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nk系列文章
- 第01講:Flink 的應用場景和架構模型
- 第02講:Flink 入門程式 WordCount 和 SQL 實現
- 第03講:Flink 的程式設計模型與其他框架比較
- 第04講:Flink 常用的 DataSet 和 DataStream API
- 第05講:Flink SQL & Table 程式設計和案例
- 第06講:Flink 叢集安裝部署和 HA 配置
- 第07講:Flink 常見核心概念分析
- 第08講:Flink 視窗、時間和水印
- 第09講:Flink 狀態與容錯
本課時主要介紹 Flink 中的時間和水印。
我們在之前的課時中反覆提到過視窗和時間的概念,Flink 框架中支援事件時間、攝入時間和處理時間三種。而當我們在流式計算環境中資料從 Source 產生,再到轉換和輸出,這個過程由於網路和反壓的原因會導致訊息亂序。因此,需要有一個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特別的機制就是“水印”。
Flink 的視窗和時間
我們在第 05 課時中講解過 Flink 視窗的實現,根據視窗資料劃分的不同,目前 Flink 支援如下 3 種:
- 滾動視窗,視窗資料有固定的大小,視窗中的資料不會疊加;
- 滑動視窗,視窗資料有固定的大小,並且有生成間隔;
- 會話視窗,視窗資料沒有固定的大小,根據使用者傳入的引數進行劃分,視窗資料無疊加。
Flink 中的時間分為三種:
- 事件時間(Event Time),即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
- 攝入時間(Ingestion Time),事件進入流處理框架的時間;
- 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事件被處理的時間。
下面的圖詳細說明了這三種時間的區別和聯絡:
事件時間(Event Time)
事件時間(Event Time)指的是資料產生的時間,這個時間一般由資料生產方自身攜帶,比如 Kafka 訊息,每個生成的訊息中自帶一個時間戳代表每條資料的產生時間。Event Time 從訊息的產生就誕生了,不會改變,也是我們使用最頻繁的時間。
利用 Event Time 需要指定如何生成事件時間的“水印”,並且一般和視窗配合使用,具體會在下面的“水印”內容中詳細講解。
我們可以在程式碼中指定 Flink 系統使用的時間型別為 EventTime: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設定時間屬性為 EventTime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DataStream<MyEvent> stream = env.addSource(new FlinkKafkaConsumer09<MyEvent>(topic, schema, props));
stream
.keyBy( (event) -> event.getUser() )
.timeWindow(Time.hours(1))
.reduce( (a, b) -> a.add(b) )
.addSink(...);
Flink 註冊 EventTime 是通過 InternalTimerServiceImpl.registerEventTimeTimer 來實現的:
可以看到,該方法有兩個入參:namespace 和 time,其中 time 是觸發定時器的時間,namespace 則被構造成為一個 TimerHeapInternalTimer 物件,然後將其放入 KeyGroupedInternalPriorityQueue 佇列中。
那麼 Flink 什麼時候會使用這些 timer 觸發計算呢?答案在這個方法裡:
複製程式碼
InternalTimeServiceImpl.advanceWatermark。
public void advanceWatermark(long time) throws Exception {
currentWatermark = time;
InternalTimer<K, N> timer;
while ((timer = eventTimeTimersQueue.peek()) != null && timer.getTimestamp() <= time) {
eventTimeTimersQueue.poll();
keyContext.setCurrentKey(timer.getKey());
triggerTarget.onEventTime(timer);
}
}
這個方法中的 while 迴圈部分會從 eventTimeTimersQueue 中依次取出觸發時間小於引數 time 的所有定時器,呼叫 triggerTarget.onEventTime() 方法進行觸發。
這就是 EventTime 從註冊到觸發的流程。
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
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指的是資料被 Flink 框架處理時機器的系統時間,Processing Time 是 Flink 的時間系統中最簡單的概念,但是這個時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比如訊息到達處理節點延遲等影響。
我們同樣可以在程式碼中指定 Flink 系統使用的時間為 Processing Time:
final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getExecutionEnvironment();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ProcessingTime);
同樣,也可以在原始碼中找到 Flink 是如何註冊和使用 Processing Time 的。
registerProcessingTimeTimer() 方法為我們展示瞭如何註冊一個 ProcessingTime 定時器:
每當一個新的定時器被加入到 processingTimeTimersQueue 這個優先順序佇列中時,如果新來的 Timer 時間戳更小,那麼更小的這個 Timer 會被重新註冊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定時執行器上。
Processing Time 被觸發是在 InternalTimeServiceImpl 的 onProcessingTime() 方法中:
一直迴圈獲取時間小於入參 time 的所有定時器,並執行 triggerTarget 的 onProcessingTime() 方法。
攝入時間(Ingestion Time)
攝入時間(Ingestion Time)是事件進入 Flink 系統的時間,在 Flink 的 Source 中,每個事件會把當前時間作為時間戳,後續做視窗處理都會基於這個時間。理論上 Ingestion Time 處於 Event Time 和 Processing Time之間。
與事件時間相比,攝入時間無法處理延時和無序的情況,但是不需要明確執行如何生成 watermark。在系統內部,攝入時間採用更類似於事件時間的處理方式進行處理,但是有自動生成的時間戳和自動的 watermark。
可以防止 Flink 內部處理資料是發生亂序的情況,但無法解決資料到達 Flink 之前發生的亂序問題。如果需要處理此類問題,建議使用 EventTime。
Ingestion Time 的時間型別生成相關的程式碼在 AutomaticWatermarkContext 中:
我們可以看出,這裡會設定一個 watermark 傳送定時器,在 watermarkInterval 時間之後觸發。
