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JavaScript 寫一個超小型編譯器

starkwang發表於2016-08-02

這是一個用JavaScript編寫的編譯器,雖然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並沒有什麼卵用的編譯器,但可以向我們展示編譯器的很多東西。今天我把它翻譯了出來,供大家學習和討論。

/**
 * 今天讓我們來寫一個編譯器,一個超級無敵小的編譯器!它小到如果把所有註釋刪去的話,大概只剩
 * 200行左右的程式碼。
 * 
 * 我們將會用它將 lisp 風格的函式呼叫轉換為 C 風格。
 *
 * 如果你對這兩種風格不是很熟悉,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
 * 假設我們有兩個函式,`add` 和 `subtract`,那麼它們的寫法將會是下面這樣:
 * 
 *                  LISP                      C
 *
 *   2 + 2          (add 2 2)                 add(2, 2)
 *   4 - 2          (subtract 4 2)            subtract(4, 2)
 *   2 + (4 - 2)    (add 2 (subtract 4 2))    add(2, subtract(4, 2))
 *
 * 很簡單對吧?
 *
 * 這個轉換就是我們將要做的事情。雖然這並不包含 LISP 或者 C 的全部語法,但它足以向我們
 * 展示現代編譯器很多要點。
 * 
 */

/**
 * 大多數編譯器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解析(Parsing),轉換(Transformation)以及程式碼
 * 生成(Code Generation)
 *
 * 1. *解析*是將最初原始的程式碼轉換為一種更加抽象的表示(譯者注:即AST)。*
 *
 * 2. *轉換*將對這個抽象的表示做一些處理,讓它能做到編譯器期望
 *    它做到的事情。
 *
 * 3. *程式碼生成*接收處理之後的程式碼表示,然後把它轉換成新的程式碼。
 */

/**
 * 解析(Parsing)
 * -------
 *
 * 解析一般來說會分成兩個階段:詞法分析(Lexical Analysis)和語法分析(Syntactic Analysis)。
 *
 * 1. *詞法分析*接收原始程式碼,然後把它分割成一些被稱為 Token 的東西,這個過程是在詞法分析
 *    器(Tokenizer或者Lexer)中完成的。
 *
 *    Token 是一個陣列,由一些程式碼語句的碎片組成。它們可以是數字、標籤、標點符號、運算子,
 *    或者其它任何東西。
 *
 * 2. *語法分析* 接收之前生成的 Token,把它們轉換成一種抽象的表示,這種抽象的表示描述了代
 *    碼語句中的每一個片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被稱為中間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
 *    或抽象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 縮寫為AST)
 *
 *    抽象語法樹是一個巢狀程度很深的物件,用一種更容易處理的方式代表了程式碼本身,也能給我們
 *    更多資訊。
 *
 * 比如說對於下面這一行程式碼語句:
 *
 *   (add 2 (subtract 4 2))
 *
 * 它產生的 Token 看起來或許是這樣的:
 *
 *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type: 'name',   value: 'add'      },
 *     { type: 'number', value: '2'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type: 'name',   value: 'subtract' },
 *     { type: 'number', value: '4'        },
 *     { type: 'number', value: '2'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
 * 它的抽象語法樹(AST)看起來或許是這樣的:
 *
 *   {
 *     type: 'Program',
 *     body: [{
 *       type: 'CallExpression',
 *       name: 'add',
 *       params: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 {
 *         type: 'CallExpression',
 *         name: 'subtract',
 *         params: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4'
 *         },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
 *       }]
 *     }]
 *   }
 */

