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基礎
1. HBase簡介
HBase是一個高可靠、高效能、面向列的,主要用於海量結構化和半結構化資料儲存的分散式key-value儲存系統。
它基於Google Bigtable開源實現,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Google Bigtable基於GFS儲存,通過MAPREDUCE處理儲存的資料,通過chubby處理協同服務;而HBase底層儲存基於hdfs,可以利用MapReduce、Spark等計算引擎處理其儲存的資料,通過Zookeeper作為處理HBase叢集協同服務。
2. HBase表結構
HBase以表的形式將資料最終儲存的hdfs上,建表時無需指定表中欄位,只需指定若干個列簇即可。插入資料時,指定任意多個列到指定的列簇中。通過行鍵、列簇、列和時間戳可以對資料進行快速定位。
2.1 行鍵(row key)
HBase基於row key唯一標識一行資料,是用來檢索資料的主鍵。HBase通過對row key進行字典排序從而對錶中資料進行排序。基於這個特性,在設計row key時建議將經常一起讀取的資料儲存在一起。
2.2 列簇(column family)
HBase中的表可以有若干個列簇,一個列簇下面可以有多個列,必須在建表時指定列簇,但不需要指定列。
一個列族的所有列儲存在同一個底層文儲存件中。
HBase對訪問控制、磁碟和記憶體的使用統計都是在列族層面進行的。列族越多,在取一行資料時所要參與IO、搜尋的檔案就越多。所以,如果沒有必要,不要設定太多的列族,也不要修改的太頻繁。並且將經常一起查詢的列放到一個列簇中,減少檔案的IO、定址時間,提升訪問效能。
2.3 列(qualifier)
列可以是任意的位元組陣列,都唯一屬於一個特定列簇,它也是按照字典順序排序的。
列名都以列簇為字首,常見引用列格式:column family:qualifier,如city:beijing、city:shanghai都屬於city這個列簇。
列值沒有型別和長度限定。
2.4 Cell
通過{row key, column family:qualifier, version}可以唯一確定的存貯單元,cell中的資料全部以位元組碼形式存貯。
2.5 時間戳(timestamp)
每個cell都可以儲存同一份資料的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資料按照時間倒序排序,讀取時優先讀取最新值,並通過時間戳來索引。
時間戳的型別是64位整型,可以由客戶端顯式賦值或者由HBase在寫入資料時自動賦值(此時時間戳是精確到毫秒的當前系統時間),可以通過顯式生成唯一性的時間戳來避免資料版本衝突。
每個cell中,為了避免資料存在過多版本造成的的存貯、索引等管負擔,HBase提供了兩種資料版本回收方式(可以針對每個列簇進行設定):
1)儲存資料的最新n個版本
2)通過設定資料的生命週期儲存最近一段時間內的版本
將以上特點綜合在一起,就有了如下資料存取模式:SortedMap<RowKey,List<SortedMap<Column,List<Value,Timestamp>>>>第一個SortedMap代表那個表,包含一個列族集合List(多個列族)。列族中包含了另一個SortedMap儲存列和相應的值。
HBASE系統架構
下圖展現了HBase叢集、內部儲存中的主要角色,以及儲存過程中與hdfs的互動:
下面介紹一下HBase叢集中主要角色的作用:
HMaster
HBase叢集的主節點,可以配置多個,用來實現HA,主要作用:
1. 為RegionServer分配region
2. 負責RegionServer的負載均衡
3. 發現失效的RegionServer,重新分配它負責的region
4. hdfs上的垃圾檔案回收(標記為刪除的且經過major compact的檔案)
5. 處理schema更新請求
RegionServer(以下簡稱RS)
HBase叢集的從節點,負責資料儲存,主要作用:
1. RS維護HMaster分配給它的region,處理對這些region的IO請求
2. RS負責切分在執行過程中變得過大的region
Zookeeper(以下簡稱ZK)
1. 通過選舉,保證任何時候,叢集中只有一個active master(HMaster與RS啟動時會向ZK註冊)
2. 存貯所有region的定址入口,如-ROOT-表在哪臺伺服器上
3. 實時監控RS的狀態,將RS的上下線資訊通知HMaster
4. 儲存HBase的後設資料,如有哪些table,每個table有哪些column family
client包含訪問HBase的介面,維護著一些快取來加速對HBase的訪問,比如region的位置資訊。
client在訪問HBase上資料時不需要HMaster參與(定址訪問ZK和RS,資料讀寫訪問RS),HMaster主要維護著table和region的後設資料資訊,負載很低。
HBASE資料儲存
通過之前的HBase系統架構圖,可以看出:
1. HBase中table在行的方向上分割為多個region,它是HBase負載均衡的最小單元,可以分佈在不同的RegionServer上,但是一個region不能拆分到多個RS上
