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數傳媒:區塊鏈破除支付行業痛點

LikeLib發表於2019-04-04

“網際網路對金融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產品創新和業務創新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重構金融結構和金融生態上。”日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北京互金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黃震在2019第五屆金融315論壇上表示,如今的金融生態以金融消費者為中心重構金融服務體系。

金融消費者如何定義?企業是金融消費者嗎?此概念法律尚未明確界定。對此,黃震提出5點看法,第一,需依據法理的“權利義務平衡說”界定消費者的權利邊界概念。第二,他人的合法權利是消費者維權的邊界。第三,消費者維權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第四,通過合理監管彌補法律的不完備。第五,金融消費者的正確保護方式不是通過立法,而是需要培養成熟理性的金融消費者。

相關專家表示,金融消費者在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固然重要,但金融市場的發展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日益改進和完善。隨著金融科技的興起,大資料在提升金融機構風險量化能力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比如新的風控模型、線上獲客、智慧面籤工具等都提升了金融機構服務消費人群的能力。

尤其是以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助力了金融機構發展。麥肯錫在其研報中稱,“區塊鏈是繼蒸汽機、電力、資訊和網際網路科技之後,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的核心技術。” 全球區塊鏈商業委員會的調研報告稱:“全球40%的機構投資者認為,區塊鏈技術是網際網路之後最重要的創新。”

“通過引入一系列創新技術,區塊鏈能夠解決資料儲存與應用中無法共享、易偽造和篡改、無法溯源以及高成本等問題,建立了人與人、人與資料之間的取信機制。因此,它能極大地緩解金融行業中廣泛存在的資訊不對稱、中介機構的中心化與資訊孤島等難題。”德方智鏈金融研究室主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高階研究員袁東陽表示。

據瞭解,金融機構之間的對賬、結算、清算的成本較高,涉及多重手工流程,導致使用者端與金融機構中後臺業務端產生高昂的支付費用,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

“而區塊鏈具有簡化性、實時跟進的特點,能有效解決支付業務的弊端。區塊鏈的引入實現了匯款秒到賬、交易資訊時刻共享、交易過程實時追蹤、銀行實時銷賬等,使交易效率大為提升,並降低了交易成本及風險。”袁東陽說,由於上述明顯優勢,區塊鏈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日新月異,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供應鏈金融、支付、資產證券化、票據、徵信和風險管理等傳統業務中。

中國信通院釋出的《金融區塊鏈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全部區塊鏈創業專案中,金融類佔比最高,達到了42.72%。招商銀行年報顯示,2018年累計申報金融科技創新專案931個,其中304個專案已投產上線。在眾多的金融科技應用中,“粵港澳大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和“基於區塊鏈的產業網際網路協作平臺”已經落地。

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金融科技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表示,區塊鏈對於支付行業的影響十分明顯,支付機構也推出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業務和產品。他介紹,去年8月,中國銀聯與中國銀行推出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匯款業務,目前還在推進中。

業內人士稱,先前,在跨境支付中,高昂的手續費及漫長的轉賬週期一直是難以繞開的痛點。而在區塊鏈與跨境支付融合後,不再依賴於傳統的中介提供信用證明和記賬服務,任何金融機構均能利用自身網路接入系統實現收付款方之間點對點的資訊傳輸,不僅節省了第三方機構龐大的伺服器費用和維護費用,還能精簡業務流程,降低銀行和客戶的業務成本。與此同時,區塊鏈的應用也提高了跨境轉賬速度,實現實時轉賬,而且因系統每個節點均儲存了一套完整的資料拷貝,即使多個節點受到攻擊,整體系統也仍能確保安全。

但區塊鏈技術只是一種工具,並非萬能,其存在的風險和挑戰同樣值得關注。區塊鏈專家洪蜀寧表示,目前,在國內,各大銀行由於監管合規要求,技術上均採用無幣的聯盟鏈方式,在場景選擇上相比國外有一定侷限性,而且由於採用無幣區塊鏈,很難設計出好的激勵機制,因此區塊鏈應用的推廣存在困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