/**
 * 轉換(Transformation)
 * --------------
 *
 * 編譯器的下一步就是轉換。它只是把 AST 拿過來然後對它做一些修改。它可以在同種語言下操
 * 作 AST,也可以把 AST 翻譯成全新的語言。
 *
 * 下面我們來看看該如何轉換 AST。
 *
 * 你或許注意到了我們的 AST 中有很多相似的元素,這些元素都有 type 屬性,它們被稱為 AST
 * 結點。這些結點含有若干屬性,可以用於描述 AST 的部分資訊。
 *
 * 比如下面是一個“NumberLiteral”結點:
 *
 *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
 *
 * 又比如下面是一個“CallExpression”結點:
 *
 *   {
 *     type: 'CallExpression',
 *     name: 'subtract',
 *     params: [...nested nodes go here...]
 *   }
 *
 * 當轉換 AST 的時候我們可以新增、移動、替代這些結點,也可以根據現有的 AST 生成一個全新
 * 的 AST
 *
 * 既然我們編譯器的目標是把輸入的程式碼轉換為一種新的語言,所以我們將會著重於產生一個針對
 * 新語言的全新的 AST。
 * 
 *
 * 遍歷(Traversal)
 * ---------
 *
 * 為了能處理所有的結點,我們需要遍歷它們,使用的是深度優先遍歷。
 *
 *   {
 *     type: 'Program',
 *     body: [{
 *       type: 'CallExpression',
 *       name: 'add',
 *       params: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 {
 *         type: 'CallExpression',
 *         name: 'subtract',
 *         params: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4'
 *         }, {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
 *       }]
 *     }]
 *   }
 *
 * So for the above AST we would go:
 * 對於上面的 AST 的遍歷流程是這樣的:
 *
 *   1. Program - 從 AST 的頂部結點開始
 *   2. CallExpression (add) - Program 的第一個子元素
 *   3. NumberLiteral (2) - CallExpression (add) 的第一個子元素
 *   4. CallExpression (subtract) - CallExpression (add) 的第二個子元素
 *   5. NumberLiteral (4) - CallExpression (subtract) 的第一個子元素
 *   6. NumberLiteral (4) - CallExpression (subtract) 的第二個子元素
 *
 * 如果我們直接在 AST 內部操作,而不是產生一個新的 AST,那麼就要在這裡介紹所有種類的抽象,
 * 但是目前訪問(visiting)所有結點的方法已經足夠了。
 *
 * 使用“訪問(visiting)”這個詞的是因為這是一種模式,代表在物件結構內對元素進行操作。
 *
 * 訪問者(Visitors)
 * --------
 *
 * 我們最基礎的想法是建立一個“訪問者(visitor)”物件,這個物件中包含一些方法,可以接收不
 * 同的結點。
 *
 *   var visitor = {
 *     NumberLiteral() {},
 *     CallExpression() {}
 *   };
 *
 * 當我們遍歷 AST 的時候,如果遇到了匹配 type 的結點,我們可以呼叫 visitor 中的方法。
 *
 * 一般情況下為了讓這些方法可用性更好,我們會把父結點也作為引數傳入。
 */

/**
 * 程式碼生成(Code Generation)
 * ---------------
 *
 * 編譯器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程式碼生成,這個階段做的事情有時候會和轉換(transformation)重疊,
 * 但是程式碼生成最主要的部分還是根據 AST 來輸出程式碼。
 *
 * 程式碼生成有幾種不同的工作方式,有些編譯器將會重用之前生成的 token,有些會建立獨立的程式碼
 * 表示,以便於線性地輸出程式碼。但是接下來我們還是著重於使用之前生成好的 AST。
 *
 * 我們的程式碼生成器需要知道如何“列印”AST 中所有型別的結點,然後它會遞迴地呼叫自身,直到所
 * 有程式碼都被列印到一個很長的字串中。
 * 
 */

/**
 * 好了!這就是編譯器中所有的部分了。
 *
 *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編譯器都像我說的這樣。不同的編譯器有不同的目的,所以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步驟。
 *
 * 但你現在應該對編譯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有個大概的認識了。
 *
 * 既然我全都解釋一遍了,你應該能寫一個屬於自己的編譯器了吧?
 *
 * 哈哈開個玩笑,接下來才是重點 : P
 *
 * 所以我們開始吧...
 */

/**
 * ============================================================================
 *                                   (/^▽^)/
 *                            詞法分析器(Tokenizer)!
 * ============================================================================
 */

/**
 * 我們從第一個階段開始,即詞法分析,使用的是詞法分析器(Tokenizer)。
 *
 * 我們只是接收程式碼組成的字串,然後把它們分割成 token 組成的陣列。
 *
 *   (add 2 (subtract 4 2))   =>   [{ type: 'paren', value: '(' }, ...]
 */

// 我們從接收一個字串開始,首先設定兩個變數。
function tokenizer(input) {

  // `current`變數類似指標,用於記錄我們在程式碼字串中的位置。
  var current = 0;

  // `tokens`陣列是我們放置 token 的地方
  var tokens = [];

  //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 `while` 迴圈, `current` 變數會在迴圈中自增。
  // 
  // 我們這麼做的原因是,由於 token 陣列的長度是任意的,所以可能要在單個迴圈中多次
  // 增加 `current` 
  while (current < input.length) {