2. region不是物理儲存的最小單元region由一個或者多個store組成,每個store儲存一個column family。每個store由一個memstore和多個storefile組成,storefile由hfile組成是對hfile的輕量級封裝,儲存在hdfs上。
3. region按大小分割,預設10G,每個表一開始只有一個region,隨著表中資料不斷增加,region不斷增大,當增大到一個閥值時,region就會劃分為兩個新的region。
當表中的資料不斷增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region,這些region由HMaster分配給相應的RS,實現負載均衡。
HBase底層儲存基於hdfs,但對於為null的列並不佔據儲存空間,並且支援隨機讀寫,主要通過以下機制完成:
1. HBase底層儲存結構依賴了LSM樹(Log-structured merge tree)
2. 資料寫入時先寫入HLog,然後寫入memstore,當memstore儲存的資料達到閾值,RS啟動flush cache將memstore中的資料刷寫到storefile
3. 客戶端檢索資料時,先在client快取中找,快取中找不到則到memstore找,還找不到才會從storefile中查詢
4. storefile底層以hfile的形式儲存到hdfs上,當storefile達到一定閾值會進行合併
5. minor合併和major合併小檔案,刪棄做過刪除標記的資料
WAL log
即預寫日誌,該機制用於資料的容錯和恢復,每次更新都會先寫入日誌,只有寫入成功才會通知客戶端操作成功,然後RS按需自由批量處理和聚合記憶體中的資料。
每個HRegionServer中都有一個HLog物件,它負責記錄資料的所有變更,被同一個RS中的所有region共享。
HLog是一個實現預寫日誌的類,在每次使用者操作寫入memstore之前,會先寫一份資料到HLog檔案中,HLog檔案定期會滾動出新的,並刪除已經持久化到storefile中的資料的檔案。
當RS意外終止後,HMaster會通過ZK感知到,HMaster首先會處理遺留的HLog檔案,將其中不同region的日誌資料進行拆分,分別放到相應region的目錄下,然後再將失效的region重新分配,領取到這些region的HRegionServer在載入region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歷史HLog需要處理,會"重放日誌"中的資料到memstore中,然後flush到storefile,完成資料恢復。
HLog檔案就是一個普通的Hadoop Sequence File。
HBASE中LSM樹的應用
1. 輸入資料首先儲存在日誌檔案 [檔案內資料完全有序,按鍵排序]
2. 然後當日志檔案修改時,對應更新會被先儲存在記憶體中來加速查詢
3. 資料經過多次修改,且記憶體空間達到設定閾值,LSM樹將有序的"鍵記錄"flush到磁碟,同時建立一個新的資料儲存檔案。[記憶體中的資料由於已經被持久化了,就會被丟棄]
4. 查詢時先從記憶體中查詢資料,然後再查詢磁碟上的檔案
5. 刪除只是“邏輯刪除”即將要刪除的資料或者過期資料等做刪除標記,查詢時會跳過這些做了刪除標記的資料
6. 多次資料刷寫之後會建立許多資料儲存檔案,後臺執行緒會自動將小檔案合併成大檔案。合併過程是重寫一遍資料,major compaction會略過做了刪除標記的資料[丟棄]
7. LSM樹利用儲存的連續傳輸能力,以磁碟傳輸速率工作並能較好地擴充套件以處理大量資料。使用日誌檔案和記憶體儲存將隨機寫轉換成順序寫
8. LSM樹對磁碟順序讀取做了優化
9. LSM樹的讀和寫是獨立的
HBASE定址機制
HBase提供了兩張特殊的目錄表-ROOT-和META表,-ROOT-表用來查詢所有的META表中region位置。HBase設計中只有一個root region即root region從不進行切分,從而保證類似於B+樹結構的三層查詢結構:
第1層:zookeeper中包含root region位置資訊的節點,如-ROOT-表在哪臺regionserver上
第2層:從-ROOT-表中查詢對應的meta region位置即.META.表所在位置
第3層:從META表中查詢使用者表對應region位置
目錄表中的行健由region表名、起始行和ID(通常是以毫秒錶示的當前時間)連線而成。HBase0.90.0版本開始,主鍵上有另一個雜湊值附加在後面,目前這個附加部分只用在使用者表的region中。
注意:
1. root region永遠不會被split,保證了最多需要三次跳轉,就能定位到任意region
2. META表每行儲存一個region的位置資訊,row key採用表名+表的最後一行編碼而成
3. 為了加快訪問,META表的全部region都儲存在記憶體中
4. client會將查詢過的位置資訊儲存快取起來,快取不會主動失效,因此如果client上的快取全部失效,則需要進行最多6次網路來回,才能定位到正確的region(其中三次用來發現快取失效,另外三次用來獲取位置資訊)
關於定址的幾個問題:
1. 既然ZK中能儲存-ROOT-資訊,那麼為什麼不把META資訊直接儲存在ZK中,而需要通過-ROOT-表來定位?
