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專案也要講注意力經濟

weixin_34239169發表於2015-03-11

這是因OSTC大會的需要,接受CSDN採訪的一個答覆稿。文字與CSDN網站的略有不同。

CSDN: 莊老師,可以自我介紹一下嗎?您現在在華為的工作還是以推廣開源服務為主嗎?

我是2013年11月加入華為的,目前主要的工作是華為的內源社群平臺建設。簡單的說,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將開源社群的思想、方法、開發模式與激勵機制,引入到華為內部,讓華為內部的六七萬研發人員,能夠以開源的方式,開展內部的開發協作活動。(Open Source -> Inner Source)

在加盟華為之前,我就清楚的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難度會非常大。但是,令我驚訝的是,在華為內部,從上到下,都有相當多的開源熱心人,開源愛好者,甚至開源大行家,在積極的推動這一平臺的建設,在努力推動內部文化的逐步變革,也在推動著華為變得更加開放,甚至更加積極的參與到開源社群之中。

總體而言,我認為這一變革大有可為。能夠身處其中,並貢獻力量,我也非常自豪。

CSDN: 2012年您建立的“我們的開源專案”活動到現在為止,它的進展狀況怎麼樣?對開源的宣傳效果大嗎?

事實上,當年的活動,我只是首先提出了倡議,不能算是我一個人建立的活動。從一開始,就有很多很多的熱心朋友,參與了進來。

在《大教堂與集市》一書中,有一條經驗是這麼說的:「當你對一個專案失去興趣時,你最後的職責是把它交個一個稱職的繼任者。」

後來,「我們的開源專案」活動,被「開源力量」的朋友繼續發揚光大,後來又進一步推出了「開源力量公開課」的一系列線上、線下的課程。目前也辦得紅紅火火,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知道。

至於對開源的宣傳效果,我感覺很難評估。總體來說,國內的各種平臺、媒體、渠道,對於開源專案、開源社群、開源參與者的宣傳,已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了。

CSDN: 兩年半以前,您對“想要進入開源領域的開發者”的建議是“慎入”,那現在呢?這個開源領域對於新手還是那麼的“危險”麼?到什麼時候這個領域才能成為一個樂土?

依然是「慎入」,其實,任何時候做開源,都不危險。但是:個人參與開源,始終是一個小眾的,孤獨的,大多數時候沒有太多回報的事情。

如果一開始期待太多,很可能會迅速感到失望。做好心理建設,對開源有深入理解,然後在投身開源,我想會有更大的收穫。

CSDN: 在《OpenSSL是否值得同情?》一文裡,您認為開源專案的失敗,主要歸咎於開發者和管理者,那麼開發者最想要從外界獲得的貢獻是什麼呢?怎樣才能避免專案流產呢?

在那篇文章中,其實有一個觀點,我並沒有明確的表述出來:在開源社群,除了有開放、溫暖、善良、互助的一面,同樣還有冷漠、殘酷、甚至無情的一面。

在同一個領域,最初可能有多達幾十、上百的同類開源專案,紛紛湧現,各領風騷。不要說那些始終默默無聞的專案,即使是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專案,一旦新的替代技術出現,大家就都開始轉移興趣,投入新的熱潮之中。大家不再批評,甚至不再談論,甚至都不再記得曾經有過的開源專案。所謂前浪死在沙灘上,指的就是就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說,OpenSSL已經足夠幸運了。

我一直認為,網際網路的眾多思想和實踐,其根源來自於開源。這裡只舉一個例子:注意力經濟。開源專案,開源創始人,其實同樣迫切渴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有人關注,有人使用,有人反饋,甚至有人批評,對於開源專案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也正是霍炬的文章中談到的觀點:「使用它就是對它的幫助」。

需要區分的最想得到的幫助,與最有價值的幫助。最想得到的是關注度,而最有價值的是patch。有人源源不斷的為我的專案提交patch,這是最有價值的貢獻。當然,這個需要有正確的態度。《大教堂與集市》中所說的「正確的態度」。這是避免專案流產的關鍵。至於何謂「正確的態度」,建議還是去通讀《大教堂與集市》全書為好。

CSDN: 您最近一直在看關於 Docker 相關的書本,您如何看待 Docker 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我最近剛剛寫了一篇文章《experience.exe》,是討論一個現象:在以docker為代表的容器技術出現之後,可執行的經驗,變得更加容易了。
當然,這僅僅是非常窄的一個觀察角度。事實上,Docker的出現,有可能改變一切。上次在某個技術群裡有朋友說:「Docker也不會是銀彈」,而我的看法是:「Docker不會是銀彈,但是容器技術是可以確認的未來。」

從容器的視角出發,我們得以重新思考:「作業系統與發行版、服務化架構與架構設計、自動化運維與監控、自動化部署與虛擬化、自動化測試、協作開發模式......」新的商業機會,也會從中孕育。

當然,我一直說「以Docker為代表」,而不是單單談Docker。就像上一個問題中談到的:「前浪死在沙灘上,也很有可能」。

CSDN: 如果一個開源社群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靠近廣告、商業宣傳等,逐漸偏離原本的方向,要怎樣做才能恢復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形象?

只有我不需要的廣告,才是我會反感的廣告。當然,更好的,更有技術含量的廣告,是需要花心思的。站著把錢掙了,善用技術很重要。

另外,這其實是一個含金量的問題。越是有好的內容的社群,使用者越是能容忍社群的廣告。基於優質的內容,賺錢不難。

最後,恢復形象是最難的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印象壞了就很難恢復了。

CSDN: 您怎麼理解 OSTC 大會的主題“社群勝於程式碼”這句話的?

社群與程式碼,我認為是土壤與種子的關係。沒有土壤,種子不可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但是,再肥沃的土壤,沒有栽下種子,什麼都長不出來。

熱火朝天的社群,當然會幫助開源專案成長的更好。不過,我認為另一句話也很重要:「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所以,我認為「能夠幫助社群成員,專注於程式碼的社群,才是真正的好社群」。

CSDN: 正好問到社群建設出現的問題,開源社群如何協調商業宣傳的關係?

中庸之道很重要,太過於清高,拒絕任何商業的社群,同樣很難發展壯大。

所以,社群成員的共識很重要。較之眾說紛紜的意見,後臺的運營資料,是更加重要的參考依據。

換言之,開闢廣告位,投放廣告,然後觀察資料,再決定如何調整。這樣會比較穩妥。

CSDN: 2014年在開源上的大事件還是比較多的,您怎麼看待接下來的一年、幾年裡的開源前景?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開源已經完勝,但這並不是結束》。在我看來,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開始意識到開源的價值,也因此各懷目的地投入到開源之中,在最初的開源黑客們看來,這未必就是什麼好事。

開源作為一種標籤,開源作為一種口號,開源作為一種企業形象,開源作為一種手段,開源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在很多真正熱愛開源的人看來,往往並不是那麼對胃口。

當然,還是得回到中庸之道上來,拒絕商業、質疑動機、預設立場、甚至草木皆兵,都未見得是好事情。

總體而言,我認為未來幾年的開源,肯定會越來越繁榮,越來越熱鬧,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甚至攪局者,這都是好事情。距離開源的盛極而衰,現在還早得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