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RP環境中建立BI資料倉儲(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01

在ERP環境中建立BI資料倉儲

http://www.226e.net/article/13/Article6299_1.htm


如何只用一句話就能使商業資訊(Business Information簡稱BI)、決策支援等新架構體系對使用者產生新的誘惑力呢?
BI是架構在ERP之上的,而決策支援是在BI基礎上的再擴充套件。也就是說,新的架構體系使行業使用者能夠在現有企業資料倉儲之上再建立一個“虛擬”企業,這意味著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行業使用者可將現有的資料倉儲資源整合到一個分散式的BI網路環境當中。像ERP一樣,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透視方法。它能提高行業使用者相關商業目標的執行潛力,並允許使用者重組一種更精準的部門級操作流程;然後建立出整個公司目標執行的實時監視體系。

BI Vs ERP
在ERP環境中安裝資料倉儲是一個相當經濟的建議。因為,從基礎架構的角度上看,BI資料庫和ERP有許多共通之處。兩者都採用分散式架構儲存海量資料,因此,雙方進行融合的可能性很大;兩者都為大範圍終端使用者提供深度訪問的能力;兩者都具有高度的分佈性和應用程式的可擴充套件性,儘管這種特性在BI上體現得不是很明顯;兩者基於同樣的前提。即利用直接或者間接資料作為預測工作的資訊參考。
在過去10年中,ERP技術和BI都有重大的發展,但它們的發展道路或多或少是並行的。兩者的商業判斷能力都有賴於資訊科技,但功能特點卻各自針對於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和業績跟蹤(performance tracking)的不同方面。
雖然存在類似之處,但BI和ERP絕對不是同一事物或是同一事物體的兩個方面,它們是互補的系統。
它們最大的共性就是,它們使企業執行得更有效率、響應更及時並易於整合。因此,已實施了ERP的企業需要BI是顯而易見的。

調高使用者期望
行業客戶實施ERP之後,就建立起了新的業務處理模式。ERP系統所涉及的所有業務流程通過整合彼此協調,打破了原有的部門分割局面。公司內所有環節的資訊獲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企業內外的業務處理瓶頸將被打破,響應速度也能相應改善。
BI能提高行業使用者在關鍵領域的資訊獲知能力及掌控精度。首先,報告格式將大大改良,整合後的使用者資料無疑使報告進行得更快、更及時、更精確。其次,資訊傳輸也將越來越實時化,在各部門週轉時間將大為減少。最後,業務處理流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失誤也易於及時發現,從而使糾錯工作更加迅速和準確。
通過BI,孤立、分散的企業資料按歷史記錄順序彼此相關了,而且能按高效、易於提取的結構進行儲存;行業使用者由此就可以按不同的透視方法進行快速分析。與傳輸資料不同,一旦資訊進入資料倉儲或區域性領域的資料集市,它就不可改變。它成為了分析型資料,而非傳輸型資料。因此,行業使用者可以做的分析就不再是簡單的總結,他們可以按自己設定的分析方法對資料進行任何深度的分析。這種資料倉儲按照執行快速、靈活可變的形式組織起來,資料訪問變得異常簡便(使用者不需專門應用軟體就能訪問,就像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一樣方便)。

確定商業主題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重新定義資訊及其應用方法。記錄、文件等舊有概念已經過時。然而從行業使用者的應用系統遷移開始,ERP資料庫的應用環境變化卻沒能改變這種思維定式。
當今世界,行業使用者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競爭環境,即商業目標(businessobject)精確實現的世界。商業目標的執行力並不依賴於時間的不同或管理級別的差異,這個目標不管是正執行的還是已經執行過的,都應該傳達給企業各個層面,如部門級、公司級等。每個小目標的實現都可能對整個公司產生大的推動力。
商業目標實際上是一種資訊“包”,它的作用要看行業使用者對它如何定義以及如何處理。行業使用者可以將它看成是一位虛擬化的員工,賦與它特定的工作職能,即它能勝任各種應用。
為了理解商業目標,就必須首先知道後設資料(Metadata)的概念。後設資料是一種用來描述實際資料的資訊;它主要用於應用程式和分析流程當中的資料交流工作。後設資料是一種構建資料庫的基本素材,它將用來構建BI資料模型。
商業目標對資訊而言不僅是一種模板,它將定義出能被資料資訊完成的商業任務,以及主要執行者的任務(從這個層面上說,商業目標是一名虛擬員工)。在此,定義一個資料模型的簡便之處並沒有被誇大。資料倉儲涉及的終端使用者都能獲知這些任務資訊;各部門的中層管理者都可以自己設定所需要的分析功能;從而打破部門分割的侷限,幫助決策層進行管理。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公司CIO進行本地存貨運輸成本分析所使用的“成本會計”主題報告,一名基層倉庫管理員在工作崗位上也可以及時使用,那麼,該公司商品交易資訊的時效性和精確性就會大大提高。此CIO就能及時確定該公司是否降低公司目錄中的產品數量。

如何實現

在實際建造系統之時,行業使用者的顧慮也不必太多,BI可以從很小的系統開始,而且它只需往ERP裡面新增資訊,而不是重建一個系統。BI平臺獨特之處是,在一種高度整合的ERP環境下,它通常被隱藏於底層。為了簡便起見,BI主要資料來源毫無疑問就是ERP資料庫。BI是一種組織完善的表格驅動系統,在系統中,ERP資料庫和ERP應用系統通過介面介面緊密結合,後設資料在它們之間流動;提取器(Extractors)從傳輸系統中提取合適的資訊,然後將資訊放入以商業目標為導向的資料庫體系當中(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也在這個階段進行工作)。
接下來就是BI引擎,它包含資訊來源管理和轉換系統、裝載系統等。資訊來源管理系統主要用於跟蹤資訊從何處來、到哪裡去,它還定義所有的傳輸活動;轉換、裝載系統主要負責必要的資料規範操作。隨後是後設資料,這是一系列用功能術語完成資訊定義工作。從這裡開始,建模、分析、相關主題展示等高階功能就開始執行。在此必須強調的是,資料倉儲中的資訊主要用於資料分析,它無法被BI使用者修改或者升級。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1966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