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SPI匯流排和裝置驅動架構之四:SPI資料傳輸的佇列化
我們知道,SPI資料傳輸可以有兩種方式:同步方式和非同步方式。所謂同步方式是指資料傳輸的發起者必須等待本次傳輸的結束,期間不能做其它事情,用程式碼來解釋就是,呼叫傳輸的函式後,直到資料傳輸完成,函式才會返回。而非同步方式則正好相反,資料傳輸的發起者無需等待傳輸的結束,資料傳輸期間還可以做其它事情,用程式碼來解釋就是,呼叫傳輸的函式後,函式會立刻返回而不用等待資料傳輸完成,我們只需設定一個回撥函式,傳輸完成後,該回撥函式會被呼叫以通知發起者資料傳送已經完成。同步方式簡單易用,很適合處理那些少量資料的單次傳輸。但是對於資料量大、次數多的傳輸來說,非同步方式就顯得更加合適。
對於SPI控制器來說,要支援非同步方式必須要考慮以下兩種狀況:
- 對於同一個資料傳輸的發起者,既然非同步方式無需等待資料傳輸完成即可返回,返回後,該發起者可以立刻又發起一個message,而這時上一個message還沒有處理完。
- 對於另外一個不同的發起者來說,也有可能同時發起一次message傳輸請求。
宣告:本博內容均由http://blog.csdn.net/droidphone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
佇列化正是為了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所謂佇列化,是指把等待傳輸的message放入一個等待佇列中,發起一個傳輸操作,其實就是把對應的message按先後順序放入一個等待佇列中,系統會在不斷檢測佇列中是否有等待傳輸的message,如果有就不停地排程資料傳輸核心執行緒,逐個取出佇列中的message進行處理,直到佇列變空為止。SPI通用介面層為我們實現了佇列化的基本框架。
spi_transfer的佇列化
回顧一下通用介面層的介紹,對協議驅動來說,一個spi_message是一次資料交換的原子請求,而spi_message由多個spi_transfer結構組成,這些spi_transfer通過一個連結串列組織在一起,我們看看這兩個資料結構關於spi_transfer連結串列的相關欄位:struct spi_transfer {
......
const void *tx_buf;
void *rx_buf;
......
struct list_head transfer_list;
};
struct spi_message {
struct list_head transfers;
struct spi_device *spi;
......
struct list_head queue;
......
};
可見,一個spi_message結構有一個連結串列頭欄位:transfers,而每個spi_transfer結構都包含一個連結串列頭欄位:transfer_list,通過這兩個連結串列頭欄位,所有屬於這次message傳輸的transfer都會掛在spi_message.transfers欄位下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API向spi_message結構中新增一個spi_transfer結構:static inline void
spi_message_add_tail(struct spi_transfer *t, struct spi_message *m)
{
list_add_tail(&t->transfer_list, &m->transfers);
}
通用介面層會以一個message為單位,在工作執行緒中呼叫控制器驅動的transfer_one_message回撥函式來完成spi_transfer連結串列的處理和傳輸工作,關於工作執行緒,我們留在後面討論。
spi_message的佇列化
一個或者多個協議驅動程式可以同時向控制器驅動申請多個spi_message請求,這些spi_message也是以連結串列的形式被過在表示控制器的spi_master結構體的queue欄位下面:
struct spi_master {
struct device dev;
......
bool queued;
struct kthread_worker kworker;
struct task_struct *kworker_task;
struct kthread_work pump_messages;
spinlock_t queue_lock;
struct list_head queue;
struct spi_message *cur_msg;
......
