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突破的不是技術,而是客戶對新技術的認知壁壘」,一家大資料公司談下2000多家客戶的故事

藤子發表於2018-01-12

撰文 | 藤子

阿瑪尼牌的服裝,500 多元的鍵盤,京東一位使用者某天開啟京東時,收到了這樣的商品推薦。將這兩件商品連線在一起的是「商界精英」這個詞語,因為這是京東對他的使用者畫像和定位。

京東針對性推薦商品,亞馬遜針對性推薦書籍,今日頭條針對性推薦新聞,就連網易雲都會給使用者精準推薦音樂。基於大資料的精準推薦和精準營銷,幾乎已成為網際網路應用的標配。

實際上,不只是線上,線上下應用大資料技術也正在成為趨勢。

成立於 2009 年的百分點,致力於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技術和服務在各個行業的落地。目前,擁有系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產品線,並且建立了行業應用模型庫和行業知識圖譜庫,客戶涵蓋金融、公共事務、智慧製造、零售快消、媒體出版等多個領域,如光大銀行、新華社、華為、王府井百貨等 2000 家企業。

在百分點集團首席資料科學家杜曉夢看來,在這些行業中,金融和零售對新技術最敏感,接受度最高。「不同的行業,接受點不太一樣,取決於技術對它的衝擊以及整個市場的競爭態勢」。

以傳統零售為例,隨著電商對零售的擠壓,傳統零售開始轉型,尋求線上和線下全渠道打通的解決方案。

大資料技術則是其中的關鍵鑰匙。

大資料技術驅動營銷從粗放到個性化

「之前零售行業的營銷非常粗放,比如店慶大促,零售企業給所有會員都傳送同樣的資訊,比如買三百返三百等等。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忽略這樣的資訊,因為這個事情跟他們沒有關係。」杜曉夢說。

百分點在其智慧營銷系統 DeepCreator 之上,基於大資料分析,搭建精細化營銷系統,零售企業則能據此篩選大量不同的群體,找到對他們更有效的刺激點,改變零售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方式。

以百分點合作多年的王府井百貨為例,對優惠券的發放,同是店慶大促,每一個顧客收到的優惠券資訊都可以有所不同,簡單來說,如果是對價格敏感的人群,就可以為他們推送打折資訊,如果是喜歡嚐鮮的顧客,則可以為他們推送新品的資訊。此外,還可以根據他們的喜好,推薦不同的品牌和品類。

發放優惠券只是常規的運營手段,事實上,王府井百貨還可以基於這套營銷系統發揮想象力進行營銷。如果某位顧客是 40 歲以下的女性,喜歡購買高階女裝,那系統就可以把它定位為白富美群體,與一些高階女裝品牌進行合作,聯合推出精品女人節,以此吸引這部分人群。透過這些不同的活動,可以吸引不同的客流以及提高商品的轉化率。

精細化營銷系統的背後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大量資料,透過對會員或訪客的行為軌跡分析,比如他們在何時逛了什麼門店,在哪家門店購買了東西,加了哪個門店的公眾號,在網上搜尋了什麼,以此建立 360°畫像。

基於畫像,再建立場景化智慧營銷的體系,「比如潛客促銷,應該怎麼去做,品類大促應該如何去做,會員價值度挖掘的場景是什麼?會員流失之後,挽回場景應該用哪些資料和模型等等,建立所有場景化的智慧營銷。」杜曉夢總結道。

大資料分析的背後是數字化轉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進行精準的場景化營銷,在於對消費者的全方位畫像,而要進行全方位畫像,背後就基於資料。沒有資料,一切都無從談起。

而資料的建立也並非易事。這個過程,包含三個階段。

對王府井百貨來說,第一階段,幫助他們搭建大資料的技術環境,比如基於開源的架構,為王府井百貨搭建資料的底層和技術的框架,第二階段,進行資料歸攏、歸集、品牌、品類拉通,再建立使用者畫像標籤體系。第三階段,也就是目前百分點與王府井百貨正在進行的階段,搭建智慧營銷系統。


具體來說,王府井百貨有大量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傳統的 CRM 資料,ERP 資料、POS 系統中的資料,還包括線上商城、微信公眾號以及微信的有贊商城等資料,這些資料之前全都沒有打通。因此,百分點的第一步就是將這些線上、線下,內部和外部的資料全部接入他們的基礎資料平臺進行彙總。

然而,在資料的彙總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資料的格式都不相同。比如入駐王府井百貨的品牌皮爾卡丹,在有些店中名為皮爾卡丹,有些店可能就是卡丹皮爾或者皮爾·卡丹,儘管名字類似,但如果要拉通皮爾卡丹這個品牌或體系,統計皮爾卡丹在所有王府井百貨的綜合銷量的話,就需要進行資料的降噪和清理。

在進行資料整理時,百分點發現每家客戶資訊系統的能力都不一樣,一些企業的資訊系統資料比較歸整,而有一些企業,甚至要幫助他們從紙質的文件做起,或者從一些 Excel 表格裡提取資料。為了提升資料整理的效率,百分點就會應用一些新技術,比如用影像解析的技術提取紙質文件裡的內容。