    // 我們在這裡儲存了 `input` 中的當前字元
    var char = input[current];

    //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檢查是不是右圓括號。這在之後將會用在 `CallExpressions` 中,
    // 但是現在我們關心的只是字元本身。
    //
    // 檢查一下是不是一個左圓括號。
    if (char === '(') {

      // 如果是,那麼我們 push 一個 type 為 `paren`,value 為左圓括號的物件。
      tokens.push({
        type: 'paren',
        value: '('
      });

      // 自增 `current`
      current++;

      // 結束本次迴圈,進入下一次迴圈
      continue;
    }

    // 然後我們檢查是不是一個右圓括號。這裡做的時候和之前一樣:檢查右圓括號、加入新的 token、
    // 自增 `current`,然後進入下一次迴圈。
    if (char === ')') {
      tokens.push({
        type: 'paren',
        value: ')'
      });
      current++;
      continue;
    }

    // 繼續,我們現在檢查是不是空格。有趣的是,我們想要空格的本意是分隔字元,但這現在
    // 對於我們儲存 token 來說不那麼重要。我們暫且擱置它。
    // 
    // 所以我們只是簡單地檢查是不是空格,如果是,那麼我們直接進入下一個迴圈。
    var WHITESPACE = /\s/;
    if (WHITESPACE.test(char)) {
      current++;
      continue;
    }

    // 下一個 token 的型別是數字。它和之前的 token 不同,因為數字可以由多個數字字元組成,
    // 但是我們只能把它們識別為一個 token。
    // 
    //   (add 123 456)
    //        ^^^ ^^^
    //        Only two separate tokens
    //        這裡只有兩個 token
    //        
    // 當我們遇到一個數字字元時,將會從這裡開始。
    var NUMBERS = /[0-9]/;
    if (NUMBERS.test(char)) {

      // 建立一個 `value` 字串,用於 push 字元。
      var value = '';

      // 然後我們迴圈遍歷接下來的字元,直到我們遇到的字元不再是數字字元為止,把遇到的每
      // 一個數字字元 push 進 `value` 中,然後自增 `current`。
      while (NUMBERS.test(char)) {
        value += char;
        char = input[++current];
      }

      // 然後我們把型別為 `number` 的 token 放入 `tokens` 陣列中。
      tokens.push({
        type: 'number',
        value: value
      });

      // 進入下一次迴圈。
      continue;
    }

    // 最後一種型別的 token 是 `name`。它由一系列的字母組成,這在我們的 lisp 語法中
    // 代表了函式。
    //
    //   (add 2 4)
    //    ^^^
    //    Name token
    //
    var LETTERS = /[a-z]/i;
    if (LETTERS.test(char)) {
      var value = '';

      // 同樣,我們用一個迴圈遍歷所有的字母,把它們存入 value 中。
      while (LETTERS.test(char)) {
        value += char;
        char = input[++current];
      }

      // 然後新增一個型別為 `name` 的 token,然後進入下一次迴圈。
      tokens.push({
        type: 'name',
        value: value
      });

      continue;
    }

    // 最後如果我們沒有匹配上任何型別的 token,那麼我們丟擲一個錯誤。
    throw new TypeError('I dont know what this character is: ' + char);
  }

  // 詞法分析器的最後我們返回 tokens 陣列。
  return tokens;
}

/**
 * ============================================================================
 *                                 ヽ/❀o ل͜ o\ノ
 *                             語法分析器(Parser)!!!
 * ============================================================================
 */

/**
 *  語法分析器接受 token 陣列,然後把它轉化為 AST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 type: 'Program', body: [...] }
 */

// 現在我們定義 parser 函式,接受 `tokens` 陣列
function parser(tokens) {

  // 我們再次宣告一個 `current` 變數作為指標。
  var current = 0;

  // 但是這次我們使用遞迴而不是 `while` 迴圈,所以我們定義一個 `walk` 函式。
  function walk() {

    // walk函式裡,我們從當前token開始
    var token = tokens[current];

    // 對於不同型別的結點,對應的處理方法也不同,我們從 `number` 型別的 token 開始。
    // 檢查是不是 `number` 型別
    if (token.type === 'number') {

      // 如果是,`current` 自增。
      current++;

      // 然後我們會返回一個新的 AST 結點 `NumberLiteral`,並且把它的值設為 token 的值。
      return {
        type: 'NumberLiteral',
        value: token.value
      };
    }

