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工不智慧:計算機如何誤解世界筆記05_人的問題

躺柒發表於2024-02-28

1. 人的問題

1.1. 關於教育和數字技術的觀點似乎來自很多不同的作者和思想家

1.2. 計算機系統是它們製作者的代言人

1.3. 由於歷史上建立計算機系統的人並沒有什麼多樣性可言,技術系統的設計和概念中有一些嵌入的信念,我們最好重新思考並做出修改

1.4. 資料問題就是人的問題

1.4.1. 我們總把資料看作不變的真理,卻忘記了資料是由人類建立的,資料收集也是人類所為

1.4.2. 需要有血肉之軀的人類去數一數學校的存書數量,然後把數字輸入資料庫

1.4.3. 如果沒有人來管理,再好的資料收集系統也是徒然

1.4.3.1. 校長們更喜歡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系統,然後再將庫存報告提交給他

2. 人工智慧對記者來說越來越有價值

2.1. 自動化寫作幫助記者更高效地報導常規的體育新聞和商業新聞

2.2. 機器學習幫助記者理解大型資料集,還衍生出了Overview Project或DocumentCloud這樣的文件分析工具

2.3. 掌握正確的資料分析能力,可以增加收入,提高決策能力,或者幫你擺脫單身

2.4. 機器、程式碼和資料結合起來可以產生驚人的、令人興奮的視野

3. 標準化測試

3.1. 對資料的信仰,要數教育界最為虔誠

3.1.1. 長期以來,教育界一直是美國文化衝突的戰場

3.2. 在定義明確的情況下,數學能夠乾淨利落解決的問題,是那些定義明確的問題,帶有定義明確的引數

3.2.1. 學校全然不是“定義明確”的

3.2.2. 學校是人類建立的最為絢麗的複雜系統之一

3.3. 對付標準化測試本身

3.3.1. 使用一個技術含量低到不可思議的策略:讀那些附有標準答案的教科書

3.4. 許多學校沒有足夠的購書資金

3.4.1. 2012—2013學年,費城的學校的存書量平均只覆蓋到總課程所需圖書量的27%,而課程所需圖書量總共要花費6 800萬美元

3.5. 標準化測試考驗的並不是學生的一般常識

3.5.1. 標準化測試考驗的是指定的一套書中指定的一些知識

3.5.2. 這套書就是設計測試的那些人編寫的

3.6. 這一切都跟標準化測試的經濟性有關

3.6.1. 麥格勞-希爾教育集團

3.6.2. 霍頓·米夫林·哈考特集團

3.6.3. 培生教育集團

3.6.4. 任何想讓學生透過考試的教師都必須使用這三家大教科書出版公司出版的書籍

3.7. 很多測試題跟教科書裡出的題目是非常雷同的

3.7.1. 2012年,培生教育集團曾因在一次標準化測試中一字不改地使用了培生版教科書中的一個段落而成為眾矢之的

3.7.2. 這個問題不僅體現在試題上,還體現在試題的標準答案上

3.8. 大學教授只需要指定書單,讓學生自己去購買

3.9. K-12老師必須給學生提供書本

3.9.1. 課本倒是可以迴圈使用,但前提是州教育局的標準沒有改變

3.9.1.1. 歷史課本每一頁都被以前的使用者畫過不雅塗鴉

3.9.2. 至少在過去10年裡,他們年年都修改標準

3.9.3. 有些教師會四處奔忙談判,就為了給學生買到課本、練習紙和課桌

3.9.4. 在業餘時間上DonorsChoose.org之類的網站募捐,還會留意任何能從其他學校弄到的資料

3.10. 蓋茨基金會介入完成國家標準,遊說各州同意這份標準,然後實施課程,並按相關標準對學生進行測試評估,是合乎情理的

3.10.1. 國家標準可能會再次改變,需要不同的教材

3.10.2. 標準化測試供應商也有可能要變了,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他們的教學策略,諸如此類

3.10.3. 範圍蔓延

3.10.3.1. 如果藍圖已經有了,而且所有的利益干係人一致同意這份藍圖,那麼承包商就可以動手根據藍圖建房子了

3.10.3.2. 一旦藍圖有改動,承包商的工期也會變動

3.10.3.3. 每給房子增加一個新功能,成本就會增加,交付期也會進一步延後

3.11. 不僅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

3.11.1. 教育標準不是自然法則,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環境和意識形態背景下產生的一些觀點

