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做的平臺化系統最後都反應平平

qing_yun發表於2023-11-09

本文來自於”湘江數評“公眾號,作者老楊,經作者本人同意授權後釋出

當前大部分傳統企業對於數字化的認知總是處於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看不透的狀態,所以在付諸行動進行數字化建設的時候總是問題百出,要麼規劃缺失、要麼貪大求全、要麼資料錯亂,總之整個過程不是在踩坑就是被坑,最後對數字化產生雞肋之感,既不能全面應用,想丟棄,奈何系統記憶體有若干資料丟不得;想要全面應用,又需做各種介面開發,花一大筆的費用,捨不得;最後在吐槽聲中湊湊合合勉強用,紙質資料與系統資料並存,本想利用數字化實現業務全面線上化,結果還是資料孤島化、碎片化。

有些大咖說資訊化過時了,然後講一大堆數字化的所謂先進性,把資訊化批的體無完膚,其實在老楊這個IT老兵看來,所謂的數字化與資訊化並沒有太多本質上的區別,資訊化建設過程中所做乾的工作,數字化也還在幹,資訊化建設時期所遭遇的那些問題數字化一樣也沒落下,還是沒解決;新瓶裝舊酒,換個好聽的名詞而已;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技術進步了、發展了,提升了效率。但在市場化的過度營銷下給予了數字化太多的期望,過多的要求,數字化加上一個“轉”字,瞬間逼格提升了很多,但現實是想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企業的轉型變革談何容易?企業的管理模式不是你想轉就能轉?企業的商業模式也不是想轉就能轉?

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不管是資訊部門還是軟體公司想的過於樂觀,總想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所謂的變革,體現自己有多麼強大的能力;而部分企業管理者也透過數字化技術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完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對於數字化的本質看不清、認不透,結果總是那麼差強人意或者南轅北轍;比如平臺化建設這件事,始終都是企業繞不去坎,現實中的痛。

企業為什麼要做平臺化?

第一,企業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造就了太多的資料孤島,所以需要一個平臺進行資源的整合;

那麼企業為什麼會出現資料孤島?

原因有很多,從技術角度講缺乏統一規劃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大部分的傳統企業在數字化建設上處於一種散亂、無序的狀態,基本無需求這個概念,只要有需要就採購系統,結果造成大量的功能浪費、資料重複錄入工作;這個問題看似是技術問題,實則本質就是企業的管理問題,也就是說管理上的孤島造就了系統孤島化、資料孤島化。

因此當企業的數字化建設進行到一定的階段時系統孤島化的弊端突顯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進行平臺化的建設,將散佈在各部門的系統進行整合,以實現流通通、資料打通。

第二,企業領導缺乏對數字化的正確認知,貪大求全做平臺;

這種現象在大部分的傳統企業中很常見,一般情況是軟體公司各種解決方案PPT一頓吹,搞的企業領導熱血沸騰,拍案而起,對!這就是我想要的數字化管理模式!然後在對需求、管理能力沒有全面摸底的情況下憑一時衝動引進系統,結果進場實施才發現,企業的管理能力根本無法適應平臺化的管理模式,這個時候就會產生是企業管理適應平臺還是平臺適應企業的爭論,而大部分企業往往選擇了後者,即平臺要適應企業的業務場景、管理模式,於是各種與軟體公司之間的爭論與矛盾隨之而來,扯皮在所難免,即使在進行了某些技術上的二次開發之後,依然解決不了動態業務管理場景的問題,所以對系統平臺的吐槽也隨之而來。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數字化技術並不能解決管理的痛,數字化也不是拯救企業管理的萬能良藥,平臺化也並非如軟體公司講的那般神奇,關鍵還是企業的管理能力是否與之匹配,也就是我們經常談的技術與業務融合、技術與管理融合。

當前大部分企業做平臺化系統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複雜化的業務場景、管理場景與複雜化的平臺功能難以融合,企業總想實現所謂的統一管理,總想用一套系統解決所有的問題,可能嗎?事實是部分傳統企業連一個標準化的簡單功能都難以實現,還談何統一?比如物料編碼的標準化,大部分的傳統企業要麼系統應用一段時間後發現物料管理太混亂了,才想起做標準化,但各掃門前雪的管理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無一部門主動擔負起物料編碼管理的責任,所以就任系統資料一直混亂下去,反正出了問題就是系統背鍋了;還有一種問題就是在系統上線前做了物料編碼的標準化,但在系統應用的過程中企業相關部門卻疏於管理,將物料編碼的新增許可權下放,結果導致了新的編碼混亂;所以應用平臺化的前提企業要做好最基本的標準化,同時企業的協同意識與能力也十分的重要。

為什麼平臺化系統最後都用的平平無奇,除了企業自身的因素,與軟體公司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比如老楊經常提及的軟體公司的實施能力,專案經理的行業經驗及溝通能力將直接影響實施效果,在實施過程過程中業務部門的需求要引導、收集、整理,並做出科學的判斷,制定符合企業特色的實施路徑;企業的數字化能力不足,還需實施人員去協助提升;所以整個軟體平臺的實施過程看似是給予“魚”,給企業一套數字平臺工具,其實是給予“漁”,教授企業一套數字化管理方法。其實還有一個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軟體公司對行業研究的深度,也就是平臺的產品能力,部分軟體大廠為了追求市場效益及佔有率,其產品線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在大廠的光環下,在方案PPT的加持下,看似什麼行業、什麼場景都可以搞定,但僅僅是能做而已,平臺功能深度不夠,難以滿足企業更深層次的業務需求,同時由於市場快速擴張,導致後續服務難以跟進,造成企業應用體驗直線下降,最後的結果就是企業雖然花重金買了一個看似龐大的系統平臺,但功能也就用了幾個最簡單、最普通的模組;過於複雜的場景難以實現,最後還是以紙質或者Excel的模式來呈現。

綜上所述,系統大而全並非代表什麼實力與能力,能應用起來才是王道,在平臺化推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企業的規劃能力,更需要協同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軟體公司不僅需要具有行業的深度的產品能力,更需要專業的實施能力及快速響應的服務能力,否則所謂的平臺化也就是反應平平,毫無建樹。

來自 “ 湘江數評 ”, 原文作者:老楊;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_pbp0FhtAUiVY6U6Qrepw,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