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C+的RTTI機制的初步思考

linlinlinxi007發表於2010-02-02

首先,很不好意思的說明,我還正在看C++ language programming,但還沒有看到關於RTTI的章節。另外,我也很少使用C++ RTTI的特性。所以對RTTI的理解僅限於自己的摸索和思考。如果不正確,請大家指正。

      RTTI特性是C++語言加入較晚的特性之一。和其他語言(比如JAVA)相比,C++的RTTI能力算是非常差的。這與C++的設計要求應該有重要的關係:效能。沒錯,效能的因素使得C++的很多地方不能稱的上完美,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在高階通用語言裡面,只有C能和C++的效能可以相提並論。

1:typeid的研究

     在C++中,似乎與RTTI相關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dynamic_cast,本來我認為typeid是RTTI的一部分,但是我的實驗表明,並非如此。typeid的操作是在編譯時期就已經決定的了。下面的程式碼可以證明: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ypeinfo>

class A
{
};

class B:public A
{
};

int main()
{
   A *pa;
   B b,*pb;
   pb = &b;
   pa = pb;
   std::cout<<"Name1:"
        << (typeid(pa).name())
        <<"/tName2:"
        <<(typeid(pb).name())
        <<std::endl;

   std::cout<<"pa == pb:"<< (typeid(pa) == typeid(pb))<<std::endl;
   return 0;
}

typeid根本不能判別pa實際上是一個B*。換句話說,typeid是以字面意思去解釋型別,不要指望它能認出一個void*實際上是int*(這個連人也做不到:P)。實際上實用價值不大。

當然,在某些特殊地方,也是能夠有些效用的,比如模板。

template <class T>
void test(T t)
{
 if(typeid(t) == typeid(char *))
 {
   // 對char *特殊處理
 }
 //...
}

如果編譯器優化的好的話,並不會產生廢程式碼,因為typeid編譯時期就可以決定了。

 

2:dynamic_cast

    抱歉現在才講到正題,我對dynamic_cast第一印象就是,它究竟是怎麼實現的呢?經過一些思考,我認為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將資訊儲存在vtable裡,它會佔用一個vtalbe表的專案。實驗和書籍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就會有一個問題,沒有vtable的類怎麼辦?內建型別怎麼辦?其實,沒有vtable的類,它不需要多型,它根本就不需要RTTI,內建型別也一樣。這就是說,dynamic_cast只支援有虛擬函式的類。而且, dynamic_cast不能進行non_base_class *到 class T*的轉換,比如void * --> class T *,因為它無法去正確獲得vtable。

     這樣,dynamic_cast的意義和使用方法就很清楚了,它是為了支援多型而存在的。它用於實現從基類到派生類的安全轉換。同時它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避免了使用static_cast--不安全的型別轉換。

3:結論

    C++ 的RTTI機制雖然簡單,或者說簡陋,但是它使得靜態型別轉換變得無用了。這也是C++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機制。在未來,如果C++能夠提供可選的更強的RTTI機制,就像JAVA裡的那樣,這種語言可以變得更加強大。當然,到時如何提供不損失效能的 RTTI機制,更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