3.12. 從這項學校標準在全國各地遭遇的滑鐵盧,可以看出試圖使用工程方案去解決社會問題的不堪後果

3.12.1. 工程解決方案最終是數學解決方案

3.13. 技術沙文主義者可能會提議用技術來解決

3.13.1. 學生就可以在手機上使用課本了,因為所有的學生都有手機

3.13.2. 手機對於閱讀短篇作品來說是很好的,但是在手機上閱讀長篇累牘的作品卻非常麻煩,而且令人很不舒服

3.13.3. 螢幕閱讀的效果比在紙上閱讀要差

3.13.3.1. 紙是一項簡單而卓越的技術,可以讓學生沉浸其中學習知識

3.13.3.2. 在螢幕上閱讀確實有趣又方便,但以理解為目的的閱讀並不是為了好玩或方便

3.13.3.3. 課堂閱讀是為了學習,說到學習,學生更喜歡紙張,而非螢幕

3.14. 另一個技術沙文主義者可能會建議給所有學生買iPad或Chrome筆記本

3.14.1. 小孩總是搞丟東西,還經常把東西搞壞。

3.14.2. 一般學校計算機室和重度使用者的電腦的使用壽命是兩年左右

3.14.3. 一本書的使用壽命是5年以上

3.14.4. 一臺200美元的平板電腦或電腦,而且每一屆學生都要配備,這根本行不通

3.14.5. 一本語言藝術課的平裝課本只要0.99美元

3.14.6. 紙書不需要維修,也不需要升級

3.14.6.1. 換掉一本書非常便宜

3.14.7. 計算機則有基礎設施需求

3.14.7.1. 還得負責一系列相關的服務、花費和維修

3.14.7.2. 所有電子書的許可證,支付許可費用,並且定時去更新許可證的期限

3.14.7.3. 只要有電腦壞了,你就得維修,並且要有儲備的電腦,在一些電腦需要大修的時候提供備用方案

3.14.7.4. 還得把離開學校的學生和教工的賬號登出

3.14.7.5. 建一個安全的網路架構

3.14.7.6. 你必須使用極少的受訓人員、最少的預算和微薄的薪水,來完成這項工作

3.15. 簡單地給學生提供膝上型電腦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將電腦用於學習

3.15.1. 奈及利亞一個OLPC學校的孩子使用膝上型電腦瀏覽色情內容,訊息傳開後真叫人大跌眼鏡

4. 社會公序良俗

4.1. 拋開外貌之類表層特徵的社交,是數學界社交文化的奇妙事物之一

4.1.1. 然而,這並非總是好事

4.2. 當人們對社會公序良俗也表達出與此同等的蔑視,就會導致數學能力被過分看重,社會架構失衡

4.3. 數學、工程學和電腦科學等專業領域內對於許多反社會行為並無譴責之意,因為作惡者是某方面的天才

4.4. 正是這種態度,構成了技術沙文主義的哲學基礎

5. 技術沙文主義者

5.1. 對技術盲目樂觀以及對新技術的用途缺乏足夠的謹慎,是技術沙文主義者的標誌

5.2. 天才崇拜導致許多人被推上神壇,也強化了這個行業的邊界,偽裝出一系列結構性的歧視,讓外行人無法靠近

5.3. 擁有驚人的創造性,卻也在技術圈固化出一種億萬富翁男孩俱樂部的文化

5.4. 數學界、物理界和其他“硬科學”界都從來不曾對女性和有色人種敞開大門,技術界同樣如此

5.5. 比起任何現實中的人類,計算機的執行更依賴規則、更加可控、更容易理解,一旦出錯也更容易被修復

5.5.1. 這是圖靈尷尬的社交能力被政治化的語言放大後的樣子

5.6. 科技發明者最後罔顧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故事有很多

6. 無人機

6.1.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項研究發現,正在飛行的無人機發出的噪聲比地面上行駛的車輛噪聲更加煩人

6.2. 梅里德斯持槍擊落無人機

6.2.1. 梅里德斯並非反季節狩獵,因為無人機不是動物

6.2.2. 他也不是故意破壞他人財物,因為他是在自己的住所範圍內把無人機打下來的

6.2.3. 裁定梅里德斯有權開槍射擊一個在他的房產範圍內不正當盤旋、侵犯他隱私的機器人

6.3. 做了一個間諜飛行器,它會發出惱人的噪聲,而且這架飛行器和它的攝像機沒有任何使用規則或社會規範

7. Tay

7.1. 微軟的開發者曾製作的推特聊天機器人

7.2. 本意是讓它透過與其他推特使用者進行直接互動來“學習”

7.3. 推特網友就用汙言穢語“教壞”了Tay,把它變成了一個充滿人身攻擊、騷擾的平臺

7.4. 這個機器人“學會”了白人至上主義者的仇恨言論

7.5. 開發者們驚訝地把Tay下了線

8. hitchBOT

8.1. 一個帶GPS功能的機器人娃娃

8.2. 想透過讓它在全國範圍內搭乘順風車,來展示陌生人善良的一面

8.3. 計劃是這樣的,你把hitchBOT帶上,開車到你的下一個目的地,然後把它留下,讓其他人帶著它上路

8.4. hitchBOT應該能周遊全國,遇到許多願意用技術幫助別人的好人

8.5. hitchBOT最遠到了費城,就被人肢解了,扔在一條黑暗的小巷子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