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每年的碳排放量仍在延續增加1.5%的趨勢。如果還想在2030年前按期實現《巴黎協定》1.5攝氏度的目標,每年全球的排放量需要減少高達7%。但是這一數字,比受疫情影響異常降低的排放量還要更低。
- 需要大幅增加對氣候適應行動的投入,呼籲公共和私營部門決策者將重點放在具有巨大影響的近期優先事項上。
- 世界經濟論壇和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釋出的最新白皮書分析了當下現狀的原因,並提出了建議。
《巴黎協定》設定了一個跟氣候變化相關的目標,那就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攝氏度以內。然而,這個目標前景堪憂。因為歐洲和俄羅斯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已經上升了超過2攝氏度,北極地區的氣溫更是上升了超過4攝氏度。從目前現狀來看,如果還想在2030年前按期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每年全球的排放量需要減少高達7%。但是這一數字,比受疫情影響異常降低的排放量還要更低。氣候變化所面臨的挑戰愈發加劇。
更為嚴峻的是,根據各方目前的預計,今年全球排放量仍將增加。無論是各國宏觀方面的政策傾向與支援,還是企業落實氣候行動,無論是推廣綠色技術的應用還是擴大相關融資,各方面的進展都並不樂觀。
這告訴我們,如果還不改變脫碳軌跡,我們將難以面對未來。但無論巴黎協定1.5攝氏度的目標是否能夠按期實現,我們都應該持續努力降低碳排放量。因為每降低0.1攝氏度,我們的未來都能得到改善。而每增高0.1攝氏度,後果都將不堪設想,因為氣候影響呈指數級增長。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加倍努力。
氣候行動和減排承諾仍舊不足
截至2023年年中,許多國家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各國淨零排放目標已經覆蓋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就在短短几年以前,這一比例還幾乎為零。然而不妙的是,若再往前眺望到2050年,各國淨零排放目標便只覆蓋了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但按照國際氣候目標,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對於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實則至關重要。短期之內目標的差距就更大了。目前,各國國家自主貢獻只覆蓋了20%的排放量,這使得想要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有些困難。這也意味著當下迫在眉睫的是,十大排放國都需要作出更強有力的承諾並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因為他們各自現有目標和應有目標之間的差距,需要為2030年和2050年排放目標當下完成情況和預期完成進度之間的差距付一半的責任。而要解決這一差距,高收入經濟體需要大幅增加對低收入經濟體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企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從2020年底到2023年8月,承諾助力實現全球1.5攝氏度目標的公司總數,增加了6倍之多。但就目前的脫碳軌跡來看,想要按期實現目標仍舊是天方夜譚。在全球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目前只有不到20%的企業設定了目標,高達近40%的公司根本沒有承諾淨零排放。企業採取的措施也極為有限,矮子裡面拔高子,即使是許多表現較好的公司也只是淺淺邁出了第一步。他們的努力侷限於那些不管未來不確定性如何都被認為是有益的行動,比如投資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這些立竿見影的地方。對於尚未被廣泛採用或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的技術,企業仍舊缺乏對其探索和實現的重視。
為了實現氣候目標,我們需要每年減少7%的排放量。 Image: 波士頓諮詢公司
彌合技術和資金缺口
回顧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實現淨零排放所需的大多數綠色技術已經存在,但提升能源效率、開發可再生能源和發展電動汽車方面那些具有或即將具有成本競爭力的技術仍舊只能覆蓋全球排放量的55%左右。而氫製造等深度脫碳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以及直接空氣捕獲等技術更是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推廣形成規模效應的速度非常之慢。儘管電動汽車和建築節能措施等技術具有優勢和競爭力,但它們也並未得到廣泛地傳播,影響規模並不樂觀,作用範圍實在有限。想要迎頭趕上,按期實現氣候目標,創新發展技術並推廣他們的速度,都需要以近乎前所未有的高速加速。
然而,到2022年為止,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資金已超過2萬億美元。在發展尚未成熟的技術和建設基礎設施方面的缺口更是尤為嚴重。在開發生物能源,氫製造等深度脫碳技術,可持續航空燃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和電池儲能方面獲得的以供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總共只佔到了2022年全球減緩資金的2%左右。低收入國家的這一缺口,更是高達高收入國家的兩倍。這也說明在低收入國家的嚴峻現狀。他們的資本可用性較低,也更容易受相關風險影響。
公共和私營部門需要加快氣候行動。 Image: 波士頓諮詢公司
修正氣候行動的程式
想要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後果,就需要我們大幅增加氣候適應行動。然而,人們似乎只有在快要跨越2.0攝氏度或2.5攝氏度的閾值時,才會感覺到這種緊迫性。但其實採取行動,早已刻不容緩。我們亟需在以下6個方面的優先事項中加快行動了。
在國家層面上採取更果斷、更迅速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點尤其包括特別是重建能源基礎設施以實現對能源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方式的重大變革,要求主要排放溫室氣體的行業或部門實施減少排放的措施,從各種來源減少甲烷排放,以及敦促政府採取環保的採購做法。
透過利用碳定價、排放交易體系和碳邊界調整等機制,為脫碳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支援在自然、糧食和農業領域採取雄心勃勃的舉措,以保護生態系統,解決森林砍伐問題,並促進可持續農業做法,推進實現氣候目標。
政府應採取更加積極、更有支援性的行動,以克服挑戰,加速向建設更具可持續的經濟過渡。例如,簡化監管流程,投資必要的基礎設施,加大對關鍵行業的投資支援力度,確保勞動力得到充分培訓等,以適應當下因從化石燃料行業轉型而不斷變化的就業環境。
企業應樹立更雄心勃勃和更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並將這種戰略重點進一步擴大至供應鏈。這要求企業提高材料投資、風險和進展方面的透明度,並努力與新發布的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框架保持一致。在減排途徑不太可能達到淨零的當下,碳去除情況尤其應被納入評價企業目標完成情況的指標。
快速發展有高影響潛力的技術及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並擴大他們的規模。利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類似倡議或方法,加速投資兩類技術。一類是太陽能光伏、風能和電動汽車等具有巨大影響潛力且經濟可行的技術,另一類是綠色氫、可持續航空燃料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仍在開發早期的技術,它們需要儘快進入市場。
充分利用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s)等雙邊和多邊開發銀行的資金,為全球南方國家籌集氣候融資。同時,吸引更多私人資本,並注重將更多慈善資金引入氣候領域。大量資金的湧入,勢必將有利於各類國際協議齊頭並進,使世界各方均從中受益。
以上六個優先事項都是非常有建設性的做法建議,每一個都有可能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帶來巨大改善,影響之大不可限量。隨著各個關鍵時間節點接連靠近,各國、各企業和各部門亟需加強合作,加快行動。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落實好以上六點,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注入強大的正能量,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糾正當前的程式。
本文作者:
Patrick Herhold,波士頓諮詢公司執行董事、高階合夥人
Trine Filtenborg de Nully,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員;波士頓諮詢公司專案負責人
來自:世界經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