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記憶體垃圾回收模型

jamesehng發表於2016-12-09

一.java的記憶體模型

這裡寫圖片描述

介紹如下6個組成部分

1.程式計數器:一塊較小記憶體區域,指向當前所執行的位元組碼。如果執行緒正在執行一個Java方法,這個計數器記錄正在執行的虛擬機器位元組碼指令的地址,如果執行的是Native方法,這個計算器值為空。

2.Java虛擬機器棧:執行緒私有的,其生命週期和執行緒一致,每個方法執行時都會建立一個棧幀用於儲存區域性變數表、運算元棧、動態連結、方法出口等資訊。

3.本地方法棧:與虛擬機器棧功能類似,只不過虛擬機器棧為虛擬機器執行Java方法服務,而本地方法棧則為使用到的Native方法服務。

4.Java堆:是虛擬機器管理記憶體中最大的一塊,被所有執行緒共享,該區域用於存放物件例項,幾乎所有的物件都在該區域分配。Java堆是記憶體回收的主要區域,從記憶體回收角度看,由於現在的收集器大都採用分代收集演算法,所以Java堆還可以細分為:新生代和老年代,再細分一點的話可以分為Eden空間、From Survivor空間、To Survivor空間等。根據Java虛擬機器規範規定,Java堆可以處於物理上不連續的空間,只要邏輯上是連續的就行。

5.方法區:與Java一樣,是各個執行緒所共享的,用於儲存已被虛擬機器載入類資訊、常亮、靜態變數、即時編譯器編譯後的程式碼等資料。

6.執行時常量池,執行時常量池是方法區的一部分,Class檔案中除了有類的版本、欄位、方法、介面等描述資訊外,還有一項資訊是常量池,用於存放編譯期生成的各種字面量和符號引用。執行期間可以將新的常量放入常量池中,用得比較多的就是String類的intern()方法,當一個String例項呼叫intern時,Java查詢常量池中是否有相同的Unicode的字串常量,若有,則返回其引用;若沒有,則在常量池中增加一個Unicode等於該例項字串並返回它的引用。

二.jvm記憶體模型

這裡寫圖片描述
廣泛地說,JVM堆記憶體被分為兩部分——年輕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

年輕代

年輕代是所有新物件產生的地方。當年輕代記憶體空間被用完時,就會觸發垃圾回收。這個垃圾回收叫做Minor GC。年輕代被分為3個部分——Enden區和兩個Survivor區。

年輕代空間的要點:

大多數新建的物件都位於Eden區。 當Eden區被物件填滿時,就會執行Minor GC。並把所有存活下來的物件轉移到其中一個survivor區。 Minor GC同樣會檢查存活下來的物件,並把它們轉移到另一個survivor區。這樣在一段時間內,總會有一個空的survivor區。 經過多次GC週期後,仍然存活下來的物件會被轉移到年老代記憶體空間。通常這是在年輕代有資格提升到年老代前通過設定年齡閾值來完成的。

年老代

年老代記憶體裡包含了長期存活的物件和經過多次Minor GC後依然存活下來的物件。通常會在老年代記憶體被佔滿時進行垃圾回收。老年代的垃圾收集叫做Major GC。Major GC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Stop the World事件

所有的垃圾收集都是“Stop the World”事件,因為所有的應用執行緒都會停下來直到操作完成(所以叫“Stop the World”)。

因為年輕代裡的物件都是一些臨時(short-lived )物件,執行Minor GC非常快,所以應用不會受到(“Stop the World”)影響。

三.java堆記憶體開關

這裡寫圖片描述

四.垃圾物件如何確定

  Java堆中存放著幾所所有的物件例項,垃圾收集器在對堆進行回收前,首先需要確定哪些物件還"活著",哪些已經"死亡",也就是不會被任何途徑使用的物件。

引用計數法

  引用計數法實現簡單,效率較高,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不錯的演算法。其原理是:給物件新增一個引用計數器,每當有一個地方引用該物件時,計數器加1,當引用失效時,計數器減1,當計數器值為0時表示該物件不再被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計數法很難解決物件之間相互迴圈引用的問題,主流Java虛擬機器沒有選用引用計數法來管理記憶體。

可達性分析演算法

  這個演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一系列的稱為“GC Roots”的物件作為起始點,從這些節點開始向下搜尋,搜尋所走過的路徑稱為引用鏈(Reference Chain),當一個物件到GC Roots沒有任何引用鏈相連(用圖論的話來說,就是從GC Roots到這個物件不可達)時,則證明此物件是不可用的。如圖所示,物件object 5、object 6、object 7雖然互相有關聯,但是它們到GC Roots是不可達的,所以它們將會被判定為是可回收的物件。   

這裡寫圖片描述

在Java語言中,可作為GC Roots的物件包括下面幾種:

虛擬機器棧(棧幀中的本地變數表)中引用的物件。 方法區中類靜態屬性引用的物件。 方法區中常量引用的物件。 本地方法棧中JNI(即一般說的Native方法)引用的物件。