然而,對於線上零售商來說,他們除了關心會員與訪客之外,周圍五公里的客群如何,如何去尋找這些範圍內的潛在客戶,他們也很看重這部分群體。因為對於線下零售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選址,而線下零售輻射的都是周邊 5-10 公里的人群。

因此,不能只靠零售企業自身的資料,必須補充外部的資料,比如商業 WIFI、運營商、騰訊或者京東的資料。基於這些應用的 LBS 定位,就可以根據這些第三方資料,補充王府井百貨資料的不足。

在資料進行清洗、降噪之後,再基於人或者場為主題,建立不同的資料(庫表)和資料的結構。杜曉夢介紹,在這個過程中,百分點經歷了王府井百貨從傳統企業到數字化轉型的整個過程。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百分點也將相關技術融入到大資料分析,比如在零售體系中,如果要進行潛在客戶的挖掘,那麼就可以透過潛客挖掘模型來進行,以 SK-Ⅱ為例,百分點會找出哪些品牌與 SK-Ⅱ關聯性很強,再結合業務人員的經驗,將業務規則和人工智慧學習的結果進行合併,作為最終模型的基礎。而當模型搭建完畢,人工智慧就可以自動根據消費者每天的購買情況,幫助 SK-Ⅱ選擇他可能的受眾群體。

「我們會幫助 SK-Ⅱ等品牌去利用模型出來的資料,對比隨機篩選的資料,從引來的客戶數或引來客戶相關聯的購買,都是百分之兩三百的提升。」杜曉夢說。

技術的本質不是為了更復雜,而是實現業務價值

百分點成立於 2009 年,那時的大資料技術還處於萌芽期,而作為一個創業公司,百分點集團董事長兼 CEO 蘇萌認為,相當不容易,比如客戶不信任他們。

但是,對於技術提供者來說,可以透過 AB 測試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與其他強大的競爭對手直接 PK。

2016 年,為了贏得新華社這個客戶,百分點要跟阿里,華為這樣的巨頭競爭。那時,他們整個團隊,連續奮鬥三個月,幾乎每天都是凌晨一點之後回家,透過在文字分析和語義挖掘領域的技術積累,最終拿下單子。

然而,作為 TO B 的技術公司,技術並不是最大的挑戰,因為技術可以 PK 的,而如何評估技術實力,也很容易,比如根據一個場景,測試各家產品的效果和效率即可。

更多的挑戰在於取得合作之後的推進。

首先是對業務模式和需求理解的不一致帶來的大量溝通。比如,百分點要將客戶的資料進行拉通,那麼,拉通的結果和拉通的範圍到底如何?

杜曉夢介紹,有的時候,他們的理解與客戶的理解並不相同。一方理解的可能是基於一個單點或者網點進行內部的資料拉通,另一方則可能認為基於全國範圍進行資料拉通。

不同的時間段如何結合客戶業務的優先順序,將資料拉通到何種程度,百分點就需要與客戶不斷溝通,調頻,將認識建立在同一個層面。

很多客戶希望能夠馬上短期見效,但是大資料分析技術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我們要給他說清楚,這是一個三期的專案,第一期做什麼,第二期做什麼,第三期做什麼。比如,第一期是搭建完善的底層平臺,接入全部資料,雖然第一期不能立即看到應用層的效果,但它對於整個大資料戰略的推進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如果底層地基不夠完善,在上面做應用,未來的效果就不會很好。」

「這也是一個不斷去說服客戶優先順序的過程。」杜曉夢說,「90% 的問題都是溝通問題,如果開始的溝通不是特別深入,完整,對要做的事情,雙方沒有統一的認識,而在執行時,客戶也沒有過多關注,如果等客戶看到結果時,才會發現跟他的預期不一致。」

而為了避免客戶的預期與成果不一致,百分點還會將溝通結果落實到檔案中,在進入專案之前,先撰寫 SOW(工作說明書),透過 SOW,表明專案的範圍和程度。

PK 可以解決來自技術上的競爭,對需求的認識不一致,可以進行溝通。然而,接下來的認知壁壘更具有挑戰性。

企業如果要使用資料,就必須將所有資料打通,而很多資料分散在不同的部門,但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意識到資料分享的價值。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杜曉夢認為,大資料專案一般都是一把手工程,如果從高層往下推動,會更容易。而在跟科技部門或者技術部門共同推動大資料專案時,一定要讓各個業務部門都參與進來,讓他們從一開始就參與這個專案中,對接他們的需求,讓他們有參與感,而做出來的系統和應用也需要反哺業務部門,給他們帶來價值。

「讓他們瞭解將資料共享給你之後,你能給他帶來什麼東西,從而克服他們不願意共享資料的問題。」杜曉夢說,「技術的本質不是為了做得更復雜,而是為了實現業務價值,發揮資料和技術的價值,幫助帶來可見的收入和新客戶。」

杜曉夢認為,這是在她推動這些專案的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地方。「最難突破的不是技術,而是客戶對新技術的認知壁壘」,一家大資料公司談下2000多家客戶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