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發表於2012-08-28

原文:《Pro Git》

伺服器上的 Git

到目前為止,你應該已經學會了使用 Git 來完成日常工作。然而,如果想與他人合作,還需要一個遠端的 Git 倉庫。儘管技術上可以從個人的倉庫裡推送和拉取修改內容,但我們不鼓勵這樣做,因為一不留心就很容易弄混其他人的進度。另外,你也一定希望合作者們即使在 自己不開機的時候也能從倉庫獲取資料 — 擁有一個更穩定的公共倉庫十分有用。因此,更好的合作方式是建立一個大家都可以訪問的共享倉庫,從那裡推送和拉取資料。我們將把這個倉庫稱為 “Git 伺服器”;代理一個 Git 倉庫只需要花費很少的資源,幾乎從不需要整個伺服器來支援它的執行。(伯樂線上注:如果你對Git還不瞭解,建議從本Git系列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

架設一臺 Git 伺服器並不難。第一步是選擇與伺服器通訊的協議。本章第一節將介紹可用的協議以及各自優缺點。下面一節將介紹一些針對各個協議典型的設定以及如何在伺服器 上實施。最後,如果你不介意在他人伺服器上儲存你的程式碼,又想免去自己架設和維護伺服器的麻煩,倒可以試試我們介紹的幾個倉庫託管服務。

如果你對架設自己的伺服器沒興趣,可以跳到本章最後一節去看看如何申請一個程式碼託管服務的賬戶然後繼續下一章,我們會在那裡討論分散式原始碼控制環境的林林總總。

遠端倉庫通常只是一個_裸倉庫(bare repository)_ — 即一個沒有當前工作目錄的倉庫。因為該倉庫只是一個合作媒介,所以不需要從硬碟上取出最新版本的快照;倉庫裡存放的僅僅是 Git 的資料。簡單地說,裸倉庫就是你工作目錄中.git 子目錄內的內容。

 

4.1 協議

Git 可以使用四種主要的協議來傳輸資料:本地傳輸,SSH 協議,Git 協議和 HTTP 協議。下面分別介紹一下哪些情形應該使用(或避免使用)這些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HTTP 協議外,其他所有協議都要求在伺服器端安裝並執行 Git。

 

本地協議

最基本的就是_本地協議(Local protocol)_,所謂的遠端倉庫在該協議中的表示,就是硬碟上的另一個目錄。這常見於團隊每一個成員都對一個共享的檔案系統(例如 NFS)擁有訪問權,或者比較少見的多人共用同一臺電腦的情況。後面一種情況並不安全,因為所有程式碼倉庫例項都儲存在同一臺電腦裡,增加了災難性資料損失 的可能性。

如果你使用一個共享的檔案系統,就可以在一個本地檔案系統中克隆倉庫,推送和獲取。克隆的時候只需要將遠端倉庫的路徑作為 URL 使用,比如下面這樣:

或者這樣:

如果在 URL 開頭明確使用 file:// ,那麼 Git 會以一種略微不同的方式執行。如果你只給出路徑,Git 會嘗試使用硬連結或直接複製它所需要的檔案。如果使用了file:// ,Git 會呼叫它平時通過網路來傳輸資料的工序,而這種方式的效率相對較低。使用 file:// 字首的主要原因是當你需要一個不包含無關引用或物件的乾淨倉庫副本的時候 — 一般指從其他版本控制系統匯入的,或類似情形(參見第 9 章的維護任務)。我們這裡僅僅使用普通路徑,這樣更快。

要新增一個本地倉庫作為現有 Git 專案的遠端倉庫,可以這樣做:

然後就可以像在網路上一樣向這個遠端倉庫推送和獲取資料了。

 

優點

基於檔案倉庫的優點在於它的簡單,同時保留了現存檔案的許可權和網路訪問許可權。如果你的團隊已經有一個全體共享的檔案系統,建立倉庫就十分容易了。你 只需把一份裸倉庫的副本放在大家都能訪問的地方,然後像對其他共享目錄一樣設定讀寫許可權就可以了。我們將在下一節“在伺服器上部署 Git ”中討論如何匯出一個裸倉庫的副本。

這也是從別人工作目錄中獲取工作成果的快捷方法。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在一個專案中合作,他們想讓你檢出一些東西的時候,執行類似 git pull /home/john/project 通常會比他們推送到伺服器,而你再從伺服器獲取簡單得多。

 

缺點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與基本的網路連線訪問相比,難以控制從不同位置來的訪問許可權。如果你想從家裡的膝上型電腦上推送,就要先掛載遠端硬碟,這和基於網路連線的訪問相比更加困難和緩慢。

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該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快的,尤其是對於共享掛載的檔案系統。本地倉庫只有在你對資料訪問速度快的時候才快。在同一個伺服器上,如果二者同時允許 Git 訪問本地硬碟,通過 NFS 訪問倉庫通常會比 SSH 慢。

 

SSH 協議

‘Git 使用的傳輸協議中最常見的可能就是 SSH 了。這是因為大多數環境已經支援通過 SSH 對伺服器的訪問 — 即便還沒有,架設起來也很容易。SSH 也是唯一一個同時支援讀寫操作的網路協議。另外兩個網路協議(HTTP 和 Git)通常都是隻讀的,所以雖然二者對大多數人都可用,但執行寫操作時還是需要 SSH。SSH 同時也是一個驗證授權的網路協議;而因為其普遍性,一般架設和使用都很容易。

通過 SSH 克隆一個 Git 倉庫,你可以像下面這樣給出 ssh:// 的 URL:

或者不指明某個協議 — 這時 Git 會預設使用 SSH :

如果不指明使用者,Git 會預設使用當前登入的使用者名稱連線伺服器。

 

優點

使用 SSH 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如果你想擁有對網路倉庫的寫許可權,基本上不可能不使用 SSH。其次,SSH 架設相對比較簡單 — SSH 守護程式很常見,很多網路管理員都有一些使用經驗,而且很多作業系統都自帶了它或者相關的管理工具。再次,通過 SSH 進行訪問是安全的 — 所有資料傳輸都是加密和授權的。最後,和 Git 及本地協議一樣,SSH 也很高效,會在傳輸之前儘可能壓縮資料。

 

缺點

SSH 的限制在於你不能通過它實現倉庫的匿名訪問。即使僅為讀取資料,人們也必須在能通過 SSH 訪問主機的前提下才能訪問倉庫,這使得 SSH 不利於開源的專案。如果你僅僅在公司網路裡使用,SSH 可能是你唯一需要使用的協議。如果想允許對專案的匿名只讀訪問,那麼除了為自己推送而架設 SSH 協議之外,還需要支援其他協議以便他人訪問讀取。