}
以下的API可以被協議驅動程式用於發起一個message傳輸操作:
extern int spi_async(struct spi_device *spi, struct spi_message *message);
spi_async函式是發起一個非同步傳輸的API,它會把spi_message結構掛在spi_master的queue欄位下,然後啟動專門為spi傳輸準備的核心工作執行緒,由該工作執行緒來實際處理message的傳輸工作,因為是非同步操作,所以該函式會立刻返回,不會等待傳輸的完成,這時,協議驅動程式(可能是另一個協議驅動程式)可以再次呼叫該API,發起另一個message傳輸請求,結果就是,當工作執行緒被喚醒時,spi_master下面可能已經掛了多個待處理的spi_message結構,工作執行緒會按先進先出的原則來逐個處理這些message請求,每個message傳送完成後,對應spi_message結構的complete回撥函式就會被呼叫,以通知協議驅動程式準備下一幀資料。這就是spi_message的佇列化。工作執行緒喚醒時,spi_master、spi_message和spi_transfer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圖來描述:佇列以及工作執行緒的初始化
通過Linux SPI匯流排和裝置驅動架構之三:SPI控制器驅動這篇文章,SPI控制器驅動在初始化時,會呼叫通用介面層提供的API:spi_register_master,來完成控制器的註冊和初始化工作,和佇列化相關的欄位和工作執行緒的初始化工作正是在該API中完成的。我先把該API的呼叫序列圖貼出來:
圖2 spi_register_master的呼叫序列圖
如果spi_master設定了transfer回撥函式欄位,表示控制器驅動不準備使用通用介面層提供的佇列化框架,有關佇列化的初始化就不會進行,否則,spi_master_initialize_queue函式就會被呼叫:
/* If we're using a queued driver, start the queue */
if (master->transfer)
dev_info(dev, "master is unqueued, this is deprecated\n");
else {
status = spi_master_initialize_queue(master);
if (status) {
device_del(&master->dev);
goto done;
}
}
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實現一套佇列化框架,所以,如果你在實現一個新的SPI控制器驅動,請記住,不要在你打控制器驅動中實現並賦值spi_master結構的transfer回撥欄位!進入spi_master_initialize_queue函式看看:
static int spi_master_initialize_queue(struct spi_master *master)
{
......
master->queued = true;
master->transfer = spi_queued_transfer;
if (!master->transfer_one_message)
master->transfer_one_message = spi_transfer_one_message;
/* Initialize and start queue */
ret = spi_init_queue(master);
......
ret = spi_start_queue(master);
......
}
該函式把master->transfer回撥欄位設定為預設的實現函式:spi_queued_transfer,如果控制器驅動沒有實現transfer_one_message回撥,用預設的spi_transfer_one_message函式進行賦值。然後分別呼叫spi_init_queue和spi_start_queue函式初始化佇列並啟動工作執行緒。spi_init_queue函式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一個核心工作執行緒:static int spi_init_queue(struct spi_master *master)
{
......
INIT_LIST_HEAD(&master->queue);
......
init_kthread_worker(&master->kworker);
master->kworker_task = kthread_run(kthread_worker_fn,
&master->kworker, "%s",
dev_name(&master->dev));
......
init_kthread_work(&master->pump_messages, spi_pump_messages);
......
return 0;
}
核心工作執行緒的工作函式是:spi_pump_messages,該函式是整個佇列化關鍵實現函式,我們將會在下一節中討論該函式。spi_start_queue就很簡單了,只是喚醒該工作執行緒而已:
static int spi_start_queue(struct spi_master *master)
{
......
master->running = true;
master->cur_msg = NULL;
......
queue_kthread_work(&master->kworker, &master->pump_messages);
return 0;
}
自此,佇列化的相關工作已經完成,系統等待message請求被髮起,然後在工作執行緒中處理message的傳送工作。
佇列化的工作機制及過程
當協議驅動程式通過spi_async發起一個message請求時,佇列化和工作執行緒被啟用,觸發一些列的操作,最終完成message的傳輸操作。我們先看看spi_async函式的呼叫序列圖:
圖3 spi_async呼叫序列圖
spi_async會呼叫控制器驅動的transfer回撥,前面一節已經討論過,transfer回撥已經被設定為預設的實現函式:spi_queued_transfer,該函式只是簡單地把spi_message結構加入spi_master的queue連結串列中,然後喚醒工作執行緒。工作執行緒的工作函式是spi_pump_messages,它首先把該spi_message從佇列中移除,然後呼叫控制器驅動的prepare_transfer_hardware回撥來讓控制器驅動準備必要的硬體資源,然後呼叫控制器驅動的transfer_one_message回撥函式完成該message的傳輸工作,控制器驅動的transfer_one_message回撥函式在完成傳輸後,必須要呼叫spi_finalize_current_message函式,通知通用介面層繼續處理佇列中的下一個message,另外,spi_finalize_current_message函式也會呼叫該message的complete回撥函式,以便通知協議驅動程式準備下一幀資料。
關於控制器驅動的transfer_one_message回撥函式,我們的控制器驅動可以不用實現該函式,通用介面層已經為我們準備了一個標準的實現函式:spi_transfer_one_message,這樣,我們的控制器驅動就只要實現transfer_one回撥來完成實際的傳輸工作即可,而不用關心何時需壓氣哦呼叫spi_finalize_current_message等細節。這裡順便也貼出transfer_one_message的程式碼:
static int spi_transfer_one_message(struct spi_master *master,
struct spi_message *msg)
{
......
