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魚的資料人生
我是一支資料團隊的負責人,我們幹資料的從業者,每天都在把資料來源源不斷的推送到前端,助力業務人員用資料說話,間接的賦能了公司業務的發展,按理說我們是公司內對資料驅動業務理解最深的一批人。我發現主管在跟我彙報工作的時候,不太喜歡用資料說話,很多時候會基於自己的經驗和想象來做判斷,得出的結論自然站不住腳。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許多下屬身上,無論是做報表、資料提取、分析還是資料治理,他們並沒有展現出超越其他專業同事的資料思維能力。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的資料工作,每天耳濡目染這麼多資料和使用資料的場景,但用資料驅動業務的思想卻沒有在自己身上埋下種子,我們學會了用資料去驅動別人“用資料驅動業務”,但卻忘了用資料更好的驅動自己的工作,到底是為什麼呢?資料從業者的主要任務往往是支援業務部門,因此他們可能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幫助其他部門利用資料上,這使他們習慣於現有工作方式,並難以從自己的角色中抽離,他們可能並未認識到利用資料改進自身工作的價值,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例如,我們為業務部門提供了眾多KPI指標和報表,協助他們監控和預警業務發展。然而,在處理我們自身資料的採集、儲存、處理、開放和消費時,卻很少系統性地去思考KPI指標體系的設定,這類情況很多。人類大腦天生存在認知偏見,比如確認偏誤(只關注支援自己觀點的資訊),這使得我們更傾向於根據直覺或先入為主的觀點作出判斷,而不是基於事實和資料。如果沒有經歷過系統的訓練,我們其實很難擺脫大腦追求能量消耗最小化的這種思維方式。例如,某次我問下屬資料開放延遲的原因時,他脫口而出說是由於系統效能造成的。我問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他支支吾吾表示這是基於過往的經驗。但後來核實發現其實是由於業務系統割接造成的。我們每天都要處理大量資訊。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簡化的思維模式(如直覺)來做決策,比深入分析資料來得快速、省力。我跟主管做了深入交流,他就提到,工作任務很多,同時並行的有十幾項,還有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不斷穿插進來,有時不得不簡單應對一下,特別是用資料說話的這種工作方式很耗精力,根本無法與其他工作並行。用資料說話是非常反人性的思維模式,我擁有一定的資料思維,那是因為我做過資料分析師,經營分析師,給老闆撰寫過大量的分析材料,在老闆嚴厲而又親身指導下,熬了不知道多少夜才有了用資料說話的條件反射。但並非所有人都接受過使用資料和事實進行決策的教育和培訓,況且當前團隊成員大多隻有4-5年的工作經驗,我卻從來沒有對他們進行過專門的培訓和指導,只是一味的苛責。我已經忘了自己是怎麼過來的,換在他們這個年紀,估計還不如吧。我重新審視了一下跟下屬的溝通模式,發現問題也很大。例如,當我發現下屬彙報工作缺乏資料支援時,通常會直接指出不足之處,然後讓他們重新進行調研或重新獲取某個資料以核實觀點,他們僅需按我的指示執行即可,我很少去思考這種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於我急於要得到結果,因此總是用這種短頻快方式解決問題,我有時會抱怨自己成為了團隊的瓶頸(其實有點凡爾賽),但並未意識到這是由於我的“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的行為造成的,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直到最近一次下屬的工作彙報再次犯病,我就比較生氣,質問這是為什麼,然後下屬表達了他們的困惑,比如工作過於繁忙根本沒時間去做什麼資料分析,然後我才意識到這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下面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分享給大家,當然可能也比較理想化吧。在團隊內培養一種用資料和事實說話的習慣至關重要,業務部門的KPI指標體系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雖然KPI體系備受詬病,但它真的是一種有效的資料驅動業務的方式。資料工作本身亦屬於一項業務。當我們把特定的資料工作視為重點時,應該圍繞它建立並運營一套指標體系,只有這套體系運營良好時,才能更好地支撐業務。我們可以先取數,瞭解初步情況,再報表,常態化了解情況,接著進行分析,從資料中發現問題,最終召開運營分析會議,督促改進發現的問題。資料團隊不要不加區分地將所有精力的投入到滿足業務需求上。至少應將30%的精力用於構建在自身的能力體繫上,其中用資料驅動自身運營尤為重要。用資料說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挺難。從瞭解業務到收集、分析資料,再到得出結論,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迭代的複雜過程。想當年自己做一個資料分析,沒有一個禮拜的全力以赴根本下不來,而且我只做一件事。因此,管理者不應該給下屬安排過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重要或不緊急,也需要明確告知。否則下屬會把所有時間平均分配到每個工作任務上,越是執行力強的團隊,越容易犯這種毛病,因為人人都想把“把信送給加西亞”。但換來的結果往往是:每項工作淺嘗即止,大量的工作只能用經驗和想象說話,然後反噬給管理者,讓管理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作為下屬,也要記住要為工作的質量負責,儘量避免低質量的勤奮。老闆其實只會記住你做的最棒的那幾件事情,對於那種嚴重影響重點工作的各種瑣事,應當果斷地反饋並拒絕,聰明的老闆會理解的。萬維鋼寫過一本《科學思考者》的書,系統的闡述了科學思考的方法,其核心在於批判性思維,即從立場出發,選取事實,透過邏輯推導,形成觀點。我覺得大家有時間一定要去讀一讀。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立場。立場並非由事實推導而來,而是在思考前已存在的。明確你想要什麼,併為之努力,是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你究竟想要什麼。其次是收集所有事實。事實,即資料,是思考的基礎,是可以用客觀方法驗證的陳述。雖然獲取部分事實容易,但獲取全部真相則困難。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地收集所有資料。但考慮到我們不可能獲得所有的資料,這裡就有一個道德標準,如果你的聽眾,後來花時間瞭解了你當初瞭解的所有資料後,認為你當初的說法是公正的,你就算沒誤導他。最後是掌握思維模型,作為科學思考者,我們要能理解科學家的解題思路,這就是各種思維模型,包括演繹法、歸納法、實驗法、溯因法、類比法、貝葉斯法、奧卡姆剃刀等。建立一個支援和鼓勵用資料說話的環境也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想到的一些做法:首先,領導者應該以身作則,在自己的工作中積極運用資料說話,要克服“我吃過的的鹽比你飯還多”的衝動。
其次,在決策過程中,要知行合一,無論是團隊會議還是專案審批,都應始終要求提供資料支援,倒逼大家改變工作方式。
再次,要將資料驅動的元素融入績效評估中,鼓勵和獎勵那些有效利用資料支援決策的團隊成員。
最後,增強團隊成員分析和解釋資料的能力,並鼓勵他們分享使用資料解決問題的經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s://blog.itpub.net/70024922/viewspace-30054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