    // 接下來我們檢查是不是 CallExpressions 型別,我們從左圓括號開始。
    if (
      token.type === 'paren' &&
      token.value === '('
    ) {

      // 我們會自增 `current` 來跳過這個括號,因為括號在 AST 中是不重要的。
      token = tokens[++current];

      // 我們建立一個型別為 `CallExpression` 的根節點,然後把它的 name 屬性設定為當前
      // token 的值,因為緊跟在左圓括號後面的 token 一定是呼叫的函式的名字。 
      var node = {
        type: 'CallExpression',
        name: token.value,
        params: []
      };

      // 我們再次自增 `current` 變數,跳過當前的 token 
      token = tokens[++current];

      // 現在我們迴圈遍歷接下來的每一個 token,直到我們遇到右圓括號,這些 token 將會
      // 是 `CallExpression` 的 `params`(引數)
      // 
      // 這也是遞迴開始的地方,我們採用遞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去嘗試解析一個可能有無限
      // 層巢狀的結點。
      // 
      // 為了更好地解釋,我們來看看我們的 Lisp 程式碼。你會注意到 `add` 函式的引數有兩個,
      // 一個是數字,另一個是一個巢狀的 `CallExpression`,這個 `CallExpression` 中
      // 包含了它自己的引數(兩個數字)
      //
      //   (add 2 (subtract 4 2))
      // 
      // 你也會注意到我們的 token 陣列中有多個右圓括號。
      //
      //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type: 'name',   value: 'add'      },
      //     { type: 'number', value: '2'        },
      //     { type: 'paren',  value: '('        },
      //     { type: 'name',   value: 'subtract' },
      //     { type: 'number', value: '4'        },
      //     { type: 'number', value: '2'        },
      //     { type: 'paren',  value: ')'        }, <<< 右圓括號
      //     { type: 'paren',  value: ')'        }  <<< 右圓括號
      //   ]
      //
      // 遇到巢狀的 `CallExpressions` 時,我們將會依賴巢狀的 `walk` 函式來
      // 增加 `current` 變數
      // 
      // 所以我們建立一個 `while` 迴圈,直到遇到型別為 `'paren'`,值為右圓括號的 token。 
      while (
        (token.type !== 'paren') ||
        (token.type === 'paren' && token.value !== ')')
      ) {
        // 我們呼叫 `walk` 函式,它將會返回一個結點,然後我們把這個節點
        // 放入 `node.params` 中。
        node.params.push(walk());
        token = tokens[current];
      }

      // 我們最後一次增加 `current`,跳過右圓括號。
      current++;

      // 返回結點。
      return node;
    }

    // 同樣,如果我們遇到了一個型別未知的結點,就丟擲一個錯誤。
    throw new TypeError(token.type);
  }

  // 現在,我們建立 AST,根結點是一個型別為 `Program` 的結點。
  var ast = {
    type: 'Program',
    body: []
  };

  // 現在我們開始 `walk` 函式,把結點放入 `ast.body` 中。
  //
  // 之所以在一個迴圈中處理,是因為我們的程式可能在 `CallExpressions` 後面包含連續的兩個
  // 引數,而不是巢狀的。
  //
  //   (add 2 2)
  //   (subtract 4 2)
  //
  while (current < tokens.length) {
    ast.body.push(walk());
  }

  // 最後我們的語法分析器返回 AST 
  return ast;
}

/**
 * ============================================================================
 *                                 ⌒(❀>◞౪◟<❀)⌒
 *                                   遍歷器!!!
 * ============================================================================
 */

/**
 * 現在我們有了 AST,我們需要一個 visitor 去遍歷所有的結點。當遇到某個型別的結點時,我們
 * 需要呼叫 visitor 中對應型別的處理函式。
 *
 *   traverse(ast, {
 *     Program(node, parent) {
 *       // ...
 *     },
 *
 *     CallExpression(node, parent) {
 *       // ...
 *     },
 *
 *     NumberLiteral(node, parent) {
 *       // ...
 *     }
 *   });
 */

// 所以我們定義一個遍歷器,它有兩個引數,AST 和 vistor。在它的裡面我們又定義了兩個函式...
function traverser(ast, visitor) {

  // `traverseArray` 函式允許我們對陣列中的每一個元素呼叫 `traverseNode` 函式。
  function traverseArray(array, parent) {
    array.forEach(function(child) {
      traverseNode(child, parent);
    });
  }

