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作者 superbcde 是一位臺灣程式設計師,他沒有顯赫的教育背景,從IT培訓學校開始,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告誡年輕人:要趁著年輕多學習,下定決心,自己不懂什麼學什麼,最好到矽谷去,因為那裡才是 IT 人士的天堂,並透露了臺灣的創業環境比較差。本文最初來自PTT論壇,INDIDE做了二次整理。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 IT 人,說起來很見笑,我沒有深厚背景,也不是正規本科或大學,只是個專科畢業的,補個二技/科大文憑,大學畢業後連一個像樣的國立研究所也考不上。臺清交成(臺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編輯注)沒有一家我敢投,最後只好報效“國家”二年去,還順便去外島進修。
從“巨匠”開始
對,你沒看錯,當你大學畢業又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年輕人是很好騙的。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巨匠(巨匠是臺灣最大的IT培訓學校,臺灣巨匠電腦子公司,編輯注)有所謂的 SCJP/MCSE 說明會。反正畢業了,沒工作又剛退伍,收到這一類的某某進修廣告,又免費,當然就去了。
不得不配服巨匠的講師,詳情我忘了,反正我當天聽完那門課,只覺得一股熱血。覺得有為者亦若是,整個講題跟技術無關,講師一堆引經據典,反正簡單的講:“取得認證你就發了,百萬年薪等著你。”當時回家,硬是跟爸媽要了五萬多元,辦了巨匠白金卡,買了上課卷,然後開始了我的 MCSE + SCJP 課程。至於結果怎麼樣,我想大家心裡有數。我不怪那個說明會的講師,我自己後來也和不少在巨匠兼任的講師變成好友。一小時的說明會領不了多少錢,他如果不是報喜不報憂,我看以後就沒人請了,人家不過是混一口飯吃。當然,這是好幾年後才瞭解的。
其實巨匠幫了我很多,但巨匠最大的問題是,你報名時,報的是課程,至於誰教你,你永遠不知道。巨匠有不少的好老師,舉個例來說,曹祖聖老師。他講過很多次 Technet,我也聽過他一、二次課,很推薦。可惜的是,因為講師排程或是節省成本,其實一門 200 小時的課,很有可能只有 1/7 是好老師,剩下的很普通,甚至很糟。我也遇過很差的老師,把電腦課當成英文課在上(英翻中),有上過認證課程就知道我在講什麼(原文教材嘛!)。
當時年輕的我很拼,上課前一定預習。不懂的單詞早就查完,上課只想拼命吸收。當你遇到一個很糟的老師,那種挫折感真的很難形容。我和班主任反應了好幾次,每次都是得到“喔~我會跟老師溝通”這一類的迴應。別鬧了好嗎,不會教就是不會教,爛老師就是爛,他不會因為一句話就改變。就算他要改變也要時間,不是馬上的。
好像有點離題了,總而言之,對不起我爸媽。家裡沒什麼錢,硬是標會借了五萬給我上課,最後我放棄了。一直到今天,我還是覺得很欠爸媽這份恩情。總而言之,我想分享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管你去巨匠,去 uuu 還是去 iii,最重要的是跟對講師。如果一門課程的講師不事先確定(或是講師不好),不如不要上,真的是好的老師讓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就…。
其實寫程式這種東西如果有熱情,肯讀書,多多少少、或快或慢都會進步。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不要放棄進修,靠自己雖然慢,但是紮實。話說回來,很多中文書很糟糕,這也不能怪作者。多年後我自己也出版了一本書(賣得很爛),不過作者的稿費其實不高。一刷(第一次印刷) 1500 本,寫一本書如果花半年認真寫,1500 本賣了 1000 本,然後一本訂價 500 (新臺幣,約107元人民幣,編輯注),可能連飯錢都不夠。至於比較高的稿費是那種“大師”,像是侯捷老師(臺灣著名C++技術專家,編輯注)等級才有可能拿到的價碼。也許大家可以試著打給出版社問問,就知道了。要賣到二刷?那你大概要上TOP榜才有可能。