物件生存還是死亡

  即使在可達性分析演算法中不可達的物件,也並非是“非死不可”的,這時候它們暫時處於“緩刑”階段,要真正宣告一個物件死亡,至少要經歷兩次標記過程:如果物件在進行可達性分析後發現沒有與GC Roots相連線的引用鏈,那它將會被第一次標記並且進行一次篩選,篩選的條件是此物件是否有必要執行finalize()方法。當物件沒有覆蓋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經被虛擬機器呼叫過,虛擬機器將這兩種情況都視為“沒有必要執行”。程式中可以通過覆蓋finalize()來一場"驚心動魄"的自我拯救過程,但是,這隻有一次機會。

引用

無論是通過引用計數演算法判斷物件的引用數量,還是通過可達性分析演算法判斷物件的引用鏈是否可達,判定物件是否存活都與“引用”有關。 在JDK 1.2以前,Java中的引用的定義很傳統:如果reference型別的資料中儲存的數值代表的是另外一塊記憶體的起始地址,就稱這塊記憶體代表著一個引用。

在JDK 1.2之後,Java對引用的概念進行了擴充

將引用分為強引用(Strong Reference)、軟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虛引用(Phantom Reference)4種,這4種引用強度依次逐漸減弱。

強引用

就是指在程式程式碼之中普遍存在的,類似“Object obj = new Object()”這類的引用,只要強引用還存在,垃圾收集器永遠不會回收掉被引用的物件。

軟引用

是用來描述一些還有用但並非必需的物件。對於軟引用關聯著的物件,在系統將要發生記憶體溢位異常之前,將會把這些物件列進回收範圍之中進行第二次回收。如果這次回收還沒有足夠的記憶體,才會丟擲記憶體溢位異常。在JDK 1.2之後,提供了SoftReference類來實現軟引用。

弱引用

也是用來描述非必需物件的,但是它的強度比軟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關聯的物件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發生之前。當垃圾收集器工作時,無論當前記憶體是否足夠,都會回收掉只被弱引用關聯的物件。在JDK 1.2之後,提供了WeakReference類來實現弱引用。

虛引用

也稱為幽靈引用或者幻影引用,它是最弱的一種引用關係。一個物件是否有虛引用的存在,完全不會對其生存時間構成影響,也無法通過虛引用來取得一個物件例項。為一個物件設定虛引用關聯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在這個物件被收集器回收時收到一個系統通知。在JDK 1.2之後,提供了PhantomReference類來實現虛引用。

五.典型的垃圾回收演算法

1.Mark-Sweep(標記-清除)演算法

  這是最基礎的垃圾回收演算法,之所以說它是最基礎的是因為它最容易實現,思想也是最簡單的。標記-清除演算法分為兩個階段:標記階段和清除階段。標記階段的任務是標記出所有需要被回收的物件,清除階段就是回收被標記的物件所佔用的空間。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這裡寫圖片描述
  從圖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標記-清除演算法實現起來比較容易,但是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容易產生記憶體碎片,碎片太多可能會導致後續過程中需要為大物件分配空間時無法找到足夠的空間而提前觸發新的一次垃圾收集動作。

2.Copying(複製)演算法

  為了解決Mark-Sweep演算法的缺陷,Copying演算法就被提了出來。它將可用記憶體按容量劃分為大小相等的兩塊,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塊。當這一塊的記憶體用完了,就將還存活著的物件複製到另外一塊上面,然後再把已使用的記憶體空間一次清理掉,這樣一來就不容易出現記憶體碎片的問題。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種演算法雖然實現簡單,執行高效且不容易產生記憶體碎片,但是卻對記憶體空間的使用做出了高昂的代價,因為能夠使用的記憶體縮減到原來的一半。

很顯然,Copying演算法的效率跟存活物件的數目多少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存活物件很多,那麼Copying演算法的效率將會大大降低。

3.Mark-Compact(標記-整理)演算法

  為了解決Copying演算法的缺陷,充分利用記憶體空間,提出了Mark-Compact演算法。該演算法標記階段和Mark-Sweep一樣,但是在完成標記之後,它不是直接清理可回收物件,而是將存活物件都向一端移動,然後清理掉端邊界以外的記憶體。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這裡寫圖片描述

4.Generational Collection(分代收集)演算法

  分代收集演算法是目前大部分JVM的垃圾收集器採用的演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據物件存活的生命週期將記憶體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區域。一般情況下將堆區劃分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老年代的特點是每次垃圾收集時只有少量物件需要被回收,而新生代的特點是每次垃圾回收時都有大量的物件需要被回收,那麼就可以根據不同代的特點採取最適合的收集演算法。

  目前大部分垃圾收集器對於新生代都採取Copying演算法,因為新生代中每次垃圾回收都要回收大部分物件,也就是說需要複製的操作次數較少,但是實際中並不是按照1:1的比例來劃分新生代的空間的,一般來說是將新生代劃分為一塊較大的Eden空間和兩塊較小的Survivor空間(一般為8:1:1),每次使用Eden空間和其中的一塊Survivor空間,當進行回收時,將Eden和Survivor中還存活的物件複製到另一塊Survivor空間中,然後清理掉Eden和剛才使用過的Survivor空間。

  而由於老年代的特點是每次回收都只回收少量物件,一般使用的是Mark-Compact演算法。

引用

來自如下兩篇部落格的總結 http://www.cnblogs.com/luoxn28/p/5492840.html http://www.importnew.com/14086.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