處理資料的程式碼在 processAndCollect() 方法中:
水印(WaterMark)
水印(WaterMark)是 Flink 框架中最晦澀難懂的概念之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翻譯的原因。
WaterMark 在正常的英文翻譯中是水位,但是在 Flink 框架中,翻譯為“水位線”更為合理,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時間戳。
在上面的時間型別中我們知道,Flink 中的時間:
EventTime 每條資料都攜帶時間戳;
- ProcessingTime 資料不攜帶任何時間戳的資訊;
- IngestionTime 和 EventTime 類似,不同的是 Flink 會使用系統時間作為時間戳繫結到每條資料,可以防止 Flink 內部處理資料是發生亂序的情況,但無法解決資料到達 Flink 之前發生的亂序問題。
所以,我們在處理訊息亂序的情況時,會用 EventTime 和 WaterMark 進行配合使用。
首先我們要明確幾個基本問題。
水印的本質是什麼
水印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實時計算中的資料亂序問題,它的本質是 DataStream 中一個帶有時間戳的元素。如果 Flink 系統中出現了一個 WaterMark T,那麼就意味著 EventTime < T 的資料都已經到達,視窗的結束時間和 T 相同的那個視窗被觸發進行計算了。
也就是說:水印是 Flink 判斷遲到資料的標準,同時也是視窗觸發的標記。
在程式並行度大於 1 的情況下,會有多個流產生水印和視窗,這時候 Flink 會選取時間戳最小的水印。
水印是如何生成的
Flink 提供了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 方法來實現水印的提取和指定,該方法接受的入參有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 和 AssignerWithPunctuatedWatermarks 兩種。
整體的類圖如下:
水印種類
週期性水印
我們在使用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 週期生成水印時,週期預設的時間是 200ms,這個時間的指定位置為:
複製程式碼
@PublicEvolving
public void 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 characteristic) {
this.timeCharacteristic = Preconditions.checkNotNull(characteristic);
if (characteristic == TimeCharacteristic.ProcessingTime) {
get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0);
} else {
get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200);
}
}
是否還記得上面我們在講時間型別時會通過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 方法指定 Flink 系統的時間型別,這個 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 方法中會做判斷,如果使用者傳入的是 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型別,那麼 AutoWatermarkInterval 的值則為 200ms ,如上述程式碼所示。當前我們也可以使用 Execution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 方法來指定自動生成的時間間隔。
在上述的類圖中可以看出,我們需要通過 TimestampAssigner 的 extractTimestamp() 方法來提取 EventTime。
Flink 在這裡提供了 3 種提取 EventTime() 的方法,分別是:
- AscendingTimestampExtractor
-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
- IngestionTimeExtractor
這三種方法中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 用的最多,需特別注意,在這個方法中的 maxOutOfOrderness 引數,該引數指的是允許資料亂序的時間範圍。簡單說,這種方式允許資料遲到 maxOutOfOrderness 這麼長的時間。
複製程式碼
public BoundedOutOfOrdernessTimestampExtractor(Time maxOutOfOrderness) {
if (maxOutOfOrderness.toMilliseconds() < 0)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Tried to set the maximum allowed " +
"lateness to " + maxOutOfOrderness + ". This parameter cannot be negative.");
}
this.maxOutOfOrderness = maxOutOfOrderness.toMilliseconds();
this.currentMaxTimestamp = Long.MIN_VALUE + this.maxOutOfOrderness;
}
public abstract long extractTimestamp(T element);
@Override
public final Watermark getCurrentWatermark() {
long potentialWM = currentMaxTimestamp - maxOutOfOrderness;
if (potentialWM >= lastEmittedWatermark) {
lastEmittedWatermark = potentialWM;
}
return new Watermark(lastEmittedWatermark);
}
@Override
public final long extractTimestamp(T element, long previousElementTimestamp) {
long timestamp = extractTimestamp(element);
if (timestamp > currentMaxTimestamp) {
currentMaxTimestamp = timestamp;
}
return timestamp;
}
PunctuatedWatermark 水印
這種水印的生成方式 Flink 沒有提供內建實現,它適用於根據接收到的訊息判斷是否需要產生水印的情況,用這種水印生成的方式並不多見。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我們發現接收到的資料 MyData 中以字串 watermark 開頭則產生一個水印:
複製程式碼
data.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new AssignerWithPunctuatedWatermarks<UserActionRecord>() {
@Override
public Watermark checkAndGetNextWatermark(MyData data, long l) {