 

Git 協議

接下來是 Git 協議。這是一個包含在 Git 軟體包中的特殊守護程式; 它會監聽一個提供類似於 SSH 服務的特定埠(9418),而無需任何授權。打算支援 Git 協議的倉庫,需要先建立git-export-daemon-ok 檔案 — 它是協議程式提供倉庫服務的必要條件 — 但除此之外該服務沒有什麼安全措施。要麼所有人都能克隆 Git 倉庫,要麼誰也不能。這也意味著該協議通常不能用來進行推送。你可以允許推送操作;然而由於沒有授權機制,一旦允許該操作,網路上任何一個知道專案 URL 的人將都有推送許可權。不用說,這是十分罕見的情況。

優點

Git 協議是現存最快的傳輸協議。如果你在提供一個有很大訪問量的公共專案,或者一個不需要對讀操作進行授權的龐大專案,架設一個 Git 守護程式來供應倉庫是個不錯的選擇。它使用與 SSH 協議相同的資料傳輸機制,但省去了加密和授權的開銷。

 

缺點

Git 協議消極的一面是缺少授權機制。用 Git 協議作為訪問專案的唯一方法通常是不可取的。一般的做法是,同時提供 SSH 介面,讓幾個開發者擁有推送(寫)許可權,其他人通過git:// 擁有隻讀許可權。Git 協議可能也是最難架設的協議。它要求有單獨的守護程式,需要定製 — 我們將在本章的 “Gitosis” 一節詳細介紹它的架設 — 需要設定xinetd 或類似的程式,而這些工作就沒那麼輕鬆了。該協議還要求防火牆開放 9418 埠,而企業級防火牆一般不允許對這個非標準埠的訪問。大型企業級防火牆通常會封鎖這個少見的埠。

 

HTTP/S 協議

最後還有 HTTP 協議。HTTP 或 HTTPS 協議的優美之處在於架設的簡便性。基本上,只需要把 Git 的裸倉庫檔案放在 HTTP 的根目錄下,配置一個特定的post-update 掛鉤(hook)就可以搞定(Git 掛鉤的細節見第 7 章)。此後,每個能訪問 Git 倉庫所在伺服器上 web 服務的人都可以進行克隆操作。下面的操作可以允許通過 HTTP 對倉庫進行讀取:

這樣就可以了。Git 附帶的 post-update 掛鉤會預設執行合適的命令(git update-server-info)來確保通過 HTTP 的獲取和克隆正常工作。這條命令在你用 SSH 向倉庫推送內容時執行;之後,其他人就可以用下面的命令來克隆倉庫:

在本例中,我們使用了 Apache 設定中常用的 /var/www/htdocs 路徑,不過你可以使用任何靜態 web 服務 — 把裸倉庫放在它的目錄裡就行。 Git 的資料是以最基本的靜態檔案的形式提供的(關於如何提供檔案的詳情見第 9 章)。

通過 HTTP 進行推送操作也是可能的,不過這種做法不太常見,並且牽扯到複雜的 WebDAV 設定。由於很少用到,本書將略過對該內容的討論。如果對 HTTP 推送協議感興趣,不妨開啟這個地址看一下操作方法:http://www.kernel.org/pub/software/scm/git/docs/howto/setup-git-server-over-http.txt 。通過 HTTP 推送的好處之一是你可以使用任何 WebDAV 伺服器,不需要為 Git 設定特殊環境;所以如果主機提供商支援通過 WebDAV 更新網站內容,你也可以使用這項功能。

 

優點

使用 HTTP 協議的好處是易於架設。幾條必要的命令就可以讓全世界讀取到倉庫的內容。花費不過幾分鐘。HTTP 協議不會佔用過多伺服器資源。因為它一般只用到靜態的 HTTP 服務提供所有資料,普通的 Apache 伺服器平均每秒能支撐數千個檔案的併發訪問 — 哪怕讓一個小型伺服器超載都很難。

你也可以通過 HTTPS 提供只讀的倉庫,這意味著你可以加密傳輸內容;你甚至可以要求客戶端使用特定簽名的 SSL 證照。一般情況下,如果到了這一步,使用 SSH 公共金鑰可能是更簡單的方案;不過也存在一些特殊情況,這時通過 HTTPS 使用帶簽名的 SSL 證照或者其他基於 HTTP 的只讀連線授權方式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HTTP 還有個額外的好處:HTTP 是一個如此常見的協議,以至於企業級防火牆通常都允許其埠的通訊。

 

缺點

HTTP 協議的消極面在於,相對來說客戶端效率更低。克隆或者下載倉庫內容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而且 HTTP 傳輸的體積和網路開銷比其他任何一個協議都大。因為它沒有按需供應的能力 — 傳輸過程中沒有服務端的動態計算 — 因而 HTTP 協議經常會被稱為_傻瓜(dumb)_協議。更多 HTTP 協議和其他協議效率上的差異見第 9 。

 

4.2 在伺服器上部署 Git

開始架設 Git 伺服器前,需要先把現有倉庫匯出為裸倉庫 — 即一個不包含當前工作目錄的倉庫。做法直截了當,克隆時用 –bare 選項即可。裸倉庫的目錄名一般以.git 結尾,像這樣:

該命令的輸出或許會讓人有些不解。其實 clone 操作基本上相當於 git init 加 git fetch,所以這裡出現的其實是git init 的輸出,先由它建立一個空目錄,而之後傳輸資料物件的操作並無任何輸出,只是悄悄在幕後執行。現在 my_project.git 目錄中已經有了一份 Git 目錄資料的副本。

整體上的效果大致相當於:

但在配置檔案中有若干小改動,不過對使用者來講,使用方式都一樣,不會有什麼影響。它僅取出 Git 倉庫的必要原始資料,存放在該目錄中,而不會另外建立工作目錄。

 

把裸倉庫移到伺服器上

有了裸倉庫的副本後,剩下的就是把它放到伺服器上並設定相關協議。假設一個域名為 git.example.com 的伺服器已經架設好,並可以通過 SSH 訪問,我們打算把所有 Git 倉庫儲存在/opt/git 目錄下。只要把裸倉庫複製過去:

現在,所有對該伺服器有 SSH 訪問許可權,並可讀取 /opt/git 目錄的使用者都可以用下面的命令克隆該專案:

如果某個 SSH 使用者對 /opt/git/my_project.git 目錄有寫許可權,那他就有推送許可權。如果到該專案目錄中執行 git init 命令,並加上 –shared 選項,那麼 Git 會自動修改該倉庫目錄的組許可權為可寫(譯註:實際上 –shared 可以指定其他行為,只是預設為將組許可權改為可寫並執行 g+sx,所以最後會得到 rws。)。

由此可見,根據現有的 Git 倉庫建立一個裸倉庫,然後把它放上你和同事都有 SSH 訪問權的伺服器是多麼容易。現在已經可以開始在同一專案上密切合作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的的確確是架設一個少數人具有連線權的 Git 服務的全部 — 只要在伺服器上加入可以用 SSH 登入的帳號,然後把裸倉庫放在大家都有讀寫許可權的地方。一切都準備停當,無需更多。

下面的幾節中,你會了解如何擴充套件到更復雜的設定。這些內容包含如何避免為每一個使用者建立一個賬戶,給倉庫新增公共讀取許可權,架設網頁介面,使用 Gitosis 工具等等。然而,只是和幾個人在一個不公開的專案上合作的話,僅僅是一個 SSH 伺服器和裸倉庫就足夠了,記住這點就可以了。

 

小型安裝

如果裝置較少或者你只想在小型開發團隊裡嘗試 Git ,那麼一切都很簡單。架設 Git 服務最複雜的地方在於賬戶管理。如果需要倉庫對特定的使用者可讀,而給另一部分使用者讀寫許可權,那麼訪問和許可的安排就比較困難。

 

SSH 連線

如果已經有了一個所有開發成員都可以用 SSH 訪問的伺服器,架設第一個伺服器將變得異常簡單,幾乎什麼都不用做(正如上節中介紹的那樣)。如果需要對倉庫進行更復雜的訪問控制,只要使用伺服器作業系統的本地檔案訪問許可機制就行了。

如果需要團隊裡的每個人都對倉庫有寫許可權,又不能給每個人在伺服器上建立賬戶,那麼提供 SSH 連線就是唯一的選擇了。我們假設用來共享倉庫的伺服器已經安裝了 SSH 服務,而且你通過它訪問伺服器。

有好幾個辦法可以讓團隊的每個人都有訪問權。第一個辦法是給每個人建立一個賬戶,直截了當但略過繁瑣。反覆執行 adduser 並給所有人設定臨時密碼可不是好玩的。

第二個辦法是在主機上建立一個 git 賬戶,讓每個需要寫許可權的人傳送一個 SSH 公鑰,然後將其加入 git 賬戶的~/.ssh/authorized_keys 檔案。這樣一來,所有人都將通過 git 賬戶訪問主機。這絲毫不會影響提交的資料 — 訪問主機用的身份不會影響提交物件的提交者資訊。

另一個辦法是讓 SSH 伺服器通過某個 LDAP 服務,或者其他已經設定好的集中授權機制,來進行授權。只要每個人都能獲得主機的 shell 訪問權,任何可用的 SSH 授權機制都能達到相同效果。

 

4.3 生成 SSH 公鑰

大多數 Git 伺服器都會選擇使用 SSH 公鑰來進行授權。系統中的每個使用者都必須提供一個公鑰用於授權,沒有的話就要生成一個。生成公鑰的過程在所有作業系統上都差不多。首先先確認一下是否已經有一個公鑰了。SSH 公鑰預設儲存在賬戶的主目錄下的~/.ssh 目錄。進去看看:

關鍵是看有沒有用 something 和 something.pub 來命名的一對檔案,這個 something 通常就是 id_dsa 或 id_rsa。有 .pub 字尾的檔案就是公鑰,另一個檔案則是金鑰。假如沒有這些檔案,或者乾脆連.ssh 目錄都沒有,可以用 ssh-keygen 來建立。該程式在 Linux/Mac 系統上由 SSH 包提供,而在 Windows 上則包含在 MSysGit 包裡:

它先要求你確認儲存公鑰的位置(.ssh/id_rsa),然後它會讓你重複一個密碼兩次,如果不想在使用公鑰的時候輸入密碼,可以留空。

現在,所有做過這一步的使用者都得把它們的公鑰給你或者 Git 伺服器的管理員(假設 SSH 服務被設定為使用公鑰機制)。他們只需要複製 .pub 檔案的內容然後發郵件給管理員。公鑰的樣子大致如下:

關於在多個作業系統上設立相同 SSH 公鑰的教程,可以查閱 GitHub 上有關 SSH 公鑰的嚮導:http://github.com/guides/providing-your-ssh-key。

 

4.4 架設伺服器

現在我們過一邊伺服器端架設 SSH 訪問的流程。本例將使用 authorized_keys 方法來給使用者授權。我們還將假定使用類似 Ubuntu 這樣的標準 Linux 發行版。首先,建立一個名為 ‘git’ 的使用者,併為其建立一個.ssh 目錄。

接下來,把開發者的 SSH 公鑰新增到這個使用者的 authorized_keys 檔案中。假設你通過電郵收到了幾個公鑰並存到了臨時檔案裡。重複一下,公鑰大致看起來是這個樣子:

只要把它們逐個追加到 authorized_keys 檔案尾部即可:

現在可以用 –bare 選項執行 git init 來建立一個裸倉庫,這會初始化一個不包含工作目錄的倉庫。

這時,Join,Josie 或者 Jessica 就可以把它加為遠端倉庫,推送一個分支,從而把第一個版本的專案檔案上傳到倉庫裡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新增一個新專案都需要通過 shell 登入主機並建立一個裸倉庫目錄。我們不妨以gitserver 作為 git 使用者及專案倉庫所在的主機名。如果在網路內部執行該主機,並在 DNS 中設定 gitserver 指向該主機,那麼以下這些命令都是可用的:

# 在 John 的電腦上

這樣,其他人的克隆和推送也一樣變得很簡單:

用這個方法可以很快捷地為少數幾個開發者架設一個可讀寫的 Git 服務。

作為一個額外的防範措施,你可以用 Git 自帶的 git-shell 工具限制 git 使用者的活動範圍。只要把它設為git 使用者登入的 shell,那麼該使用者就無法使用普通的 bash 或者 csh 什麼的 shell 程式。編輯 /etc/passwd 檔案:

在檔案末尾,你應該能找到類似這樣的行:

把 bin/sh 改為 /usr/bin/git-shell (或者用 which git-shell 檢視它的實際安裝路徑)。該行修改後的樣子如下:

現在 git 使用者只能用 SSH 連線來推送和獲取 Git 倉庫,而不能直接使用主機 shell。嘗試普通 SSH 登入的話,會看到下面這樣的拒絕資訊:

 

4.5 公共訪問

匿名的讀取許可權該怎麼實現呢?也許除了內部私有的專案之外,你還需要託管一些開源專案。或者因為要用一些自動化的伺服器來進行編譯,或者有一些經常變化的伺服器群組,而又不想整天生成新的 SSH 金鑰 — 總之,你需要簡單的匿名讀取許可權。

或許對小型的配置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執行一個靜態 web 服務,把它的根目錄設定為 Git 倉庫所在的位置,然後開啟本章第一節提到的 post-update 掛鉤。這裡繼續使用之前的例子。假設倉庫處於/opt/git 目錄,主機上執行著 Apache 服務。重申一下,任何 web 服務程式都可以達到相同效果;作為範例,我們將用一些基本的 Apache 設定來展示大體需要的步驟。

首先,開啟掛鉤:

如果用的是 Git 1.6 之前的版本,則可以省略 mv 命令 — Git 是從較晚的版本才開始在掛鉤例項的結尾新增 .sample 字尾名的。

post-update 掛鉤是做什麼的呢?其內容大致如下:

意思是當通過 SSH 向伺服器推送時,Git 將執行這個 git-update-server-info 命令來更新匿名 HTTP 訪問獲取資料時所需要的檔案。

接下來,在 Apache 配置檔案中新增一個 VirtualHost 條目,把文件根目錄設為 Git 專案所在的根目錄。這裡我們假定 DNS 服務已經配置好,會把對.gitserver 的請求傳送到這臺主機:

 

 

另外,需要把 /opt/git 目錄的 Unix 使用者組設定為 www-data ,這樣 web 服務才可以讀取倉庫內容,因為執行 CGI 指令碼的 Apache 例項程式預設就是以該使用者的身份起來的:

重啟 Apache 之後,就可以通過專案的 URL 來克隆該目錄下的倉庫了。

這一招可以讓你在幾分鐘內為相當數量的使用者架設好基於 HTTP 的讀取許可權。另一個提供非授權訪問的簡單方法是開啟一個 Git 守護程式,不過這將要求該程式作為後臺程式常駐 — 接下來的這一節就要討論這方面的細節。

 

4.6 GitWeb

現在我們的專案已經有了可讀可寫和只讀的連線方式,不過如果能有一個簡單的 web 介面訪問就更好了。Git 自帶一個叫做 GitWeb 的 CGI 指令碼,執行效果可以到http://git.kernel.org 這樣的站點體驗下(見圖 4-1)。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Figure 4-1. 基於網頁的 GitWeb 使用者介面

如果想看看自己專案的效果,不妨用 Git 自帶的一個命令,可以使用類似 lighttpd 或 webrick 這樣輕量級的伺服器啟動一個臨時程式。如果是在 Linux 主機上,通常都預裝了lighttpd ,可以到專案目錄中鍵入 git instaweb 來啟動。如果用的是 Mac ,Leopard 預裝了 Ruby,所以webrick 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要用 lighttpd 以外的程式來啟動 git instaweb,可以通過–httpd 選項指定:

這會在 1234 埠開啟一個 HTTPD 服務,隨之在瀏覽器中顯示該頁,十分簡單。關閉服務時,只需在原來的命令後面加上 –stop 選項就可以了:

如果需要為團隊或者某個開源專案長期執行 GitWeb,那麼 CGI 指令碼就要由正常的網頁服務來執行。一些 Linux 發行版可以通過 apt 或yum 安裝一個叫做 gitweb 的軟體包,不妨首先嚐試一下。我們將快速介紹一下手動安裝 GitWeb 的流程。首先,你需要 Git 的原始碼,其中帶有 GitWeb,並能生成定製的 CGI 指令碼:

注意,通過指定 GITWEB_PROJECTROOT 變數告訴編譯命令 Git 倉庫的位置。然後,設定 Apache 以 CGI 方式執行該指令碼,新增一個 VirtualHost 配置:

 

 

不難想象,GitWeb 可以使用任何相容 CGI 的網頁服務來執行;如果偏向使用其他 web 伺服器,配置也不會很麻煩。現在,通過 http://gitserver 就可以線上訪問倉庫了,在http://git.server 上還可以通過 HTTP 克隆和獲取倉庫的內容。

 

4.7 Gitosis

把所有使用者的公鑰儲存在 authorized_keys 檔案的做法,只能湊和一陣子,當使用者數量達到幾百人的規模時,管理起來就會十分痛苦。每次改刪使用者都必須登入伺服器不去說,這種做法還缺少必要的許可權管理 — 每個人都對所有專案擁有完整的讀寫許可權。

幸好我們還可以選擇應用廣泛的 Gitosis 專案。簡單地說,Gitosis 就是一套用來管理 authorized_keys 檔案和實現簡單連線限制的指令碼。有趣的是,用來新增使用者和設定許可權的並非通過網頁程式,而只是管理一個特殊的 Git 倉庫。你只需要在這個特殊倉庫內做好相應的設定,然後推送到伺服器上,Gitosis 就會隨之改變執行策略,聽起來就很酷,對吧?

Gitosis 的安裝算不上傻瓜化,但也不算太難。用 Linux 伺服器架設起來最簡單 — 以下例子中,我們使用裝有 Ubuntu 8.10 系統的伺服器。

Gitosis 的工作依賴於某些 Python 工具,所以首先要安裝 Python 的 setuptools 包,在 Ubuntu 上稱為 python-setuptools:

接下來,從 Gitosis 專案主頁克隆並安裝:

這會安裝幾個供 Gitosis 使用的工具。預設 Gitosis 會把 /home/git 作為儲存所有 Git 倉庫的根目錄,這沒什麼不好,不過我們之前已經把專案倉庫都放在/opt/git 裡面了,所以為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做一個符號連線,直接劃轉過去,而不必重新配置:

Gitosis 將會幫我們管理使用者公鑰,所以先把當前控制檔案改名備份,以便稍後重新新增,準備好讓 Gitosis 自動管理 authorized_keys 檔案:

接下來,如果之前把 git 使用者的登入 shell 改為 git-shell 命令的話,先恢復 ‘git’ 使用者的登入 shell。改過之後,大家仍然無法通過該帳號登入(譯註:因為authorized_keys 檔案已經沒有了。),不過不用擔心,這會交給 Gitosis 來實現。所以現在先開啟 /etc/passwd 檔案,把這行:

改回:

好了,現在可以初始化 Gitosis 了。你可以用自己的公鑰執行 gitosis-init 命令,要是公鑰不在伺服器上,先臨時複製一份:

這樣該公鑰的擁有者就能修改用於配置 Gitosis 的那個特殊 Git 倉庫了。接下來,需要手工對該倉庫中的 post-update 指令碼加上可執行許可權:

基本上就算是好了。如果設定過程沒出什麼差錯,現在可以試一下用初始化 Gitosis 的公鑰的擁有者身份 SSH 登入伺服器,應該會看到類似下面這樣:

說明 Gitosis 認出了該使用者的身份,但由於沒有執行任何 Git 命令,所以它切斷了連線。那麼,現在執行一個實際的 Git 命令 — 克隆 Gitosis 的控制倉庫:

這會得到一個名為 gitosis-admin 的工作目錄,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gitosis.conf 檔案是用來設定使用者、倉庫和許可權的控制檔案。keydir 目錄則是儲存所有具有訪問許可權使用者公鑰的地方— 每人一個。在keydir 裡的檔名(比如上面的 scott.pub)應該跟你的不一樣 — Gitosis 會自動從使用 gitosis-init 指令碼匯入的公鑰尾部的描述中獲取該名字。

看一下 gitosis.conf 檔案的內容,它應該只包含與剛剛克隆的 gitosis-admin 相關的資訊:

它顯示使用者 scott — 初始化 Gitosis 公鑰的擁有者 — 是唯一能管理 gitosis-admin 專案的人。

現在我們來新增一個新專案。為此我們要建立一個名為 mobile 的新段落,在其中羅列手機開發團隊的開發者,以及他們擁有寫許可權的專案。由於 ‘scott’ 是系統中的唯一使用者,我們把他設為唯一使用者,並允許他讀寫名為iphone_project 的新專案:

修改完之後,提交 gitosis-admin 裡的改動,並推送到伺服器使其生效:

在新工程 iphone_project 裡首次推送資料到伺服器前,得先設定該伺服器地址為遠端倉庫。但你不用事先到伺服器上手工建立該專案的裸倉庫— Gitosis 會在第一次遇到推送時自動建立:

請注意,這裡不用指明完整路徑(實際上,如果加上反而沒用),只需要一個冒號加專案名字即可 — Gitosis 會自動幫你對映到實際位置。

要和朋友們在一個專案上協同工作,就得重新新增他們的公鑰。不過這次不用在伺服器上一個一個手工新增到 ~/.ssh/authorized_keys 檔案末端,而只需管理keydir 目錄中的公鑰檔案。檔案的命名將決定在 gitosis.conf 中對使用者的標識。現在我們為 John,Josie 和 Jessica 新增公鑰:

然後把他們都加進 ‘mobile’ 團隊,讓他們對 iphone_project 具有讀寫許可權:

如果你提交併推送這個修改,四個使用者將同時具有該專案的讀寫許可權。

Gitosis 也具有簡單的訪問控制功能。如果想讓 John 只有讀許可權,可以這樣做:

現在 John 可以克隆和獲取更新,但 Gitosis 不會允許他向專案推送任何內容。像這樣的組可以隨意建立,多少不限,每個都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使用者和專案。甚至還可以指定某個組為成員之一(在組名前加上@ 字首),自動繼承該組的成員:

如果遇到意外問題,試試看把 loglevel=DEBUG 加到 [gitosis] 的段落(譯註:把日誌設定為除錯級別,記錄更詳細的執行資訊。)。如果一不小心搞錯了配置,失去了推送許可權,也可以手工修改伺服器上的/home/git/.gitosis.conf 檔案 — Gitosis 實際是從該檔案讀取資訊的。它在得到推送資料時,會把新的 gitosis.conf 存到該路徑上。所以如果你手工編輯該檔案的話,它會一直保持到下次向 gitosis-admin 推送新版本的配置內容為止。

 

4.8 Gitolite

Note: the latest copy of this section of the ProGit book is always available within thegitolite documentation. The author would also like to humbly state that, while this section is accurate, andcan (and often has) been used to install gitolite without reading any other documentation, it is of necessity not complete, and canno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enormous amount of documentation that gitolite comes with.

Git has started to become very popular in corporate environments, which tend to have some additional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access control. Gitolite was originally created to help with those requirements, but it turns out that it’s equally useful in the open source world: the Fedora Project controls access to their package management repositories (over 10,000 of them!) using gitolite, and this is probably the largest gitolite installation anywhere too.

Gitolite allows you to specify permissions not just by repository, but also by branch or tag names within each repository. That is, you can specify that certain people (or groups of people) can only push certain “refs” (branches or tags) but not others.

Installing

Installing Gitolite is very easy, even if you don’t read the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that comes with it. You need an account on a Unix server of some kind; various Linux flavours, and Solaris 10, have been tested. You do not need root access, assuming git, perl, and an openssh compatible ssh server are already installed. In the examples below, we will use thegitolite account on a host called gitserver.

Gitolite is somewhat unusual as far as “server” software goes – access is via ssh, and so every userid on the server is a potential “gitolite host”. As a result, there is a notion of “installing” the software itself, and then “setting up” a user as a “gitolite host”.

Gitolite has 4 methods of installation. People using Fedora or Debian systems can obtain an RPM or a DEB and install that. People with root access can install it manually. In these two methods, any user on the system can then become a “gitolite host”.

People without root access can install it within their own userids. And finally, gitolite can be installed by running a scripton the workstation, from a bash shell. (Even the bash that comes with msysgit will do, in case you’re wondering.)

We will describe this last method in this article; for the other methods please see the documentation.

You start by obtaining public key based access to your server, so that you can log in from your workstation to the server without getting a password prompt. The following method works on Linux; for other workstation OSs you may have to do this manually. We assume you already had a key pair generated using ssh-keygen.

This will ask you for the password to the gitolite account, and then set up public key access. This isessential for the install script, so check to make sure you can run a command without getting a password prompt:

Next, you clone Gitolite from the project’s main site and run the “easy install” script (the third argument is your name as you would like it to appear in the resulting gitolite-admin repository):

And you’re done! Gitolite has now been installed on the server, and you now have a brand new repository calledgitolite-admin in the home directory of your workstation. You administer your gitolite setup by making changes to this repository and pushing.

That last command does produce a fair amount of output, which might be interesting to read. Also, the first time you run this, a new keypair is created; you will have to choose a passphrase or hit enter for none. Why a second keypair is needed, and how it is used, is explained in the “ssh troubleshooting” document that comes with Gitolite. (Hey the documentation has to be good forsomething!)