  // `traverseNode` 函式接受一個 `node` 和它的父結點 `parent` 作為引數,這個結點會被
  // 傳入到 visitor 中相應的處理函式那裡。
  function traverseNode(node, parent) {

    // 首先我們看看 visitor 中有沒有對應 `type` 的處理函式。
    var method = visitor[node.type];

    // 如果有,那麼我們把 `node` 和 `parent` 都傳入其中。
    if (method) {
      method(node, parent);
    }

    // 下面我們對每一個不同型別的結點分開處理。
    switch (node.type) {

      // 我們從頂層的 `Program` 開始,Program 結點中有一個 body 屬性,它是一個由若干
      // 個結點組成的陣列,所以我們對這個陣列呼叫 `traverseArray`。
      //
      // (記住 `traverseArray` 會呼叫 `traverseNode`,所以我們會遞迴地遍歷這棵樹。)
      case 'Program':
        traverseArray(node.body, node);
        break;

      // 下面我們對 `CallExpressions` 做同樣的事情,遍歷它的 `params`。
      case 'CallExpression':
        traverseArray(node.params, node);
        break;

      // 如果是 `NumberLiterals`,那麼就沒有任何子結點了,所以我們直接 break
      case 'NumberLiteral':
        break;

      // 同樣,如果我們不能識別當前的結點,那麼就丟擲一個錯誤。
      default:
        throw new TypeError(node.type);
    }
  }

  // 最後我們對 AST 呼叫 `traverseNode`,開始遍歷。注意 AST 並沒有父結點。
  traverseNode(ast, null);
}

/**
 * ============================================================================
 *                                   ⁽(◍˃̵͈̑ᴗ˂̵͈̑)⁽
 *                                   轉換器!!!
 * ============================================================================
 */

/**
 * 下面是轉換器。轉換器接收我們在之前構建好的 AST,然後把它和 visitor 傳遞進入我們的遍歷
 * 器中 ,最後得到一個新的 AST。
 *
 * ----------------------------------------------------------------------------
 *            原始的 AST               |               轉換後的 AST
 * ----------------------------------------------------------------------------
 *   {                                |   {
 *     type: 'Program',               |     type: 'Program',
 *     body: [{                       |     body: [{
 *       type: 'CallExpression',      |       type: 'ExpressionStatement',
 *       name: 'add',                 |       expression: {
 *       params: [{                   |         type: 'CallExpression',
 *         type: 'NumberLiteral',     |         callee: {
 *         value: '2'                 |           type: 'Identifier',
 *       }, {                         |           name: 'add'
 *         type: 'CallExpression',    |         },
 *         name: 'subtract',          |         arguments: [{
 *         params: [{                 |           type: 'NumberLiteral',
 *           type: 'NumberLiteral',   |           value: '2'
 *           value: '4'               |         }, {
 *         }, {                       |           type: 'CallExpression',
 *           type: 'NumberLiteral',   |           callee: {
 *           value: '2'               |             type: 'Identifier',
 *         }]                         |             name: 'subtract'
 *       }]                           |           },
 *     }]                             |           arguments: [{
 *   }                                |             type: 'NumberLiteral',
 *                                    |             value: '4'
 * ---------------------------------- |           }, {
 *                                    |             type: 'NumberLiteral',
 *                                    |             value: '2'
 *                                    |           }]
 *         (那一邊比較長/w\)            |         }]
 *                                    |       }
 *                                    |     }]
 *                                    |   }
 * ----------------------------------------------------------------------------
 */

// 定義我們的轉換器函式,接收 AST 作為引數
function transformer(ast) {

  // 建立 `newAST`,它與我們之前的 AST 類似,有一個型別為 Program 的根節點。
  var newAst = {
    type: 'Program',
    body: []
  };

  // 下面的程式碼會有些奇技淫巧,我們在父結點上使用一個屬性 `context`(上下文),這樣我們就
  // 可以把結點放入他們父結點的 context 中。當然可能會有更好的做法,但是為了簡單我們姑且
  // 這麼做吧。
  //
  // 注意 context 是一個*引用*,從舊的 AST 到新的 AST。
  ast._context = newAst.body;

  // 我們把 AST 和 visitor 函式傳入遍歷器
  traverser(ast, {

    // 第一個 visitor 方法接收 `NumberLiterals`。
    NumberLiteral: function(node, parent) {

      // 我們建立一個新結點,名字叫 `NumberLiteral`,並把它放入父結點的 context 中。
      parent._context.push({
        type: 'NumberLiteral',
        value: node.value
      });
    },