那時我評估過一些選項,也試過不少,不過下場都不這麼好。我試過開公司,然後倒掉(沒賠多少錢,就當做白工)。寫程式容易,找客戶難。那時很傻,以為到處都需要 ERP。到 104 接案網(臺灣外包網站,編輯注)去找案子,後來發現做的要死要活其實沒什麼錢,還要應付客戶。
也試過人力派遣,薪水不錯,一個月可以有六萬。不過對不起,沒退休年資,案子結束就走人,短期打工(半年~一年)可以。但後來想想,你以為你賺,其實你只是沒虧,公司只是把你未來的退休金先付給你而已。當然,不算差,很多人中年被資遣更慘,連退休金都沒了。
我摸摸自己的良心,二十幾歲的我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的心。花了二、三年就存了一桶金(一百萬),反正就是二份工作(甚至三份),IT人的好處就是兼職容易。除了體重直線上升,然後缺乏運動,然後有一天就過勞進醫院了。因此,最後報個科大混個碩士,畢業後考了個鐵飯碗,反正日子也就這樣過了。其實鐵飯碗的日子挺不錯的,錢雖不多,中油、臺電、中華電信、一類的,我想公司倒掉到不至於。雖不是公務員的鋼飯碗,但其實不要太混、準時上下班還是過的去。
下定決心走出臺灣
我問問我自己,是有一些優點的:
年輕,然後肯拼(那時 26~27 歲);認份,有責任感;肯讀書,想進修。
但我其實對未來感到很迷惘,直到有一天,過到了一個外商的經理(聽說月薪 40 萬),是一個香港人,剛好和我在一個政府標案裡合作。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他可以領 40 萬,他很厲害,但沒有我十倍厲害吧?我也想月領 40 萬,誰不想……
總之,回頭看回去,下面是我當時的結論(冒犯請見諒):
臺灣是沒有「軟體」產業的,這幾年好一點,有地圖日記、appworks 一類的軟體(or 創投),頂多有 TrendMicro,或是一些接標案為主的IT公司。IT最大的需求大概都在金融業(需要資訊人員)。最大的需求大概都是架網站一類的,這種市場競爭很激烈,然後沒美工合作很難生存,就算是架個網站購物車一類的,也只是跑單幫,很難長久。
想領 40 萬,真的不可能,外商也許有機會。如果有 40 萬的工作,那也是萬中選一,輪不到我這個半路出家的巨匠肆業生。那隻剩下一條路:
去矽谷。
我爸爸不是什麼高等教育份子,不過他常常跟我說:“不要在山上要吃海產,去海邊才要吃山珍。”他想勸我人要認份,但年輕的我解讀錯他的意思:“想吃山珍我就到山上去。”同理,想走金融業請到華爾街。為什麼?因為市場就是供給和需求決定價格。臺灣的需求太少了,IT公司不可能出高價格。供給不夠(IT人材),價格自然就上升。分享一下,其實矽谷這幾年一直到現在都很缺IT人材。我知道很多名校高手,英文好,實力好可以直衝矽谷,不過我不是。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料,沒有個五六年,我的英文不可能通得過面試。
所以我放下自己,放下工作,從頭練起。過去的六年間:我把英文練起來,我的經驗是:
●沒錢我就到繫上當助教,一開始助教找不到就四處找幫忙寫程式的研究助理(相信我,這很好找)。美國的物價貴,學校研究助理一個月也不多,大概都只能吃吐司或是微波食品。
●從頭念起,把 CS(Computer Science 電腦科學)大學部的課自己需要的部份都修一次或旁聽,然後念一個碩士,再念一個 CS PhD。學歷也補起來,沒辦法進 Stanford/MIT,至少也讀個叫得出來的 PhD。
●每個暑假都去 Intern 賺錢。
簡單的講,認清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缺英文補英文,缺學歷補學歷等。後來才發現,這些工作反而幫了我很多。當助教免費練英文口說,所以我的口說進步神速。接案或是當研究助理寫程式,逼我學起整套 Linux 及很多的 open source project(學術界沒錢,一律都是open source)然後念 PhD 讓我到世界各地去參加 conference,認識領域理的大咖。相信我,等你親自見到 internet、python … 等的發明人,你會發現他們非常謙虛。然後沒錢去 intern(所以很怕對方不要我),所以很拼。最後交了一堆朋友,還沒畢業工作就找好了,然後累積了一堆 Project 經驗。