Repos named gitolite-admin and testing are created on the server by default. If you wish to clone either of these locally (from an account that has SSH console access to the gitolite account viaauthorized_keys), type:

To clone these same repos from any other account:

Customising the Install

While the default, quick, install works for most people, there are some ways to customise the install if you need to. If you omit the-q argument, you get a “verbose” mode install –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what the install is doing at each step. The verbose mode also allows you to change certain server-sid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location of the actual repositories, by editing an “rc” file that the server uses. This “rc” file is liberally commented so you should be able to make any changes you need quite easily, save it, and continue. This file also contains various settings that you can change to enable or disable some of gitolite’s advanced features.

Config File and Access Control Rules
Once the install is done, you switch to the gitolite-admin repository (placed in your HOME directory) and poke around to see what you got:

 

Notice that “sitaram” (the last argument in the gl-easy-install command you gave earlier) has read-write permissions on thegitolite-admin repository as well as a public key file of the same name.

The config file syntax for gitolite is liberally documented in conf/example.conf, so we’ll only mention some highlights here.

You can group users or repos for convenience. The group names are just like macros; when defining them, it doesn’t even matter whether they are projects or users; that distinction is only made when youuse the “macro”.

 

You can control permissions at the “ref” level.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 interns can only push the “int” branch. Engineers can push any branch whose name starts with “eng-“, and tags that start with “rc” followed by a digit. And the admins can do anything (including rewind) to any ref.

The expression after the RW or RW+ is a regular expression (regex) that the refname (ref) being pushed is matched against. So we call it a “refex”! Of course, a refex can be far more powerful than shown here, so don’t overdo it if you’re not comfortable with perl regexes.

Also, as you probably guessed, Gitolite prefixes refs/heads/ as a syntactic convenience if the refex does not begin withref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config file’s syntax is that all the rules for a repository need not be in one place. You can keep all the common stuff together, like the rules for alloss_repos shown above, then add specific rules for specific cases later on, like so:

That rule will just get added to the ruleset for the gitolit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you might be wondering how the access control rules are actually applied, so let’s go over that briefly.

There are two levels of access control in gitolite. The first is at the repository level; if you have read (or write) access toany ref in the repository, then you have read (or write) access to the repository.

The second level, applicable only to “write” access, is by branch or tag within a repository. The username, the access being attempted (W or+), and the refname being updated are known. The access rules are checked in order of appearance in the config file, looking for a match for this combination (but remember that the refname is regex-matched, not merely string-matched). If a match is found, the push succeeds. A fallthrough results in access being denied.

Advanced Access Control with “deny” rules

So far, we’ve only seen permissions to be one or R, RW, orRW+. However, gitolite allows another permission: -, standing for “deny”. This gives you a lot more power, at the expense of some complexity, because now fallthrough is not theonly way for access to be denied, so the order of the rules now matters!

Let us say, in the situation above, we want engineers to be able to rewind any branchexcept master and integ. Here’s how to do that:

Again, you simply follow the rules top down until you hit a match for your access mode, or a deny. Non-rewind push to master or integ is allowed by the first rule. A rewind push to those refs does not match the first rule, drops down to the second, and is therefore denied. Any push (rewind or non-rewind) to refs other than master or integ won’t match the first two rules anyway, and the third rule allows it.

Restricting pushes by files changed

In addition to restricting what branches a user can push changes to, you can also restrict what files they are allowed to touch. For example, perhaps the Makefile (or some other program) is really not supposed to be changed by just anyone, because a lot of things depend on it or would break if the changes are not done just right. You can tell gitolite:

 

This powerful feature is documented in conf/example.conf.

Personal Branches

Gitolite also has a feature called “personal branches” (or rather, “personal branch namespace”) that can be very useful in a corporate environment.

A lot of code exchange in the git world happens by “please pull” requests. In a corporate environment, however, unauthenticated access is a no-no, and a developer workstation cannot do authentication, so you have to push to the central server and ask someone to pull from there.

This would normally cause the same branch name clutter as in a centralised VCS, plus setting up permissions for this becomes a chore for the admin.

Gitolite lets you define a “personal” or “scratch” namespace prefix for each developer (for example,refs/personal/ /* ); see the “personal branches” section in doc/3-faq-tips-etc.mkd for details.

“Wildcard” repositories

Gitolite allows you to specify repositories with wildcards (actually perl regexes), like, for exampleassignments/s[0-9][0-9]/a[0-9][0-9], to pick a random example. This is avery powerful feature, which has to be enabled by setting $GL_WILDREPOS = 1; in the rc file. It allows you to assign a new permission mode (”C”) which allows users to create repositories based on such wild cards, automatically assigns ownership to the specific user who created it, allows him/her to hand out R and RW permissions to other users to collaborate, etc. This feature is documented indoc/4-wildcard-repositories.mkd.

Other Features

We’ll round off this discussion with a sampling of other features, all of which, and many more, are described in great detail in the “faqs, tips, etc” and other documents.

Logging: Gitolite logs all successful accesses. If you were somewhat relaxed about giving people rewind permissions (RW+) and some kid blew away “master”, the log file is a life saver, in terms of easily and quickly finding the SHA that got hosed.

Git outside normal PATH: One extremely useful convenience feature in gitolite is support for git installed outside the normal$PATH (this is more common than you think; some corporate environments or even some hosting providers refuse to install things system-wide and you end up putting them in your own directories). Normally, you are forced to make theclient-side git aware of this non-standard location of the git binaries in some way. With gitolite, just choose a verbose install and set$GIT_PATH in the “rc” files. No client-side changes are required after that :-)

Access rights reporting: Another convenient feature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try and just ssh to the server. Gitolite shows you what repos you have access to, and what that access may be. Here’s an example:

Delegation: For really large installations, you can delegate responsibility for groups of repositories to various people and have them manage those pieces independently. This reduces the load on the main admin, and makes him less of a bottleneck. This feature has its own documentation file in the doc/ directory.

Gitweb support: Gitolite supports gitweb in several ways. You can specify which repos are visible via gitweb. You can set the “owner” and “description” for gitweb from the gitolite config file. Gitweb has a mechanism for you to implement access control based on HTTP authentication, so you can make it use the “compiled” config file that gitolite produces, which means the same access control rules (for read access) apply for gitweb and gitolite.

Mirroring: Gitolite can help you maintain multiple mirrors, and switch between them easily if the primary server goes down.