    // 下一個,`CallExpressions`。
    CallExpression: function(node, parent) {

      // 我們建立一個 `CallExpression` 結點,裡面有一個巢狀的 `Identifier`。
      var expression = {
        type: 'CallExpression',
        callee: {
          type: 'Identifier',
          name: node.name
        },
        arguments: []
      };

      // 下面我們在原來的 `CallExpression` 結點上定義一個新的 context,它是 expression
      // 中 arguments 這個陣列的引用,我們可以向其中放入引數。
      node._context = expression.arguments;

      // 然後來看看父結點是不是一個 `CallExpression`,如果不是...
      if (parent.type !== 'CallExpression') {

        // 我們把 `CallExpression` 結點包在一個 `ExpressionStatement` 中,這麼做是因為
        // 單獨存在(原文為top level)的 `CallExpressions` 在 JavaScript 中也可以被當做
        // 是宣告語句。
        // 
        // 譯者注:比如 `var a = foo()` 與 `foo()`,後者既可以當作表示式給某個變數賦值,也
        // 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語句存在。
        expression = {
          type: 'ExpressionStatement',
          expression: expression
        };
      }

      // 最後我們把 `CallExpression`(可能是被包起來的) 放入父結點的 context 中。
      parent._context.push(expression);
    }
  });

  // 最後返回建立好的新 AST。
  return newAst;
}

/**
 * ============================================================================
 *                               ヾ(〃^∇^)ノ♪
 *                                程式碼生成器!!!!
 * ============================================================================
 */

/**
 * 現在只剩最後一步啦:程式碼生成器。
 *
 * 我們的程式碼生成器會遞迴地呼叫它自己,把 AST 中的每個結點列印到一個很大的字串中。
 */

function codeGenerator(node) {

  // 對於不同 `type` 的結點分開處理。
  switch (node.type) {

    // 如果是 `Program` 結點,那麼我們會遍歷它的 `body` 屬性中的每一個結點,並且遞迴地
    // 對這些結點再次呼叫 codeGenerator,再把結果列印進入新的一行中。
    case 'Program':
      return node.body.map(codeGenerator)
        .join('\n');

    // 對於 `ExpressionStatements`,我們對它的 expression 屬性遞迴呼叫,同時加入一個
    // 分號。
    case 'ExpressionStatement':
      return (
        codeGenerator(node.expression) +
        ';' // << (...因為我們喜歡用*正確*的方式寫程式碼)
      );

    // 對於 `CallExpressions`,我們會列印出 `callee`,接著是一個左圓括號,然後對
    // arguments 遞迴呼叫 codeGenerator,並且在它們之間加一個逗號,最後加上右圓括號。
    case 'CallExpression':
      return (
        codeGenerator(node.callee) +
        '(' +
        node.arguments.map(codeGenerator)
          .join(', ') +
        ')'
      );

    // 對於 `Identifiers` 我們只是返回 `node` 的 name。
    case 'Identifier':
      return node.name;

    // 對於 `NumberLiterals` 我們只是返回 `node` 的 value
    case 'NumberLiteral':
      return node.value;

    // 如果我們不能識別這個結點,那麼丟擲一個錯誤。
    default:
      throw new TypeError(node.type);
  }
}

/**
 * ============================================================================
 *                                  (۶* ‘ヮ’)۶”
 *                         !!!!!!!!!!!!編譯器!!!!!!!!!!!
 * ============================================================================
 */

/**
 * 最後!我們建立 `compiler` 函式,它只是把上面說到的那些函式連線到一起。
 *
 *   1. input  => tokenizer   => tokens
 *   2. tokens => parser      => ast
 *   3. ast    => transformer => newAst
 *   4. newAst => generator   => output
 */

function compiler(input) {
  var tokens = tokenizer(input);
  var ast    = parser(tokens);
  var newAst = transformer(ast);
  var output = codeGenerator(newAst);

  // 然後返回輸出!
  return output;
}

/**
 * ============================================================================
 *                                   (๑˃̵ᴗ˂̵)و
 * !!!!!!!!!!!!!!!!!!!!!!!!!!!!!!!!!!你做到了!!!!!!!!!!!!!!!!!!!!!!!!!!!!!!!!!!!
 * ============================================================================
 */

// 現在匯出所有介面...
module.exports = {
  tokenizer: tokenizer,
  parser: parser,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codeGenerator: codeGenerator,
  compiler: compiler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