return data.getRecord.startsWith("watermark") ? new Watermark(l) : null;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MyData data, long l) {
return data.getTimestamp();
}
});
class MyData{
private String record;
private Long timestamp;
public String getRecord() {
return record;
}
public void setRecord(String record) {
this.record = record;
}
public Timestamp getTimestamp() {
return timestamp;
}
public void setTimestamp(Timestamp timestamp) {
this.timestamp = timestamp;
}
}
案例
我們上面講解了 Flink 關於水印和時間的生成,以及使用,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講解。
模擬一個實時接收 Socket 的 DataStream 程式,程式碼中使用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 來設定水印,將接收到的資料進行轉換,分組並且在一個 5
秒的視窗內獲取該視窗中第二個元素最小的那條資料。
複製程式碼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 env = StreamExecutionEnvironment.createLocalEnvironment();
//設定為eventtime事件型別 env.setStreamTimeCharacteristic(TimeCharacteristic.EventTime);
//設定水印生成時間間隔100ms env.getConfig().setAutoWatermarkInterval(100);
DataStream<String> dataStream = env
.socketTextStream("127.0.0.1", 9000)
.assignTimestampsAndWatermarks(new AssignerWithPeriodicWatermarks<String>() {
private Long currentTimeStamp = 0L;
//設定允許亂序時間
private Long maxOutOfOrderness = 5000L;
@Override
public Watermark getCurrentWatermark() {
return new Watermark(currentTimeStamp - maxOutOfOrderness);
}
@Override
public long extractTimestamp(String s, long l) {
String[] arr = s.split(",");
long timeStamp = Long.parseLong(arr[1]);
currentTimeStamp = Math.max(timeStamp, currentTimeStamp);
System.err.println(s + ",EventTime:" + timeStamp + ",watermark:" + (currentTimeStamp - maxOutOfOrderness));
return timeStamp;
}
});
dataStream.map(new MapFunction<String, Tuple2<String, Long>>() {
@Override
public Tuple2<String, Long> map(String s)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split = s.split(",");
return new Tuple2<String, Long>(split[0], Long.parseLong(split[1]));
}
})
.keyBy(0)
.window(TumblingEventTimeWindows.of(Time.seconds(5)))
.minBy(1)
.print();
env.execute("WaterMark Test Demo");
}
我們第一次試驗的資料如下:
複製程式碼
flink,1588659181000
flink,1588659182000
flink,1588659183000
flink,1588659184000
flink,1588659185000
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判斷,第一條資料的時間戳為 1588659181000,視窗的大小為 5 秒,那麼應該會在 flink,1588659185000 這條資料出現時觸發視窗的計算。
我們用 nc -lk 9000 命令啟動埠,然後輸出上述試驗資料,看到控制檯的輸出:
很明顯,可以看到當第五條資料出現後,視窗觸發了計算。
下面再模擬一下資料亂序的情況,假設我們的資料來源如下:
複製程式碼
flink,1588659181000
flink,1588659182000
flink,1588659183000
flink,1588659184000
flink,1588659185000
flink,1588659180000
flink,1588659186000
flink,1588659187000
flink,1588659188000
flink,1588659189000
flink,1588659190000
其中的 flink,1588659180000 為亂序訊息,來看看會發生什麼?
可以看到,時間戳為 1588659180000 的這條訊息並沒有被處理,因為此時程式碼中的允許亂序時間 private Long maxOutOfOrderness = 0L 即不處理亂序訊息。
下面修改 private Long maxOutOfOrderness = 5000L,即代表允許訊息的亂序時間為 5 秒,然後把同樣的資料發往 socket 埠。
可以看到,我們把所有資料傳送出去僅觸發了一次視窗計算,並且輸出的結果中 watermark 的時間往後順延了 5 秒鐘。所以,maxOutOfOrderness 的設定會影響視窗的計算時間和水印的時間,如下圖所示:
假如我們繼續向 socket 中傳送資料:
複製程式碼
flink,1588659191000
flink,1588659192000
flink,1588659193000
flink,1588659194000
flink,1588659195000
可以看到下一次視窗的觸發時間: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Flink 在用時間 + 視窗 + 水印來解決實際生產中的資料亂序問題,有如下的觸發條件:
- watermark 時間 >= window_end_time;
- 在 [window_start_time,window_end_time) 中有資料存在,這個視窗是左閉右開的。
此外,因為 WaterMark 的生成是以物件的形式傳送到下游,同樣會消耗記憶體,因此水印的生成時間和頻率都要進行嚴格控制,否則會影響我們的正常作業。
總結
這一課時我們學習了 Flink 的時間型別和水印生成,內容偏多並且水印部分理解起來需要時間,建議你結合原始碼再進一步學習。
關注公眾號:
大資料技術派
,回覆資料
,領取1024G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