 

4.9 Git 守護程式

對於提供公共的,非授權的只讀訪問,我們可以拋棄 HTTP 協議,改用 Git 自己的協議,這主要是出於效能和速度的考慮。Git 協議遠比 HTTP 協議高效,因而訪問速度也快,所以它能節省很多使用者的時間。

重申一下,這一點只適用於非授權的只讀訪問。如果建在防火牆之外的伺服器上,那麼它所提供的服務應該只是那些公開的只讀專案。如果是在防火牆之內的 伺服器上,可用於支撐大量參與人員或自動系統(用於持續整合或編譯的主機)只讀訪問的專案,這樣可以省去逐一配置 SSH 公鑰的麻煩。

但不管哪種情形,Git 協議的配置設定都很簡單。基本上,只要以守護程式的形式執行該命令即可:

這裡的 –reuseaddr 選項表示在重啟服務前,不等之前的連線超時就立即重啟。而 –base-path 選項則允許克隆專案時不必給出完整路徑。最後面的路徑告訴 Git 守護程式允許開放給使用者訪問的倉庫目錄。假如有防火牆,則需要為該主機的 9418 埠設定為允許通訊。

以守護程式的形式執行該程式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還得看用的是什麼作業系統。在 Ubuntu 主機上,可以用 Upstart 指令碼達成。編輯該檔案:

加入以下內容:

出於安全考慮,強烈建議用一個對倉庫只有讀取許可權的使用者身份來執行該程式 — 只需要簡單地新建一個名為 git-ro 的使用者(譯註:新建使用者預設對倉庫檔案不具備寫許可權,但這取決於倉庫目錄的許可權設定。務必確認git-ro 對倉庫只能讀不能寫。),並用它的身份來啟動程式。這裡為了簡化,後面我們還是用之前執行 Gitosis 的使用者 ‘git’。

這樣一來,當你重啟計算機時,Git 程式也會自動啟動。要是程式意外退出或者被殺掉,也會自行重啟。在設定完成後,不重啟計算機就啟動該守護程式,可以執行:

而在其他作業系統上,可以用 xinetd,或者 sysvinit 系統的指令碼,或者其他類似的指令碼 — 只要能讓那個命令變為守護程式並可監控。

接下來,我們必須告訴 Gitosis 哪些倉庫允許通過 Git 協議進行匿名只讀訪問。如果每個倉庫都設有各自的段落,可以分別指定是否允許 Git 程式開放給使用者匿名讀取。比如允許通過 Git 協議訪問 iphone_project,可以把下面兩行加到gitosis.conf 檔案的末尾:

在提交和推送完成後,執行中的 Git 守護程式就會響應來自 9418 埠對該專案的訪問請求。

如果不考慮 Gitosis,單單起了 Git 守護程式的話,就必須到每一個允許匿名只讀訪問的倉庫目錄內,建立一個特殊名稱的空檔案作為標誌:

該檔案的存在,表明允許 Git 守護程式開放對該專案的匿名只讀訪問。

Gitosis 還能設定哪些專案允許放在 GitWeb 上顯示。先開啟 GitWeb 的配置檔案 /etc/gitweb.conf,新增以下四行:

接下來,只要配置各個專案在 Gitosis 中的 gitweb 引數,便能達成是否允許 GitWeb 使用者瀏覽該專案。比如,要讓 iphone_project 專案在 GitWeb 裡出現,把repo 的設定改成下面的樣子:

在提交併推送過之後,GitWeb 就會自動開始顯示 iphone_project 專案的細節和歷史。

 

4.10 Git 託管服務

如果不想經歷自己架設 Git 伺服器的麻煩,網路上有幾個專業的倉庫託管服務可供選擇。這樣做有幾大優點:託管賬戶的建立通常比較省時,方便專案的啟動,而且不涉及伺服器的維護和監 控。即使內部建立並執行著自己的伺服器,同時為開源專案提供一個公共託管站點還是有好處的 — 讓開源社群更方便地找到該專案,並給予幫助。

目前,可供選擇的託管服務數量繁多,各有利弊。在 Git 官方 wiki 上的 Githosting 頁面有一個最新的託管服務列表:

由於本書無法全部一一介紹,而本人(譯註:指本書作者 Scott Chacon。)剛好在其中一家公司工作,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會介紹如何在 GitHub 上建立新賬戶並啟動專案。至於其他託管服務大體也是這麼一個過程,基本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GitHub 是目前為止最大的開源 Git 託管服務,並且還是少數同時提供公共程式碼和私有程式碼託管服務的站點之一,所以你可以在上面同時儲存開源和商業程式碼。事實上,本書就是放在 GitHub 上合作編著的。(譯註:本書的翻譯也是放在 GitHub 上廣泛協作的。)

 

GitHub

GitHub 和大多數的程式碼託管站點在處理專案名稱空間的方式上略有不同。GitHub 的設計更側重於使用者,而不是完全基於專案。也就是說,如果我在 GitHub 上託管一個名為grit 的專案的話,它的地址不會是 github.com/grit,而是按在使用者底下 github.com/shacon/grit (譯註:本書作者 Scott Chacon 在 GitHub 上的使用者名稱是shacon。)。不存在所謂某個專案的官方版本,所以假如第一作者放棄了某個專案,它可以無縫轉移到其它使用者的名下。

GitHub 同時也是一個向使用私有倉庫的使用者收取費用的商業公司,但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申請到一個免費賬戶,並在上面託管數量不限的開源專案。接下來我們快速介紹一下 GitHub 的基本使用。

 

建立新賬戶

首先註冊一個免費賬戶。訪問 Pricing and Signup 頁面 http://github.com/plans 並點選 Free acount 裡的 Sign Up 按鈕(見圖 4-2),進入註冊頁面。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2. GitHub 服務簡介頁面

選擇一個系統中尚未使用的使用者名稱,提供一個與之相關聯的電郵地址,並輸入密碼(見圖 4-3):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3. GitHub 使用者登錄檔單

如果方便,現在就可以提供你的 SSH 公鑰。我們在前文的”小型安裝” 一節介紹過生成新公鑰的方法。把新生成的公鑰複製貼上到 SSH Public Key 文字框中即可。要是對生成公鑰的步驟不太清楚,也可以點選 “explain ssh keys” 連結,會顯示各個主流作業系統上完成該步驟的介紹。點選 “I agree,sign me up” 按鈕完成使用者註冊,並轉到該使用者的 dashboard 頁面(見圖 4-4):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4. GitHub 的使用者皮膚