選擇環境或適應環境
當然,這只是個案例,但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我的年薪含保證的獎金,有 1/3 是獎金,2/3 是本薪。當然,第一年因為有 sign up bonus(簽約獎金),不過之後只要努力,我想薪水比起第一年來說不會差太多。這裡不想討論稅多重、生活費等問題。但繳完稅省一點,一年可以存 8~10 萬左右。如果自己買房,省下租金可以更多(但是要繳房貸)。以一間 3 房 2 衛的獨棟房子,目前好一點的區(不是 Palo Alto 一類的頂級區)矽谷大概 80~100 萬左右。
也就是說,順利的話,不到十年就可以還清。而且我相信只要肯拼,薪水只會更高,不會更低。也有聽過 CS 博士畢業拿 30 萬以上的(當然都只是聽說)。1/3 的走教職,1/3 的去研究單位,剩下去業界的樣本不多。不過我想整個 package 加起來超過 20 萬是很基本(有料的 PhD)。然後工作大致上一天八小時,很少需要加班,不用 on-call。當然,自己決定留在公司唸書或上網吹冷氣不能算加班,我講的是真的工作。
P.S.對這些薪水很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一篇《北美2011年各大公司H1B工資全記錄》。有高手拿出來分享,這是去年 H1B 的資料(外國人在美國申請工作簽證)
上面的資料只有“底薪”,另有實拿股票 + 各式各樣 bonus。工程師可能要再加 20~30% 上去,尤其是第一年。現在搶人搶很凶,剛畢業有可能就被開 4~5 萬以上的 sign up bonus,甚至大陸圈子裡在傳 Facebook 最高開到 10 萬的 sing up bonus。如果是高階的職務,底薪可能只佔不到1/3,因為這些工作都會綁績效,而且綁很多。
這裡不是要批評臺灣薪水低。每個地方,都有他的供給與需求。如果你想從事IT產業,然後你的思想還算新鮮。我真的建議「走出去」。我也想回臺灣,臺灣 Yahoo 的獵頭有找上我。考慮物價後,我開了十萬美元(整個 package)當條件,對方面試都不面試。當然也不是真的非十萬美元不可,不過想當然爾,臺灣的供給(IT工程師)很多,我是他的話我也不想花 300 萬臺幣找一個。對他們來說,300 萬可以請 12~13 個 22k。
假設付得起,今天你生病要開刀,一個頂級名醫要價 30 萬,或是你可以請 10 個 3 萬的普通醫生來會診,你會選那個?經驗這種東西不是十個人就打的贏一個的,但是如果是寫網頁,我相信十個人也許有機會寫贏一個專家。但網站掛點,不會動就是不會動,找十個人 debug 不一定比較快。經驗和能力的價值不是勞力可以單純取代的,尤其是對技術和經驗要求更高的工作或專案而言。對未來,我還是有一些想法,但回首過去,我很慶幸我當初有放下身段和收入,然後從頭學起。
我不會去問當初我留下來的話,現在我會怎樣又怎樣。但我知道一件事,人要看下一個十年,然後再下一個十年。有一天,你我都會老,都會 35,都會 45,都會 55。55 歲的人學技術是學不贏 25 歲的好嗎,真的。你要累積那種 25 歲的人不可能輕易複製的經驗。
舉個例來說,想讀 PhD 的話,請在 35 歲前讀,35 歲以後讀起來是很困難的。想創業的話,請在 35 歲以前創,因為你失敗了可以容易再爬起來。我看到很多比我優秀很多的年輕人,在浪費他們的年輕的資本,在浪費他們的 25~35。其實,IT生涯有無限的可能,Dropbox 的創辦人 24 歲就創立了公司,Google 和 Facebook 的創立,那些人也都才幾歲?(p.s 不是創業都會成功,請別誤解)
總結:
我真的想鼓勵那些年輕的朋友,如果你真的想改變,Just do it! 我當時只想要一個月賺 40 萬臺幣,現在我在幻想一個月能不能賺 400 萬。其實密訣很簡單,找一個賺那麼多的人,然後比較你和他的不同,然後給自己十年去追上去,然後不要放棄。
這篇文章寫給年輕人,也寫給我自己,希望十年後能回來再寫一次 :)
大家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