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Performance Timeline?
Performance Timeline
是W3C效能小組提出的一個規範,定義了讓開發者在應用整個生命週期內收集各種效能指標的介面。
最新的Performance Timeline Level 2
標準,取代了第一版Performance Timeline
標準,它包括了以下三點:
- 擴充套件了
Performance
介面的基本定義 - 在Web Workers中暴露了
PerformanceEntry
- 增加了
PerformanceObserver
的支援
Performance Timeline 在 Node.js
值得注意的是,在Node.js裡同樣遵循W3C的Performance Timeline
規範,實現了 Performance Hooks 介面。Performance Hooks 的API和現代瀏覽器中實現的 Performance API 是一致的。
在瀏覽器中,我們可以使用 window 物件取得window.performance
和 window.PerformanceObserver
,而在 Node.js 程式中需要 perf_hooks 取得效能物件,如下:
const { PerformanceObserver, performance } = require('perf_hooks');
複製程式碼
瀏覽器相容性
- performance在瀏覽器中的相容性
- PerformanceObserver在瀏覽器中的相容性
W3C效能小組鼓勵開發人員在瀏覽器相容性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使用 PerformanceObserver。另外,新的效能API和指標可能只能通過PerformanceObserver 介面獲得。
performance 和 PerformanceObserver 的使用
window.performance
使用window.performance
,我們可以這樣去度量某個函式的效能。
function init() {
performance.mark("startWork");
doWork();
performance.mark("endWork");
performance.measure("work", "startWork", "endWork")
measurePerf();
}
function measurePerf() {
performance
.getEntries()
.map(entry => JSON.stringify(entry, null, 2))
.forEach(json => console.log(json));
}
複製程式碼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使用了performance.mark
和performance.measure
來記錄效能記錄的資料。
performance.measure
方法會根據 startMark 和 endMark 對應的,由 performance.mark
產生的兩條記錄,來產生一條 entryType 為 'measure' 的新記錄,並計算執行時長。
然後程式碼裡使用了performance.getEntries
來獲取瀏覽器緩衝區中所有的效能資料記錄。
當然,我們也可以使用
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
獲取指定 entryType 的效能記錄。
window.PerformanceObserver
正如上文所述,我們要想獲得某項效能記錄,需要知道指定的效能事件已經發生(或者使用定時輪訓的方式),主動呼叫performance.getEntries
或者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
來獲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Performance Timeline Level 2
中,除了擴充套件了Performance
的基本定義以外,還增加了PerformanceObserver
介面。
顧名思義,PerformanceObserver
在瀏覽器內部對Performance
實現了觀察者模式,也是現代瀏覽器支援的幾個 Observer 之一。
它解決了以下3點問題:
- 避免不知道效能事件啥時候會發生,需要重複輪訓timeline獲取記錄。
- 避免產生重複的邏輯去獲取不同的效能資料指標
- 避免其他資源需要操作瀏覽器效能緩衝區時產生競態關係。
在相容Performance Timeline Level 2
的瀏覽器或者 Node.js 中,可以這樣寫:
const userTimingObserver = new PerformanceObserver(list => {
list
.getEntries()
.map(({ name, entryType, startTime, duration }) => {
const obj = {
"Duration": duration,
"Entry Type": entryType,
"Name": name,
"Start Time": startTime,
};
return JSON.stringify(obj, null, 2);
})
.forEach(console.log);
userTimingObserver.disconnect();
});
userTimingObserver.observe({entryTypes: ["mark", "measure"]});
複製程式碼
另外有必要介紹一下 performanceObserver.observe
函式,它接受兩個引數entryTypes
和buffered
。
- entryTypes 宣告需要觀察哪幾類效能資料
- buffered 宣告回撥函式是立即同步執行還是非同步執行,例子如下
const {
performance,
PerformanceObserver
} = require('perf_hooks');
const obs = new PerformanceObserver((list, observer) => {
// 同步執行三次. 每次`list` 僅包含一項 item.
});
obs.observe({ entryTypes: ['mark'] });
for (let n = 0; n < 3; n++)
performance.mark(`test${n}`);
複製程式碼
const {
performance,
PerformanceObserver
} = require('perf_hooks');
const obs = new PerformanceObserver((list, observer) => {
// 執行一次. `list` 包含3個 items.
});
obs.observe({ entryTypes: ['mark'], buffered: true });
for (let n = 0; n < 3; n++)
performance.mark(`test${n}`);
複製程式碼
總結
在Performance Timeline Level 2
規範中,擴充了performance
的定義,並增加了PerformanceObserver
的支援。
相比PerformanceObserver
,window.performance
在瀏覽器中相容性較好,另外Performance Hooks
在 Node.js 中仍然處於 Experimental 階段。
推薦在瀏覽器相容的情況下使用PerformanceObserver
,使用這種觀察者模式可以解決主動呼叫的問題,而且更為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