ZK不適合儲存大量資料,而META表主要是儲存region和RS的對映資訊,region的數量沒有具體約束,只要在記憶體允許的範圍內,region數量可以有很多,如果儲存在ZK中,ZK的壓力會很大。
所以,通過一個-ROOT-表來轉存到regionserver中相比直接儲存在ZK中,也就多了一層-ROOT-表的查詢(類似於一個索引表),對效能來說影響不大。
2. client查詢到目標地址後,下一次請求還需要走ZK —> -ROOT- —> META這個流程麼?
不需要,client端有快取,第一次查詢到相應region所在RS後,這個資訊將被快取到client端,以後每次訪問都直接從快取中獲取RS地址即可。
但是如果訪問的region在RS上發生了改變,比如被balancer遷移到其他RS上了,這個時候,通過快取的地址訪問會出現異常,在出現異常的情況下,client需要重新走一遍上面的流程來獲取新的RS地址。
minor合併和major合併
上文提到storefile最終是儲存在hdfs上的,那麼storefile就具有隻讀特性,因此HBase的更新其實是不斷追加的操作。
當一個store中的storefile達到一定的閾值後,就會進行一次合併,將對同一個key的修改合併到一起,形成一個大的storefile,當storefile的大小達到一定閾值後,又會對storefile進行split,劃分為兩個storefile。
由於對錶的更新是不斷追加的,合併時,需要訪問store中全部的storefile和memstore,將它們按row key進行合併,由於storefile和memstore都是經過排序的,並且storefile帶有記憶體中索引,合併的過程還是比較快的。
因為儲存檔案不可修改,HBase是無法通過移除某個鍵/值來簡單的刪除資料,而是對刪除的資料做個刪除標記,表明該資料已被刪除,檢索過程中,刪除標記掩蓋該資料,客戶端讀取不到該資料。
隨著memstore中資料不斷刷寫到磁碟中,會產生越來越多的hfile小檔案,HBase內部通過將多個檔案合併成一個較大的檔案解決這一小檔案問題。
1. minor合併(minor compaction)
將多個小檔案(通過引數配置決定是否滿足合併的條件)重寫為數量較少的大檔案,減少儲存檔案數量(多路歸併),因為hfile的每個檔案都是經過歸類的,所以合併速度很快,主要受磁碟IO效能影響
2. major合併(major compaction)
將一個region中的一個列簇的若干個hfile重寫為一個新的hfile。而且major合併能掃描所有的鍵/值對,順序重寫全部資料,重寫過程中會略過做了刪除標記的資料(超過版本號限制、超過生存時間TTL、客戶端API移除等資料)
region管理
region分配
任何時刻,一個region只能分配給一個RS。
HMaster記錄了當前有哪些可用的RS。以及當前哪些region分配給了哪些RS,哪些region還沒有分配。當需要分配的新的region,並且有一個RS上有可用空間時,HMaster就給這個RS傳送一個載入請求,把region分配給這個RS。RS得到請求後,就開始對此region提供服務。
region server上線
HMaster使用ZK來跟蹤RS狀態。當某個RS啟動時,會首先在ZK上的server目錄下建立代表自己的znode。由於HMaster訂閱了server目錄上的變更訊息,當server目錄下的檔案出現新增或刪除操作時,HMaster可以得到來自zookeeper的實時通知。因此一旦RS上線,HMaster能馬上得到訊息。
region server下線
當RS下線時,它和ZK的會話斷開,ZK自動釋放代表這臺server的檔案上的獨佔鎖。HMaster就可以確定RS都無法繼續為它的region提供服務了(比如RS和ZK之間的網路斷開了或者RS掛了),此時HMaster會刪除server目錄下代表這臺RS的znode資料,並將這臺RS的region分配給叢集中還活著的RS
HMaster工作機制
HMaster上線
master啟動之後會做如下事情:
1. 從ZK上獲取唯一一個代表active master的鎖,用來阻止其它master成為active master
2. 掃描ZK上的server父節點,獲得當前可用的RS列表
3. 和每個RS通訊,獲得當前已分配的region和RS的對應關係
4. 掃描.META.region的集合,得到當前還未分配的region,將它們放入待分配region列表
從上線過程可以看到,HMaster儲存的資訊全是可以從系統其它地方收集到或者計算出來的。
HMaster下線
由於HMaster只維護表和region的後設資料,而不參與表資料IO的過程,HMaster下線僅導致所有後設資料的修改被凍結(無法建立刪除表,無法修改表的schema,無法進行region的負載均衡,無法處理region上下線,無法進行region的合併,唯一例外的是region的split可以正常進行,因為只有region server參與),表的資料讀寫還可以正常進行。因此HMaster下線短時間內對整個HBase叢集沒有影響。
