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構中,編譯器為結構的每個成員按其自然對界(alignment)條件分配空間。各個成員按照它們被宣告的順序在記憶體中順序儲存(成員之間可能有插入的空位元組),第一個成員的地址和整個結構的地址相同。
編譯器預設的結構成員自然對界條件為“N位元組對齊”,N即該成員資料型別的長度。如int型成員的自然對界條件為4位元組對齊,而double型別的結構成員的自然對界條件為8位元組對齊。若該成員的起始偏移不位於該成員的“預設自然對界條件”上,則在前一個節面後面新增適當個數的空位元組。
編譯器預設的結構整體的自然對界條件為:該結構所有成員中要求的最大自然對界條件。若結構體各成員長度之和不為“結構整體自然對界條件的整數倍”,則在最後一個成員後填充空位元組。
例子1(分析結構各成員的預設位元組對界條界條件和結構整體的預設位元組對界條件):
在Test結構體中,最大的成員為float x3,因此結構體的自然對界條件為4位元組對齊。則結構體長度就為12位元組,記憶體佈局為1100 1111 1000。
改變預設的對界條件(指定對界)
· 使用偽指令#pragma pack (n),編譯器將按照n個位元組對齊。
· 使用偽指令#pragma pack (),取消自定義位元組對齊方式。
這時,對齊規則為:
1、資料成員對齊規則:結構(struct)(或聯合(union))的資料成員,第一個資料成員放在offset為0的地方,以後每個資料成員的對齊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這個資料成員自身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
2、結構(或聯合)的整體對齊規則:在資料成員完成各自對齊之後,結構(或聯合)本身也要進行對齊,對齊將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結構(或聯合)最大資料成員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
結合1、2推斷:當#pragma pack的n值等於或超過所有資料成員長度的時候,這個n值的大小將不產生任何效果。
因此,當使用偽指令#pragma pack (2)時,Test結構體的大小為8,記憶體佈局為11 11 11 10。
需要注意一點,當結構體中包含一個子結構體時,子結構中的成員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子結構最大資料成員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進行對齊。例子如下:
sizeof(s2)的結果為24。S1的記憶體佈局為1100 1111,S2的記憶體佈局為1000 1100 1111 0000 1111 1111。
例子2按照2個位元組對齊時:
另外,還有如下的一種方式:
· __attribute((aligned (n))),讓所作用的結構成員對齊在n位元組自然邊界上。如果結構中有成員的長度大於n,則按照最大成員的長度來對齊。
· __attribute__ ((packed)),取消結構在編譯過程中的最佳化對齊,按照實際佔用位元組數進行對齊。
以上的n = 1, 2, 4, 8, 16... 第一種方式較為常見。
↓↓↓更多技術內容和書籍資料獲取,入群技術交流敬請關注“明解嵌入式”↓↓↓