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專案程式碼之前必須要做的事

P.yh發表於2019-04-13

導語

最近看了極客時間上面的 10X程式設計師工作法 專欄,作為一個剛入職不久的程式設計師,感觸頗深,其中一點就是工作高效與否和意識有很大的關係,這裡的意識要和技術技能分開來,前者更多的是做事策略,包括做事順序、大局觀,以及怎樣溝通等等,後者只是專業能力。今天來講講在一個專案開始之前,也就是寫程式碼之前,有哪些東西是需要做的,以及為什麼要做,做這些東西能夠為工作效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篇文章就結合自己真實情況,講講看過專欄之後的感想與總結。


很多時候我們會帶著一種急於求成的心態去開始一個專案,我們常常告訴自己,問題只有在做專案的過程中才會被發現,不去做,永遠不會發現問題。這樣認為其實並沒有錯,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錯誤或者問題只有自己犯過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別人的經驗有沒有借鑑的意義?提前計劃能不能避免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行業裡面有沒有一些比較好的實踐?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工作這一年裡發現其實工作上面很多問題,並不是專業能力方面的問題,而是做事策略上面的問題。2017 年年底畢業後,由於地域原因,在一家小公司上班,職位是軟體開發工程師,公司沒有很好的管理制度,很多在大公司裡面約定俗成東西,在這裡都需要自己去琢磨,去和同事和領導討論,時常要考慮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東西,像似運維,產品等等。有些時候真的挺迷茫,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好的,沒有經驗的積累,也沒有資深軟體工程師的指點,心裡面就更沒底了。但是現在想想,痛苦的經歷是值得珍惜和思考借鑑的,這其實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也會感嘆,當初如果早知道該多好。

下面列出來幾個點是我覺得在接手一個專案前,或者做一個專案前,必須弄清楚的東西,不然的話,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坑。

以終為始

這標題其實是鄭曄老師專欄的一個模組,意思是開始之前需要考慮到最後的結果,如果你發現這個專案做下去,即使最後做完了,使用者也不會滿意,那麼這個專案就沒有做的必要,或者說是設計上面必須有些調整;比如說,你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案需要用到的技術比較陌生,心裡沒有底,那也得想想有沒有可以替代的技術,或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學習;還有就是這個專案牽扯到哪些人,哪些團隊,他們分別負責的是哪個部分,出問題或者開會討論你應該去找誰。總的來說是,做一個專案,不能夠順著思維想,而是要倒著想,從結果反推策略方法,這麼做是因為我們要先確保我們的工作是有保障的,出了問題是有解決方法的,我們的工作成果是有價值的。

多問些為什麼

在公司有些時候確實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很多時候機會擺在那裡,因為種種原因你不去爭取,那機會就會失之交臂,工作也會困難很多。很多時候,在別人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就得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不要怕不好意思,例如說我的領導叫我用我不熟悉的技術去做一個專案,那麼我就得問他,為什麼一定要用這個技術?其他的技術行不行?我對這個技術不熟悉,可能不能勝任這個專案,有沒有其他人能夠勝任?如果一定需要我來做,那我會告訴他,我需要花 XXXX 的時間,之所以花這些時間,是因為我要去學習這項技術,當然我會拆分的更加細緻些,這樣也會有說服力些。

有一個經典的法則 5 Whys,這裡的 5 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實際情況可多可少,但是這個原則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找到 root cause,也就是根本原因。開始專案之前多問些為什麼有助於自己瞭解上級和其他人的想法,這樣在這個專案中,會清楚地給自己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同時也能夠排除很多不必要的擔憂,問題永遠是越早發現越好。這裡預設所有的需求都不做,直到弄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省時省力,幫助了別人,也成長了自己。

分解,定義要做的部分

做一件事情,分的越細就越容易做,還有就是,越牛逼的人,時間單位就越小,例如每 15 分鐘做什麼,甚至每 5 分鐘做什麼;一般的人可能會說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的人甚至會說這段時間做什麼。你如果能夠把一個專案要寫的程式碼劃分成一堆任務,每個任務用幾句簡單的程式碼就能夠完成,而且和不會影響其他的任務,那麼這樣的分解就是好的,但是這些東西確實需要平時的刻意練習,難點永遠在於怎麼分,怎麼計劃,而不是怎麼做。我現在就是函式寫的很長,但是每次回來都會靜下心來改改,做做重構,刪去程式碼中的壞味道,每次都會比之前的寫的更加的簡潔,看著這些程式碼的改變其實都是對自己的鼓勵。

另外就是如何定義這些任務,怎麼樣才叫完成?有什麼樣的驗收標準?如果你和其他人在這些問題上面意見不一樣就開始專案的構建,那麼遲早會出問題,往往是你認為可以了,他卻認為不行,最後沒做好不說,還憋了一肚子的火,還不如提前就把它們定義好。比較好的策略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寫 user stories,也就是使用者使用產品的整個過程,幫助分析使用者是怎樣使用這個產品的,這樣能夠更好地發現設計上面的問題,沒有寫任何程式碼就能夠發現設計的缺陷,是最好不過了。

定義一些數字來反應一些客觀事實

數字相比其他的東西更有說服力,比如說要求在 1 月 1 號 產品上線,那麼多一天都是延期;測試覆蓋率必須 100%,那麼 99.99% 也是不合格的程式碼。如果在做專案之前,給專案的要求裡面加上一些數字,可能最後的評審會相對來說輕鬆不少,達不達的到,心裡面也會有一杆秤,也會合理分配精力時間。


說了這些,我相信這不是全部,這些都是意識上面的問題,也就是知道和不知道的區別,但是有些時候想做到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我相信痛苦就在開頭,學習了,成長了,後面才會長期受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