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安裝、日常系linux快捷鍵

shuaishuai3409發表於2016-04-22

最近不想玩window系統了,想試試linux。考慮到ubuntu14.04 LTS 有和windows相似的友好介面,故選擇ubutu。我從查詢到安裝做了三件事:1. 將ubuntu14.04 LTS 燒到u盤下,將U盤作為系統啟動盤。2. 在自己本本上查詢進入BIOS,設為U盤啟動。3. 安裝系統,設定分割槽。下面分別介紹三個步驟。


  1. 用UltraISO製作U盤啟動盤
    官網下載UltraISO(軟蝶通),要想使用全部功能,需要註冊碼,百度有很多,提供一個可用的:
    使用者名稱:王濤 註冊碼:7C81-1689-4046-626F
    然後在UltraISO裡找到ubuntu 14.04 ISO檔案(1g左右),在選單欄“自動”下點選“寫入此盤映像”,選擇自己的U盤,大概需要2分鐘左右就可製作完成。

  2. 本本設為U盤啟動
    以我的電腦為例,開機時,按F12鍵,直接進入boot設定介面,選擇USB HDD+,按Enter鍵,系統就會設為從U盤啟動。別的電腦按Del鍵或者F2鍵都可進入BIOS設定介面,其餘操作都大同小異,進入boot,選擇usb啟動即可。這裡要弄清楚USB-HDD、USB-ZIP、USB-CDROM區別。HDD就是hard disk drives的所寫,硬碟啟動,當前大多數電腦都用HDD啟動方式。ZIP是很久之間的軟盤驅動器,現在都被淘汰了。cdrom就是像光碟一樣啟動系統了,現在用的最多的還是HDD。

  3. 安裝系統,設定分割槽
    我感覺這裡比較難的就是給linux系統分割槽了,它跟windows很相像,不過沒有C、D盤,用“掛載”表示分割槽,/、home、swap等都是要掛在的目錄。第一次我是採用了預設安裝,系統只用了200多兆磁碟,用來裝系統必要檔案,其餘磁碟都是空閒的。(其實這樣也可以,後期通過命令在從新分配磁碟給相應目錄)。為學習掛載分割槽,我特意查了下各個目錄代表的含義。
    /:我設定為30G,我感覺是相當於C盤,存放核心和啟動系統需要的檔案。格式是ext4,選擇主分割槽。只有/選擇主分割槽,其餘均是邏輯分割槽。
    swap:基本設定為實體記憶體大小(4G),功能是把記憶體上不用的資料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在調進記憶體。格式的交換空間,只有其是swap,其餘都是ext4.
    /usr: 我設定為60G,功能是儲存應用程式,像安裝個python啥的,都是安裝在usr目錄裡。格式是etx4,選擇邏輯分割槽。我建議大家可以把/usr設定的大一些,因為在用命令列安裝軟體時預設都是安裝在/usr/bin目錄下的。
    /var:我設定為30G,功能是儲存系統長生經常變化的檔案。
    /tmp:我設為2G,功能是存放系統垃圾檔案
    /home:我設為200G,儲存使用者資料,像從瀏覽器上下載個東西啥的都在在home目錄下。另外除用命令列預設安裝軟體,採用原始碼安裝方式,解壓tar.gz軟體時,可以直接解壓在/home目錄下。
    注意:在分割槽之後,記得勾選上格式化,目的是將原有系統分割槽清除乾淨。我在這樣分割槽後,還剩下大約100G空閒空間,以便日後動態分配。

附上一些常用命令:

    CTRL + U – 剪下游標前的內容
    CTRL + K – 剪下游標至行末的內容
    CTRL + Y – 貼上
    CTRL + E – 移動游標到行末
    CTRL + A – 移動游標到行首
    ALT + F – 跳向下一個空格
    ALT + B – 跳回上一個空格
    ALT + Backspace – 刪除前一個單詞
    CTRL + W – 剪下游標後一個單詞
    Shift + Insert – 向終端內貼上文字

----------


free -m #概要檢視記憶體情況 這裡的單位是MB
cat /proc/meminfo #檢視記憶體詳細資訊
df -lh #檢視硬碟大小及使用率
lsblk #檢視硬碟和分割槽分佈,顯示很直觀 
df -h #檢視各分割槽使用情況
cat /proc/partitions #檢視硬碟和分割槽
mount | column -t #檢視掛接的分割槽狀態
zip -r dir.zip dir file #將目錄dir、檔案file等壓縮到zip包
zip -re dir.zip dir file #建立zip包,且加密
unzip dir.zip #解壓
tar -zcvf dir.tar.gz dir file #將目錄dir、檔案file等壓縮到tar包 
tar -xf dir.tar.gz #解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