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還是e人?

在MBTI已經變成時尚單品的今天,不少人有熱衷於用16型人格測試給自己“劃分類別”,目標是“更加了解自己的個性和預測適合自己的事業規劃”。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人格測試除了能知道我們內向還是外向、更現實還是更感性之外,還能預測疾病風險?

就在今天,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鬱金泰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團隊在《自然·精神健康》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這項前瞻性佇列研究表明,個體的人格特質與大腦健康之間存在縱向關聯,焦慮緊張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而熱情、勤奮、社交和好奇心則對大腦相關疾病有保護作用。

研究還從大腦結構以及炎症代謝等方向對人格特質與大腦健康的關係進行了分析,找到了不同性格特徵在大腦疾病中產生作用的可能機制,為以人格為導向的大腦健康干預措施奠定了基礎

 

性格代表著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會做出特定反應的傾向,也就意味著相對穩定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們認為人格特質起源與嬰兒時期,並且一直持續到晚年。

在科學研究中,個性科學旨在研究隨時間和地點持續存在的個性個體差異,核心分析就是人格特質。準確的人格特質量表使個性心理學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聯成為可能。

基於個人特質的個性理論和預測性測試已經在各個領域被人們熟知,除了16型人格的MBTI測試,大五人格測試(BFI)也是常用的人格測試量表。

大五人格測試將人格特質分為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情感不穩定性(Neuroticism)和開放性(Openness)。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英國生物銀行資料進行了前瞻性佇列研究,量化了這5種人格特質與7種常見大腦疾病的縱向關聯。

研究共納入298259例樣本資料,平均年齡60.32歲,53.97%為女性,中位隨訪時間為9.49年。隨訪期間,有6041名個體診斷為痴呆症,2239名診斷為帕金森病,9199名患有中風,183名患有精神分裂症,309名患有雙相情感障礙,8832名患有重度抑鬱症,11346名患有焦慮症。

在Cox比例風險模型中觀察到了5種人格特質與大腦疾病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熱情(宜人性)、社交(外向性)和好奇心(開放性)水平與所有列入研究的神經和精神障礙疾病發病率具有顯著相關性勤奮(盡責性)和緊張(情感不穩定型)與除帕金森病之外的所有疾病顯著相關。並且這些人格特質對大腦疾病的效應方向完全一致,較高水平的熱情、勤奮、社交和好奇心與疾病風險下降有關(HR 0.52-0.99),較高水平的緊張與疾病風險增加有關(HR 1.53)。

人格特質與大腦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

利用參與者的人格特質得分和基因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與不同人格特質相關的多個遺傳位點。透過遺傳隨機化分析,研究人員得到了人格特質與大腦疾病的潛在遺傳學關係,比如,熱情和勤奮可能與中風存在負相關,緊張可能與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重度抑鬱症)存在正相關

遺傳分析

研究人員還評估了人格特質與大腦結構之間的關聯。總的來說,不同人格特質表現出相應的大腦皮層結構特徵,主要包括前額葉皮層、上額葉皮層、上顳頂皮層、島葉、顳下皮層等。除此之外,較高的熱情得分與前扣帶中前部皮層體積較大有關,較高的緊張得分與該區域體積較小有關勤奮得分主要與區域厚度有關

大腦結構分析

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炎症標誌物、代謝產物以及大腦疾病狀態等潛在變數構建了結構方程模型,並以此評估炎症標誌物和代謝產物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炎症標誌物和代謝產物對熱情、勤奮和緊張對大腦健康影響產生部分中介效應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熱情、勤奮、社交和好奇心水平較低以及緊張水平較高的人更容易患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透過識別人格特質與大腦皮層、皮層下結構之間的關聯,揭示了人格特質影響大腦健康的潛在機制,並驗證了炎症和代謝在其中產生的中介效應。

來自: 奇點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