spi_set_cs(msg->spi, true);
list_for_each_entry(xfer, &msg->transfers, transfer_list) {
......
reinit_completion(&master->xfer_completion);
ret = master->transfer_one(master, msg->spi, xfer);
......
if (ret > 0)
wait_for_completion(&master->xfer_completion);
......
if (xfer->cs_change) {
if (list_is_last(&xfer->transfer_list,
&msg->transfers)) {
keep_cs = true;
} else {
cur_cs = !cur_cs;
spi_set_cs(msg->spi, cur_cs);
}
}
msg->actual_length += xfer->len;
}
out:
if (ret != 0 || !keep_cs)
spi_set_cs(msg->spi, false);
......
spi_finalize_current_message(master);
return ret;
}
邏輯很清晰,這裡就不再解釋了。因為很多時候讀者使用的核心版本和我寫作時使用的版本不一樣,經常會有人問有些函式或者結構不一樣,所以這裡順便宣告一下我使用的核心版本:3.13.0 -rc6。相關文章
- 【linux】驅動-6-匯流排-裝置-驅動Linux
- 全志R16_SPI匯流排驅動的使用文件
- 【Linux SPI】RFID RC522 裝置驅動Linux
- Linux驅動之I2C匯流排裝置以及驅動Linux
- 使用spi-gpio-custom模組配置SPI匯流排
- 框架-SPI四種模式+通用裝置驅動實現框架模式
- Linux晶片驅動之SPI ControllerLinux晶片Controller
- Linux的匯流排-裝置-驅動三者之間的關係和框架的理解Linux框架
- pci匯流排驅動及pci裝置驅動註冊
- SPI驅動示例
- linux核心匯流排驅動模型-驅動篇Linux模型
- 基於匯流排裝置驅動模型的按鍵讀取驅動程式模型
- 探索SPI單線傳輸模式:時鐘線與資料傳輸的簡化之道模式
- imx8mq開發板如何在SPI匯流排上新增裝置MQ
- SPI驅動框架一框架
- Linux驅動開發筆記(四):裝置驅動介紹、熟悉雜項裝置驅動和ubuntu開發雜項裝置DemoLinux筆記Ubuntu
- linux驅動之獲取裝置樹資訊Linux
- 事件匯流排 + 函式計算構建雲上最佳事件驅動架構應用事件函式架構
- Dubbo(一)-SPI(2) 機制之 Dubbo 的 SPI
- 架構之:資料流架構架構
- Flash驅動控制--晶片擦除(SPI協議)晶片協議
- dubbo之SPI
- 資料結構二之棧和佇列資料結構佇列
- 溫習 SPI 機制 (Java SPI 、Spring SPI、Dubbo SPI)JavaSpring
- 資料結構之「佇列」資料結構佇列
- 某SPI裝置驅動引起的開關機壓力測試當機問題一例
- EventBridge 事件匯流排及 EDA 架構解析事件架構
- 畫江湖之資料結構【第二話:佇列和棧】佇列資料結構佇列
- 畫江湖之資料結構 [第二話:佇列和棧] 佇列資料結構佇列
- Linux驅動之裝置樹的基礎知識Linux
- 資料結構實驗之佇列一:排隊買飯遇到的函式傳值問題資料結構佇列函式
- JavaScript資料結構之-佇列JavaScript資料結構佇列
- JavaScript資料結構之佇列JavaScript資料結構佇列
- 資料結構之佇列(Queue)資料結構佇列
- 大資料匯流排(DataHub)大資料
- Java SPI 與 Dubbo SPIJava
- IMX6ULL開發板spi OLED驅動
- 資料結構—棧和佇列資料結構佇列
- 資料結構(棧和佇列)資料結構佇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