至可以包含一張出錯時的截圖。
  主要介面如下:
  a、Summary,顧名思義是彙總資訊,case有多少pass多少fail、case按分類每一類有多少等等。(其實這裡我少做了一張很重要的圖,就是coverage餅狀圖)
  b、Queue,測試佇列,包含當前正在執行的、執行完的、等待執行的test fixture或test case(依據測試工具的不同,NUnit、JUnit、RSpec等,fixture的叫法可能不同,總之就是包含多個test case的集合)。可以啟動、停止、終止(終止之後可以清空)測試執行或清空當前佇列。
  c、TestCase,生態系統中的所有測試用例會展示在這裡,可以看到它們最後一次執行的時間和狀態(pass/fail),點選某條case可以跳轉到該條case的所有test result。可以按狀態(pass/fail/other)篩選用例,可以勾選部分用例重新執行、或重新執行所有fail的case。“Reload Test Cases”主要是考慮到*.dll檔案中的test case可能會在某次部署之後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載入。不過後來我修改了Jenkins裡的job在每次部署之後都自動重新載入,所以這個按鈕其實沒什麼用了。
  d、TestSuite,包含多個fixture的集合是一個suite。勾選多個suite點選“Run Suite”即可把這些suite中包含的fixture新增到Queue。
  這裡的suite是對NUnit中的Category的一個補充,點選“New Suite”你可以任意選擇fixture來組成自己想要的suite:
  e、TestResult,展示所有test case的執行結果,可以按test case id進行篩選,點選TC#這一列的id就只顯示這條case的結果。
  點右邊的藍色“i”圖示可以跳到這條結果的詳細頁面,截圖功能暫未啟用,根據RunnerMessage和RunnerStackTrace可以知道報錯的程式碼位置,進而嘗試重現問題。















最新內容請見作者的GitHub頁:http://qaseven.github.i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