HBASE容錯性
HMaster容錯配置
HA,當active master當機時,通過ZK重新選擇一個新的active master。注意:
1. 無HMaster過程中,資料讀取仍照常進行
2. 無HMaster過程中,region切分、負載均衡等無法進行
RegionServer容錯
定時向ZK彙報心跳,如果一定時間內未出現心跳,比如RS當機,HMaster將該RS上的region、預寫日誌重新分配到其他RS上
HBASE資料遷移和備份
1. distcp命令拷貝hdfs檔案的方式
使用MapReduce實現檔案分發,把檔案和目錄的列表當做map任務的輸入,每個任務完成部分檔案的拷貝和傳輸工作。在目標叢集再使用bulkload的方式匯入就實現了資料的遷移。
執行完distcp命令後,需要執行hbase hbck -repairHoles修復HBase表後設資料。缺點在於需要停寫,不然會導致資料不一致,比較適合遷移歷史表(資料不會被修改的情況)
2. copytable的方式實現表的遷移和備份
以表級別進行遷移,其本質也是使用MapReduce的方式進行資料的同步,它是利用MapReduce去scan源表資料,然後把scan出來的資料寫到目標叢集,從而實現資料的遷移和備份。
示例:./bin/hbase
org.apache.hadoop.hbase.mapreduce.CopyTable
-Dhbase.client.scanner.caching=300
-Dmapred.map.tasks.speculative.execution=false
-Dmapreduc.local.map.tasks.maximum=20
--peer.adr=zk_address:/hbase
hbase_table_name
這種方式需要通過scan資料,對於很大的表,如果這個表本身又讀寫比較頻繁的情況下,會對效能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並且效率比較低。
copytable常用引數說明(更多引數說明可參考hbase官方文件)
startrow、stoprow:開始行、結束行
starttime:版本號最小值
endtime:版本號最大值,starttime和endtime必須同時制定
peer.adr:目標hbase叢集地址,格式:hbase.zk.quorum:hbase.zk.client.port:zk.znode.parent
families:要同步的列族,多個列族用逗號分隔
3. replication的方式實現表的複製
類似MySQL binlog日誌的同步方式,HBase通過同步WAL日誌中所有變更來實現表的同步,非同步同步。
需要在兩個叢集資料一樣的情況下開啟複製,預設複製功能是關閉的,配置後需要重啟叢集,並且如果主叢集資料有出現誤修改,備叢集的資料也會有問題。
4. Export/Import的方式實現表的遷移和備份
和copytable的方式類似,將HBase表的資料轉換成Sequence File並dump到hdfs,也涉及scan表資料。
和copytable不同的是,export不是將HBase的資料scan出來直接put到目標叢集,而是先轉換成檔案並同步到目標叢集,再通過import的方式導到對應的表中。
示例:
在老叢集上執行:./hbaseorg.apache.hadoop.hbase.mapreduce.Export test_tabNamehdfs://ip:port/test
在新叢集上執行:./hbaseorg.apache.hadoop.hbase.mapreduce.Import test_tabName
hdfs://ip:port/test
這種方式要求需要在import前在新叢集中將表建好。需要scan資料,會對HBase造成負載的影響,效率不高。
5. snapshot的方式實現表的遷移和備份
通過HBase快照的方式實現HBase資料的遷移和拷貝。
示例:
1. 在老叢集首先要建立快照:
snapshot 'tabName', 'snapshot_tabName'
2. ./bin/hbase
org.apache.hadoop.hbase.snapshot.ExportSnapshot
-snapshot snapshot_tabName-copy-from hdfs://src-hbase-dir/hbase
-copy-to hdfs://dst-hbase-dir/hbase
-mappers 30
-bandwidth 10
這種方式比較常用,效率高,也是最為推薦的資料遷移方式。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資料學習與分享,獲取更對技術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