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PMP過關總結

維李設論發表於2023-05-14

[ -- 2023年05月12日 -- ]

經過近兩個月的漫長等待,昨日終於成功上岸。由於去年受疫情影響,本來原定於去年11底的PMP考試延期到了今年3月才進行考試。在獲得結果後的第一時間,趁著還有些許記憶,準備分享下整個PMP一路下來的心路歷程。

背景

受惠於公司的福利,去年有幸獲(bai)得(piao)了公司組織的培訓PMP的機會。對於其他非必須要報考PMP的同學,私以為並非一定要考PMP,但獲得一個管理類相關的考試證書還是對各自的職業生涯有所幫助的。(ps:PMP的考試很貴,非必須的同學可以考慮換個軟考高項)

體系

不同於國內對於管理的認知,國外是將管理放入工程範疇內的。因而,對於PMP而言,其是有一個規程性的基本盤做支撐的。總體來說,PMP體系主要考察領域包括:人員(人)、過程(事)以及業務環境(環境)三大部分。為了更好的拆解這三大部分,PMP將整個過程拆解成了啟動、規劃、執行、監控、收尾五大過程組和整合管理、範圍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採購管理、相關方管理十大知識域。過程組是流程化串聯的,閉環進每個管理域之中。PMP對於這些領域或者過程的手段,則提供了預測法和敏捷法,亦或者二者兼有的混合方法來處理。因此,基於《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六版)》和《敏捷實踐指南》的兩本官方教材分別對預測法和敏捷法進行總結。

預測法

專案整合管理

專案範圍管理

專案進度管理

專案成本管理

專案質量管理

專案資源管理

專案溝通管理

專案風險管理

專案採購管理

專案相關方管理

敏捷法

備考

備考培訓

由於是公司統一組織,個人沒有再去報其他輔導班,對於個人報考的同學,建議還是花錢報一個輔導班,看書的效率會高一些。畢竟《指南》那本書挺厚的,而且看一遍基本抓不到重點。

備考規劃

整體規劃算下來大概2個月左右,參加培訓班的話,就靠最後一個月刷題應該就行,也就是最少得1個月刷題,規劃如下:

教材學習(第一遍學習)

培訓班1個星期左右、自學的話估計得1個月吧,課後習題要做

知識點覆盤+每日一題(第二遍覆盤)

考前1個月左右、畫思維導圖

模擬衝刺(第二遍或第三遍衝刺)

至少2套完整的套卷+1~3套的專題訓練,比如:敏捷專題、場景專題

備考刷題

查漏補缺+資料統計,評估最後透過機率,固定下做題節奏及速度,我的節奏是:30題一組,最後塗卡,

注意:塗卡至少留夠20分鐘!!! 塗卡至少留夠20分鐘!!! 塗卡至少留夠20分鐘!!! 重要的事說三遍

考試

考試預測

一些易混淆和常考點:

  1. 整體變更

流程(常考)

  1. 風險應對

流程

  1. 衝突管理

撤退/迴避 緩和/包容 妥協/調解 強迫/命令 合作/解決問題

  1. 塔克曼階梯

階段計程車氣和工作績效

  1. 質量成本

一致性成本、不一致成本

  1. 核查表 vs 核對單
  2. 合同型別

總價合同、成本補償合同、工料合同 什麼時候選什麼合同

  1. 趕工 vs 快速跟進 vs 資源平衡 vs 資源平滑

對比 場景選擇對應的方法

  1. 資料分析工具

工具選擇(親和圖 因果圖 控制圖 流程圖 層級圖 直方圖 帕累託圖 散點圖)

  1. 掙值分析 & 偏差分析

公式

  1. 組織結構模型

專案經理的權利大小

  1. 權利/利益方格

管理方法

  1. 溝通方法

推式溝通、拉式溝通、互動溝通 常見的手段

  1. 領導力風格

放任型、交易型、服務型、變革型、魅力型、互動型

  1. 收尾

流程

考試回顧

2023年3月18日 北京 B卷

全是場景題,無計算題,混合+敏捷佔比50%左右,預測50%

專題包括:變更(僅預測)、溝通、團隊建設

考試節奏

1-30題 幾乎都不確定 只有2-3道能確定答案 完全打亂節奏,但控制延遲時間在15分鐘以內,後邊一直在補坑

中間很順暢

後30題 容易收到兩個選項中進行搖擺 時間緊 最後5道題直接看答案選

留了15分鐘塗卡 很懸 沒有浪費一分鐘

總結

報告總結

People:

  1. 確保成員完成培訓
  2. 團隊建設
  3. 凝聚共識
  4. 定義團隊規則
  5. 指導相關方
  6. 提升團隊績效

Process:

  1. 評估管理風險
  2. 規劃管理預算和資源
  3. 確定方法
  4. 管理專案問題
  5. 知識交流

感悟總結

  1. 管理不同於技術無法形成很強的定式定法,需要見招拆招
  2. 轉換思路,管理的職責不是直接上手去做,而是要去引導形成框架
  3. 管理的直接物件是人,要能接受差異性,管好人,帶領團隊整體向前才是你的KPI

工作總結

  1. 工程化:量化模型,形成統計口徑
  2. 工具化:把控輸入,強調輸出,用好工具
  3. 流程化:追求資訊流高效運轉,減少流程損耗,節點可控,鏈路可追
  4. 資產化:形成文件、構件、設計等有效資產
  5. 資料化:資料可觀測、可統計、可提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