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HTML5技術的電力3D監控應用(二)

圖撲軟體發表於2013-12-16

我們選用HTML5技術還是頂著很大壓力,畢竟HTML5技術效能行不行,瀏覽器相容性會不會有問題,這些在專案選型階段還是充滿疑惑,專案做到現在終於快收尾了我們才敢鬆口氣,壓力基本頂住了,我個人總結的經驗是:HTML5效能肯定不是最高,但對企業應用足夠高效,HTML5標準不可能所有瀏覽器都一致實現,但對於企業應用已經足夠工作。選擇正確的引擎框架,進行合理的設計才是關鍵,HTML5真的已經Ready!

 

選擇HTML5除了看中JavaScript動態語言的靈活性,能夠很好的和其他異構系統融合到頁面外,HTML5的跨平臺性也是我們看中的重要原因,以前PC桌面應用上採用Flex和Silverlight到是可以跨平臺,但如今的系統還不能上移動終端實在就說不過去了,而Flex和SL在跨移動終端方面就卡殼了,雖然有AIR可以導成native app應用,但還是遠不如HTML5純頁面來的高效,每次修改任何東西PC上都可以模擬測試,看看Chrome DevTools for Mobile越來越屌爆的Screencast and Emulation功能: 

我現在測試移動終端大部分情況都不需要用真機,當PC上模擬測試得差不多後再進行真機測試基本都能一次性通過,回想以前用Flex的AIR進行轉換Native App真是浪費生命,每次測試我都要刷幾條微博消磨難熬的等待時間,上一次專案我們團隊也分為Android和iOS兩個完全採用獨立Native開發方式,但也存在版本釋出不一致,應用體驗不一樣,包括很多業務邏輯程式碼本可以複用的但由於Java和ObjectiveC的差異,搞得我們非得寫兩套一樣邏輯的程式碼,其中加密的部分還得費勁的用C++實現了一個統一的實現,然後再有Java和OC分別去呼叫C++的程式碼,總之系統越搞越複雜,團隊需要的人越來越多,當然我們經驗不足也是一個原因,但我們畢竟是做企業應用搞專案的,不過可能有資源像BAT那些移動網際網路巨頭去慢慢融合摸索經驗,我們除了這些基礎技術外,還有學習很多電力業務,還得和硬體打交道,學習各種電力規約協議,扯淡了這麼多你應該明白我們現在成功的使用了HTML5一個js語言就能跨所有平臺之爽。

 

專案初期我們團隊在選型初期對3D建模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傳統的3D引擎一般只提供後期三維模型的渲染呈現,並不提供3D建模的解決方案,本以為還需要招聘專業的3DMax或Maya三維建模設計師,因為我們目前的美工設計師只會ps,但HT提供了一套完全基於HTML5的3D設計編輯工具,別說只會ps的美工設計師,其實後續專案的大部分3D場景我們程式設計師都參與了設計。

 

完全基於HTML5的設計器這點還是挺讓我佩服的,雖然大家都在轉型到HTML5但還很少有做得徹底的,如Google Web DesignerAdobe Edge Tools這些巨頭的產物,包括Sencha Architect折騰了很長時間又走回Qt的路線,我實在不看好這些還不採用HTML5做設計器的路線,這時代HTML5已經足夠強大,JS虛擬機器的效能如V8也足夠高效,資料直接雲端儲存就可以,如果需要本地功能採用Node-Webkit也是很不錯的方案。以前我們團隊常用Qt或Java Swing來寫些小工具,我發現這個專案歷練之後Node-Webkit的技術方案成了大家些寫工具應用的首選。

以下為幾張執行系統抓圖,以及這些系統圖在編輯器內編輯的過程抓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