接下來就可以建立新倉庫了。

 

建立新倉庫

點選使用者皮膚上倉庫旁邊的 “create a new one” 連結,顯示 Create a New Repository 的表單(見圖 4-5):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5. 在 GitHub 上建立新倉庫

當然,專案名稱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也可以適當描述一下專案的情況或者給出官方站點的地址。然後點選 “Create Repository” 按鈕,新倉庫就建立起來了(見圖 4-6):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6. GitHub 上各個專案的概要資訊

由於尚未提交程式碼,點選專案地址後 GitHub 會顯示一個簡要的指南,告訴你如何新建一個專案並推送上來,如何從現有專案推送,以及如何從一個公共的 Subversion 倉庫匯入專案(見圖 4-7):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7. 新倉庫指南

該指南和本書前文介紹的類似,對於新的專案,需要先在本地初始化為 Git 專案,新增要管理的檔案並作首次提交:

然後在這個本地倉庫內把 GitHub 新增為遠端倉庫,並推送 master 分支上來:

現在該專案就託管在 GitHub 上了。你可以把它的 URL 分享給每位對此專案感興趣的人。本例的 URL 是 http://github.com/testinguser/iphone_project。而在專案頁面的摘要部分,你會發現有兩個 Git URL 地址(見圖 4-8):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8. 專案摘要中的公共 URL 和私有 URL

Public Clone URL 是一個公開的,只讀的 Git URL,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它克隆該專案。可以隨意散播這個 URL,比如釋出到個人網站之類的地方等等。

Your Clone URL 是一個基於 SSH 協議的可讀可寫 URL,只有使用與上傳的 SSH 公鑰對應的金鑰來連線時,才能通過它進行讀寫操作。其他使用者訪問該專案頁面時只能看到之前那個公共的 URL,看不到這個私有的 URL。

 

從 Subversion 匯入專案

如果想把某個公共 Subversion 專案匯入 Git,GitHub 可以幫忙。在指南的最後有一個指向匯入 Subversion 頁面的連結。點選它會看到一個表單,包含有關匯入流程的資訊以及一個用來貼上公共 Subversion 專案連線的文字框(見圖 4-9):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9. Subversion 匯入介面

如果專案很大,採用非標準結構,或者是私有的,那就無法藉助該工具實現匯入。到第 7 章,我們會介紹如何手工匯入複雜工程的具體方法。

 

新增協作開發者

現在把團隊裡的其他人也加進來。如果 John,Josie 和 Jessica 都在 GitHub 註冊了賬戶,要賦予他們對該倉庫的推送許可權,可以把他們加為專案協作者。這樣他們就可以通過各自的公鑰訪問我的這個倉庫了。

點選專案頁面上方的 “edit” 按鈕或者頂部的 Admin 標籤,進入該專案的管理頁面(見圖 4-10):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0. GitHub 的專案管理頁面

為了給另一個使用者新增專案的寫許可權,點選 “Add another collaborator” 連結,出現一個用於輸入使用者名稱的表單。在輸入的同時,它會自動跳出一個符合條件的候選名單。找到正確使用者名稱之後,點 Add 按鈕,把該使用者設為專案協作者(見圖 4-11):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1. 為專案新增協作者

新增完協作者之後,就可以在 Repository Collaborators 區域看到他們的名單(見圖 4-12):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2. 專案協作者名單

如果要取消某人的訪問權,點選 “revoke” 即可取消他的推送許可權。對於將來的專案,你可以從現有專案複製協作者名單,或者直接借用協作者群組。

 

專案頁面

在推送或從 Subversion 匯入專案之後,你會看到一個類似圖 4-13 的專案主頁: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3. GitHub 上的專案主頁

別人訪問你的專案時看到的就是這個頁面。它有若干導航標籤,Commits 標籤用於顯示提交歷史,最新的提交位於最上方,這和 git log 命令的輸出類似。Network 標籤展示所有派生了該專案並做出貢獻的使用者的關係圖譜。Downloads 標籤允許你上傳專案的二進位制檔案,提供下載該專案各個版本的 tar/zip 包。Wiki 標籤提供了一個用於撰寫文件或其他專案相關資訊的 wiki 站點。Graphs 標籤包含了一些視覺化的專案資訊與資料。預設開啟的 Source 標籤頁面,則列出了該專案的目錄結構和概要資訊,並在下方自動展示 README 檔案的內容(如果該檔案存在的話),此外還會顯示最近一次提交的相關資訊。

 

派生專案

如果要為一個自己沒有推送許可權的專案貢獻程式碼,GitHub 鼓勵使用派生(fork)。到那個感興趣的專案主頁上,點選頁面上方的 “fork” 按鈕,GitHub 就會為你複製一份該專案的副本到你的倉庫中,這樣你就可以向自己的這個副本推送資料了。

採取這種辦法的好處是,專案擁有者不必忙於應付賦予他人推送許可權的工作。隨便誰都可以通過派生得到一個專案副本並在其中展開工作,事後只需要專案維護者將這些副本倉庫加為遠端倉庫,然後提取更新合併即可。

要派生一個專案,到原始專案的頁面(本例中是 mojombo/chronic)點選 “fork” 按鈕(見圖 4-14):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4. 點選 “fork” 按鈕獲得任意專案的可寫副本

幾秒鐘之後,你將進入新建的專案頁面,會顯示該專案派生自哪一個專案(見圖 4-15):

Git詳解之四:伺服器上的Git

圖 4-15. 派生後得到的專案副本

 

GitHub 小結

關於 GitHub 就先介紹這麼多,能夠快速達成這些事情非常重要(譯註:門檻的降低和完成基本任務的簡單高效,對於推動開源專案的協作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短短几 分鐘內,你就能建立一個新賬戶,新增一個專案並開始推送。如果專案是開源的,整個龐大的開發者社群都可以立即訪問它,提供各式各樣的幫助和貢獻。最起碼, 這也是一種 Git 新手立即體驗嘗試 Git 的捷徑。

 

4.11 小結

我們討論並介紹了一些建立遠端 Git 倉庫的方法,接下來你可以通過這些倉庫同他人分享或合作。

執行自己的伺服器意味著更多的控制權以及在防火牆內部操作的可能性,當然這樣的伺服器通常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精力來架設維護。如果直接託管,雖然能免去這部分工作,但有時出於安全或版權的考慮,有些公司禁止將商業程式碼託管到第三方服務商。

所以究竟採取哪種方案,並不是個難以取捨的問題,或者其一,或者相互配合,哪種合適就用哪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